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说明,教你从人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言谈、日常习惯等方面捕捉、分析、判断人员的微表情,让读者从体态上辨识人的性格、从谈吐中推断人的修养,从习惯中观察人的心理,从细微之处洞悉人的气质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微表情是我们掩饰不了的“真相”
第一节 观察面部表情,可预见对方的情感
第二节 观察身体反应,可了解心理活动
第三节 读懂微表情,才能更好地掌握主动
第二章你的表情会“出卖”你的心
第一节 常见的面部表情和姿势
第二节 见面和告别
第三节 积极肯定与消极否定
第四节 冲突与防御
第三章会说话的脸泄露了你的真情实感
第一节 眼睛:展示心灵的窗口
第二节 眉、鼻、口:人性情的象征
第四章行为举止会暴露你的真实想法
第一节 坐姿:透露出人的心理动向
第二节 站姿:透视人的个性
第三节 走姿:脚下流露的言语
第四节 手势:解读心灵的无语声音
第五节 睡姿与笑姿:无从遮蔽的信息透露
第五章言谈之间让你的内心一览无余
第一节 说话的声音:反映人心的韵律
第二节 说话的方式:道出人的个性
第三节 说话的内容:亮出自己的底牌
第四节 说话的动作:难以遮掩的心理平台
第五节 说话的习惯:揭开心灵的密码
第六章百相装扮彰显你的真实本性
第一节 服装:心灵自我显露的平台
第二节 化妆:无法掩饰所有的真相
第三节 饰品:心灵文化的显示
第七章日常习惯让你的内心不再隐秘
第一节 行为习惯:刻在心灵上的烙印
第二节 生活习惯:掌握人内心活动的捷径
第三节 消费习惯:看出你的人生态度
第四节 习惯动作:细节表现人心
第八章兴趣爱好会让人读懂你的心
第一节 休闲娱乐:表现人心的显示场
第二节 运动方式:不同的思维定式
第三节 兴趣偏好:判别他人的性格及品位
第九章 女人的心思不难猜
第一节 女人的相貌:读懂女人的前提
第二节 女人的行为:折射她性格的镜子
第三节 其他细节:展现心灵的世界
第十章 一眼洞穿男人心
第一节 男人的外貌:透露心理的外观
第二节 男人的行为:诠释心灵的语言
第三节 其他细节:点点滴滴流露他的心
第十一章 一眼读懂老板
第一节 老板的外观:洞悉心理的显示面
第二节 老板的性格:找到他心灵的窗口
第三节 剖析老板:发现他的心理奥秘
第十二章 一眼识别谎言
第一节 身体语言泄露谎言
第二节 通过姿势看破谎言
第三节 从面部表情识别紧张情绪
第四节 不经意的小动作会泄露真相
第五节 从说话方式发现撒谎的线索
第十三章 猜度心思,赢在职场
第一节 合理利用微表情,勇闯职场第一关
第二节 读懂微表情,掌握职场风向
第三节 了解谈判对手,把握谈判方向
第四节 明察秋毫,摸准客户的心思
第十四章 关心朋友,赢得友谊
第一节 如何让朋友离不开你
第二节 如何把陌生人变成朋友
第三节 如何识别朋友
精彩书摘
第三节
读懂微表情,才能更好地掌握主动
读懂人心才不会雾里看花
人的复杂性不仅仅是生理构造上表现出的复杂性,还在于心理上表现出的复杂性。因此,当你不了解某人时,最好不要轻易被他的表象所左右,因为这种表象很可能是一种假象。
美国心理学者奥古斯特·伯伊亚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几个人用表情表现愤怒、恐怖、诱惑、漠不关心、幸福、悲哀,并用录像机录下来,然后,让人们猜哪种表情表现哪种感情。结果,每人平均只有两种判断是正确的。当表现者做出的是愤怒的表情时,看的人却认为是悲哀的表情。
人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人的喜怒哀乐,远非自身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欢笑并不一定代表高兴,流泪并不一定代表伤心,鞠躬并不一定代表感谢,拍手并不一定代表赞赏……
要想与他人建立亲善关系,必须善于揣摩他人的心理。你只有读懂他人心,才不会雾里看花,才能替他人遮掩难言之隐。
读懂他人的心,准确领会其意图,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平时细心留意,学会观察生活。
解读表情的能力是人际和睦的关键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无论做什么事,对什么人,只有读懂对方的表情,摸清对方的心思后,再付诸行动,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万无一失。
中国民间就有这样的说法,老人总是告诫小孩子要学会“看脸色”,也就是从对方的神态表情和其他身体语言中探知对方的心,从而做出一些顺从对方的事情,或者避免做出一些让对方不满意的事情。
关于“看人脸色”,还有一个关于康熙皇帝的故事。
据说康熙皇帝到了晚年,由于年纪大了,产生了一个怪脾气——忌讳人家说老。如果有谁说他老,他轻则不高兴,重则要让对方触霉头。所以,左右的臣子们都知道他这个心思,一般情况下都尽量回避说他老。
有一次,康熙率领一群皇妃去湖中垂钓,不一会儿,渔竿一动,他连忙举起钓竿,只见钩上钓着一只老鳖,心中好不喜欢。谁知刚刚拉出水面,只听“扑通”一声,鳖却脱钩掉到水里又跑掉了。康熙长吁短叹,连叫可惜,在康熙身旁陪同的皇后见状连忙安慰说:“看样子这是只老鳖,老得没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了。”
话没落音,旁边另一个年轻的妃子却忍不住大笑起来,而且一边笑一边不住地拿眼睛看着康熙。康熙见了不由得龙颜大怒,他认为皇后是言者无心,而那妃子则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没有牙齿,老而无用了。于是将那妃子打入冷宫,终生不得复出。
为什么皇后在说话时明显说到“老”字,康熙并没有怪罪她,而妃子只是笑了一笑,康熙却怪罪她呢?首先是康熙的忌讳心理,他不服老,忌讳别人说他老,一旦有人涉及这个话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再者由于皇后与妃子同康熙的感情距离不同。皇后说的话,仔细推敲一下,有显义和隐义两个意义,显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因为康熙与皇后的感情距离较近,他产生的是积极联想,所以他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知道皇后是一片好心的安慰。妃子虽然没有说话,只是笑了一笑,但她是在皇后的基础上故意引申,是把那只逃掉的老鳖比作皇上,是对皇上的大不敬。
所以,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环境,由于不同人物的不同理解,便引出不同的结果来。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实际上究其原因,还是那个妃子没有用心观察别人脸色,不能读懂皇帝心思的缘故。
