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美學

電影美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嵐 著
圖書標籤:
  • 電影學
  • 美學
  • 電影理論
  • 視聽語言
  • 電影分析
  • 藝術
  • 文化
  • 媒介
  • 影像
  • 審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49918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875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巴贊眼裏,電影是“生活的漸近綫”;在巴拉茲眼裏,電影是現實主義的一種;在奧遜?威爾斯眼裏,電影是“發明給成年人的好的玩具”;在桑塔格眼裏,電影是20世紀的藝術。電影這個“百年神話”,在今天業已成為具世界性、對人類生活影響大的藝術之一。
  電影美學是有關電影的論說,意在美學視域下尋找畫麵背後的意義。本書以電影美學專題為經緯,不失“悅讀性”;以經典電影美學為基準,不失立場和姿態的先鋒性;以電影作品為研究文本,不失理論的鮮活性;以電影文化為介入點,不唯技術主義。
  誠如英國電影理論傢彼得?沃倫所言:我相信,電影美學將重新流行!

目錄

導 言 美學視域下的電影理論/1
有一個幽靈,在飄蕩!/1
電影是什麼?/3
猶在鏡中:光影藝術/6
尋找畫麵的靈魂:電影美學/8
第一章 作者電影/11
第一節 電影作者論/11
第二節 法國電影“新浪潮”/20
第三節 “電影作者論”在電影美學史上的意義/28
第四節 電影詩人——基耶斯洛夫斯基/31
第二章 電影符號學與敘事學/45
第一節 “一個催人如夢的故事”——電影敘事原則、方法和結構/45
第二節 那些年,我們一起看過的故事——電影敘事基本母題/51
第三節 《這個殺手不太冷》——裏昂的故事/58
第四節 陽光是否依然燦爛?——《陽光燦爛的日子》與《十七歲單車》/62
第五節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切早已命中注定/65
第六節 《鞦喜》——中國主鏇律電影的突圍/69
第七節 《法國中尉的女人》——一個“雙重敘述”的愛情故事/74
第三章 電影精神分析學與意識流電影/79
第一節 “白日夢”——電影的精神結構/79
第二節 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電影符號學/86
第三節 阿尼瑪:一個少年的成長——電影《西西裏的美麗傳說》/89
第四節 心理機能和意識流學說/99
第五節 意識流電影/101
第六節 “迴憶”的重構——電影《情書》/105
第四章 後現代主義電影/109
第一節 後現代主義之“後”/110
第二節 後現代主義電影的特點/114
第三節 經典後現代主義電影/123
第五章 文化研究與電影/146
第一節 電影——有意識與無意識的意識形態神話/146
第二節 “好萊塢”的秘密/152
第三節 “被書寫”的美國曆史——《阿甘正傳》/157
第四節 《霸王彆姬》的戲裏戲外/164
第五節 文化幻想與審美救贖——電影《阿凡達》引發的文化思考/169
寫在後麵的話:電影令生活成為多種可能!/176
參考文獻/178

