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潜修身心,成为人们永恒的追求。为什么圣人受人敬仰?因为圣人总是注重修心,他们知行完备、至德至善,往往成为凡夫俗子的言行标准。
《王阳明的心理策略》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从做人、做事两方面来探讨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不管是修炼身心,还是实践做事,都可以从中获益。勿忘初心、知行合一,当你真正阅读完此书,会使你寻找到久违的心灵处方,助你赢得幸福的人生。
作者简介
郭春光,资深媒体人、畅销书作家;青年创业导师、青年天使投资人。参与创办多家互联网企业,并通过其互联网创新模式指导初创型企业快速发展,在业内赢得“创新型创业导师”美誉。
br 2013年参与创办哈尔滨很多人咖啡(网络众筹典型案例);2014年创办了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实体平台——创业联盟(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器),致力于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项目辅导、孵化、投资;2015年创办互联网+课堂,侧重于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咨询服务。担任北京前程无忧信息服务中心创业就业顾问、北京行知育才信息技术研究院首席网络营销专家、哈尔滨互联网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做人——欲修身,先修心
第01 章心宽,路自宽002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002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004
乐天知命,故不忧007
不疾不徐,闲适自然009
把心放空,以纳万物011
大道至简,向心而生014
第02 章 世界无界,心容则容017
有起有伏,有进必然有退017
以退为进,忍让是门真功夫019
宽仁之心,有容乃大021
忍辱负重,终苦尽甘来024
容人之过,方能得人之心026
持之以恒,厚积薄发028
第03 章 心理自修,自知而后知人031
知己知人,方知未来031
发挥自我潜能,开悟人生033
正确认识自己,确立人生定位036
收敛光芒,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038
小卒过河胜似车,别轻视任何一个人041
以他人之长比己之短043
第04 章 直面自我,赢得人生046
克制自我,才能征服自我046
跨越障碍,成就自我048
修养身心,克服弱点051
逆境之中,保持积极的情绪053
心无所恃,随遇而安055
学会弯腰,才能更好地抬头058
第05 章 自我素质培养,修心根本在于心061
感知文艺,陶冶心性061
保持学习的习惯,内心更为满足063
抛开杂念,用心学习065
学以致用,它将成就你的一生067
博闻强识,历练身心069
有一种态度叫“心上学”071
第06 章 赤子之心,至诚之道075
真诚之心,金石为开075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保持本真078
至诚本色,不可雕琢080
以诚实之心做诚信之人083
以诚相待,以信相交085
工于心诚而非心机087
第07 章 禅修净悟,心安则达090
好心态决定好人生090
心定身安,不动则不烦092
心境淡然,泰然处之094
心静才能不浮躁097
淡定从容,切勿大悲大喜099
人生没有输赢,贵在内心居安101
第08 章 静坐常思己过,闲时莫论人非104
抵制弱点,不断优化自身104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107
关注自己,莫论人非109
见贤思齐,反躬自省111
自我归零,在奋进中完善自我113
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有知的开始115
下篇 做事——知行合一,成事在人
第09 章 立志由心,只求力所能及120
君子立志,立志应力行120
志不可虚妄,自知方行122
心中有目标,人生有方向125
常立志不如立长志127
正确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130
坚守志向,敢想敢为132
第10 章 自我塑造,先做人再做事135
德存于心,而始于行135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137
谦谦如君子,铮铮如汉子140
大丈夫,当如是也143
表里如一,本色方致远145
第11 章 欲扫天下,先做细做实每一件小事149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149
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151
专注于心,把事情做到极致153
世上的事,必定先从细微处着手156
执着追求,善始善终158
第12 章 动心忍性,心之所向终会抵达162
磨炼心智,遇事有益162
必经一番苦痛,方能成功蜕变164
忍受艰难时刻,梦想终会照进现实167
绝望时选择再等待一下169
小不忍则乱大谋172
成功之前必须忍受寂寞174
第13 章 唯有埋头,乃能出头177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77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180
做好分内事,尽好分内责182
沉下心做事,沉住气做人184
把功劳让给别人187
放下倨傲,遇人谦卑为始189
第14 章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2
言之易,行之难192
竭尽心力,融事于一体194
行动之前一定要思考197
比抱怨更有价值的是行动199
想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202
万事烂熟于心,以应无穷变化204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206
第15 章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人生的高度210
永远不要停止相信自己210
最优秀的人是你自己213
摆正心态,换个角度看世界215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218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20
第16 章 不为有利而为之,不为无利而不为224
远离欲望的诱惑,诸事悠然224
不求名利于形,但求无愧于心226
不可以事功气节名228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230
看淡名誉,踏实做事233
放下,才能轻松前行235
参考文献238
前言/序言
明代文学家徐渭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这里的王守仁,即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据说,“守仁”二字取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后来全身心潜修心学的王阳明,正如他的名字这般,用毕生精力守住“仁义”,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心学智慧。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心之根本,无善无恶没有私心物欲的初心,只有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心才有了善恶之分。所有的学问、修养,总结而来,就是为善去恶,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内心的良知去行动。在这里,心不但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更是世间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亦是王阳明极具代表性的论断之一。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当人们内心产生想法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当然,如果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则要反省、不断总结,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际上,不管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还是“知行合一”,甚至是“心本论”、“王门教育观”,这些深奥而卓越的论断,当之无愧成为现代人的心灵导师。万物皆在于心,心中有意念,并非存在于世,而需要将意念化作行动,对本心进行作用,这才是王阳明心学的深刻内涵。
本书结合王阳明生平事迹及哲学著作《传习录》,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做人做事的方法,汲取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融会贯通于现代生活之中,赋予其现代心理学的深远意义。不妥之处,还望指正。读王阳明,不仅仅修炼自己、完善自己,更在于修心。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当本心犹在,又何担心世间烦扰之事呢?
