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丝绸之路

牛津通识读本:丝绸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米华健 著,马睿 译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贸易
  • 牛津通识读本
  • 亚洲
  • 中亚
  • 古代文明
  • 全球化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71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5058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牛津通识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21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颠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一般印象:丝路上的贸易物品并非只有丝绸,还包括多种货物;更关键的是,它并非只关乎货物贸易,还涉及思想的传播。丝绸之路并非一条或几条线状的道路,而是一个网络,纵横交错。丝绸之路并非已逝的历史,它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消亡,而且延伸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一词让人想到的画面往往是,商人牵着驼队去东方巴扎交换异国物件,朝圣者走过万里之遥以践行信仰。作者在本书中探究的是这些表面意象背后的真实,描述了丝绸、香料以及行者的传说,解释了欧亚大陆中部历史的驱动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促进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互动。作者表明,生物、技术和文化交流对旧世界影响深远,一如全球化之于今日世界;而丝绸之路现象其实持续至今,在大众文化中如此,在当代商业、政治和外交领域亦如是。

作者简介

米华健,美国乔治城大学埃德蒙·沃尔什外交服务学院历史学教授。1983年获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士学位,1993年获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央欧亚以及广义的丝绸之路。另供职于亚洲研究协会和中央欧亚研究协会理事会,2001年任中央欧亚研究协会主席。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环境与帝国 
第二章 丝路萤光闪烁的时代 
第三章 丝路上的生物学 
第四章 丝路上的技术 
第五章 丝路上的艺术 
第六章 丝路将通往何方? 
索引 
英文原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牛津通识读本:丝绸之路》之外的其他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 --- 《帝国挽歌:拜占庭的千年兴衰》 作者: 亚历山大·科瓦奇 出版社: 苍穹文库 开本: 16开 页数: 720页(含大量地图、插图及注释)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5689-1234-5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我们熟悉的东方商路,而是深入探寻那个横跨千年、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世界之桥”——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自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30年奠基君士坦丁堡,至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这座千年古城,拜占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古典遗产和基督教信仰,在欧洲和近东的动荡变迁中独自屹立了千余年。 《帝国挽歌》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和严谨的史料考证,为读者勾勒出这个“被遗忘的帝国”的全景图。本书结构清晰,分为“起源与奠基”、“黄金时代”、“十字军的阴影”、“内部分裂与挣扎”以及“最后的挽歌”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拜占庭从鼎盛至衰亡的完整轨迹。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 作者首先追溯了拜占庭的历史根源,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罗马帝国衰落后,唯一存续下来的“罗马的幽灵”。我们详细探讨了查士丁尼大帝的雄心壮志——“收复失土”的宏伟蓝图,以及他主持的《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对后世法律体系的深远影响。君士坦丁堡的选址,即“新罗马”,如何巧妙地结合了贸易、防御和宗教的战略考量,是理解帝国长寿的关键。同时,本书细致描述了古典希腊文化与新兴基督教信仰在帝国早期如何艰难地融合,形成了拜占庭文明独特的精神内核。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与文化结晶 拜占庭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强国,更是一个文化熔炉。在“中世纪的灯塔”时期,本书着重描绘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奇迹,它不仅是工程学的巅峰,更是拜占庭神学和艺术的集大成者。我们深入分析了其独特的圣像画艺术——那种超越世俗、直指精神的表达方式,以及在西方世界沉浸于“黑暗时代”时,拜占庭学者如何保存并抄录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哲人的著作,为日后欧洲的文艺复兴埋下了火种。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帝国复杂的宫廷政治和官僚体系,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运作模式,是其抵抗外敌侵蚀的坚固屏障。 第三部分:十字军的阴影与东西方的裂痕 拜占庭的命运与西欧的崛起紧密交织,但这种关系充满了误解与冲突。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大分裂”(1054年)后,东西教会的隔阂如何加深。而真正的转折点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我们以近乎编年史的笔法,再现了1204年威尼斯舰队与十字军联军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惨烈景象。这次事件对拜占庭的伤害是致命的,它不仅失去了领土和财富,更失去了来自西方的信任。帝国虽然在数十年后得以复辟,但已元气大伤,如同一具被掏空内脏的躯壳,无法恢复往日荣光。 第四部分:内部分裂与最后的挣扎 在帝国晚期,面对来自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以及新兴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多重压力,拜占庭内部的贵族争斗和宗教争议愈演愈烈。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帕莱奥洛戈斯王朝的统治,探讨了他们试图通过联合天主教会来换取西方军事援助的绝望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在民间和神职人员中引发的巨大抵触。历史的吊诡在于,当奥斯曼土耳其人迅速崛起,成为无可匹敌的威胁时,拜占庭早已在内部耗尽了抵抗的力量。 第五部分:最后的挽歌 最后一章聚焦于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作者运用了拜占庭史学家杜卡斯和奥斯曼史学家塔希尔等人的记述,详细还原了攻防双方的部署、关键战役的细节,以及最后的城破之夜。这座城市陷落的象征意义远超军事本身,它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终结,也是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重大分水岭。本书结尾,作者反思了拜占庭对世界历史的遗留影响——从其法律、建筑风格到俄罗斯东正教的继承地位,力图纠正“拜占庭是停滞和衰败的代名词”的传统误解,证明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复杂且极具韧性的文明实体。 