銀幕上的光影敘事:電影語言的深度解析與實踐指南 書籍名稱:《銀幕上的光影敘事:電影語言的深度解析與實踐指南》 簡介: 本書並非對特定電影流派或導演風格的淺嘗輒止,而是一部深入電影本體論,探究影像如何成為一種獨立語言的權威論著。它旨在為電影研究者、獨立製片人、以及所有對“如何講述故事”抱有熱切探究精神的讀者,提供一套全麵、係統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與實踐工具。 第一部分:視覺符號學的重建——光影的語法 本部分將開篇即摒棄空泛的理論說教,直接聚焦於電影語言最基礎的構成要素:光綫、色彩與構圖。我們不再將光綫視為簡單的照明工具,而是將其視為敘事的驅動力。 第一章:光綫的潛颱詞 本章詳細剖析瞭硬光(Hard Light)與軟光(Soft Light)在情感傳達上的差異。硬光如何被用來營造戲劇性的衝突、揭示人物內心的焦慮或堅硬的外殼?軟光又如何勾勒齣柔和、夢幻或曖昧的氛圍?書中將引入大量具體案例,分析倫勃朗光(Rembrandt Lighting)、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在塑造麵部輪廓和心理狀態上的微妙作用。特彆設立一節,探討逆光(Backlighting)如何將人物從背景中剝離齣來,實現視覺上的“隔離”或“神聖化”的效果。我們考察的重點在於:光綫何時是環境的記錄者,何時是情緒的放大器。 第二章:色彩的心理光譜 色彩不再是裝飾,而是敘事結構的一部分。本書從光學物理的角度齣發,討論瞭色彩的波長如何影響觀眾的生理感知。繼而深入文化符號學,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特定色彩的解讀差異。核心內容聚焦於色彩調性(Color Palette)的構建:如何通過主導色、對比色和點綴色,在長達兩小時的影片中維持視覺的連貫性與情緒的遞進性?我們將解構諸如三色調配(Triadic Harmony)在構建視覺平衡中的應用,以及去飽和度(Desaturation)如何精確地標記時間流逝或心理創傷。 第三章:構圖的深層意圖 超越“三分法”的初級階段,本章探討負空間(Negative Space)在構建張力中的決定性作用。負空間是留給觀眾思考的空白,是未言明的威脅,或是人物精神世界的延伸。我們將分析對稱性構圖帶來的穩定感與禁錮感,以及對角綫構圖如何暗示動態、失衡或運動的開始。更進一步,探討景深(Depth of Field)不僅是清晰度的選擇,更是導演對觀眾注意力的“無形之手”,如何引導焦點,甚至隱藏關鍵信息。 第二部分:時間的剪輯與空間的分離——濛太奇的進化 如果說光影是電影的“詞匯”,那麼剪輯就是“句法”。本部分將迴顧濛太奇理論的經典流派,並著重研究當代電影中,剪輯如何與敘事節奏和觀眾的認知負荷相協調。 第四章:節奏的生理學 剪輯的節奏感並非僅憑感覺決定,它有著清晰的生理學基礎。本章量化分析鏡頭的平均時長(Average Shot Length, ASL)與觀眾心率、腎上腺素水平的相關性。我們將細緻區分敘事性剪輯(推動情節)與情感性剪輯(深化感受)。分析“撞擊式剪輯”(J-cut/L-cut)如何實現聲音和畫麵的跨時空連接,製造齣預感或迴溯的復雜體驗。 第五章:空間的重塑與連續性法則的打破 經典的好萊塢連續性剪輯(Continuity Editing)旨在消除剪輯痕跡,創造“透明”的空間。然而,本書將重點探討那些有意打破連續性的實踐。從楚弗科夫的“空間跳躍”到當代動作片中“碎片化剪輯”,我們探究如何通過不連續的畫麵連接,來模擬角色的主觀混亂、記憶閃迴,或展現環境的巨大壓力。討論焦點在於:何時需要觀眾忘記剪輯的存在,何時必須讓觀眾直麵鏡頭的切換本身。 第三部分:運動的哲學——攝影機作為主體 攝影機不僅僅是記錄者,它具有移動性、視角和錶達欲望。本部分專注於探討攝影機運動的哲學內涵。 第六章:視點的構建與權力關係 固定鏡頭(Static Shot)的沉穩與權威性,與手持跟拍(Handheld)帶來的即時性、不穩定感形成瞭鮮明對比。本章將深入分析搖攝(Pan)與俯仰(Tilt)的精確使用:一個緩慢的俯視鏡頭如何將角色置於被審視的地位?一個持續追蹤的運動鏡頭如何錶達角色無望的追逐?我們著重討論“主觀鏡頭”(POV Shot)的陷阱——它所建立的“第一人稱”視角,往往是精心設計的一種幻覺。 第七章:變焦與運動的替代 在不移動攝影機的前提下,如何實現空間或焦點上的變化?變焦(Zoom),這一常被誤解的工具,遠不止於拉近景物。本章將剖析推拉鏡頭(Dolly Zoom,或稱Vertigo Effect)在錶達心理衝擊、空間扭麯或突如其來的頓悟時刻的震撼力。它揭示瞭“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敘事行為。 第四部分:聲音的維度——被忽視的敘事引擎 聲音往往是電影中最被低估的元素。本書將聲音提升到與影像同等重要的地位,探索其在構建沉浸感和引導情緒中的核心功能。 第八章:從環境到寓言:聲景的設計 本章區分瞭畫外音(Diegetic Sound)和畫內音(Non-Diegetic Sound)的作用。我們不再將背景音樂視為單純的配樂,而是分析其對位(Counterpoint)與和聲(Harmony)如何與畫麵內容産生衝突或加強。深度剖析“聲景設計”(Soundscape Design),即如何通過環境音(Ambience)的細微差彆,精確描繪地理位置、天氣條件乃至特定曆史時期。例如,一個被刻意放大的、令人不安的室內滴水聲,其敘事重量可能遠超任何一句颱詞。 第九章:寂靜的藝術 最響亮的聲音往往是寂靜本身。本章研究在極端情緒場景中,聲音的缺失如何成為一種有組織的聽覺缺席(Auditory Absence)。我們分析在處理創傷、極度恐懼或哲學沉思的場景時,如何通過短暫而徹底的音軌抽離,迫使觀眾進入人物的內心真空。寂靜,是導演留給觀眾的最後一個發聲空間。 結論:整體的綜閤與未來方嚮 本書最終將所有技術元素匯集一爐,探討如何實現“語言的統一性”——即形式語言(光影、運動、聲音)必須完全服務於主題內容,而非成為炫技的展示窗口。我們鼓勵讀者將這些工具內化為自身錶達的本能,從而創造齣真正具有生命力和穿透力的電影作品。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並不算多麼華麗,但內容本身帶來的震撼,遠遠超過瞭任何精美的封麵設計。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聲音設計”這塊所花費的心力。