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说晚清

马勇说晚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勇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历史
  • 马勇
  • 清史
  • 文化
  • 人物
  • 解读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26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501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用温情与敬意回望千年未有之变局,用严谨与关怀抽茧百年诡谲之动荡

  一本不戏说、不歪说、不妄说的历史书,用真实串联起来的晚清十年。

  假如预备立宪顺利完成,假如清政府不推出皇族内阁,假如光绪帝多活十年……,让马勇教授带您看穿这些假设!


内容简介

  《马勇说晚清》是著名近代史学者马勇的作品,书中收入马勇先生几十年研究成果,时间上横跨“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有见地有深度。全书章节共分四部分:

  第一章 国故,以研究的历史事实为主,收入包括《慈禧太后归政考》《宗藩体制解体与东北亚乱局》等;

  第二章 姑言,以人物评传为主,收入包括《毁誉摄政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等;

  第三章 听闻,以历史谜团的重新考证为主,收入包括《康有为衣带诏真相》《袁世凯告密考》等;

  第四章 说法,以历史评述、政论为主,收入包括《甲午战后的中国和日本》《辛亥革命中的三种力量》


作者简介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等研究员,河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著有《1894——1915:梦想与困惑》《1898年中国故事》《重读近代史:1898年那场未遂政变》《晚清二十年》等。


晚清风云:一个旧时代的挽歌与新时代的序曲 本书聚焦于晚清时期(约1840年至1911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深入剖析了这个古老帝国在内忧外患中挣扎、转型、最终走向覆灭的复杂过程。我们不着眼于单一人物的命运,而是力求勾勒出宏观的历史脉络、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文化思想的剧烈碰撞。 第一部分:危机的降临与帝国的破碎(1840-1860) 本书开篇,将时间定格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之中。我们详细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这不仅仅是商业贸易冲突的结果,更是两种文明体系、两种治理模式的残酷碰撞。战败不仅意味着领土和主权的丧失,更重要的是,它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迫使清廷不得不直面一个正在迅速西化的世界。 随后,我们将镜头转向内部的危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被视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叛乱”范畴。本书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根源——土地兼并、吏治腐败与底层民众的绝望。我们细致梳理了清政府如何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最终依赖地方汉族大员(如曾国藩、李鸿章)组建湘军、淮军,从而实现了权力结构自中央向地方的微妙转移。这种权力下放,虽然暂时挽救了王朝,却也为后来的地方主义和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同时,义和团运动的酝酿与爆发,则展现了在民族危亡关头,民间传统信仰、排外情绪与政治操控如何交织成一股难以遏制的破坏力,最终导致八国联军的入侵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第二部分:自救的尝试与深层的结构性矛盾(1860-1895) 面对内外的双重压力,清廷开始了其艰难的“自强”之路——洋务运动。本书将洋务运动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下考察。我们详细分析了洋务派官员的指导思想、他们所推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逻辑。从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工企业,到修建铁路、开办电报、建立新式学堂,这些举措在技术引进和近代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我们也深入探讨了洋务运动的内在缺陷:它是依附于封建专制体制的修补而非彻底的制度革命;其运营模式上带有浓厚的官督商办色彩,效率低下,容易滋生腐败;缺乏一个统一、前瞻性的国家战略规划。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如同一记重锤,宣告了这场以器物引进为主的改革的彻底失败。本书将甲午战争视为一个分水岭,它不仅让中国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洋务运动的虚弱性,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并引发了知识分子群体对改革方向的深刻反思。 第三部分:维新变法与思想的觉醒(1895-1901) 甲午战后的“亡国”之痛,催生了比洋务运动更激进的变革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的崛起,标志着中国政治改革思潮从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本书细致还原了“百日维新”的曲折历程,分析了光绪皇帝力图自上而下推行变法的政治勇气与局限性。维新派的理论基础、他们所依赖的社会力量(如新式知识分子、部分开明官员),以及最终被顽固派(以慈禧太后为代表)无情镇压的必然性,都被置于晚清政治生态中进行考察。 戊戌政变不仅终结了政治改革的尝试,也标志着清廷内部保守势力的回潮。然而,思想的火花一旦被点燃便难以熄灭。本书随后探讨了民间对变法的记忆和知识分子群体的“流亡”与海外论战,这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新政的迟疑与革命的酝酿(1901-1911)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干涉,使得清政府在“庚子之乱”后,不得不采取更为彻底的自救措施——清末新政。新政的范围远超洋务运动,它涉及了教育(废科举、设学堂)、军事(编练新军)、法律(预备立宪)、财政等多个领域。 本书重点分析了“预备立宪”的复杂性。清政府试图通过有限度的权力分享来缓和国内矛盾,维持统治。然而,立宪派的诉求是真权力,而朝廷的意图是拖延和集权。立宪派的失望、地方士绅对中央权力收缩的反抗、以及立宪运动的最终失败,清晰地揭示了清政府在权力分配上的不真诚。 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群体(尤其是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群体)与国内新军的崛起,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提供了组织基础和军事力量。本书对比了立宪派的改良路径与革命派的暴力推翻路径,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革命党如何利用新军力量,最终在武昌打响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枪”。 结语: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秩序的开端 全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对百年危局的终结。我们探讨了革命爆发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并分析了清帝退位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国家整合、政权合法性构建等方面的早期尝试。晚清的悲剧,在于它面对的挑战是系统性的、内在的,任何局部的、渐进式的修补都无法挽救一个已经僵化、失去活力的旧体制。它既是一个充满屈辱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了中国现代化最初萌芽的伟大转型期。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这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世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匠心独运,作者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旅人,以一种近乎亲历者的口吻,将读者瞬间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清年代。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编年体叙事,而是巧妙地将重大历史事件与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编织在一起。比如,谈及太平天国运动时,笔触并非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军事部署上,而是深入到具体某个小地方的士绅是如何在忠义和保身之间挣扎,他们私下里那些隐秘的书信往来、微妙的站队选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将“大历史”熔铸于“小人物”日常之中的手法,使得那些陈旧的历史名词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权力运作逻辑的剖析,那种夹杂着地方势力、宗族背景和个人私欲的复杂博弈,远比官方记载要真实得多。每一次决策的背后,都隐藏着多方势力的暗流涌动,作者对这种微妙的张力捕捉得极其精准,让人读来不时拍案叫绝,深感历史的幽微与复杂,绝非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可以概括。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老辣而富有感染力,它没有那种传统史著的故作高深,反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晚清士人的精神困境刻画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种旧式官僚体制特有的霉味和墨香,感受到他们在面对西方列强冲击时的那种既傲慢又恐慌的复杂心态。作者在描绘某些关键人物的内心活动时,尤其擅长使用对比手法,比如,一个表面上对皇帝忠心耿耿的重臣,私底下却精明地为自己的家族规划着在未来变局中的退路,这种人性的多面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他对细节的考据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即便是对当时流行的服饰纹样、宴饮规制乃至是官员之间递送名帖的礼仪都有所涉猎,这些看似“闲笔”的描写,却极大地增强了历史场景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让人在阅读时,思维几乎可以完全沉浸在那个时代的生活肌理之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层面。

