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

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蕭萐父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哲學史
  • 哲學史料
  • 中國哲學
  • 史料學
  • 學術史
  • 思想史
  • 中國文化
  • 曆史文獻
  • 哲學研究
  • 源流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津齣版社
ISBN:97878055461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133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2
字數:3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如果沒有哲學史史料的整理發現,那麼中國哲學史這門學科將停留於對既有材料反復顛倒咀嚼而無法推陳齣新的囧境中。本書不僅係統梳理瞭中國從古至近代的哲學史料,還能教你掌握發掘、研究中國傳統哲學史料的方法。

內容簡介

  本書采用瞭以每個時代主要思潮為經,以人物或著作為緯的寫法。本書首先確立瞭中華民族古史的價值與意義,錶達瞭他的古史觀及文化觀,不局限於“信古派”與“疑古派”的觀點。本書介紹瞭中國傳統治學方法,樸學的主要成就與近代學者對樸學的進一步發展。本書強調瞭地下考古的各種文字與新材料和經學為代錶的上古文獻的重要性。作者善於從各學科史料中發現哲學史的新材料。本書反映瞭蕭先生對於中國哲學史這門學科的認識,開闢瞭寬闊的研究路徑,錶達瞭他廣博的胸襟與“通觀儒、釋、道,涵化印、中、西”的學術追求。

作者簡介

  蕭萐父(1924-2008),祖籍四川井研,齣生於成都,哲學傢與哲學史傢。194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係,1951年入華西大學,後任四川醫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1956年到中央黨校高級理論班深造,1957年到北京大學哲學係進修,同年鞦調入武漢大學哲學係。此後一直在該係任教,曾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他是國際知名學者,是國傢重點學科——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學科的創建者與學術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首任主任。社會兼職有: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聯顧問,國際道聯學術委員,中國《周易》學會顧問,國際中國哲學會國際學術顧問團成員、中國文化書院導師。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和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是著名的船山學和“明清早期啓濛學”專傢,在國內外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主要著作有《吹沙集》《吹沙二集》《吹沙三集》《船山哲學引論》《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閤著有《明清啓濛學術流變》《王夫之評傳》等,主編《哲學史方法論研究》等。與李錦全教授共同主編的《中國哲學史》上下捲産生瞭廣泛的影響,曾獲原國傢教委優秀教材一等奬。

目錄

恩師的《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新版序

弁言

第一講引論

一、明確本課要旨

二、珍視優良傳統

三、正確對待民族文化遺産

第二講古史祛疑

一、問題的提齣

二、從考古新發現看我國文明史的開端

三、我國奴隸製形成的曆史特點及其在古文獻中

的反映

第三講樸學簡介

一、樸學源流

二、關於語言學

三、關於目錄學

四、關於版本學

五、關於校勘學

六、關於辨僞學

七、關於輯佚學

八、關於工具書

第四講原始文字與古史文獻舉要

一、地下考古的文字資料

二、關於傳世的古史文獻

三、一些關於古史的旁證材料

第五講周秦之際哲學史料(上)

一、《周易》與早期陰陽傢言

二、《論語》與先秦儒傢言

三、《墨子》與先秦墨傢言

四、《老子》與先秦道傢言

第六講周秦之際哲學史料(下)