本书特色: 1. 详尽的编年史与人物肖像: 不仅描绘了宏大的历史进程,更塑造了查士丁尼、狄奥多拉皇后、科穆宁王朝诸帝、以及君士坦丁十一世等关键人物的立体形象。 2. 地图与图像支持: 包含超过五十幅定制地图,清晰展示了帝国领土的变迁、军事部署和主要战役的地理环境;配有大量精选的拜占庭圣像、马赛克和建筑照片,辅助读者理解其独特的艺术成就。 3. 史学反思: 深入探讨了西方史学界对拜占庭评价的演变,力求提供一个更平衡、更接近其自身视角的历史解读。 《帝国挽歌:拜占庭的千年兴衰》是献给所有对中世纪历史、古典遗产的延续以及东西方文明互动感兴趣的读者的深度指南。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曲对一个伟大却最终未能幸免于历史洪流的帝国的深情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品”。它像是一杯层次丰富的陈年佳酿,初入口时是历史的醇厚,回味时却带着对人类文明交融的思考。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处理敏感或复杂议题时的平衡感。在探讨丝绸之路上的冲突与战争时,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好人坏人”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非常克制和客观地分析了不同文明在资源竞争和信仰传播过程中的复杂动因。这种成熟的叙事态度,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高远、大气。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交流之路”,从来都不是坦途,而是充满了博弈、妥协与意外融合的熔炉。特别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论述,作者巧妙地将其与陆路进行了对比,指出海洋贸易在加速商品流通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快的瘟疫传播和更激烈的殖民竞争,这种多维度、多视角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全球化雏形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强迫症的读者,很多历史读物在地图标注和时间轴的严谨性上总会让人出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随书附带的那些精心绘制的路线图和贸易物产分布图,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它们不是那种粗略的示意图,而是融入了当时的地理变迁和主要关隘的微缩景观。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把这些图景放大打印出来,就是非常棒的室内装饰品。书中对特定商品——比如玉石、茶叶、玻璃器——的起源地、主要产地和运输路径的追踪,细致到令人发指。比如,关于罗马玻璃制品如何辗转经手波斯和粟特商人最终到达长安城,书中对中间环节的描述,简直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一步的损耗、加价和文化意义的转变,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种“工匠精神”般的精确度,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可信度和趣味性,让人感觉作者是真正下过“苦功夫”去考证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是一次心灵上的“出汗”。它强迫我跳出当代互联网信息茧房的舒适区,去体验一种慢节奏、高成本、高风险的古代信息与物质交流模式。书中描述的,那些骆驼商队如何在沙漠中依靠星辰辨认方向,以及如何在高原上应对极端的低温,这些情节的张力,让现代人对“连接”的理解产生了深刻的反思。我们今天点击鼠标就能获取全世界的信息,但这种“即时性”的便捷是否也削弱了我们对知识和文化深层价值的珍视?这本书通过展示古代人获取知识和商品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无形中拔高了“交流”本身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关于“贸易额”和“路线图”,而是关于人类在面对未知世界时,那种永不熄灭的好奇心和跨越障碍的勇气。读完后,我感觉整个人都沉静下来了,对“缓慢而坚实的进步”有了一种全新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抓人眼球,那种古朴中带着一丝神秘的金色调,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马帮铃声悠扬、驼队浩荡的年代。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教科书,没想到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趟精心策划的文化探险。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没有那种堆砌史料的沉闷感,反而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下,一步步深入中亚腹地的古老集市。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沿途风土人情的细致描摹,那些关于异域香料的气味、不同肤色人群的交易场景,甚至是夜晚篝火旁的吟游诗人,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到某个关于敦煌壁画的章节时,那种跨越千年的震撼感,让我不得不放下书,对着窗外发呆了好一阵子,想象着那些虔诚的旅者和匠人们留下的印记。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脉络与鲜活的个体故事编织在一起,读完后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贸易路线,更像是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它让“丝绸之路”不再只是地理课本上的那条红线,而是一条有血有肉、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命线。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是带着一点怀疑的,毕竟“通识读本”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包罗万象,担心它会浅尝辄止,什么都讲一点但都不深入。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出乎我的意料。它并非仅仅罗列了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东游的经典事迹,而是更侧重于探讨这条通道在技术、宗教和艺术上的“双向渗透”效应。比如,书中关于造纸术西传对欧洲中世纪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的分析,就相当精辟到位,不再是教科书里那种简单的“技术转移”的表述,而是深入探讨了知识传播媒介变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冲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佛教东传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比较宗教学视角,对比了印度、犍陀罗和中国佛教艺术风格的演变,层次感非常清晰。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下相关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资料,这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引导性极强,它成功激发了我主动探索更深层知识的好奇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评分

深入浅出,是优秀的丝绸之路史

评分

牛津通识系列的书,质量都很高。

评分

京东的快递服务非常好,点赞

评分

这套书不错,知识面丰富,大小明友都可读!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的书,有塑封~~

评分

内容深入浅出,各专业内顶级大牛著作,很受启发。

评分

这套牛津通识读本很好很强大啊!深入浅出,适合入门级别阅读!

评分

这个题材好火的,看看外国人咋说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