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本我/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自我与本我/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张艳华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弗洛伊德
  • 荣格
  • 心理分析
  • 自我认知
  • 人格心理学
  • 西方心理学
  • 经典著作
  • 精神分析
  • 潜意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1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55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6
字数:1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自我与本我》对人的心理及心理活动的描述极具革命性的意义。为了解释意识与潜意识的形成,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借鉴乔治·格罗德克的观点,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本我,是个体的潜意识,代表人类*原始的欲望,追求唯乐原则;自我,指个体的意识,追求现实原则,是人格结构中基础的部分;超我,属于人格结构中道德的部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其中《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为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第一唯乐原则/1
第一章唯乐原则主导心理生活/1
第二章以唯乐原则为主导的儿童游戏/4
第三章强迫重复原则/9
第四章创伤性神经症患者的梦/13
第五章追求完善的本能/21
第六章爱的本能与死的本能/28
第七章唯乐原则终会被驯服/42
第二篇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44
第一章导论/44
第二章勒庞对群体心理的描述/45
第三章关于集体心理的其他论述/53
第四章暗示与力比多/57
第五章两种人为构成的集体: 教会和军队/60
第六章其他问题和研究思路/65
第七章自居作用/68
第八章爱、催眠的关系和集体形式/73
第九章群居本能/78
第十章集体领袖和原始部落首领/81
第十一章自我与自我典范的区分/86
第三篇自我与本我/91
前言/91
第一章意识与无意识/91
第二章自我和本我/96
第三章自我和超我/102
第四章两大本能/110
第五章自我、本我、超我与两种病症/116
附录(一)描述性的和动力意义的无意识/126
附录(二)存储大量力比多的容器/128
附录(三)弗洛伊德年表/131
译后记/135

