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閹奴與政製:孟德斯鳩《波斯人信劄》講疏 [Montesquieu’s Persian Letters, offered in 1966 ]

女人、閹奴與政製:孟德斯鳩《波斯人信劄》講疏 [Montesquieu’s Persian Letters, offered in 1966 ]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施特勞斯 著,潘戈 編,黃濤 譯
圖書標籤:
  • 孟德斯鳩
  • 波斯人信劄
  • 政治思想史
  • 啓濛運動
  • 社會批判
  • 文化研究
  • 法國文學
  • 18世紀文學
  • 西方哲學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499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131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
外文名稱:Montesquieu’s Persian Letters, offered in 1966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2
字數: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 《女人、閹奴與政製》基於施特勞斯於1966年開設的孟德斯鳩課程中對《波斯人信劄》的疏解。施特勞斯將《波斯人信劄》共161封信分為七個部分,並針對每一封信進行瞭詳盡的解讀。
2. 以小說形式探究重大政治問題,是西方文史的傳統手法。在《波斯人信劄》中,孟德斯鳩假托兩位阿拉伯人離開祖國齣遊歐洲後寫的書信以及他們與各色人等的通信,錶達瞭啓濛思想的基本訴求。
3. 施特勞斯為我們揭示瞭:《波斯人信劄》中的基本論題和《論法的精神》之間具有一緻性,對於我們深入地理解《論法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內容簡介

以小說形式探究重大政治問題,是西方文史的傳統手法。《波斯人信劄》不僅是西方文學史上的名著,也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這部小說中,孟德斯鳩假托兩位阿拉伯人離開祖國齣遊歐洲後寫的書信以及他們與各色人等的通信,錶達瞭啓濛思想的基本訴求。
《女人、閹奴與政製》為施特勞斯1966年春在芝加哥大學開設孟德斯鳩《波斯人信劄》研討課的授課記錄,共七講。施特勞斯將《波斯人信劄》共161封信分為七個部分,並針對每一封信進行瞭詳盡的解讀。

作者簡介

講疏者 列奧·施特勞斯被認為是20世紀極其深刻的思想傢。他對經典文本的細緻閱讀與闡釋方法,構成瞭20世紀解釋學的一個重要發展:他的全部政治哲學研究緻力於檢討西方文明的總體進程,強調重新開啓古人與今人的爭執,並由此審視當代思想的種種潮流。其代錶作有《迫害與寫作的技藝》、《城邦與人》、《什麼是政治哲學》等。

整理者 潘戈,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哲學、法哲學傢。美國德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人文學院教授、傑斐遜古典文獻研修中心主任、施特勞斯學派第三代代錶人物之一、施特勞斯學派東岸領軍人物之一、加拿大皇傢學院終身成員、德國巴伐利亞科學學會海森堡紀念講席客座教授。

譯者 黃濤,法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法哲學和政治哲學。譯有《黑格爾的倫理思想》、《費希特、康德論權利、自由與法律》、《<政治學>疏證》、《實踐理性批判通釋》、《康德的權利體係》(閤譯)、《盧梭的政治哲學》(閤譯)等。

精彩書評

《波斯人信劄》不僅是西方文學史上的名著,也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劉小楓

目錄

施特勞斯講學錄整理規劃/1
“《波斯人信劄》講疏”中譯本說明(劉小楓)/1

英文編者說明/3
英文編者導言(潘戈)/5
第一講/19
第二講/38
第三講/69
第四講/103
第五講/138
第六講/173
第七講/207

精彩書摘

女人的自殺與革命(節選)
(此文節選自《女人、閹奴與政製:孟德斯鳩<波斯人信劄>講疏》第七講,標題為譯者所加)

[325]施特勞斯:眼下的這封信,我們已經通過閱讀《論法的精神》做好瞭準備,接下來讀第131封信的開頭。
閱讀者[讀文本]:

雷迪寄巴黎的裏加。
來到歐洲後,一件最令我好奇的事,就是各共和國的曆史及其起源,你知道,大多數亞洲人對於這種政體,連一點概念都沒有。他們再發揮想象,也無法理解,世上除瞭專製政體之外,還有彆的政體。
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政體,是君主政體,隻是在若乾世紀之後,加上機緣的巧閤,纔形成瞭共和國。

施特勞斯:跳過下一段,讀緊接著的那段話靠近末尾的部分。
閱讀者[讀文本]:

這些希臘移民帶著他們從自己這個美妙的國度帶來的自由精神到這些地區去。因此,在幽遠的古代,在意大利、西班牙和高盧沒有什麼君主國。你很快就會看到,北方民族和德國人一樣的自由。如果說我們在他們國傢發現瞭某種王權的殘餘,那也是因為國王既被視為軍隊的首領,也是共和國的首領。

施特勞斯:跳過接下來的兩段話,繼續往下讀,“看起來,自由符閤歐洲民族的特質,而奴役則符閤亞洲民族的特質。”[譯注]在中文譯本中沒有這句話。稍後一點的部分,“大量籍籍無名的民族從北方齣來,如迅猛急流,湧入羅馬各行省。……這些民族生性自由,他們極大地限製國王的權力,使得國王真正說來,隻是一些頭目或者將軍而已。”在這封信的末尾也有類似的想法,簡言之,這是我們知道的《論法的精神》的主要觀點之一。
接下來的信構成瞭一個係列,這個係列從第133封信開始,討論的是圖書館和廣泛的書籍,我們無法讀完全部。我們現在轉到第135封信,讀第三段。
閱讀者[讀文本]:

這裏是形而上學傢的書籍,討論的是至關重要的問題,通篇到處談論的都是無限無窮。這裏是自然哲學的書籍,它們……

[326]施特勞斯:譯文有問題,不是“自然哲學”,而是“物理學”,為什麼譯者要這樣譯……
閱讀者[讀文本]:
這些是物理學書籍,對於這些書來說,除瞭那些存在於我們工匠們的簡單機器中的東西之外,我們在廣袤的宇宙中再也找不到更為神奇的東西瞭。

施特勞斯:對形而上學的極大興趣麵臨危機。在這裏,無限隨處可見,也就是說,那些超齣人類理解力的東西,在根本上不同於物理學的東西。“物理學除瞭那些存在於我們工匠們的簡單機器中的東西之外,我們在廣袤的宇宙中再也找不到更為神奇的東西瞭。”可以說,這種物理學就是揭露真相的科學。這一點從一開始就是這樣,你們看到瞭所謂的前蘇格拉底學派物理學齣現在阿裏斯托芬的《雲》中的方式。主要的觀點仍然是,所有這些成就都被證明是非常根本性的。當然,在一部喜劇中,這一點略有誇張,但它的要旨卻可以看得清楚。暴風雨和當一個人吃多瞭之後,胃中的翻江倒海有著同樣的原理。當然,這一點在現時代變得更有說服力。這裏不存在奇跡,沒有奧秘的東西。頂多存在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今天我們對此非常清楚。
接下來是第136封信——在第六段中他仍然在討論書籍。
閱讀者[讀文本]:

這裏是研究英國的曆史學傢的著作,我們看到自由一次又一次地産生於糾紛和叛亂的戰火之中。王座穩如磐石,而君主的命令卻一直風雨飄搖。這是一個不安於現狀的民族,即便是在盛怒之時,也保持著理智。它成為瞭海上的霸主(這是前所未有的事),將商業和帝國結閤在一起。

施特勞斯:最好的解決方案是齣自糾紛和叛亂的戰火,在這裏對這個事實的強調要比我們在《論法的精神》中遇到的更強烈。馬基雅維利在《李維史論》(Discourses)鄰近開篇處提齣瞭這樣一個觀點,因為貴族和平民不斷發生衝突和動蕩,因此羅馬要比其他國傢更強大。
第138封信和第139封信是給伊本的最後兩封信,但這些信不是鬱斯貝剋寫的,而是雷迪寫的,在這些信中我沒有發現特彆重要的內容。
現在轉到第141封信,這封信與其他的許多信都不同,因為在這封信中包含瞭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裏加從波斯文譯齣給一個好奇的法國女人看的。這個故事是一個叫硃勒瑪的女人講述的,這是一個非常博學且魅力非凡的女子。接下來我們就從易蔔拉欣的故事的第二段話開始讀。
[327]閱讀者[讀文本]:

一天,她和同伴們聚在後房一間廳裏,有一女伴問她對身後之事如何看法,是否相信經師們的這一古老說法:天堂隻為男人而設。

施特勞斯:關於這一點我問過馬赫迪先生,得到瞭一個明確的答復。說女人在天堂中沒有份額,也許這隻是傳統,而肯定不是伊斯蘭教的官方說法。先知的女兒法蒂瑪,以某種方式被稱頌為天堂中的傑齣女人,或者其他類似的稱頌,因此我們不必認為孟德斯鳩在這些事情上所說的一切都完全正確。
接下來跳過下一段往下讀。
閱讀者[讀文本]:

這種不公正的看法,是源自男人的驕傲,他們想要把自己的優越地位甚至保持到死後,而不想想,在大限來到之時,所有的人都一無所有地齣現在真主跟前,他們之間,除瞭那些基於德性的特權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特權。

施特勞斯:這段話很清楚。他常常做齣這種類型的論斷,以至於我們已經見怪不怪瞭。男人的優越性,尤其是在這方麵的優越性,除瞭基於男人的驕傲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根據。實際上,兩性之間是平等的,唯一的區彆是,如果女子要比男人更有德性,那麼,她就會當然地比男性優越,即便她是一個女人。
我們繼續讀接下來的一段。
閱讀者[讀文本]:

真主奬賞萬民,毫不吝嗇,正如那些生前未做虧心事,未曾濫用對於我們女人的統治權的男子,可以進入天堂,那裏天仙如雲、艷美動人,世俗男子如果一睹芳容,都會因急於享此艷福,但願立即去死。那麼,有德的婦女也將到極樂世界中去,跟對他們服服帖帖的男子生活在一起,陶醉於綿綿不絕的歡樂之中,她們每個人都將有一座後房,將男子禁閉在其中。讓比我們的閹奴更忠心的閹奴來看守他們。

施特勞斯:你們看到,究竟是什麼變成瞭平等——不平等的反麵。她接著又說,“我曾經在書上看到過一個叫易蔔拉欣的男人,非常妒忌,令人無法接受。他有[328]十二個美貌絕倫的妻子,可是他對她們都十分冷酷無情。”講的就是這個易蔔拉欣。那麼在這個人身上發生瞭什麼事情呢?——讀接下來的一段。
閱讀者[讀文本]:

一天,他把妻子們全都聚集在內院的大廳裏,其中一個膽子比彆人大,責備他性情惡劣,說道,“人若一心想盡辦法要人怕他,結果必先令人恨他。我們不幸極瞭,不免希望改變處境。彆人如果處在我的地位,也許會巴望你死,可我隻希望自己死去。因為隻有一死纔有望同你分開,所以對我來說是更為愉快的事。”這番話本應感動易蔔拉欣,但他聽完卻暴跳如雷,他拔齣匕首,一刀刺進女人的胸膛。“親愛的女伴們”,女人奄奄一息的聲音說,“如果真主憐憫我的德性,那就一定會復仇。”說到這裏,她失去瞭不幸的生命,來到極樂世界。在那裏,生前作風正派的婦女,享受著每天都有新意的幸福生活。

施特勞斯:在這裏,幸福生活被描繪為她身邊常常有一些非常優秀的男人供她享樂,並且,她可以享受一種又一種歡樂生活。我們不必讀這個部分,接下來跳過7個自然段。[譯注]在中譯本中是跳過五個自然段。
閱讀者[讀文本]:

一個星期多來,她一直待在這個幸福的住所,一個多星期來,她一直處於激動之中,沒有時間反思眼下所有這一切。

施特勞斯:她享受著這巨大的快樂,以至於沒有時間去思考。
閱讀者[讀文本]:

她享受著快樂而並不認識這種幸福。她沒有片刻的安寜使靈魂得以反躬自問,並在激情平靜時傾聽自己的聲音。
極樂世界的人,如此強烈地追求感官的樂趣,以至於很少享受這種思想的自由。這就是為何她們如此不能自製地迷戀眼前之物,她們完全忘記瞭往昔之事,對她們在塵世,曾經有過或者曾經愛過的一切,絲毫不放在心上。
但是,阿娜伊絲卻具有真正哲學傢的精神,幾乎一生都在思考。

[329]施特勞斯:這個女人,就是被那個可惡的丈夫殺害的女人。
閱讀者[讀文本]:

她陷入瞭深深的反思,其程度大大超過瞭人們對一個孤身女子的料想。從前,她的丈夫讓她過著刻闆的獨居生活,所留下的隻有這一好處。正是這種精神的力量,使她藐視她的女伴們的種種恐懼,也藐視死亡。因為死亡將是她苦難的結束和幸福的開始。
於是,她逐漸地從感官享樂的狂熱中解脫齣來,把自己幽閉在宮中一所房屋裏,聽任自己的思緒在過去的生活和當前的幸福中信步徜徉。想到過去的同伴們的不幸,憐憫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因為曾經共同遭受的摺磨容易引起她的感動。阿娜伊斯不願隻限於同情,她對於那些不幸的女人們的感情更加溫柔,她感到自己必須去幫助她們。
她命令身邊的一個年輕人化作她的丈夫的模樣,去到他丈夫的後房,將他的丈夫趕走,取而代之做瞭後房的主人,直到她召他迴來為止。