编著者
2016年1月
《心学之道:实践者的智慧》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往往被外在的诱惑所困,被内心的焦虑所扰,在追求成功、幸福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我们渴望找到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能够引领我们穿越迷雾、坚定前行的智慧。《心学之道:实践者的智慧》正是这样一本深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揭示强大内在力量源泉的著作。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发现自我、理解世界、抵达圆满的旅程。 本书的核心在于“心”的力量。但这里的“心”,并非指狭隘的个人情感,而是涵盖了我们对事物最本真的认知、最纯粹的意愿以及最深刻的道德判断。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心”是如何在我们尚未有意识的时刻,就已经塑造着我们的行为、选择,甚至是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许多时候,我们以为是理智在指引方向,殊不知,恰恰是那不为人知的“心”在幕后操纵着一切。当我们感到困惑、迷茫、甚至做出违背初衷的决定时,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心”被外界的杂音所蒙蔽,被私欲所扭曲,失去了往日的清明。 《心学之道》引导读者认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外部的物质积累或社会地位,而是源于对自身“心”的深刻认识和有效管理。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 transformation,一种将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艺术。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方法,来净化内心的杂念,唤醒沉睡的潜能,从而达到一种“致良知”的境界。这并非遥不可及的哲学思辨,而是人人皆可为之的实际操作。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其强调的“知行合一”。在很多观念中,“知”与“行”是被割裂开来的。我们或许知道了很多道理,学习了很多知识,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却常常束手无策,无法将所知转化为行动。作者却指出,真正的“知”本身就蕴含着“行”的力量,而“行”则是检验和深化“知”的唯一途径。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某一事物,我们的内心自然会生出行动的动力;而当我们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我们的认知也会随之深化和升华。这种知行合一的循环,是成就任何事业、克服任何困难的关键。 书中反复强调的“致良知”概念,并非一种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内在指引。作者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股天然的善意和是非判断的能力,这就是“良知”。然而,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自身欲望的干扰,这股良知常常被遮蔽,变得模糊不清。本书的目标,正是要帮助读者清除这些遮蔽,重新点燃内心的这盏明灯,让它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致良知,意味着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反观内心,确保自己的言行都与内心最纯粹、最正直的道德准则相契合。 《心学之道》并非一味地鼓吹乐观主义,而是理性地分析了人类在面对挑战时的心理机制。书中探讨了恐惧、焦虑、欲望等负面情绪的根源,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化解它们。作者并非要求我们压抑或否定这些情绪,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它们,接纳它们,并最终超越它们。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许多困扰我们的问题,并非来自外部环境的不可控,而是源于我们内心对这些问题的投射和反应。 本书还深刻阐释了“事上磨练”的实践哲学。我们往往习惯于逃避困难,寄希望于找到轻松的捷径。但作者却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和力量,正是在克服困难、经历挫折的过程中淬炼出来的。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次“磨刀石”,能够让我们更加锋利;每一次的磨难,都是一次“淬火”,能够让我们更加坚韧。“事上磨练”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去磨砺自己的心性,去实践自己的信念,去检验自己的认知。它告诉我们,不必苦苦追寻遥远的“道”,真正的“道”,就在我们每一个脚踏实处的行动之中。 《心学之道:实践者的智慧》还触及了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更广阔的领域。作者认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对社会的贡献,都深刻地反映着我们内心的状态。一个内心充满和谐、平和的人,自然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真诚、美好的联系,也更能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反之,内心充满冲突、焦虑的人,则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遭遇挫折,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格格不入。因此,对内在的修行,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幸福,也是为了更好地与世界连接,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产生共鸣。阅读本书,就像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他不会强加给你任何观点,而是循循善诱,引导你独立思考,最终发现属于自己的答案。 总而言之,《心学之道:实践者的智慧》是一本为渴望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指南。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和世界,揭示了掌握内心力量的钥匙。它鼓励我们停止对外在世界的盲目追逐,将目光转向内心,去发现那片最广阔、最宝贵的疆土。通过学习和实践书中的智慧,读者将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坚定,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最终活出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人生的觉醒。它将陪伴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履更加从容,目光更加坚定,内心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