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三国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我们所熟知的时代。然而,我们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往往来自《三国演义》,因此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现存史料,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论三国人物》的作者方诗铭先生力图通过详密的史料辨证,去掉这些历史人物形象上的迷雾,为读者呈现一幅真实的三国英雄群像,这是非常难得的。
作者简介
方诗铭(1919—2000),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长期从事中国中古史的研究。1945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历史系,师从顾颉刚、陈寅恪、钱穆等史学大师。曾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兼任《史林》主编等。主要著作及古籍整理成果有《上海小刀会起义》(1965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1981年,合著)、《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1987年,合著)、《《冥报记·广异记》辑校》(1992年)、《曹操·袁绍·黄巾》(1996年)。
精彩书评
“文ge”以后,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老先生中有“三巨头”之说。“三巨头”者,方、唐、汤也。方,方诗铭;唐,唐振常;汤,汤志钧。三人专业、气质各不相同,各有专攻,均成就斐然,望重史坛。
——熊月之
目录
前记
(一)董卓兴起于“边鄙”的凉州
(二)“安危定倾”
(三)董卓与凉州军事集团
(四)董卓之死
(五)吕布在并州的早年生涯
(六)吕布与并州军事集团
(七)吕布的最后
(八)“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九)作为“游侠”之士的曹操
(一○)曹操与袁绍为首的政治集团
(一一)“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一二)曹操据有兖州
(一三)“规大河以南以待其变”
(一四)曹操保卫兖州的战争
(一五)曹操再次保卫兖州的战争
(一六)曹操与袁绍的矛盾和激化
(一七)“奉天子以令不臣”
(一八)“黄巾余众”郭泰即“郭大贤”
(一九)“白波贼帅”杨奉
(二○)《三国志》为什么不写丁冲
(二一)以臧霸为首的“泰山诸将”
(二二)世族、豪杰、游侠——袁绍的一个侧面
(二三)袁绍在冀州
(二四)袁绍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割据者
(二五)袁绍是如何覆灭的
(二六)公孙瓒“文武才力足恃”
(二七)割据幽州的公孙瓒
(二八)公孙瓒与“商贩庸儿”
(二九)公孙瓒在袁绍和当地豪族的进攻下失败
(三○)袁绍与“黑山贼”张燕
(三一)张燕窥伺袁绍的冀州
(三二)袁绍、张燕争夺冀州的战争
(三三)“气侠”之士袁术
(三四)袁术与孙坚
(三五)袁术、曹操的封丘之战
(三六)“袁术至于此乎”
(三七)“轻狡”之徒孙坚
(三八)孙坚军事力量的形成
(三九)孙坚与袁术
(四○)孙坚之死
(四一)“明果独断”“勇盖天下”
(四二)孙策与袁术
(四三)“精兵之地”与“丹阳兵”
(四四)丹阳成为孙策平定江东的根据地
(四五)孙氏父子与会稽大姓强族
(四六)魏滕和虞翻
(四七)吴郡“四姓”与会稽“四族”
(四八)鲁肃的早年生涯
(四九)周瑜与孙吴建国
(五○)周瑜与赤壁之战
(五一)“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五二)“枭雄”刘备
(五三)刘备与公孙瓒
(五四)刘备被拥戴为徐州牧
(五五)“争盟淮隅”的失败
(五六)诸葛亮的家世
(五七)“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五八)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五九)《隆中对》
(六○)关羽其人
(六一)关羽与荆州之失
(六二)刘备与关羽
(六三)诸葛亮与法正
(六四)庞统、法正与刘备
(六五)马超及其在蜀的处境
(六六)李严与诸葛亮
(六七)“明惠若神”“慧心大悟”
(六八)“浮华”与何晏
(六九)何晏是曹爽的“腹心”吗
(七○)高平陵政变中的何晏