施特勞斯:接下來描述瞭具體情況,當然是大獲成功。上麵被派遣齣去的那個假易蔔拉欣在所有方麵都遠比真的易蔔拉欣做得好。也許我們應該讀一些內容,好的,跳過接下來的兩段話。
閱讀者[讀文本]:

“即便你不是易蔔拉欣,你卻完全當之無愧,這對我們來說已經足夠瞭。你當一天的易蔔拉欣,勝過他當瞭十年。”“那麼,你答應我,”他迴應說,“你們要擁護我,反對那個騙子。”她們異口同聲地說道,“我們嚮你發誓,永遠對你忠誠。我們受人愚弄已經太久,那個背信棄義的人感受不到我們的品德,他隻感受到他自己的脆弱。我們看得清楚,男人並不都像他一樣,他們無疑都跟你相像,你不曉得,你使我們多麼憎恨他。”“好啊,我將常常給你們新的理由去恨他,”假的易蔔拉欣說,“你們還沒有意識到,他給你們所造成的全部傷害。”那些婦人們說,“您的報復有多狠,就可以判斷齣他的罪過有大。”“是的,你們說得對,”天上來的那人說,“我要根據罪惡的程度,來衡量讓他怎樣來贖罪。我很高興你們滿意我采取的懲罰方式。”“但是,”婦人們問道,“萬一那個騙子迴來瞭,我們怎麼辦呢?”他迴答說,“我想,他們欺騙你們是很難的,隻要我在這裏,這個人絕對是無法站穩腳跟的。我將把他送到很遠的地方去,使你們再也聽不到有人談論他。[330]從現在開始,我將負責使你們幸福。我將毫無妒忌,我將信任你們,不使你們難堪,我很清楚我自己的價值,因此我相信你們也將會忠實於我。如果你們和我在一起都沒有德性,你們跟誰纔能有德性呢?”
他和這些婦人們這樣談瞭許久,兩個易蔔拉欣的不同舉止比容貌的相似更使這些婦人們驚訝,她們甚至不想弄明白這許多奇事的究竟。後來,那個絕望的丈夫又迴來煩她們瞭,他發現全傢都生活在歡樂之中,而他的妻子們比以前更不相信他。這樣的地位,對於一個妒忌者來說是根本無法忍受的,他氣呼呼地離開瞭。片刻之後,那個假易蔔拉欣追瞭上來,抓住他,把他提到空中,一直送他到瞭兩韆裏格之外。

施特勞斯:好的,整件事有瞭一個幸福的結尾。
學生:不,他並不幸福。
施特勞斯:那麼他在那裏發現瞭什麼呢?
學生:這裏有36個孩子。
施特勞斯:在三年之內,你知道這裏有十二個妻子。因此,每人一年生瞭一個小孩。但是,總體上,我們仍然可以說這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她們也肯定會這樣說,在這個意義上,你可以說她們有瞭一個幸福的結局。
在剛纔讀到的這個部分中,他說,“如果你們和我在一起都沒有德性,你們跟誰纔能有德性呢?”女人的德性取決於男人的德性。問題在於,是否德性在這兩種情形下有同樣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們是否還記得馬基雅維利對於virtú,也就是德性一詞的使用。有時這個詞當然就是指這個詞通常意義上的那種含義,但是它也意味著使布爾賈(Cesar de Borgia)和其他人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些品質。在這裏對德性一詞也有同樣的含糊性。他說,如果你和我在一起都沒有德性,你和誰在一起會有德性呢?他擁有一種特定的德性。我們可以說,他的德性是女人們體驗到的德性,而真的易蔔拉欣擁有的德性僅僅是女人們信奉的那種德性。並因此,他就發現全傢都生活在歡樂之中。我說的是真的易蔔拉欣。並且他的女人們比以往更加不相信他。但我不必在這一點上花功夫。並且我要嚮那位女士緻歉,我們在她在場時閱讀瞭這個部分。但在我看來,在我們的這個時代,在我們今天,事情已經不像之前時代的那個樣子瞭。
接下來的一封信,也就是第142封信,很像第141封信,這裏首先是一封信,然後插入瞭一個故事,是關於一位古代神話學者的一篇殘稿。我們在這裏就不讀這封信瞭,這封信中[331]為我們呈現瞭一個著名的金融法體係。你們知道這位大投機傢。我們在這裏隻讀開頭部分,這樣你們就會對接下來的內容有一個大概印象。
閱讀者[讀文本]:

奧古尼群島附近的一個島上,一個小生命誕生瞭,父親是風神艾奧爾,母親是卡萊多尼亞的一位仙女。

施特勞斯:換句話說,此人是蘇格蘭人。他的父親是風神,這是說這是有史以來發明齣來的最空洞的一個方案。我們在這裏就不讀具體內容瞭,這會耗費我們太多時間。這個人一直以來被稱為艾奧爾之子,也就是風神之子。
好的,接下來讀第143封信,首先讀開頭部分。
閱讀者[讀文本]:

裏加寄裏窩那猶太醫師納塔納埃爾·列維。
你問我對附身符的功效和闢邪物的效力有何看法。你為什麼來問我呢?你是猶太教徒,而我是伊斯蘭教徒,也就是說,我們倆都是很輕信的。
我隨身總是帶著兩韆多段神聖的《古蘭經》,我手臂上係著一個小包,內寫有兩百多個德爾維希的名字,至於阿裏、法蒂瑪以及所有虔信者的名字,則分藏於我衣服裏二十多個地方。
但我並不反對有的人不相信某些咒語的效力,我們很難反駁他們提齣的理性化(rationalizations),較之……

施特勞斯:哦,理性化(rationalizations)——翻譯成這個詞真是罪過。誰乾的呢?不,這個翻譯是什麼時候齣現的?應該是非常晚近的事吧。
學生:最近幾年,1961年。
施特勞斯:是的,聽起來就像是這樣,應該翻譯為“推理”(reasoning),不可思議。做這個壞事的人叫什麼名字?
學生:羅伊,羅伯特·羅伊。[譯注]也就是課程中使用的英譯本的譯者。
施特勞斯:好的,我從未聽說過此人,真糟糕!好吧,我們繼續——讀下一段。
…………

前言/序言

“《波斯人信劄》講疏”中譯本說明

1965年鼕至1966年春,施特勞斯連續開設瞭兩個學期的孟德斯鳩研讀課,講疏《論法的精神》和《波斯人信劄》。全部課程共三十三講,第一個部分是《論法的精神》講疏(共二十六講),第二個部分是《波斯人信劄》講疏(共七講),按錄音整理的記錄稿超過60萬字,篇幅很大。為閱讀方便,我們將《波斯人信劄》講疏單獨刊行(文中方括號中的頁碼仍然是原整理稿中的頁碼)。因此,本稿中的第一講到第七講,對應的是1966年春季課程的第十講到第十六講。
以小說方式探究重大政治問題,是西方文史的傳統手法。因此,《波斯人信劄》不僅是西方文學史上的名著,也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這部小說中,孟德斯鳩假托兩位波斯人離開祖國齣遊歐洲後寫的書信以及他們與各色人等的通信,麯摺地錶達瞭啓濛思想的基本訴求。兩位主人公之一鬱斯貝斯在離開祖國前往歐洲的途中寫信給朋友說:

由於渴望增長知識,我跟裏加離鄉背井,拋棄平靜生活的溫馨,辛辛苦苦齣來尋求智慧,在波斯人中,我們可能是頭兩個。我們誕生於繁榮的王國,但是我們認為我們王國的邊界並不就是我們知識的極限,不應隻用東方的智慧來啓迪我們。
請告訴我彆人怎麼議論我們的齣遊,不要光說好聽的。我估計不會有很多人贊同。……(第1封信)

小說人物當然是虛構,但作傢編故事往往會有現實原型。讓今天的我們難免有些驚訝的是:代錶東方文明的波斯人鬱斯貝斯的原型竟然是個名叫黃嘉略的中國人。此人齣生富裕傢庭,喜歡遊曆,23歲那年(1702)結識瞭來華傳教的利昂納神父,隨他航行8個月後到達巴黎,從此定居下來。黃嘉略在巴黎學習法語,十年後還結瞭婚——想必娶瞭個巴黎姑娘。黃嘉略後來進瞭王室圖書館當翻譯,因為,十多年前(1697),白晉神父從遠東帶瞭一批中文圖書迴去,收藏在王室圖書館。孟德斯鳩20多歲時到巴黎遊學,多次到王室圖書館找黃嘉略攀談,瞭解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方方麵麵——還在黃嘉略的指引下進一步閱讀傳教士所寫的關於中國的書籍。
也許由於水土不服,黃嘉略年僅37歲(1716)就去世瞭——這讓我們難免想到《波斯人信劄》中與黃嘉略相關的另一個“八卦”。小說中的另一個遊曆歐洲的波斯人裏加在信中寫道:

巴黎的居民好奇到荒誕的地步。我初到巴黎時,被視為天外來客:男女老幼無不以先睹為快。我一齣門,所有的人都趴在窗戶上看我……我去看戲,立刻就發現韆百把長柄眼鏡對著我……如此的殊榮不免成為一個負擔。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如此稀奇、如此罕見的人,而且雖然我自視甚高,但我萬萬沒料到一個誰也不認識我的大城市居然被我鬧得雞犬不寜。於是我決定脫下波斯裝,穿上歐洲服,看看我改裝後的麵貌究竟還有沒有什麼令人贊賞的東西。這一試驗使我認識到我的真正價值……我一下子落到可怕的毫無價值的境地……(第30封信)

這封信的落款日期是1712年,據史傢記載,黃嘉略正是在這年年底脫下中國文人長褂,換上瞭西裝——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沒過幾年就去世瞭:畢竟,他發現,脫下中式文人服後,自己在歐洲什麼都不是……

從第一封信來看,黃嘉略不正是因為不以東方的智慧為世上唯一的智慧纔去歐洲遊曆的嗎?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黃嘉略是有福之人,令人羨艷。畢竟,早在18世紀的開紀第二年,他就幸運地移民巴黎。他為何死得那麼早、那麼年輕,迄今還是個謎。在筆者看來,黃嘉略初到歐洲時很有可能不知道,當時的歐洲一如今天的中國,正在發生一場偉大的變革:商業化文明將讓人的自然欲望成為人的自然權利,古老的德性將變得一錢不值。十多年後,當黃嘉略明白這一點時,他就身患不治瞭。得齣這樣的推測的憑據是,《波斯人信劄》講的正是黃嘉略看到的當時歐洲正在發生的這場變革。
如果我們在閱讀《波斯人信劄》時把無論鬱斯貝斯還是裏加的信都讀作黃嘉略寫給國內同胞的信,那麼,我們可能會感到更為切身,也因此而更有收獲——何況還有施特勞斯這位洞悉幽微的老師帶領我們一起讀。畢竟,鬱斯貝斯走齣國門遊曆歐洲尤其巴黎之後,與我們中的不少人一樣,他最終變成瞭啓濛分子,甚至可以代替孟德斯鳩說話瞭。
這部講課記錄稿的中譯篇名,是我們根據潘戈教授的“編者導言”所擬,僅為瞭標題的方便,未必恰切。


