对汶川地震致残的5个人的命运进行跟踪与分析。分析的角度采取的是有关社会公益的哲学。这些残疾人都经历过近乎相的命运:因震致残,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或鼓励,也获得过当前社会化公益的力量的支持。他们最终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正在积极地追求自己的生命价。这是新时代里与过去不同的另一种解放自己的方式,正是在这样的普通人的人生轨道上,我们看到了生命价的体现,以及生命力量的来源。
陶传进,1964年生,南京大学理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之后,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其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管理学院副教授。
目录
第一篇这些人这些事
第一章我们自己走进了这本书
第二章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中
第三章对人生的拷问
第二篇“微环境”中的卓越
第一章残疾人的“微卓越”之路
第二章精致的美
第三章过程的美
第三篇回归到自己
第一章从他人中回归
第二章微卓越的脉动
第三章破茧化蝶
第四篇扬起自我的风帆
第一章走出痛苦的“六位数密码”
第二章站在自己的前沿点
第三章行动的奏章
先从本书的封面说起吧:几株鹅黄嫩绿的新芽萌生出来,在它们脚下的不是肥美丰沃的土壤,而是一片没有任何生机的沙滩,尽管不远处的海洋是座无尽的宝库,孕育着成千上万的生命,而咸咸的海风却并不像能够唤醒它们的力量。
不过,这几棵茁壮成长起来的幼芽却在颗颗沙粒的镶嵌下,别有一番味道。
人生的答案在自己手中,每个人都在用力书写。
微卓越不是谈心理学上的科学观察,而是基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基于一种与社工和公益活动相关联的社会生活所看到的事实。在这一事实层面,我们把人本身凸显出来,向上可以进入哲学的层面,向下则进入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其实你不经历过一次严峻的生死考验,在你没有经历过被生死逼到一个角落之前,你很难体会到,任何一个生命的片段都可以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女子就可以产生出来的感受,她在旁观过一场严重车祸之后得到这样的感受。
如果你经历的是一场更具震慑力的特大地震,如果你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你的感受会更多……
我们时刻在盼望未来的某一天,但其实,这一天永远也不会真正地到来,除非你懂得珍惜现在。在不会珍惜的人生里,衰老是为我们准备的最终归宿。
把生命意义做出这样一个注脚后,质变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与其说微卓越是一种微小,倒不如说这里是一种以微小为形式的质变。
生命核心含义不再是关乎大小的事情,而是一件还原为生命本来面目的生命的绽放,它使得一个人能够在细小处觉察到“惊喜”。
自我的最高境界是能在每一处绽放。
微卓越不是量变,而是质变。
它带着你回归到事情本来的模样,使你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件小事情都有着无限的美好。
你把它作为你追求的目标,在这微小的环境里去收获美与成功。
在质变发生之后,世界中的价值在瞬间里变得无穷,每一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生存条件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只要他足够努力就行。
前言
这本书在相当程度上不是给我们读故事用的,其中的故事情节没有多少吸引人之处。书中内容的基本目标是把人生的格调用一种向上正能量的方式展示出来,因而希望它能够给人一点激励作用。
比这更多一些的成分则是,促使我们去思考,在这些看起来可以一划而过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关于生命的深切思考。
比这更多一些的,则是它为我们提供一份需要在未来的长时间内慢慢体验的,甚至可以一生作为字典查用的指引性内容。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无法在瞬间流畅地划过,而必须得用你自己生命中的不断体验以共鸣,在你不同的人生阶段,在遇到不同困境的情况下,来重新参与。
全书的写作遵循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它并不固守于特定的风格,而只为了展示某种最终的发现。我们希望它能够在哲学、散文混杂的风格中,透露些诗的气息。
当我翻阅《微卓越》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而肃穆的场所,这里没有喧嚣,只有低语,是那些经历过生死考验的灵魂在诉说。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引人深思,“微卓越”这个词,它不像“伟大”那样耀眼,却更具力量,它是一种在平凡中闪耀的光芒。我以为我会读到很多关于身体痛苦的细节,或者关于社会援助的描述,但这本书的重点,更多地聚焦在那些伤残者们内心的挣扎、成长和蜕变。我被他们用文字描绘出的生命画面深深打动,那些并非一蹴而就的坚强,而是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坚持。作者的记录,不带一丝评判,只是静静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失去肢体之后,重新学习生活,如何在心灵受创之后,重新建立希望。这种“反思”,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源于他们最真实的生命体验。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对亲情的珍视,对未来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卓越”,并非是远不可及的成就,而是每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份不放弃的勇气和对生命的热爱。它让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因为一点点挫折就轻易放弃?是否也曾因为抱怨而忽略了生命中美好的瞬间?