《潜意识的召唤:从弗洛伊德到荣格的深度心理学之旅》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自我”与“本我”二元对立的书,而是带领读者深入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那些塑造了我们理解内在世界的思想巨匠们的心灵图景。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令人着迷的旅程,探寻人类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理解那些驱动我们行为、塑造我们思想的强大力量。本书的核心在于解构与重塑,它将引导我们超越表层的意识,触及潜意识的广阔海洋,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以及我们与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部分:意识的边界与潜意识的黎明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我们一直试图理解“我”是谁?这个“我”是否仅仅是我们所感知到的那个清醒的、理性的自我?本部分将追溯那些最早开始挑战这一狭隘认知的思想家们。我们将从古希腊哲学家的心灵探索讲起,探讨他们对理性与非理性、灵魂与肉体关系的思考,这些早期的哲学思辨为后来的心理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心理学革命的萌芽时期。在此之前,心灵被普遍视为理性的舞台,而超出意识范围的一切都被视为神秘或不可言说。然而,医学的进步和对精神疾病的深入研究,逐渐揭示了意识的局限性。我们将详细介绍那些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倾听和治疗,逐渐拼凑出潜意识拼图的先驱们。他们并非直接定义“本我”,而是通过对梦境、失语症、癔症等现象的细致分析,发现了隐藏在意识行为之下的强大、原始的驱动力。 我们将重点介绍那些通过对梦的解析,揭示潜意识运作规律的早期心理学家。梦,被视为“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其中包含着被压抑的欲望、未解决的冲突和深藏的恐惧。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早期理论家如何通过符号、隐喻和象征,解读梦境中的信息,并将其与患者的日常生活、童年经历以及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并非一套死板的符号解读手册,而是关于理解潜意识如何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身,以及这些表达如何影响我们的清醒意识和行为模式的深入探讨。 第二部分:精神分析的宏伟蓝图与内在的隐喻 本部分将深入探索精神分析理论的建立与发展,重点关注其如何构建了一个理解心灵的宏大框架。我们将详细介绍那些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的思想家们,他们的理论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动机的理解,也为理解人类的痛苦与成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我们会仔细剖析那些被用来描述心灵结构和动力学的核心概念。然而,请注意,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和解释这些概念,而是着重于这些概念是如何被提出、如何相互关联,以及它们如何在解释人类行为和内在体验时发挥作用。我们将探讨不同理论家在理解心灵动力学方面的异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解释那些驱动我们行动的原始冲动和内在冲突。 本部分将着重于理解那些贯穿人类心灵始终的内在隐喻。我们将探讨那些被反复提及的象征性元素,它们如何在不同个体和不同文化中以相似的方式出现,并影响着我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我们将深入研究那些被视为人类基本动力的象征性表达,例如对安全感的追求、对掌控力的渴望、以及对亲密关系的寻求。这些隐喻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根植于我们生存本能和发展需求的具象化表达。 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被用来理解个体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和核心冲突的理论。这并非关于“自我”如何成熟或“本我”如何被压抑的简单叙述,而是关于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内在世界。我们将研究那些关于早期童年经历如何对个体日后性格形成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以及那些关于个体如何在经历挫折和痛苦后实现心理整合和个人成长的观点。 第三部分:集体潜意识的深渊与原型共鸣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一些思想家开始意识到,人类的内心世界并非仅仅是个体的经验集合,而是与更广阔、更普遍的人类经验相连。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进入集体潜意识的领域,探索那些超越个体经验的共同心理模式和原型。 我们将深入研究那些被视为“原型”的普遍意象和主题,它们存在于神话、传说、宗教、艺术以及我们每个人的梦境之中。这些原型并非我们后天习得的,而是人类共同祖先遗留下来的心理遗产,它们以相对固定的模式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情感和行为。本书将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原型,例如“母亲原型”、“父亲原型”、“阴影原型”、“阿尼玛/阿尼姆斯原型”等等,并分析它们在个体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我们将探讨这些原型如何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它们可能体现在我们对某些人物的喜爱或厌恶,体现在我们对某些情境的强烈反应,甚至体现在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共鸣。理解这些原型并非要将个体简单地归类,而是为了揭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普遍的模式和潜在的动力,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 本部分还将触及那些关于人类对意义、超越和灵性追求的心理学解释。我们将探讨心理学家如何从集体的、象征性的层面理解人类的宗教信仰、神话叙事以及艺术创作。这些并非对具体宗教教义的分析,而是关于人类内心深处对某种更高力量、对生命意义的普遍渴望的心理学解读。我们将看到,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化现象,实则与我们内在最深处的心理需求紧密相连。 第四部分:走向整合与完整的心灵 在理解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复杂互动,以及集体潜意识的普遍影响后,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将这些洞察转化为个体成长和心灵整合的实践。我们将探讨那些关于如何处理内在冲突、整合被压抑的部分、以及最终实现更完整、更和谐自我的理论和方法。 我们将详细介绍那些关于如何面对和整合“阴影”的观点。阴影,并非仅仅是负面的品质,而是我们内心被压抑、被否认的部分,包括那些我们不愿承认的缺点、欲望,甚至是未被开发的潜能。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温和地审视自己的阴影,理解其产生的根源,并学习如何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而非阻碍。 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关于如何实现“个体化”的理论。个体化,是一个漫长而深刻的心理发展过程,其目标是帮助个体认识并整合自己心灵的各个层面,最终发展出独特而完整的自我。这并非关于成为完美的人,而是关于成为一个真实、全面、并且能够与内在和外在世界建立深刻联系的人。