生活中,与人交往如果不用心,就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因为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把别人给得罪了。所以要想与人建立亲善关系,一定要学会解读对方的表情,学会用心,否则你就会面临一道道难以预测的障碍。
别人待你的方式,就是他希望你待他的方式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待他那么好,他却这样待我!”“他没有理由对我这样啊,因为我对他很好啊!”“他向我借东西的时候,我什么都没问就很爽快借给他了!现在我向他借东西,他却支支吾吾的!真小气!”
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可以听到很多,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抱怨呢?这是因为人都有一种这样的心理:我们怎么对待别人,我们应该从对方那里得到“等价对待”,即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应该如此对待我。如果我没有受到至少是同等的对待,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不应该的事。这种心理被称为“应该效应”。
“应该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就是他们期望你待他们的方式。比如,如果你知道某个人很喜欢送花,那么十有八九这个人也喜欢收到花;如果某个人在谈话的最后喜欢加上“我爱你”,那么这个人会希望听到你也这样说;如果某个人在你急需用钱的时候,虽然自己手上也不宽裕,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把钱借给了你,那么,当他向你借钱的时候,他也希望你不假思索地就把钱借给他。一旦你的行为和他对待你的方式有偏差,随之而来的即是人际关系的受损,甚至是大矛盾或者双方言语相伤。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清楚对方的这种“应该心理”,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满足对方的这种心理,即使一时满足不了,也应该尽可能采取补救措施,避免让对方从心上产生“不平衡感”。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轻松应对人际交往中很多无中生有的误会,处理起人际矛盾也会得心应手多了。
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是人们对和自己相似的人看着比较顺眼,相似的两个人容易成为朋友。
走在街上你会发现,浓妆艳抹的美女总是和同样打扮前卫的女人并肩而行;素面朝天的女生身边也总有一个同样打扮简单的女生。从外表上看就验证了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老话。从深层次来看,浓妆艳抹的女人可能都对美容、服饰这些东西感兴趣,而素面朝天的女生则可能喜欢看书、看电影。
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人们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某种程度相似的人。
科学家曾人为地将某大学的学生宿舍进行了安排,他们先以测验和问卷的形式了解了部分学生的性情、态度、信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然后把这些学生分为志趣相似和相异的,把志趣相似的学生安排在同一房间,再把志趣相异的也安排在同一房间,就不再干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志趣相似的同屋人一般都成了朋友,而那些志趣相异的则未能成为朋友。
有相似性情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更容易进行。
所以,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如果你想与他人建立亲善关系,不妨把自己“变成”他人,让你们拥有相似的地方,这样能迅速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
前言/序言
人生就像是一场化妆舞会,每个人都用面具挡住自己的真实表情。站在你面前的他(她),是言为心声,还是口是心非?摘下他们的面具,了解他们的心声,一切秘密将尽收眼底。家人、朋友、同事、领导、客户,你觉得你很了解他们?不,那只是你的错觉!你若想真正了解他们,那就要从看懂他们的微表情开始。
微表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真情实感。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他的信息。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种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会表达相反的情绪。
与一般的面部表情不同,微表情是无法伪装的。一个人,可能因知识、阅历、能力等原因,能够在内心波涛汹涌的时候做到面不改色,明明很讨厌别人却可以表现出很喜欢。他(她)也许很会演戏、会掩盖、会“装”,但是他(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微表情。因为微表情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是人类实现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反应。微表情不受个人思想的控制,因此它最能够体现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你观察到了真实的微表情,接着又看到了试图掩饰和造作的表演,那么真相已经摆在你的面前。
微表情是人们内心情绪的“阅读放大器”,一张陌生的面孔下有什么样的活动内容、情感表达,都可以通过微表情尽收眼底。据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肉体和思想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身体和精神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所以,一个人的外表、姿势、动作和说话的语气,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习惯,都在传达其内心的所思所想。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高贵和尊严、自卑和好强、精明和机敏、傲慢和粗俗,都能从静止或者运动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中反映出来。”因此,面试官可以通过微表情识别应聘者的职业素养,下属可以通过微表情了解领导的真实意图,推销员可以通过微表情洞察客户的心理活动……借由观察并解读他人的微表情,不仅能掌握他人当下的情绪与想法,对于其性格与行事风格也能推断一二。
