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衰微之时,生死存亡之际,一个王朝的命运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
每个死里逃生、接续开衍的王朝无不曾在革弊复积弊的轮回中苦苦挣扎,在平战乱济民生的艰途中孜孜求治,在集权与分封的漩涡里生死相搏,在兴革与法祖的矛盾间左右徘徊,又终归在无以为继的感叹中黯然落幕……
这出扭转乾坤的大剧中,不止有励精图治的君王、肝脑涂地的臣工,以及可遇不可求的天时地利,还有着改革的基因深植其间——或许中兴从来都没有关窍可言,只有对不断改革、改革什么、如何改革才能“兴而不亡”、“盛而不衰”的无尽追索。
改革是为了拯救危机,中兴则是改革成功的典范。本书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少康中兴、盘庚中兴、光武中兴、孝文中兴、景圣中兴、弘治中兴等15个“中兴”盛世,对当时的改革动机、改革措施、人才任用,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作了较为深刻的反思,注重探讨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努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较为重大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本书为作者系列长篇历史随笔“王朝三部曲”之三。
冯敏飞,福建泰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有长篇小说《红豆项链》、《兵部尚书佚事》、《京城之恋—柳永回忆录》,散文集《人性·自然·历史》及长篇随笔《历史上的60年》、《中国盛世》、《家天下是如何倒掉的》等,《京城之恋》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一等奖。
走出兴盛衰亡的历史循环 (马勇)…???????????????????1
引言:柳暗花明又一村?????????????????????????6
上篇 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
第一章 少康中兴:姬家天下失而复得??????????????????3
积弊:玩物丧国………………………………………………………………4
新政:首创“美人计”………………………………………………………8
后续:归于沉寂………………………………………………………………10
反思:怎样才算创新…………………………………………………………10
第二章 盘庚中兴:换一块风水宝地???????????????????13
积弊:九世之乱………………………………………………………………14
新政:迁都……………………………………………………………………16
后续:人亡政息………………………………………………………………17
反思:三思之余………………………………………………………………18
第三章 武丁中兴:成就泱泱大国????????????????????21
积弊:小辛之衰………………………………………………………………22
新政:征战四方………………………………………………………………22
后续:兴不过三代……………………………………………………………24
反思:人才在哪里……………………………………………………………24
第四章 宣王中兴:昙花一现??????????????????????27
积弊:厉王暴政………………………………………………………………28
新政:有的放矢………………………………………………………………32
后续:明君难善终……………………………………………………………34
反思:李煜为什么当不了皇帝………………………………………………35
第五章 昭宣中兴:托“周公”之福???????????????????39
积弊:充满血泪的盛世………………………………………………………40
新政:内外兼顾………………………………………………………………47
后续:“纯任德教”实验……………………………………………………53
反思:替他人作嫁衣…………………………………………………………56
第六章 光武中兴:汉室死而复生????????????????????59
积弊:王莽带来的乱局………………………………………………………60
新政:文武并举………………………………………………………………63
后续:再创一个盛世…………………………………………………………73
反思:政治诺言………………………………………………………………77
等。。。。。。。。。。。。。。。。。。。。。。。。。。。。。
走出兴盛衰亡的历史循环
马 勇(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不久前,新华出版社编辑张谦小姐寄来一部书稿,希望我写几句话以为序。书稿题为《危世图存》,是福建知名作家冯敏飞先生“历史随笔·王朝三部曲”之三。厚厚一大摞,数十万字。工作之余,我抽看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也渐渐形成了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与作者、编者,以及各位读者一起思考,也期待各位同好批评。
冯先生这部书体大思精,以十五个章节描述了自少康中兴、盘庚中兴、武丁中兴、光武中兴、万历中兴、同光中兴等十几段历史故事,并以文学笔调描绘这些中兴留给后世的经验、教训与启示。这些中兴故事的定名,多从传统史学一般看法,反映了那时历史学家对那段历史的观察与思考。中国历史学从孔子开始就树立了“资治通鉴”的传统,书写历史并不简单地记录事实,而是为了让“乱臣贼子惧”。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至少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如此。现代史学当然不止于此,现代史学已渐渐成为一个正常职业,以追问历史真相为目标。没有真实,就没有经验、教训,或启示。甚至,现代历史学并不认为历史的创造者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会考虑历史因素:历史给人们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吸取历史教训。熟读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位政治家能够超过毛泽东,但看毛泽东毕生重大决策,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有多少与其历史知识有关?中国历史文献无不强调王朝初建后与民休息,但看毛泽东,在新政权建立后,直至其去世的二十八年间,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斗争。是毛泽东不知道历史吗,显然不是。因此,现代史学以求真为目的,自有其道理。
人们无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是因为历史活动太复杂,每一件事就如同世界上每一个人一样,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事、两个人。历史确有因果关联,也有相似性、相近性,但如何认识历史因果关联,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掌握,乃至操控历史关联,可能还得存疑。
历史发展具有偶然性,决定偶然性的那个具体因素,才是历史学要寻找的东西。但对于大历史来说,也不能否认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大致可循,比如,通观三千年中国历史,不论怎么演化,基本上就是一个又一个王朝“兴起、鼎盛、衰落、灭亡”的四部曲。没有例外,“兴盛衰亡”四个字,说尽了中国王朝政治的全部规律。
中国政治家、思想家当然想过如何超越“兴盛衰亡”的历史循环规律,自周公、孔子以来的思考,尤其是浩如烟海的道德箴言,无疑都期待所在王朝千秋万代。在“家天下”的背景下,政治家理所当然具有深沉的忧虑,没有哪一个帝王不像秦始皇那样想,让自己的王朝一世二世以至于永远,皇权永固,江山不变。但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找不到出路,历朝历代都没有逃出“兴盛衰亡”的历史循环率呢?