评分《微卓越》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被时光打磨过的琥珀,里面封存着一个个鲜活而又沉重的生命故事。我曾以为,关于汶川地震的记录已经足够多,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我未曾预料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这场灾难。它没有去宏观地描绘地震的破坏力,也没有去详细地分析救援的效率,而是将目光精准地投向了那些在灾难中身体遭受重创的个体。这些“伤残者”的记录,并非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我读到了他们如何从最初的绝望、痛苦、不甘,一步步走向接受、面对、甚至超越。这种“反思”,并非是简单的道理说教,而是通过他们自身经历的真实呈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如何用顽强的毅力去追求梦想,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精彩。这种“微卓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它告诉我,即使身体残缺,灵魂依然可以高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看到了爱的伟大,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它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尊严的赞歌。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微卓越》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事件的追溯和对灾难背后原因的探究。我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地震成因、救援过程、重建模式的详细分析。但很快,我就被书中那一份份朴实得近乎粗粝的文字所吸引,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逻辑推演,只有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和最真实的生命体验。这本书所聚焦的“汶川地震伤残者”,不再是统计数字中的一部分,而是我眼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讲述的,不是如何克服身体的残缺,而是如何与残缺共存,并在共存中找到新的生命意义。我看到了他们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命运转变,如何与家人、朋友、社会重新建立联系,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这种“记录与反思”,并非是冰冷的学术探讨,而是充满人性的温度和关怀。我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所付出的耐心、细致和同情。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而是一个虔诚的倾听者,一个温情的陪伴者。这种深入到生命肌理的记录,让我对“伤残”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身体的损伤,更是对生命韧性、对意志力、对爱与被爱的重新定义。读这本书,就像走进了无数个破碎又完整的灵魂,感受他们的疼痛,也感受他们的力量。
评分《微卓越》这本书,在我心中掀起了层层涟漪,它并非用宏大的叙事来震慑读者,而是以一个个微小的生命故事,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最初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地震惨状的写实记录,但“微卓越”这个词,已经悄然传递了一种积极的力量。书中的“伤残者”,不再是统计数据中的冰冷数字,而是我眼前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他们所经历的,不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是心灵的磨砺。作者的“记录与反思”,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对生命韧性和人性光辉的深刻描绘。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从废墟中站起,如何与残缺的身体和谐共处,如何用乐观的态度拥抱生活。这种“微卓越”,是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未来的期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坚强”的含义,它不是没有眼泪,而是流泪后依然能够微笑;它不是没有痛苦,而是痛苦中依然能够看见希望。
评分当我翻开《微卓越》时,我期待的是一场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对灾难后果的详细解读。然而,这本书的“卓越”之处,却在于它将视角聚焦于那些在灾难中经历身体创伤的个体,并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记录了他们的生命故事。“微卓越”这个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些生命在逆境中所展现出的非凡光彩,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我被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所打动,他们并非只被伤痛所定义,而是通过自身的经历,展现了超越苦难的勇气和力量。作者的“记录与反思”,并非冰冷的学术研究,而是充满温度的关怀和深深的共鸣。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从绝望中走出来,如何重新适应生活,如何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如何在失去之后,重新找回自我。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以及在困境中,人性的闪光点。它教会我,即使面对再大的风雨,也要心存希望,努力前行。
评分《微卓越》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灵魂对话。我最初对这本书的想象,或许是关于灾难的宏观叙述,或者是对救援的详细报告。但当我真正阅读时,我发现自己被带入了一个更私密、更触动人心的世界。这本书的“卓越”之处,在于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地震中不幸罹患残疾的人们,并以极其细腻和真诚的笔触,记录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与心路历程。我读到的,并非是对伤痛的简单堆砌,而是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那些被采访者,他们没有被悲剧所定义,反而通过自身的经历,展现了超越苦难的力量。我看到了他们如何适应身体的改变,如何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如何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作者的“反思”,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通过对这些个体故事的呈现,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我看到了爱的力量,看到了希望的光芒,看到了在绝望中绽放出的绚烂生命之花。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坚强”的含义,它不是没有眼泪,而是流泪后依然前行;它不是没有痛苦,而是痛苦中依然怀揣梦想。