五、《管子》與先秦法傢言

六、《鄧析子》與先秦名傢言

七、《孫子》與先秦兵傢言

八、關於先秦諸子的通考名著

第七講秦漢哲學史料

一、時代特點及思想動嚮

二、秦漢之際的三種思潮

三、秦漢之際的自然科學思潮

四、王充及漢末社會批判思潮

五、原始道教史料

第八講魏晉南北朝哲學史料

一、時代特點和思想陣綫

二、玄學思潮

三、反玄學思潮

四、佛教興盛與反佛思潮

五、道教與科學文獻

六、美學與文藝批評

第九講隋唐五代哲學史料

一、時代特點和思想氣度

二、總集性史料舉要

三、唐初無神論思潮

四、儒學正宗與史學巨擘

五、道教理論著作

六、佛教哲學論著

七、晚唐五代批判思潮

第十講宋元明哲學史料

一、時代特點

二、哲學特點

三、史料舉要

第十一講明清之際哲學史料

一、總集性著作

二、明末清初道學餘波的史料

三、清初反道學思潮的史料

四、18世紀漢學傢著作中的哲學史料

五、17、18世紀自然科學傢的著作

六、耶穌會士來華譯著

第十二講近現代哲學史料

上篇19世紀中國哲學史料

一、綜閤性資料

二、個案性資料

下篇20世紀中國哲學史料

一、綜閤性資料

二、專題性資料

三、科學主義思潮

四、人文主義思潮

五、馬剋思主義哲學

六、現代佛學思潮

附錄

蕭萐父先生與“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課

《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的意義


精彩書摘

  三、清初反道學思潮的史料

  明末清初,伴隨著經濟的變動和政治的變局,學術界掀起瞭一股批判思潮,首先從宋明道學的內部分化中衍生齣抨擊宋明道學的思潮,同時遍及各個學術領域都有“破塊啓濛”的突破,從而引起整個學風的變異和學術路綫的轉軌。這一時期,南北呼應,不約而同地齣現瞭一批早期啓濛思想傢。為追溯早期啓濛思潮發展的曆史連續性,故從李贄、何心隱說起。

  李贄(1527—1602年)字宏甫,號卓吾,福建泉州人。1552年中舉,曆任國子監博士、禮部司務等職。1585年後棄官住湖北麻城龍湖芝佛院,從事講學、著書和反道學的活動。1602年被下獄自殺。其生平事跡,除自述如《焚書》中的《卓吾論略》《自贊》《感慨平生》等之外,有袁中道《李溫陵傳》見《珂雪齋近集》捲七。、汪可受《卓吾老子墓碑》見《畿輔叢書》捲一百六十六。、清代錢謙益等所寫李贄傳記外,直到近代吳虞有《明李卓吾評傳》見《吳虞文錄》。,容肇祖有《李卓吾評傳》(1937年商務印書館版)、《李贄年譜》(1957年三聯書店版),硃謙之有《李贄》(1956年湖北人民齣版社版),1957年以來福建及泉州曾齣版多輯《李贄研究參考資料》。李贄著作流傳甚多,達四十餘種,多被明清兩代列為“禁書”,而仍在民間流傳,有些著作的真僞問題還有待考辨。其哲學思想的代錶作為《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易因》《四書評》《初譚集》等。

  何心隱(1517—1579年)原名梁汝元,字夫山,江西永豐人。從顔山農學,為泰州學派中往異端發展的代錶人物之一。棄科舉業,專意聚徒講學,終以異端罪被捕杖殺。著作有《爨桐集》,凡四捲,五十九篇,另補遺二篇。1960年中華書局有新校補本,名《何心隱集》。

  黃宗羲及浙東學派:

  黃宗羲(1610—1695年)字太衝,號南雷,彆號梨洲,浙江餘姚人。他以師承劉宗周自命,實是衝破“囚縛”的啓濛學者。他學識非常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曆法、數學,都有獨到研究,尤其注重史學,可謂開創清代浙東史學的新風。他寫下許多著作,共有一韆三百多捲,現存39種,佚失42種。他於1663年完成光輝著作《明夷待訪錄》(因禁忌未全部刊布,未刻部分為《南雷黃子留書》)。“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離(火)下,坤(地)上,象徵沉沉大地下,隱伏著燃燒的火種。在這本書中,黃宗羲處處采取曆史比較法,對封建專製主義作瞭深刻批判,充分反映瞭早期市民運動影響下早期啓濛改革派的政治、經濟、文化主張,可稱作“17世紀中國的民權宣言”。近在浙江新發現未刊入《明夷待訪錄》的佚文《文質》《封建》二篇,已附入《全集》第1捲,十分寶貴。

  他的《明儒學案》是中國第一部有係統的哲學史論著作。它敘錄瞭明代哲學思潮,立十七個學案,每個學案選錄瞭哲學傢本人的著述,再按一定尺度予以分析和評價,初步具有瞭哲學史的雛形。

  黃宗羲完成瞭《明儒學案》後,又著手編輯《宋元學案》,書未完成就逝世瞭。其子黃百傢繼續編輯,亦未完成。後全祖望繼續這一工作,纔完成大體的規模,定全書為一百捲,並做齣每一捲的序錄。最後經王梓材和馮雲濠的補充,纔成定本。《宋元學案》將宋元兩代的哲學思想,按不同派彆加以係統整理。每個學案先列一錶,列舉師友、弟子,以明學術淵源;其次敘述哲學傢的生平、著作、思想,末附逸事及後人評論。

  他的哲學著作還有《南雷文案》《文定》《文約》《孟子師說》《易學象數論》等。此外還寫瞭《授時曆假如》《勾股圖說》《開方命算》《圓解》《今水經》等自然科學著作,可惜大都散失瞭。黃宗羲的著作後人編為《梨洲遺著匯刊》,有民國刊本。現由浙江人民齣版社齣版《黃宗羲全集》,已齣齊,共八捲及《南雷雜著稿真跡》。又黃炳垕所作《黃梨洲年譜》三捲,可參。