在太多專注於畫麵的論著中,聲音往往被輕描淡寫,但這本書卻將聲音的敘事功能提升到瞭與視覺同等重要的地位。它詳細分析瞭非同步音效如何製造懸念,音樂主題如何暗示人物命運,甚至連寂靜本身的含義——那種刻意的、被精心設計的“無聲”時刻——都被賦予瞭強大的情感重量。我記得書中有一個案例分析瞭某個特定場景中,環境音的突然消失如何將觀眾的注意力瞬間拉迴角色內心的恐懼,這個細節的剖析讓我為之驚嘆。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讓你在觀看任何一部新片時,都能下意識地去留意那些原本容易被忽略的聽覺綫索。這不僅僅是理論的介紹,更是一場聽覺的再教育,極大地豐富瞭我的觀影體驗,使得電影的沉浸感提升到瞭新的層次。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有策略性,它巧妙地將宏大的理論體係和具體的、可供檢驗的實例結閤起來,使得抽象的概念有瞭落地的載體。我特彆喜歡它穿插其中的導演訪談片段和手稿資料的解讀,這為冰冷的理論注入瞭人性的溫度和創作的艱辛。作者在解讀某個大師的作品時,不會像一個純粹的影評人那樣隻關注情節的好壞,而是會深入到製作過程的決策點,去探究燈光師、美術師和導演之間的微妙博弈,正是這些細節的碰撞,纔最終塑造瞭銀幕上的美學效果。這種“幕後工作原理”的揭示,讓讀者對電影創作的復雜性和協作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對於想要從事影視製作或想深入瞭解電影工業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兼顧理論深度和實踐廣度的窗口。它告訴你,每一個鏡頭都不是偶然,而是一係列深思熟慮的美學選擇和技術實現的必然結果。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解密”之作。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本來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畢竟市麵上關於電影的書籍汗牛充棟,真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實在不多。但這本書,它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學院腔,反而有一種知識分子的真誠和熱情。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獨特的跨學科視角。作者似乎對哲學、建築學乃至音樂理論都有涉獵,並將這些知識巧妙地融入到對鏡頭語言的分析之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且富有畫麵感。例如,書中對“空間感”的探討,引用瞭現象學中的空間概念,對比瞭不同時代對布景和場域的構建,讓我對早期默片中舞颱化的布景與現代寫實主義的場景設計之間的分野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行文流暢自然,時而幽默風趣,時而沉穩深刻,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導演在和你麵對麵交流他的創作心得。如果你想從“看熱鬧”升級到“看門道”,並且享受這個學習過程本身帶來的樂趣,這本書絕對值得投資時間。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而是會成為你案頭常備,隨時翻閱的靈感源泉。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電影愛好者和理論研究者的一劑強心針!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對影像語言的拆解入木三分,讓我這個自以為對光影和敘事結構有所瞭解的“老觀眾”都感到醍醐灌頂。尤其是對於濛太奇手法的曆史演變和不同流派的闡釋,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梳理。他不僅僅停留在對經典片段的羅列上,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為什麼某個景深能帶來心理上的壓迫感,為什麼某種剪輯節奏能引發觀眾的共情或疏離。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色彩心理學在特定導演作品中的運用,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迴去重溫瞭那幾部影片,果然感受完全不同瞭。這本書的邏輯脈絡非常清晰,從基礎的視覺元素,到復雜的敘事策略,再到深層的文化內涵,層層遞進,讓人完全沉浸在電影的“內在機製”探索之中。讀完之後,看電影不再是單純的娛樂消費,而是一種主動的、充滿思辨的建構過程。唯一的“小缺點”可能是對於初次接觸電影理論的新手來說,部分章節的學術密度略高,需要反復咀悅,但對於追求深度的讀者,這反而是最大的優點。

評分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批判性思維的讀者,很多理論著作雖然係統,但往往缺少對既有範式的挑戰。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敢於質疑一些被奉為圭臬的“電影法則”,並提齣新的觀察角度。例如,作者對“不可見的剪輯”的探討,並非簡單地贊美其流暢性,而是反思這種過度追求“自然”的剪輯手法在某種程度上如何消弭瞭電影作為一種人工藝術形式的張力。他會引導你思考:完美無縫的敘事,是否也意味著某種程度的審美惰性?這種帶著反思精神的論述,非常激發讀者的思考欲。書中引入的一些當代電影理論的視角,也顯示齣作者緊跟時代步伐,並未固步自封於經典理論。它鼓勵讀者,乃至電影製作者,去探索那些尚未被完全開發的視聽錶達領域。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對“好電影”的標準變得更加多元和復雜,不再滿足於單一的敘事模式,而是開始欣賞那些在形式上做齣大膽革新的作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