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精神病人案例采撷,全部来自作者的第一手资料。每一个案例都是一种类型的精神疾病,本书描述这些案例背后的故事,以及每种精神疾病的表现。这些故事或让你觉得奇特,或让你反思,希望通过这些描写,关注社会事件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同时希望这些故事以及对生活中事情的处理方式,能够对你的心理调节有所帮助。
对于上述事情,本书主要从精神病学的角度来看待。现代的精神病学经过多年的发展,越来越靠向神经科学的方向,而对传统的心理治疗关注开始下降,本书作者将重回心理学的角度,比如以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等视角对不同的案列进行解析。
在内容设置上,每一个故事后面,都会有一小段的“科普时间”。主要是对精神病、变态心理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普及。而本书也会有一些拓展阅读,主要谈一谈精神病产生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心理中的变态倾向,这些都是我们平常会遇到的问题,读来也十分有趣,希望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和读者一起关注精神病患者,理解他们,关爱他们,正确看待他们。
时代之,本名侯韬,80后,毕业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管理学双学士学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现为重庆某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同时从事大学心理学专业教学工作。
序言
第一章 “内衣小偷的醒悟”
科普时间:罪恶妄想
第二章 “神医”是怎样炼成的
科普时间:疑病妄想
【拓展阅读】你丫就是个神经病
第三章 天才OR疯子
科普时间:应激相关障碍
第四章 我的偶像是司马迁
科普时间:偏执型人格障碍
【拓展阅读】躁郁症,上帝赐予的礼物
第五章 其实我只是一个演员
科普时间:分离性障碍
第六章 最是人群中那一回眸的微笑
科普时间:钟情妄想
【拓展阅读】精神病是什么样的?
第七章 爱和信任
科普时间:嫉妒妄想
【拓展阅读】男女到底谁的嫉妒心更重?
第八章 花痴的最高境界
科普时间:被害妄想
第九章 往事不堪回首
科普时间:心因性遗忘
第十章 雷锋侠
科普时间:躁狂症
【拓展阅读】人为什会得精神病
第十一章 先知
科普时间:心理暗示
第十二章 谁来拯救信仰
科普时间:文化性精神障碍
【拓展阅读】末日论:一种社会神经症
第十三章 死亡是最终的解脱?
科普时间:抑郁症
【拓展阅读】自杀的误区
第十四章 天生我才必有用
科普时间:夸大妄想
【拓展阅读】我们都是自恋的人
第十五章 举报者
科普时间:被精神病
第十六章 天生反骨
科普时间:反社会人格障碍
【拓展阅读】为什么你不是精神病?
第十七章 性的困惑
科普时间:性心理障碍
第十八章 但愿长醉不复醒
科普时间:瘾
【拓展阅读】为什么中国人爱喝酒?
第十九章 女博士的爱情路
科普时间:社交恐惧症
第二十章 被逼疯的老板娘
科普时间:精神分裂症
第二十一章 疯人院穿越指南
科普时间:怎么逃出精神病院
后记
【序言】
据说“变态”是个很重要的词汇,在某些英文词典里面的第一个词就是abnormal,足见其地位。
话说我当年在学校的时候,一眼就被一本叫《变态心理学》的书给勾引到了,于是一头扎进心理学的海洋,毕业后也傻不拉叽地进了精神病院。
遭遇过“花痴的强吻”(什么是真正的花痴,就是只要是男人就没有不喜欢的,大家平时思维里的花痴跟真花痴比简直是小儿科);GAY的真情告白;也被武林高手完虐,还有经常被骂得狗血淋头。
当然大部分病人还是比较可爱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并不是自己能够控制得了的,这样想想也就好多了。
其实叫《病态心理学》有点标题党的意思,虽然里面也有什么怪蜀黍、SM一类的东东,但更多的是幻觉妄想、焦虑抑郁,所以叫《病理心理学》更靠谱一些。
说病态其实有点文了,按照我们通俗的说法,其实就是《变态心理学》。变态的意思就是偏离常态,如果说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正常的话,那么脑残和天才都是变态,这并不是贬义词。
变态更多的是从统计学上来讲,如果我们人类的心理活动符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都属于正常的话,那么一些与众不同的,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变态。
这本书将主要讲到各种奇怪病人背后的故事,毕竟他们之前都跟我们是一样的,没有谁生下来就是精神病患者(当然智力障碍、孤独症大多由遗传造成,有时候也被划在精神病中)。变态的人很多都是由变态的环境、遇到变态的事情造就的。
当然我要感谢我工作中遇到的精神病人,除了带给我丰富的案例知识之外,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他们还是给我们枯燥的工作带来了一丝欢乐,有时候和他们交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能够给人一些新鲜的想法与启示。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隐私,书中的人名我一律用ABCD等字母来代替。而他们背后的故事除了大概的框架,我也做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与虚构,大多故事他们自己读到都可能不会对号入座(当然是在读得懂的情况下)。