  黃宗羲的學術由其弟子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等人的發揮而形成瞭浙東史學派。萬斯大(1633—1683年)字充宗,晚號跛翁,浙江鄞縣人。他認為非通諸經則不能通一經,非悟傳注之失則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則亦無由悟傳注之失。著書達三百捲,《經學五書》中說禮者四,有《學禮質疑》《儀禮商》《周官辨非》《禮記偶箋》及《學春鞦隨筆》等。萬斯同(1638—1702年)字季野,斯大之弟。曾赴京修撰《明史》,認為寫史必須“事信而言文”。著有《曆代史錶》《儒林宗派》等。全祖望(1705—1755年)字紹衣,浙江鄞縣人,乾隆進士。研治宋末和南明史事,留心鄉土文獻,著有《鮚埼亭集》。並續修黃宗羲《宋元學案》。邵廷采(1648—1711年)字念魯,浙江餘姚人。生平足跡未齣鄉裏,而博學精識。著有《思復堂集》十捲。

  存《紹興先正叢書》中。

  其書一、二、三捲全是明人傳記,附《宋遺民所知傳》,又有《史論》十篇(捲八)、《史略》六篇(捲九)。全祖望在《鮚埼亭集外集》中對邵氏有介紹。章學誠說他:“文以集名,而按其旨趣義理,乃在子史之間。”《章氏遺書·邵與桐彆傳》。其所著書還有《東南紀事》《西南紀事》各十二捲。

  顧炎武(1613—1682年)初名絳,字寜人,曾自署蔣山傭,江蘇昆山亭林鎮人,故又號亭林。他學問淵博,於國傢典製、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以及諸子百傢、音韻訓詁之學,無不探究原委。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之風。他的哲學代錶作為《日知錄》三十二捲,書中肯定氣本論,反對空談心、性,提倡“經世緻用”的實學。他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捲,是其閱讀瞭二十一史和全國各郡縣誌書之後,為關心國計民生而寫的。《肇域誌》一百捲,是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亭林文集》六十五捲,其中《蔣山傭殘稿》三捲,原存日本大阪府圖書館,現收入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和1983年齣版有《顧亭林詩文集》點校本。清代考據傢何焯的《菰中隨筆序》曾提到顧炎武另有《區言》五十捲,惜已佚失。此外清人黃汝誠撰有《日知錄集釋》,近人黃侃著有《日知錄校記》(依清初抄本校補),今人張舜徽寫有《顧亭林學記》等書,有參考價值。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號浮山愚者,又號藥地、極丸等,安徽桐城人。崇禎時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學識淵博,“凡天人、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藥下逮琴劍、技勇,無不析其旨趣,著書數十萬言《桐城耆舊傳·方以智傳》。”。他早年傾心自然科學,認為“質測即藏通幾”,寫瞭《通雅》《物理小識》等代錶作。晚年潛心研究哲學,提齣瞭“閤二而一”等重要思想。這方麵主要著作有《東西均》《浮山前集》《藥地炮莊》《博依集》《愚者智禪師語錄》《周易時論閤編》等。他的著作還有順治、康熙年間的抄本《浮山後集》《易餘》《性故》《一貫問答》等。另外《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清末刊本)中也有方以智的著作《嚮言》《膝寓信筆》《稽古堂文集》等。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冒懷辛校點編輯的《方以智全集》,近由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農,號薑齋,又號船山,湖南衡陽人。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麓,在艱苦條件下,堅持學術研究,其哲學思想是我國樸素形態的唯物辯證法發展的高峰。王夫之留下著作一百多種,四百多捲,匯集為《船山遺書》。此書主要有兩個本子,一個是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在金陵編刻的,收有著作六十三種,被稱為曾刻本。另一個是上海太平洋書店排印的,收有著作七十種,三百五十八捲,被稱為排印本。王夫之的主要哲學著作為:

  《周易內傳》(附《發例》)和《周易外傳》《周易大象解》,根據易理,係統發揮他自己的哲學思想。

  《尚書引義》《詩廣傳》《續春鞦左氏傳博議》,較多地闡述自己的哲學認識論及價值論。

  《張子正濛注》《思問錄》以及《讀四書大全說》《四書訓義》等,對宋明以來一係列哲學問題的復雜爭論進行獨立的反思和批判的總結,而《思問錄》外篇更涉及不少自然科學問題。

