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2)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发表于2024-1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2)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共六卷,此书为其一。
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大背景,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全面反映国史发展的大脉络、主题主线、阶段性特征,详细阐述和分析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以及适应这种政权需要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健全、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客观论述了相关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认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符合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对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六卷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李正华,湖南衡阳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6卷首席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著有《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参与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等。
张金才,山东德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现从事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主要方向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史及邓小平、陈云生平思想研究。著有《新时期法制建设进程》、《从中央委员到领导核心——1945—1978年间的邓小平》;参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等。
绪 言 1
一、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3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构架 8
第一章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1949—1956) 11
第一节 新中国的建立与人民政权的巩固 11
一、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制定《共同纲领》 11
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及各级地方政权 16
三、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20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27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溯源 27
二、1954年宪法的制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9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6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创建 37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38
二、人大制度确立后人民政协性质和任务的变化 40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与优势 42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定 44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 44
二、建国初期的民族识别工作 46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47
第二章 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 51
第一节 探索中国自己政治发展道路的良好开端 51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52
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 54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58
四、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60
第二节 “左”倾错误的发展与纠“左”的努力 63
一、整风运动的开展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63
二、“大跃进”的发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68
三、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中断 72
第三节 国家政治关系的调整 79
一、党内关系的调整 79
二、党政关系及统一战线工作的调整 83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及民族宗教政策的调整 88
第四节 政治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 92
一、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严重估计和重提阶级斗争 92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左”的错误的发展 95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 98
第三章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严重曲折(1966—1976) 103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社会政治结构的冲击和内乱中
????稳定局势的努力 103
一、以“文化大革命”为形式的政治大革命 103
二、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设想 107
三、政治领导结构的变化和抵制动乱的斗争 109
四、解放军、工人宣传队的政治领导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113
第二节 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及内在矛盾的积累和发展 116
一、九大后“斗、批、改”和一些党政机构的恢复活动 116
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21
三、纠“左”与批“右”的曲折 124
第三节 1975年整顿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27
一、“批林批孔”运动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组阁”图谋的破产 127
二、1975年的整顿和挫折 130
三、“四五”运动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133
四、正确认识“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性质及其原因 137
第四章 拨乱反正与中国政治发展新时期(1976—1982) 139
第一节 拨乱反正的展开 139
一、揭批“四人帮”和抵制“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139
二、初步纠正冤假错案和政治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145
三、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50
第二节 国家政治生活在改革开放中步入正轨 156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56
二、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和坚持 159
三、冤假错案的平反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161
四、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169
第五章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982—1992) 172
第一节 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纲领和初步展开政治体制改革 17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纲领的制定 173
二、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 175
三、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 177
四、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 181
五、撤社建乡与村民自治的兴起 183
第二节 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 185
一、三大政治制度的坚持与完善 185
二、1982年宪法的修订实施与法制建设的新成就 189
三、“一国两制”和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195
第三节 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维护政局稳定 200
一、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01
二、1989年政治风波的平息 20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开辟 208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继续发展(1992—2002) 212
第一节 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推动 212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212
二、南方谈话对中共十四大的指导意义 217
三、中共十五大的召开与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222
第二节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24
一、提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224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226
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 227
四、增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及群众基础 231
五、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33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35
一、三大政治制度继续健全和完善 236
二、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 238
三、人权事业不断推进 241
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持续推进 242
五、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244
六、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245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继续加强 249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实施 249
二、1993年、1999年宪法修正案及其意义 25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259
第七章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002—2012) 263
第一节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263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 263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266
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68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71
一、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1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274
三、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 276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7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 283
一、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84
二、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285
三、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 289
第四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92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92
二、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295
三、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297
结 语 301
主要参考文献 305
后 记 308
绪 言
一、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以此为标志,中国政治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须首先明确“政治”的确切含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政治”的释义是:“政治”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荷马史诗中,是指城堡或卫城而言。英语将其本意译为城邦,并把内涵扩展为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公共生活的总和。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政治”一词,如《周礼?地官?遂人》:“掌其政治禁令”。但通常是“政”“治”分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主要指管理、教化民众。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将“政”“治”合用,对之作了简洁明了的解释。1924年3月9日,他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时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学术界对“政治”也有专门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的定义主要有四种:其一,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处理本阶级内部关系以及同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采取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其二,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的全部政策和策略;其三,政治是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其四,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
根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理解:概而言之,它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领域发生的一切变化及其相关的人与事。具体言之,它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权力、组织结构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改革与发展的规律。在思想层面,它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阶层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阶层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在实践层面,主要包括社会变革时期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新的政治制度的确立,社会相对稳定时期政治制度的运用,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政治决策的实施,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研究的内容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宏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包括的内容很广,涉及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及其有机联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核心内容的理念、制度、人物、事件等。中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过程、行政管理、法治建设、人权保障等方面,涉及政治民主、政治效率、政治秩序、政治廉洁等目标,中国当代有关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民主与法制建设史、党际关系史、公共行政管理史、国防史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微观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主要围绕政治制度为中心展开。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从中观层面入手,于凸显政治史的学科特色与学术功能似较为有益。因为,从宏观层面研究,难于把握政治史与通史的区别,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不易突出政治史自身的特色与功能;从微观层面研究,则易陷于政治制度史即是政治史的误区,不足以反映政治史的全貌。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就是要客观地研究和把握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以及适应这种政权需要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健全、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准确地揭示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努力促进符合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对于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帮助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与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所选择的路径和模式,它明确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本要求、制度架构、重点任务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巨大的政治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探索的伟大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好地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质,就是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端、奠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历经探索、曲折,形成、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开辟和形成的,是中国近代以来100多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中国60多年历史性巨变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发展道路是否正确,对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具有决定性意义。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应当是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能够团结人民朝着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不断前进的道路。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否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指明正确政治方向,是衡量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否符合中国实际的重要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凝聚中国亿万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的事实证明,这条道路不仅具有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而且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共识,是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的正确道路。
(二)对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与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既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又是推动这一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掌全国政权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又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
史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阶段式向前推进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两次飞跃、两大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并不断丰富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只有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历史过程,才能深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2)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2)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2)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2)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挺好的历史类数据书籍。
评分看看
评分这本书编的不错,对了解中国那一阶段的历史很有帮助。
评分书不错,好评。快递师傅服务很好,赞!
评分好!!!!!!、、、、!!!!
评分就是性价比不高,
评分书不错,好评。快递师傅服务很好,赞!
评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专史,大致轮廓而已。
评分小蘑菇给买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2)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