评分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其深刻的社会剖析能力,它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或军事史的范畴,深入挖掘了清朝末年社会结构的系统性瓦解过程。作者并未将晚清的衰落简单归咎于某几个昏君或腐败官员,而是更侧重于探讨制度的僵化、经济模式的停滞,以及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传统儒家伦理体系是如何从内部开始崩塌的。比如,书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就非常精辟,它没有盲目赞扬或全盘否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无奈之举,揭示了在缺乏深层制度改革支持的情况下,技术层面的引进是如何难以真正触动旧体系的根基的。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使得整本书的思想深度远超一般通史读物,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当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开始失灵时,那些表面的修修补补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次阅读体验,那就是“通透”。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达到了近乎冷酷的清醒,尤其是在描绘权力交替和利益集团冲突时,那种世事洞明的态度,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如此的赤裸与功利。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后起的汉族地方大员,还是垂暮的满清贵族,他们的动机都不是单纯的忠诚或背叛,而是一种基于生存逻辑和权力维系的复杂计算。这本书的行文节奏也把握得极好,高潮迭起处,笔势如疾风骤雨,让人屏息凝神;而在论述关键转折点时,则会放缓速度,插入精辟的评论和对比,这种抑扬顿挫的叙事节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使得即使是复杂的政治斗争,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有学术厚度,又不失大众可读性的杰出之作。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展现出一种极高的成熟度与广博性。它似乎整合了大量的官方档案、私人日记、地方志乃至是当时的外文记录,通过交叉比对,还原出了许多被主流史学叙事所忽略的侧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敏感的列强侵略事件时,展现出一种难得的中正与审慎。他没有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清廷在外交上的无知、信息传递的滞后,以及在国际规则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所犯下的致命错误。他将外交失败描绘成一场知识代差和信息不对等所导致的悲剧,而不是单纯的软弱可欺。这种基于现实考量的分析,使得历史的教训变得更加具有警示意义,因为它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背后的具体操作层面的失误,令人读后感到历史的沉重与对现代治理的深思。

评分

正版,满意!!!!!!!!!!!!!!!!!!!!!!!!!!!!!!!!!!!!!!!!

评分

精装本,大家讲史,值得一读。

评分

值得看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双十一囤书,希望慢慢看不等于没时间看。 不错,双十一囤书,希望慢慢看不等于没时间看。 不错,双十一囤书,希望慢慢看不等于没时间看。

评分

不错,双十一囤书,希望慢慢看不等于没时间看。

评分

可以

评分

好书一本

评分

66666666666666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良好,硬皮封面,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