  《黃書》《俟解》《搔首問》,係針對現實的政論。

  《春鞦世論》《讀通鑒論》《宋論》等,係引古籌今的係統史論,闡述瞭他的曆史哲學。

  《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以及《相宗絡索》等,係對老莊哲學和佛傢哲學的疏釋和批判。

  王夫之著述宏富,存世的七十餘種,散佚的尚有十九種。湖南嶽麓書社楊堅等重新校點編印《船山全書》,共計精裝十六捲,已齣版,輯錄傳記、年譜及評論等,甚豐富。

  陳確(1604—1677年)字乾初,浙江海寜人,曾與黃宗羲同學於劉宗周。主要著作有《大學辯》《瞽言》等。《大學辯》,充分揭露《大學》中自相矛盾處,證其非聖經賢傳,乃“末學之誇詞,僞士之膚說”。《瞽言》中關於人性發展變化的觀點與王夫之的“習成而性與成”的觀點不謀而閤,在論性問題上曾與黃宗羲有爭論,而黃以後為陳確寫《墓誌銘》時,三易其稿,承認瞭陳確的創見。中華書局編有《陳確集》。

  潘平格(1610—1677年)字用微,浙江慈溪人。他最早指齣“硃子道,陸子禪”,並稱“周、程、張、硃、象山、陽明、學皆雜佛老,無一真儒”,對宋明道學全麵攻擊,主張在日用實際中去求真理。潘平格著作有《求仁錄》《著道錄》等。歸玄恭文集中有《與潘用微先生書》《與吳修齡書》等引及潘平格的觀點,值得參閱。

  唐甄(1630—1704年)初名大陶,字鑄萬,後更名甄,號圃亭,四川達州人。順治十四年舉人。他著有《潛書》(原名《衡書》),此書分上下篇,上篇主要論學,下篇主要論政,其中有不少具有啓濛性質的新思想。

  硃之瑜(1600—1682年)字魯嶼,號舜水,浙江餘姚人。曾參加抗清,失敗後逃到日本、南洋等地,最後客死於日本。其思想在日本有重要影響,他本人一直受到日本學者高度尊敬。硃之瑜的著作被後人輯為《舜水遺書》,其中最重要的是《陽九述略》,總結明亡教訓,並在哲學上反對空談性命,提倡“事功”,並從“事功”角度來稱贊王陽明,所以不少日本學者將其思想歸於陽明學。中華書局齣有《硃舜水集》。

  傅山(1607—1684年)初名鼎臣,字青竹,後改青主,山西陽麯(今太原)人。順治時因為參加反清活動,入獄受刑,幾死;康熙中徵舉博學鴻詞,被逼至京,又以死拒試。博通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兼工詩文、書畫、金石,又精醫學。用佛學解釋《莊子》,用訓詁詮注《墨經》等,時有新義闡發。他打破儒傢正統之見,提倡“經子不分”,實開清代子學研究之先河。傅山著作為《霜紅龕集》《荀子評注》。太原博物館現藏有傅山的大量未刊手稿。

  費密(1623—1699年)字此度,號燕峰,四川新繁人。他主張“道”要能“緻用”,反對空談道德性命的理學,曾大聲疾呼:“宋以來天下之大患即理學也!”著作為《費氏遺書》,其中重要的有《弘道書》《荒書》等篇。《荒書》記有李自成、張獻忠起義的事跡。

  熊伯龍(1617—1669年)字次侯,號塞齋,湖北漢陽人。順治五年榜眼,曆官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熟習西方天文算學。著作為《無何集》。《荀子·天論》曰:“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熊伯龍故取“無何”二字作書名,錶明其無神論主張。《無何集》把王充《論衡》駁斥讖緯、破除迷信的論辯,重新組織、編排,並附以《論衡》以後齣現的無神論言論,加上自己對宗教和迷信的批判,從而形成瞭一部中國古代無神論思想的匯編。

  鬍承諾(1607—1681年)字君信,號東柯、固齋,又號隱磯漁人,晚號石莊,自稱石莊老人,湖北天門人。一生以著述為事,緻力於抨擊程硃理學。著有《繹誌》六十一捲等。

  劉獻廷(1648—1695年)字繼莊,一字君賢,彆號廣陽子,順天大興(今北京市)人。性喜遊曆,治地理學,尤精音韻。通梵文、拉丁文、阿拉伯文、滿文等多種語文,是我國最早從事比較語言和提倡實行拼音文字的人。著作為《廣陽雜記》,其中有不少與王夫之相似的思想、言論。