再一次感谢我的病人们。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精神病的案例,我推荐一门公开课,亚利桑那大学的《精神病学病例研讨》,网上都可以找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略带诡异的暗色调和大胆的排版,一下子就让人对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是在一个咖啡馆里偶然翻到它的,只看了开头几页,就被作者那种旁征博引、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它似乎并不急于抛出重磅炸弹,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侦探,耐心地为你构建一个错综复杂的情境。文字的密度很高,但绝不晦涩,反而有一种精心打磨后的力量感。读到后面,我发现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场景的描摹,无论是光影的变化,还是人物微妙的肢体语言,都仿佛是高清镜头下的慢动作回放。这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日常观察世界的细微之处,那种不经意间被忽略掉的“异常”信号。整本书读下来,就像完成了一次对人性和环境交互的深度田野调查,尽管主题严肃,但阅读体验却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满足感。尤其是中间某个高潮部分的转折处理得极其巧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但事后回想,又觉得一切都水到渠成,是逻辑的必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采用了多线索叙事的手法,但作者的功力在于,所有看似分散的线索,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核心的哲学命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各种跨学科知识时的那种信手拈来,从社会学到神经科学,再到一些边缘的哲学流派,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故事的肌理之中,使得文本的厚度远超一般的小说。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一些背景资料,这反而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每一次知识的碰撞,都让原本平直的阅读路径产生了新的分支,让人忍不住想去深挖每一个引用的出处和它背后的深意。这种多维度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耐读性。我确信,即便是第二次阅读,我依然会发现一些第一次因为注意力集中于主线而错过的精彩的旁注或隐喻。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冷静的解剖”。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高的、近乎超然的视角,以一种近乎冰冷的客观性来审视那些复杂的人类行为模式。没有道德的审判,没有廉价的煽情,有的只是对现象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演。我欣赏这种克制。它让读者获得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而不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虽然是虚构的,但其内在的心理动力学模型却是如此扎实,让人不得不信服。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提出“更深刻问题”的书。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没有感到释然,反而有一种更沉重的责任感——意识到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我们每个人都行走在一条布满看不见陷阱的细绳上。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最好是关掉手机,才能真正领会其精妙之处的佳作。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高,认为它可能只是市场上又一本蹭热点的作品。然而,读了几十页后,我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作者的野心和执行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有时如同冰冷的学术论文,逻辑严密,不带一丝情感色彩;而下一刻,它又会骤然切换成一种极富画面感和感官冲击力的描述,如同身临其境的现场报道。这种节奏的把控,非常考验作者对读者的掌控力。它不强迫你感到恐惧或不安,而是通过精妙的布局,让你自己去“构建”恐惧。我读到最震撼的部分,是关于环境塑造个体的那个长篇论述,那种对“被动接受塑造”的描述,让人不寒而栗,因为它太具有普遍性了。它让你开始审视自己的成长轨迹,那些被认为是“常态”的经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定义了今天的自己。
评分我通常对“严肃文学”类的作品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沉闷,要么就是故作高深。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行文流畅得像一条被疏导得极好的河流,尽管河床下可能暗藏着汹涌的暗流。最让我称道的是作者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那不是简单的“他感到害怕”或者“她很愤怒”就能概括的。作者似乎直接进入了角色的神经末梢,用极其精准的词汇描绘了那种从内部开始瓦解,又在外界压力下勉力维持平衡的微妙挣扎。我甚至能在阅读时,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生理上的应激反应,比如心跳加速,呼吸变浅。这种沉浸感极强,以至于读完某个特定章节后,我需要放下书,走到窗边深呼吸几分钟,才能从那种压抑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它不是在讲述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对人类精神韧性的极限测试,展示了在极端压力下,人脑是如何重塑自身的防御机制。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到货速度很快,质量还不错。
评分还行吧
评分挺好看的
评分到货速度很快,质量还不错。
评分故事类型的书,不是专业的那种
评分这种随意的文风实在不敢恭维。同性恋治疗都是犯罪行为这本书居然还说有相当一部分同性恋经过认知或行为治疗变成了异性恋?
评分这种随意的文风实在不敢恭维。同性恋治疗都是犯罪行为这本书居然还说有相当一部分同性恋经过认知或行为治疗变成了异性恋?
评分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