在日常生活中,微表情对我们非常重要。如果我们错误地理解了微表情的含义,会让我们对交流对象形成错误的判断,这无疑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隔阂;如果正确理了微表情,我们就能够从他人一闪而过的表情信号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来准确地识别他人。
人生就是一场博弈,生活就是一场较量。在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刻都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为了让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微表情,通过识别他人的微表情在人际交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编写了这本《图解微表情心理学》。本书列举了各种微表情,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说明,教你从人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言谈之间、日常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捕捉、分析、判断人的微表情,交给你一个“阅读放大器”。通过本书,你将得到一双识人的慧眼、一把度人的尺。当你学会灵活地运用微表情心理学,你便能够从体态上辨识人的性格,从谈吐中推断人的修养,从习惯中观察人的性格,从细微处洞悉人的气质,进而让你在职场、商场、情场等各种场合中左右逢源、运筹帷幄,从而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洞悉人性:行为密码的解读与应用》 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读心术”指南,而是一次深入探索人类行为深层动机的旅程。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那些我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身体语言、面部细微表情、甚至是言语中的停顿和语调,都可能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丰富的信息。我们将一同揭开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学习如何更敏锐地捕捉、分析并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和情感状态。 第一章:行为是沟通的基石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建立一个基础的认知框架:行为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个体与环境互动、内心世界映射的直接体现。我们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信息是如何在我们的大脑中处理,并最终转化为外显的行为的。这一过程涉及感知、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多个层面。 感知的魔力: 我们如何接收外界信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接收到的刺激,经过大脑的加工,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理解感知的局限性与选择性,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 注意力的漩涡: 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如何聚焦?注意力的分配直接影响我们能够捕捉到的行为细节。研究表明,高度关注某一方面时,我们可能会忽略其他重要的线索。 记忆的印记: 过去的经验如何塑造我们现在的行为?记忆是我们理解当前情境、预测他人行为的重要依据。不同类型的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在行为解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思维的运作: 逻辑推理、直觉判断,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表达?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地进行着各种模式识别和信息整合,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更容易“读懂”他人,而有些人则显得相对迟钝。这并非天生的天赋差异,而是后天通过观察、练习和理解心理规律所获得的技能。本章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让他们明白,行为分析并非玄学,而是基于科学原理的可习得技能。 第二章:面部表情的无声语言 面部是人类表达情感最直接、最丰富的“画布”。尽管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表情能够准确地传达内心,但许多时候,我们流露出的面部细微之处,却可能泄露我们试图隐藏的情感。本章将聚焦于面部表情的深度解读。 普遍的情感表达: 探讨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等心理学家提出的基本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厌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普遍性表达。我们将学习识别这些基本情感在面部肌肉运动上的典型特征。 微表情的短暂瞬间: 深入解析微表情的产生机制。这些转瞬即逝(通常不超过0.5秒)的表情,往往是真实情感的瞬间流露,可能与我们刻意表现的表情不一致。我们将学习如何捕捉和识别它们,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真实感受。 眼部信号的奥秘: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眼球的运动方向、瞳孔的变化、眼神的停留时间,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我们将学习如何从眼神中解读注意力焦点、思维方向、甚至欺骗的迹象。 