  屈大均(1630—1696年)字介於,號翁山,廣東番禺人。參加過抗清戰鬥,敗後削發為僧,不久還俗,北遊關中、山西,與明遺民顧炎武等交往。詩文沉鬱,富有民族意識,關心當時新經濟的萌芽。著有《廣東新語》《翁山文抄》《道援堂集》。

  顔元、李塨及其學派。顔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渾然,自號習齋,河北博野人。幼傢貧,為硃姓養子,長期參加“耕田灌園”等農業勞動;後行醫、教書,終生不仕。在哲學上,他重“習行”,倡“實學”,抨擊道學“普天昏夢,不歸程硃,則歸陸王”,對當時和以後的思想文化界産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主要著作有《四存編》《四書正誤》《硃子語類評》和《習齋記餘》。他的學生所編《顔習齋先生言行錄》《習齋先生年譜》等書,也保留瞭不少思想資料。

  李塨(1659—1733年)字剛主,號恕榖,是顔元的大弟子,並大力宣揚顔元思想,且提齣學習西方的天文、數學等。李塨的著作有《大學辨業》《周易傳注》《論語傳注》等。後人又稱他們為“顔李學派”,將他們的主要著作匯集為《顔李遺書》或《顔李叢書》。

  顔元弟子王源(1648—1710年)字崑繩,大興人。著有《居業堂文集》《平書》等。李塨作《平書訂》,明確提齣“耕者有其田”的思想。程廷祚(1691—1767年)號綿莊,推崇顔李,屬此學派。其著作有《大易擇言》《易通》《青溪文集》。戴望(1837—1873年)晚清今文經學傢,以公羊義釋《論語》,又著《顔氏學記》,是顔李學派學術著作的選輯,可供參閱。

  ……


前言/序言

  這是一本可供文科研究生試用的教材或自學參考書。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為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的曆屆研究生開設瞭“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一課。由於常有文科其他係相關專業的研究生也來選修或旁聽,為照顧聽課的對象,在講授中不免適當擴充內容,以介紹哲學史料為中心而往往涉及其他文史知識;更由於中國古代學術尚未分化,哲學史料往往羼雜於其他非哲學的學術資料之中,需經鑒彆、篩選和考訂,纔能清理齣來,因而本課不可能單是介紹現成史料,而必須考索源流,辨析真僞,故其內容近於目錄學、校讎學、文獻學、史源學之綜閤。

  本課經多次講授,初擬講綱,後寫成講義,再打印發給學員,最後修訂成為此書。本書在教學實踐中積纍而成,仍保留講義形式,從古到今,分十二講,自為經緯,綱舉目張。如用作教材,大體適應一學期每周4學時的授課,並注意到將一些論述僅標齣一定體例,便於講授者作進一步的補充和發揮。本書內容如有某些特點,除上述在清理、評介史料中注意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以外,主要還錶現在論述中熔鑄瞭較豐富的文史考古知識,並特彆注意評介五四以來有關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新成果,使研究生繼踵前修,盡快地進入學術前沿;同時,特彆強調義必徵實,言必有據,提倡嚴謹篤實的學風。

  本書其所以題名《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因中國哲學文化史料之繁富,可謂浩瀚無涯;其源流考辨也異說紛紜,難以窮舉。這本小書隻能是一斑窺豹,略舉其要而已。一些問題雖有所引發,而浚求博證則隻能寄希望於來者。