写到这儿,不由自主想到了黄炎培先生与毛泽东1945年的一次对话。那年7月,抗战胜利指日可待,国内问题再次凸显,黄炎培、褚辅成、冷遹、左舜生、章伯钧、傅斯年等六人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往访延安,在不到一百个小时的时间里,所见所闻让黄炎培感慨万千,对共产党统治下的新气象充满期待。7月4日下午,黄炎培一行到毛泽东家作第三次正式商谈(《黄炎培日记》卷九,57页)。闲聊中,毛泽东询问黄炎培在延安参观、交流的感想,黄炎培脱口而出:
说实话,我对这类历史梳理类的书籍抱持着谨慎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只是将已有的史料重新排列组合,缺乏新意。然而,这部作品成功地跳脱了这种窠臼。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像传统的时间线索那样僵硬,而是围绕着一些核心的“复兴”主题进行交叉对比分析。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经验教训之间产生了有趣的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时的那种冷静和精准,简直就像一位高明的工程师在分析一台复杂机械的故障排除手册。书中的许多图表和引文的运用都极为恰当,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阅读它,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深度研讨会,让人感到智识上的极大满足。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著作。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对细节的执着挖掘。很多我以为已经了解得相当透彻的历史片段,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侧面和维度。比如,关于某一特定时期边疆政策的论述,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文化融合与资源分配的微妙平衡上,展示了统治者在维持稳定与追求发展之间的两难境地。文字的张力十足,但又保持着学者应有的克制。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研究报告,只不过作者用了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将那些深奥的理论包装了起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脉搏跳动有了更清晰的感知,那种复杂、纠结的历史真实感扑面而来。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先被其标题和装帧吸引,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更是远超预期。它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笔触,将那些宏大的历史脉络用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亲切方式娓娓道来,但绝不流于肤浅。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极强的历史事件时,态度是审慎而富有同理心的,没有简单地贴上好坏的标签,而是致力于还原事件发生的复杂背景和多重动因。特别是关于治理结构调整的讨论部分,对不同历史时期精英阶层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这种对“为什么会这样”的追问,远比单纯罗列“发生了什么”更具价值。这本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历史周期律”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式的简单概念,而是多维度、充满辩证色彩的复杂系统。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治理智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收藏。
评分这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代入感。作者对于关键历史节点的描绘,尤其是一些转折点上的决策失误与关键人物的挣扎,展现得非常细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某个特定王朝衰落前夕,内部矛盾如何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着国家肌体的那一段论述。它不像那种枯燥的编年史,而是充满了对“人”在历史洪流中如何做出反应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如何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最终指向国家命运的大方向,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结合,读来酣畅淋漓。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足,或许是某些章节在探讨地缘政治影响时,能再多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剖析,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是一本能让人重新审视历史运行规律的佳作。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激发思考的钥匙。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过于侧重“总结”和“教训”的史学作品,总觉得那样容易落入说教的陷阱。但这部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将大量的空间留给了事件本身以及事件背后的决策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危机爆发初期,社会群体反应的心理状态。那种从上到下、从精英到庶民的恐慌、麻木与盲目乐观交织的情绪,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这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过去的事情,而是与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有着某种隐秘的共鸣。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密,逻辑链条清晰,像是一部精彩的推理小说,只不过凶手是时间的无情流逝和人性的弱点。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兴衰史”变成了一场关于生存智慧的哲学思辨。
评分东西很好,京东发货和送货都很快,值得信赖!快递小哥很尽职尽责
评分历史就是历史,危世如何图存;
评分好的
评分好书好书
评分好!!!!!!!!!!!!!
评分还没拆,试试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够快。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够快。
评分休息一下徒子徒孙衣服好看顾客幸福哦更好价l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