劉小楓
2016年元月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波斯人信劄》:一段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與社會反思 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劄》(Lettres persanes)初版於1721年,是一部以十四封虛構的波斯書信形式,深入探討18世紀初法國社會、政治、宗教和風俗的裏程碑式作品。這部小說以其獨特的視角、辛辣的諷刺和深刻的洞察力,成功地繞過瞭當時的審查製度,對法國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瞭尖銳的批評,同時也為讀者提供瞭一個觀察西方文明的“異邦”視角。 故事背景與敘事結構: 小說通過兩位波斯貴族——烏斯貝剋(Usbek)和拉卡(Rica)——在法國旅行期間,互贈以及寄迴波斯的信件展開。烏斯貝剋是信劄的主要撰寫者,他帶著幾個妻子和太監,在離開波斯之前,他希望通過旅行拓寬眼界,瞭解西方社會的運作。然而,他離開後,他的後宮卻因為缺乏管束而逐漸陷入混亂,這構成瞭小說中一條重要的副綫。拉卡則是一個更為輕鬆、樂觀的旁觀者,他的信件常常充滿瞭對法國社會風尚的幽默評論和觀察。 這種信件體的敘事結構,既賦予瞭作品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又巧妙地利用瞭“局外人”的視角,使作者得以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審視法國社會。波斯人的身份,本身就帶有一種神秘感和異域情調,這使得讀者更容易接受他們對法國社會提齣的疑問和批評,因為這些批評並非來自法國內部的“叛逆者”,而是來自一個遙遠的、觀察者。 核心主題的深刻剖析: 1. 文明的相對性與文化批判: 《波斯人信劄》最顯著的成就之一,便是對文明相對性的深刻揭示。通過烏斯貝剋和拉卡的眼睛,讀者得以審視法國社會那些在當地人眼中司空見慣的習俗、製度和觀念,但在波斯人的眼中卻顯得如此怪誕、不閤邏輯,甚至荒謬。例如,他們對法國君主製的崇拜,對教會權威的盲從,對繁復禮儀的遵從,以及對女性地位的壓抑,都成為瞭波斯人眼中值得深思和批判的現象。 宗教與迷信: 波斯人對法國的宗教狂熱,尤其是對教皇的絕對服從,感到費解。他們認為,過度的虔誠和對教義的僵化理解,反而剝奪瞭人的理性思考能力,使人成為迷信的奴隸。烏斯貝剋在信中常常對比伊斯蘭教的理性與天主教的神秘主義,對後者提齣瞭尖銳的質疑。 政治製度與權力結構: 對法國的君主專製,波斯人也進行瞭深刻的反思。他們觀察到國王的權力並非神授,而是建立在臣民的服從和製度的支撐之上。一些信件中,也流露齣對法國貴族特權的質疑,以及對普通民眾生活狀態的關注。 社會風俗與道德觀念: 法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虛僞、矯飾、享樂主義,以及對時尚的盲目追逐,都受到瞭波斯人的強烈批評。他們發現,在法國,“錶象”往往比“實質”更重要,人們熱衷於製造幻覺,而非追求真實的幸福。 2. 女性的地位與權力: 《波斯人信劄》對女性地位的關注,是其另一個重要的亮點。烏斯貝剋在他後宮中的遭遇,以及他寫給妻子們的信件,深刻地揭示瞭父權製下女性所遭受的壓迫與束縛。 後宮的囚籠: 烏斯貝剋雖然自詡尊重女性,但他的後宮卻是一個被嚴格禁錮的牢籠。妻子們生活在嚴格的規矩和監視之下,失去瞭自由,也失去瞭彼此間的信任。當烏斯貝剋離開後,這種壓抑達到瞭頂點,最終導緻瞭妻妾間的相互猜忌、爭鬥,乃至叛逆。 妻子的反抗: 尤其是烏斯貝剋最寵愛的妻子羅珊(Roxane),她的最後一封信,充滿瞭對自由的渴望和對丈夫虛僞的控訴。她的死,成為瞭對男性權威和壓迫最強烈的反抗,也為小說增添瞭悲劇色彩。 歐洲女性的“自由”: 相比於波斯後宮,波斯人也觀察到瞭歐洲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但這種自由往往也伴隨著新的束縛,例如對社會規範的服從,以及在婚姻市場上的競爭。這種對比,使得作者對女性的解放問題進行瞭更為 nuanced 的探討。 3. 理性與情感的辯證: 孟德斯鳩通過小說,也探討瞭理性與情感在人類行為中的作用。波斯人在觀察法國社會時,一方麵看到瞭理性在科學、哲學上的發展,另一方麵也看到瞭情感的泛濫和非理性行為對社會秩序的破壞。 理性主義的萌芽: 18世紀是歐洲理性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孟德斯鳩本人也是啓濛思想的先驅。他在小說中,通過波斯人的視角,贊賞法國在科學、哲學上的進步,肯定瞭理性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的失控: 然而,小說也生動地描繪瞭情感失控的後果。烏斯貝剋的後宮混亂,以及法國社會中充斥的愛情、嫉妒、野心等情感糾葛,都證明瞭過度依賴或被情感裹挾所帶來的危險。 理性的局限: 同時,小說也暗示瞭純粹的理性可能帶來的冷漠。拉卡的輕鬆幽默,有時也帶有對人性弱點的嘲諷,這使得讀者反思,在追求理性的過程中,是否會失去人性的溫度。 藝術特色與影響力: 《波斯人信劄》不僅在思想內容上具有深刻的價值,在藝術上也堪稱傑作。 諷刺的藝術: 孟德斯鳩運用瞭極其高超的諷刺技巧。他將法國社會的種種弊端,通過波斯人的口,以一種溫和而又尖銳的方式呈現齣來,讓讀者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不禁陷入深思。他的諷刺對象廣泛,從國王、教士到貴族、市民,無所不包。 幽默的筆調: 拉卡的信件,為小說增添瞭不少幽默色彩。他對法國人的衣著、言談、舉止的觀察,充滿瞭情趣,使作品讀起來並不沉悶,反而引人入勝。 簡潔而精煉的語言: 孟德斯鳩的語言風格簡潔、明快,卻又充滿力量。他善於用簡短的句子,錶達深刻的觀點,使得作品易於理解,卻又迴味無窮。 《波斯人信劄》的齣版,在當時的法國引起瞭巨大的轟動,並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是啓濛運動時期一部重要的政治諷刺小說,也為後來的社會批判提供瞭重要的範本。它影響瞭伏爾泰、盧梭等思想傢,也成為研究18世紀法國社會文化的重要文獻。這部作品以其跨越時空的洞察力,至今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引發我們對自身社會、文化以及人性的深刻反思。通過那雙來自東方的眼睛,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真實”,發現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復雜與矛盾。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初讀此書時,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涉及啓濛時期的政治哲學,門檻通常不低。然而,作者的行文風格卻齣乎意料地流暢且富有洞察力。他並沒有采用那種刻闆的學院派說教方式,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巧的論證串聯,將復雜的思想體係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文本細節時的那種敏感度,比如他對“女性”在當時社會結構中的隱喻作用的剖析,那種穿透錶象直達核心的分析力量,讓人拍案叫絕。很多我過去讀原著時一掠而過的句子,在這裏被賦予瞭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解讀。這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把鑰匙,瞬間打開瞭理解這部經典作品的另一扇大門,那些原先模糊不清的聯係和暗示,一下子變得清晰可見,邏輯鏈條也變得異常牢固。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曆史語境的重構上。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情境化”的解讀,他沒有孤立地看待《波斯人信劄》,而是將其置於18世紀法國的社會文化大背景下進行細緻的考察。這種深度的“在場感”,讓讀者仿佛能親身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輿論壓力與思想掙紮。尤其是在論述“政製”部分時,作者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冷靜和客觀,他沒有急於用現代的價值標準去評判曆史人物的得失,而是努力去理解他們思想形成的原因和局限性。這種曆史的同理心,使得整本書的基調顯得既學術又富有溫度,避免瞭空泛的道德審判,而是專注於思想的生成與演變,這對於嚴肅的閱讀者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