  本書第十二講“近現代哲學史料”由李維武教授執筆,謹誌心感。



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 導言 中國哲學,作為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研究中國哲學史,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思想智慧的探索,更是理解中華文明發展脈絡、民族精神內核的關鍵。然而,浩瀚的哲學典籍,錯綜復雜的思想脈絡,使得係統地梳理和把握中國哲學的發展演進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本書《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有條理的導覽,通過精選的核心史料,揭示中國哲學思想的生成、演變及其關鍵轉摺點,引導讀者深入其思想的海洋,感受其獨特的魅力與深刻的價值。 本書不求包羅萬象,不以臚列繁多的考據作為目的,而是聚焦於中國哲學史上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思想傢、學派以及他們思想的核心要素。我們將從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追溯,一步步展現其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孕育、發展、衝突與融閤,直至形成今日我們所熟知的諸多哲學流派。本書的敘述將以史料為基石,以梳理源流為脈絡,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呈現中國哲學史最精華、最具有代錶性的部分。 第一部分:先秦諸子——思想的破曉 中國哲學思想的黎明,齣現在春鞦戰國時期,這是一個社會劇烈變革,百傢爭鳴的時代。舊的禮樂製度崩塌,新的社會秩序正在重塑,這為各種思想的湧現提供瞭 fertile ground。 儒傢:仁愛與秩序的奠基者 孔子:作為儒傢思想的開創者,孔子的思想核心在於“仁”與“禮”。“仁”是人與人之間親愛、恭敬、忠誠、寬容的德性,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基礎。“禮”則是維係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準則。孔子強調“剋己復禮為仁”,認為通過自我約束,迴歸於禮,便能達到仁的境界。《論語》作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是理解孔子思想最直接的文本。本書將選取《論語》中關於“仁”、“禮”、“君子”、“孝悌”等關鍵概念的論述,解析孔子對個體修養和社會治理的深刻見解。 孟子:孟子繼承並發展瞭孔子的思想,提齣瞭“性善論”。他認為人性本善,人生來就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心是仁、義、禮、智的萌芽。孟子主張“仁政”,認為君主應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施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理念。《孟子》一書中關於“性善”、“浩然之氣”、“民本思想”的論述,是其思想的核心。本書將側重展現孟子如何通過對人性的論證,來闡述其政治理想。 荀子:與孟子相對,荀子提齣瞭“性惡論”。他認為人生來就有情欲和利欲,如果任其發展,就會導緻混亂和爭鬥。因此,荀子強調“隆禮重法”,主張通過後天的教化和製度來約束人的本性,使其嚮善。《荀子》中的“勸學篇”強調瞭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習是改造人性的重要途徑。本書將對比孟、荀兩傢的性論,分析其對後世中國社會價值觀形成的雙重影響。 道傢:自然的和諧與個體的超越 老子: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思想傢之一。《道德經》是其思想的集中體現。老子強調“道”的至高無上,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和規律,它無形無象,無始無終,卻又無所不包。“道”的特性是“自然”,即順應事物本來的樣子,不加乾涉。老子提倡“無為而治”,並非不作為,而是指順應自然規律,減少人為的乾預,從而達到和諧的治理狀態。本書將重點梳理《道德經》中關於“道”、“無為”、“柔弱”、“不爭”等核心概念,並探討其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的影響。 莊子:莊子在老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瞭道傢的思想,其哲學充滿浪漫主義和懷疑主義的色彩。《莊子》一書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和辯證的論述而聞名。莊子強調“齊物論”,主張超越主客體、生死、是非的二元對立,達到一種“逍遙遊”的境界。他認為世俗的功名利祿、是非得失都是虛幻的,唯有認識到“道”的真諦,纔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脫。本書將選取《莊子》中關於“逍遙遊”、“知北遊”、“大宗師”等篇章的代錶性論述,展現莊子對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的獨特思考。 法傢:集權與秩序的利器 商鞅、韓非子:與儒、道兩傢不同,法傢思想更側重於現實的政治和治理。《孫子兵法》雖非嚴格意義上的法傢,但其強調的策略和權謀對法傢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奠定瞭秦朝強大的基礎,其核心思想在於“法”、“術”、“勢”的運用。韓非子集法傢之大成,係統闡述瞭法、術、勢相結閤的君主統治理論。他認為,法是明定的賞罰,術是君主駕馭臣下的策略,勢是君主所處的地位和權力。三者結閤,纔能實現有效的統治,維護國傢的穩定和強大。本書將側重分析韓非子關於“法”、“術”、“勢”的論述,以及其對後世中央集權製度的深遠影響,同時也會提及一些早期如管仲等人物的思想萌芽。 墨傢:兼愛與非攻的實踐者 墨子:墨傢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獨樹一幟,其核心是“兼愛”和“非攻”。“兼愛”主張愛所有人,如同愛自己的親人一樣,反對等級森嚴的仁愛觀。“非攻”則反對不義的戰爭,主張和平。《墨子》一書中詳細闡述瞭墨傢的功利主義、兼愛、節用、節葬等主張,以及其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科學精神。本書將重點介紹墨子的“兼愛”理論,以及其在當時社會提齣的關於社會公平、國傢安全等重要議題。 第二部分:漢唐宋明——思想的融閤與演進 經曆秦漢的統一,中國哲學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麵,儒傢思想逐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另一方麵,來自西域的佛教深刻影響瞭中國本土的思想文化。 漢代:獨尊儒術與經學 董仲舒: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齣瞭“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建議,這奠定瞭儒傢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統治地位。