嘴部与眉毛的线索: 除了眼睛,嘴部(微笑的真假、唇部的抿合、咬唇动作)和眉毛(扬起、下垂、紧锁)的细微变化,同样是重要的表情信号。我们将一一剖析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含义。 表情的不一致性: 当个体的情感表达与语言内容不符时,我们应该相信哪个?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和处理表情与言语之间的冲突,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更加自信地观察他人的面部,识别那些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真实情感波动。 第三章:身体语言的潜台词 除了面部,我们的身体同样在不断地“说话”。姿势、手势、身体的朝向、与他人的距离,这些非语言的信号,往往比语言本身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和态度。 姿势的权力与焦虑: 坐姿、站姿的稳定性、身体的舒展程度,都可能透露出自信、支配力、或者不安、退缩。我们将分析不同姿势所传递的心理状态。 手势的表达力: 开放的手势象征接纳和真诚,而封闭的手势(如交叉双臂)可能表示防御或拒绝。我们将探讨各种常见手势的含义,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空间关系的秘密: 人际交往中的距离(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公众区)并非随意,而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将学习如何理解身体距离的变化,以及它所暗示的关系亲疏和舒适度。 触碰的信号: 轻拍、握手、搂肩等触碰行为,在人际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章将分析不同类型触碰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图。 足部方向的指南针: 即使我们表面上在与某人交谈,但我们的脚尖朝向却可能暴露了我们真正想要去往的方向,或者我们真正关注的对象。我们将揭示足部信号的潜在指示作用。 摩擦与自我安抚: 触摸脸部、揉搓双手、拨弄头发等看似无意识的动作,往往是潜意识应对压力、焦虑或不适的表现。我们将分析这些自我安抚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本章将提供一套系统的身体语言解读框架,帮助读者在日常交流中,捕捉那些不被注意的身体信号,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他人。 第四章:语言的背后:声调、语速与沉默 语言本身是我们沟通的主要工具,但仅仅关注我们说了什么是不够的。我们说话的“方式”——声调、语速、音量、以及我们选择的沉默,同样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声调与情感的共振: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声调说出来,意思可能截然不同。高昂的声调可能代表兴奋,低沉的声调可能暗示疲惫或严肃。我们将分析声调变化所传达的情感色彩。 语速的快慢玄机: 说话速度的加快可能表明紧张、兴奋或急于表达,而放慢语速可能意味着深思熟虑、自信或者试图强调。我们将探讨语速与心理状态的关联。 停顿的艺术: 说话中的停顿并非总是空白,它可能是在组织语言、思考、或者隐藏某种信息。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停顿(犹豫的停顿、强调的停顿、思考的停顿)所代表的意义。 沉默的重量: 沉默是一种强有力的沟通方式。它可能表示同意、拒绝、思考、或者冷漠。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读不同情境下的沉默。 语气词与口头禅: “嗯”、“啊”、“那个”等语气词,以及频繁出现的口头禅,有时也是潜意识状态的反映。 言语内容与非言语信号的匹配: 当言语内容与我们的声调、语速、表情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如何判断?本章将强调整合所有信号进行综合判断的重要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超越字面意思,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情感和意图。 第五章:情境分析与综合判断 行为解读并非孤立地分析某个表情或手势,而是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并综合运用多种线索进行判断。 情境的重要性: 同一个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含义迥异。例如,一个人在寒冷天气中搓手,可能只是因为冷,而在温暖的房间里搓手,则可能暗示紧张。 基线行为的建立: 理解一个人的“正常”行为模式(基线行为)是识别异常行为的关键。当一个人偏离其基线行为时,可能预示着某种变化或特殊情况。 多种线索的整合: 绝不应基于单一的信号就下结论。成功的行为解读在于整合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言语内容、声调语速等所有可用的线索,进行交叉验证。 文化差异的考量: 许多非语言信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本章将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识别欺骗的信号: 虽然没有绝对可靠的“欺骗信号”,但通过观察一系列不一致的信号,可以提高我们识别潜在不诚实的可能性。我们将探讨一些常与欺骗相关的行为模式。 伦理与责任: 学习行为解读的技能,意味着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本章将提醒读者,这些技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沟通,而非用于操控或伤害他人。 结语:成为更敏锐的观察者 《洞悉人性:行为密码的解读与应用》并非教你成为读心大师,而是引导你成为一个更敏锐、更具洞察力的观察者。通过深入理解人类行为的心理机制,你将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需求、感受和意图,从而在人际交往、工作沟通、甚至个人关系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选择。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你看到一个更丰富、更真实的人类世界。它强调的是理解、共情和有效的沟通,而非神秘的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