評分

對於任何一個對政治思想史抱有好奇心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思想盛宴是毋庸置疑的。我注意到,作者在討論“閹奴”這一概念時,所展現齣的跨學科視野令人印象深刻,他不僅僅局限於政治學的範疇,還引入瞭社會學甚至人類學的觀察角度,使得對社會權力運作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多維。這種廣博的知識背景,使得他的論述顯得無比堅實,避免瞭單綫思維的局限。而且,作者在闡釋過程中,總是能精準地把握住孟氏的諷刺意味和批判力度,不被字麵意思所迷惑,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時代憂慮和對絕對主義的隱秘抨擊。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的思想脈絡被極大地拓展瞭,對於如何審視現代社會中的權力結構,也有瞭新的思考框架。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相當可觀的,但它的可讀性卻齣奇地高,這也許是它最大的成功之處。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經常會使用一些非常精妙的比喻或類比,這些修辭手法不僅有效地降低瞭理解難度,更在不經意間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章節銜接處的過渡處理,它們自然流暢,仿佛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精心設計的思想漫步,每一步都有新的發現。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研究孟德斯鳩,但又對傳統學術著作望而卻步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理想的橋梁。它既滿足瞭對知識的嚴苛要求,又照顧到瞭對閱讀體驗的追求,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是近年來在啓濛思想研究領域中,非常值得被反復閱讀和引用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古典的字體與現代感十足的留白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張力,讓人一眼就能感覺到作者對文本的深度挖掘和現代視角的審視。我一開始是被這個略帶挑釁性的標題吸引的,它仿佛在暗示著一場關於權力、性彆和治理的古老對話,卻又通過“講疏”這個詞匯,承諾著一種嚴謹的學術梳理。在翻閱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敘述節奏控製得當,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對當代讀者的親和力。特彆是他對某些關鍵概念的界定時,那種抽絲剝繭的細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會到其中精妙的哲學思辨。這本書給我的直觀感受是,它不僅僅是對一部經典著作的解讀,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考古,將孟德斯鳩置於他那個時代的語境中,同時又巧妙地把他拉迴到我們今天的公共討論場域。這種平衡感的把握,實在是一流的。

評分

幫朋友買的,她很滿意下次還會再來,

評分

幫朋友買的,她很滿意下次還會再來,

評分

正版書籍!很好!

評分

評分

很滿意。京東很給力

評分

評分

評分

書收到,相當好的書。不錯。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