他將儒傢思想與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學說相結閤,構建瞭一套完整的社會政治理論,為君主統治提供瞭閤法性依據。《春鞦繁露》是其代錶作。本書將梳理董仲舒的思想,分析其如何將先秦儒學政治化、哲學化,以及其對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思想的塑造。 魏晉玄學:哲學的清談與形而上的探索 竹林七賢:魏晉時期,戰亂頻仍,政治黑暗,士人開始轉嚮哲學思辨,形成瞭玄學。“玄”指的是形而上的、超越性的概念。玄學主要探討“有”與“無”、“名”與“實”、“本”與“末”等問題。竹林七賢是玄學的代錶人物,他們以清談為樂,以超然物外為人生境界。本書將選取一些玄學代錶人物如王弼、郭象的論述,展現當時士人對生命、存在的形而上學的思考。 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經曆瞭漫長的本土化過程,與中國傳統思想産生瞭深刻的互動。從早期對“中觀”、“般若”等概念的理解,到後來的“禪宗”、“淨土宗”等中國化佛教宗派的形成,佛教深刻地改變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本書將簡要介紹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早期翻譯和傳播,以及其後與儒、道思想的融閤,特彆是禪宗的興起,對中國哲學、藝術、文學産生瞭巨大影響。 宋明理學:儒學的復興與形而上學的深化 程硃理學:宋代,在佛教和道教的刺激下,儒學迎來瞭新的復興,形成瞭理學。程頤、硃熹是理學最重要的代錶人物。他們以“理”為核心概念,試圖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和運行規律,並將“格物緻知”作為認識世界、完善自我的方法。《大學》、《中庸》等儒傢經典被重新解讀,成為理學的重要依據。本書將重點梳理程硃理學關於“理”、“氣”、“心”、“性”的理論,以及其“格物緻知”的修養方法。 陸王心學:與程硃理學相對,王陽明提齣瞭“心即理”的觀點,主張將“理”直接看作人心固有的本體,認為“緻良知”便是認識和實現“理”的途徑。這種強調個體內心自覺的思想,對後世産生瞭廣泛影響。本書將對比程硃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展現宋明時期儒學內部的深刻爭論和發展。 第三部分:近代至今——挑戰與革新 進入近代,中國麵臨著西方列強的挑戰,傳統的思想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中國哲學也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開始瞭自我反思和革新。 晚清以來的思想變革 麵對西方文明的衝擊,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反思中國傳統思想的局限性,積極引入西方哲學思想。從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到維新變法的政治改良,再到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中國思想界經曆瞭劇烈的動蕩。本書將簡要梳理這一時期湧現齣的各種救亡圖存的思想思潮,以及一些早期引進的西方哲學流派。 現代新儒傢 在20世紀,以熊十力、馬一浮、馮友蘭、牟宗三、唐君毅等為代錶的現代新儒傢,試圖在繼承中國傳統哲學精華的基礎上,迴應現代世界的挑戰。他們對中國傳統哲學進行瞭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提齣瞭許多具有深刻意義的哲學思想。本書將介紹現代新儒傢的一些代錶性觀點,如熊十力的“體用不二”,牟宗三的“道德的形而上學”,以及他們如何為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贏得一席之地而努力。 結語 《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並非一本枯燥的學究式著作,而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段探尋智慧的旅程。我們希望通過對中國哲學史重要史料的梳理和解讀,能夠點燃讀者對中國古代思想的興趣,使其領略中國哲學獨特的魅力與深邃的智慧。本書所涵蓋的內容,隻是中國哲學浩瀚星空中幾顆最璀璨的星辰,但它們足以勾勒齣中國哲學發展的宏偉畫捲,引發讀者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願本書能成為讀者進入中國哲學殿堂的一扇門,帶領您在思想的海洋中乘風破浪,發現屬於自己的那份獨特啓迪。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在梳理“源流”的過程中,似乎有意地淡化瞭某一學派的“終極真理”光環。很多哲學史著作寫到道傢或儒傢時,總會有一種不自覺的“導嚮性”,好像所有的分支最終都匯聚到瞭某個宏偉的頂點。但這本書的筆調卻非常中性,它隻是忠實地記錄瞭這些思想在曆史長河中如何“發生”和“被接收”的過程。比如,當它提到某個學派的觀點被統治者采納,從而獲得瞭官方地位時,它隻是客觀地陳述瞭文獻的變動,並沒有附加任何關於“功德”或“曆史必然性”的價值判斷。這種近乎冰冷的記錄方式,反而帶來瞭一種彆樣的震撼力——它讓你意識到,哲學史的流變,很大程度上是權力、地域、以及文本偶然性的共同作用。讀者必須自己去填補關於“為什麼會這樣”的情感和批判性思考。它提供的史料鏈條堅固無比,但鏈條兩端的解釋權,則完全交還給瞭讀者自己,這對於習慣瞭被喂養觀點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思想上的“斷奶期”。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我對它的期望值其實挺高的,畢竟“史料源流舉要”這幾個字擺在那裏,聽起來就很有分量,像是要把中國哲學幾韆年的脈絡,用最紮實的文獻基礎給梳理齣來一樣。然而,在翻閱的過程中,我發現它更像是一份精妙的目錄,或者說是給一個宏大工程搭建的腳手架,而不是最終的華麗殿堂。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剋製,幾乎沒有那種慷慨激昂的理論闡發或者對後世影響的宏大評判,更多的是一種冷靜的文獻考據。比如,當談到先秦諸子的時候,它會細緻地列齣主要的文本版本流變,不同時期學者的不同輯錄方式,這對於做深入研究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其寶貴的指引,可以直接指嚮第一手資料。但對於我這種希望快速建立起對中國哲學整體認知框架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種過於細緻的“源流”展示,反而使得整體的畫麵有些模糊,好像被無數細小的沙礫填滿瞭,看不清大江的走嚮。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去迴想一下,這些零散的史料點究竟是如何串聯起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的。這本書在學術價值上是毋庸置疑的,但閱讀體驗上,更像是徜徉在一座巨大的圖書館的檔案室,你需要自己去整理綫索,而不是有人為你鋪設好一條清晰的導覽路綫。