我们将看到,这一过程是如何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对内在体验的接纳以及与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来实现的。 本书将强调,对心灵的探索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旅程。我们并非要找到一个固定的、不变的“自我”或“本我”,而是要理解心灵的流动性、复杂性以及其无限的成长潜力。我们将看到,通过对深度心理学的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人,从而在人际关系和与世界的互动中,体验到更多的和谐与意义。 结语: 《潜意识的召唤:从弗洛伊德到荣格的深度心理学之旅》是一次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邀约。它将引领读者穿梭于思想巨匠们的智慧之中,拨开意识的迷雾,潜入潜意识的海洋,最终在对生命深邃的理解中,找到通往更完整、更真实的自我之路。这是一本关于自我发现、心灵成长以及对人类共同体验的深刻反思之书,它将激发你对内在世界的无限好奇,并为你提供理解这一切的宝贵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其晦涩的语言和大量的德式思维结构感到有些吃力,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叙事节奏,那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兴奋感就完全占据了上风。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具箱”来解析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以前看到一些人做出匪夷所思的举动,我只会简单地用“不可理喻”来概括,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用“防御机制”、“情结”这些概念去套用和分析,虽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现象,但至少提供了一种更具解释力的框架。我发现,原来很多成年人的焦虑和痛苦,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早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未被消化的创伤。这种“追溯源头”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成熟”的定义产生了动摇——也许真正的成熟,不是战胜外部世界,而是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原始自我”达成一种微妙的、充满张力的和平共处。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心智的开放度。它要求读者暂时放下所有既有的道德评判和常识性认知,把自己变成一个纯粹的观察者,去审视那个在精神舞台上不断上演的,由“本能”、“现实”和“社会规范”三方角力的戏剧。我最欣赏它对梦境解析和神经症成因的探讨,那简直就是心灵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作者那种对细节的捕捉和逻辑的严密推演,让人不得不信服。这本书不仅是心理学的基石,更像是一部深刻的人类学著作,因为它试图从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出发,解释人类文明的复杂建构。读完之后,你看待自己、看待伴侣、看待社会现象的目光都会变得更加复杂和 nuanced,少了一份天真,多了一份对生命深层次运作规律的敬畏。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书,而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理解人性的永恒迷宫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震撼力在于它对“非理性”的强力肯定。在充斥着效率和逻辑的现代社会,我们被教导要相信理性判断、相信表层事实,但《自我与本我》却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自以为是的理性决策,往往只是“本我”冲动披上的一件精心缝制的“超我”外衣。我记得书中描述的那些关于性、攻击性以及潜意识冲动的分析,读起来让人脊背发凉,因为它们太真实了,真实到令人不安。它没有试图美化人性,反而毫不留情地展示了人性的幽暗面和原始力量。对于那些总觉得自己“不合群”或者“行为模式重复”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共情药方”,它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在与这些原始冲动搏斗,这是人类共有的结构性困境。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提供了面对黑暗的勇气,而不是逃避。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哲学思辨的洗礼。它完全不同于那些教你如何“成功”或“快速成长”的励志读物,它提供的是一种更深刻、更本质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的生存困境与内在冲突。书中关于“超我”的讨论,尤其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从小到大被社会规范、道德约束所塑造的“理想自我”,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又有多少是被外界强加的枷锁?作者冷静而严谨地剖析了这种内在的张力,那种“应该如此”与“想要如此”之间的永恒拉锯战,简直就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保持的那种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即使面对的是最玄乎、最难以捉摸的精神现象,他依然试图用结构化的方式去构建一个可以被理解和分析的模型。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漫长而持续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成为你内心深处一个永久的参照系,时不时跳出来提醒你审视自己行为的根源。

评分

这本《自我与本我》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一次深入潜意识的探险,让人对人类心灵的运作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记得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深深吸引住了。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驱动力。特别是关于“力比多”和“本我”的阐述,颠覆了我以往对“欲望”的简单理解。那些看似无厘头的行为和梦境,在弗洛伊德的笔下,忽然间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虽然有些解读让人感到不适,甚至是震惊,但这恰恰说明了作者的洞察力之深远。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迷宫入口,而这本书就是那张详细的地图,指引我探索那些平时被我们刻意忽略的黑暗角落。这种知识带来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以及那些隐藏在理性外衣下的真正动机。对于任何想要真正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本绕不开的经典之作,它强迫你去面对那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自我。

评分

可以

评分

一口气买了十本书,物流很给力

评分

东西挺好的,还是比较满意的!到的也比较快

评分

抓紧时间看,看后再追评!

评分

好可以,为了凑齐20个字也是很不容易啊,所以我要多说一些

评分

抓紧时间看,看后再追评!

评分

还可以,不错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速度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