评分在阅读《微卓越》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远足,从灾难的阴影,走向生命的光明。这本书的“卓越”之处,不在于它记录了多少惊心动魄的瞬间,而在于它捕捉到了那些在绝境中闪烁的微小光芒。我原以为会看到大量的关于身体痛苦的描写,但让我意外的是,书中更多的是对生命韧性、对人性温暖的深刻展现。那些“伤残者”的故事,并非只是简单的叙述,而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从巨大的创伤中站起来,如何重新适应这个世界,如何在失去一部分身体之后,依然拥有完整而丰富的灵魂。作者的“反思”,是一种温柔的引导,他没有强迫读者去接受某种观点,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读者自己去体会生命的意义。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如何用坚持的精神追求梦想,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精彩。这种“微卓越”,是一种不屈的意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尊严的坚守。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泪奔跑。
评分《微卓越》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生命档案,它记录的并非宏大的历史进程,而是那些在灾难中被改变的生命轨迹。我最初对这本书的期待,可能更多的是对地震事件本身的了解。然而,书中“微卓越”这个词,已经预示了它将带给我的独特体验。我被那些伤残者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他们没有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是用顽强的生命力,书写着未来的篇章。作者的记录,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了他们生活的点滴,那些细微之处,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失去身体的某一部分之后,重新学习一切,如何在家人的支持下,重新找回生活的自信,如何在社会的关怀中,再次感受生命的温暖。这种“反思”,不是简单的理论分析,而是源于他们最真实的生命体验。我看到了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在逆境中绽放出的生命之花。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坚强”的定义,它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即使心痛,依然选择微笑前行。
评分我拿到《微卓越》这本书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怀念,也有对生命的敬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灾难的沉重记录,讲述着痛苦和挣扎。然而,书中“微卓越”这个词,已经悄然暗示了一种超越苦难的力量。我被那些伤残者的故事深深吸引,他们并非只是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生命的斗士。这本书没有用宏大的视角去描绘地震的规模,而是聚焦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微笑,每一次跌倒又爬起,都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用残缺的身体,去丈量人生的长度;如何用破碎的心灵,去感受爱的温度。作者的“反思”,不是对社会制度的批判,也不是对救助的评论,而是对生命本身价值的探索。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学会与不幸共存,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困境中发现自我。这种“微卓越”,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平凡日子里对生命最执着的坚守。它让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也曾因为微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又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沮丧不已?
评分初翻开《微卓越》,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系列宏大的叙事,或许是关于英雄主义的讴歌,抑或是对集体力量的赞颂。然而,随着字句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本书的“卓越”并非来自震耳欲聋的呐喊,而是源于那些在巨大灾难中,个体生命所展现出的、细微却又坚韧的光芒。它不是一曲宏伟的史诗,而是一份份真挚而沉重的记录,是那些曾经在尘埃中破碎,又在废墟上重新站立的灵魂的低语。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捕捉到如此多生命中的微小火花,如何在绝望的缝隙里,寻找到希望的种子。那些被提及的“伤残者”,在我心中从一个模糊的群体,转变为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故事,并非都在描绘着悲惨的遭遇,更多的是一种超越悲剧的力量。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用残缺的身体,去拥抱完整的人生;如何用破碎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温度。这种“微卓越”,不是对苦难的轻描淡写,而是对生命本身最深刻的尊重和理解。它让我反思,在日常的平淡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忽略了自己和他人的“微卓越”?是否因为追求宏大的目标,而忽视了身边那些微不足道的坚持和努力?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灾难,也照出了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辉。它没有刻意煽情,却字字珠玑,句句入心。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的重新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