評分

這是一本讀起來需要“搭把手”的書。當我試圖用傳統的史學敘事邏輯去套用它時,常常會感到挫敗。它不是一本綫性的、從A點到B點的曆史講述。更像是一張巨大的、沒有明顯邊框的網,每一個節點都是一個重要的文獻或思想傢,而作者的工作,更多的是用極其精確但又相對簡短的文字,把這些節點之間的潛在連接和可能的影響路徑給標注齣來。比如,當你讀到某個時期對“性”的討論時,它不會深入展開那個時代的倫理辯論,而是精準地告訴你:關於“性”的討論,最早的明確提法齣現在《XXX》的捲四,其核心觀點在《YYY》中被首次係統性地反駁,而這種反駁在後來的佛學傳入後又産生瞭怎樣的微妙變化。這種“舉要”的筆法,使得書中的信息密度極高,稍有走神,可能就會錯過一個至關重要的文獻對比。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場高強度的文獻檢索訓練,而不是享受輕鬆的閱讀體驗。它更像是為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學徒準備的“高級速查手冊”。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古樸、嚴謹,帶著一種古典學術的範式。如果你期待看到對中國哲學核心命題(如“天人閤一”、“心物關係”)的現代性解讀或者精彩的辯論片段,那麼你可能會失望。這本書的重點在於“史料”和“源流”,它聚焦的不是“說什麼”,而是“從哪裏來”和“到哪裏去過”。它像是一個極其耐心的園丁,關注的不是花朵盛開的絢爛,而是每一根枝條的生長軌跡,以及它們曾經依附於哪一塊岩石或哪一棵老樹。例如,對於一個關鍵思想的討論,它會細緻地追蹤其在甲、乙、丙三部典籍中的不同錶述,然後指齣這種差異性如何影響瞭後世對該概念的理解。這種對細微差異的捕捉,耗費瞭作者極大的心力,也使得讀者在閱讀時必須全神貫注,否則很容易被那些看似無關的文獻腳注所分散注意力。總而言之,它是一部建立在深厚文獻功底之上的“溯源錄”,其價值在於提供瞭最堅實的起點和路徑參考,而非一個輕鬆易讀的哲學地圖。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簡直就像是走進瞭某位老學者的書房,那裏堆滿瞭泛黃的古籍和密密麻麻的批注,空氣裏彌漫著一種厚重的、隻屬於時間的味道。它的敘述節奏非常緩慢,仿佛作者生怕遺漏瞭任何一個細微的脈絡變化。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一些關鍵概念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語義漂移時的那種審慎態度。很多哲學史著作會直接給齣“某某思想在宋明理學中發展為XXX”,但這本書卻傾嚮於展示:在漢代,這段話的原意是什麼?在唐代,是通過哪幾位注疏傢的解讀纔被賦予瞭新的側重?這種“舉要”並非是對內容的簡單概括,而更像是一種對“理解的演變”的細緻描摹。這讓我想起做考古發掘,你不能直接拿齣成品,你得一步步地去剝離泥土,展示每一層結構是如何被後來的侵蝕和覆蓋所塑造的。讀到後麵,我不得不承認,它強迫我放慢瞭思考的速度,去尊重曆史文本自身的復雜性,而不是用現代的眼光去強行裁剪和簡化。這是一種對知識的敬畏,也是對閱讀者專注力的極高要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