精彩书摘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曹操别传》说:“吕布骁勇,且有骏马,时人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注引《曹瞒传》说:“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太平御览》卷八七九引《曹瞒传》也说:“吕布有骏马名赤兔,常骑乘之,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三国志·魏志·吕布传》也说:“(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这是当时人们对吕布的最高赞誉。但是,这也十分明白,人们所赞誉的,仅限于他的骁勇,而不是其他。即是说,除此之外,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不高的。曹操的重要谋士程昱对吕布十分轻视,认为“粗中少亲,刚而无礼”,不过是一名“匹夫之雄”(《三国志·魏志·程昱传》)。曹操的另两位重要谋士荀攸、郭嘉也对吕布作了“勇而无谋”的评语(《三国志·魏志·荀攸传》)。此外,当时大姓豪族的代表人物陈登在曹操座中同样评论说“勇而无计,轻于去就”(《三国志·魏志·吕布传》),也表示出他对吕布的极端轻视。这些评价都是来自曹操方面。如前所说,曹操的敌手陈宫、张邈两人曾利用吕布为他们火中取栗,夺取曹操所据有的兖州,他们的评论是,“吕布壮士,善战无前”,所看中的仍是他的武勇。“骁勇”“善战”,以及“勇而无谋”“勇而无计”,这就是当时人们对吕布所作的全面评价,并勾画出吕布这个人物的才力和性格。所谓“匹夫之雄”和“壮健”,不就是“剑客”“轻侠”“壮士”吗!
吕布所统率的并州部队,长于骑射,是一支骑兵劲旅,如前所说,吕布曾在董卓军中任过“骑督”。当吕布最后失败被俘时,还对曹操说过:“明公(曹操)所患不过于(吕)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吕布是仍以自己统率骑兵作战的才能自诩的。《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说:“(吕)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阵。”不但在这次战斗中,“陷锋突阵”,几乎贯串了吕布这支骑兵作战的全部历程。可以设想,吕布如此,张辽、张杨也是如此,并州军事集团应该是以运用骑兵冲锋陷阵见长的。由于这个军事集团所具有的这种长处,以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时,曹操的主要谋士荀彧还认为“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当吕布一旦为曹操消灭,曹、袁之间决战也就展开了。
《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说:“(吕)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又同《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说:“(吕)布谓太祖(曹操)曰:‘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布默然。”吕布勇而无谋,缺乏作战部署,也缺乏对部属的统率能力,加以内部相互猜忌,彼此之间不团结;而所谓“但信诸将”,也是有条件的,对大将高顺的日益疏远,并夺取高顺部众与所亲信的魏续,即是显著的一例(《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及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并且如《英雄记》所说,吕布和诸将妻子之间还存在着某种暧昧关系。吕布的最后失败被杀,就是侯成、宋宪,包括所亲信的魏续等诸将背叛投降的结果(《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及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以吕布为中心的并州军事集团,是一支具有特殊战斗力的军事力量,在东汉末年的战争年代,他们曾成为拥有强劲武装的割据势力,扮演过重要角色。但是,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弱点,加以一贯被人利用,又必然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终于为曹操所消灭。
……
前言/序言
方诗铭先生和《论三国人物》
方小芬
方诗铭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1919年9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45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历史系,师从顾颉刚、陈寅恪、钱穆等史学大师。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兼任《史林》主编等。长期从事中国中古史研究,相关主要著作有《曹操·袁绍·黄巾》《三国人物散论》《论三国人物》等。
方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史,将重点放在中古这一时期,即从秦汉到魏晋,应该说,这开始于在齐鲁大学就读时。求学期间,先生就在当时的著名刊物《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火浣布之传入与昆仑地望之南徙》《朱应康泰行纪研究》《西王母传说考》等文,探讨的是中西交通史方面的问题。如《火浣布之传入与昆仑地望之南徙》一文,“火浣布”即石棉,以能用火去除布上的污秽而得名,常理布遇火即化为灰烬,而此布遇水不湿,遇火不烬,颇为神奇,由此而产生了许多传说。火浣布来自大秦,在《山海经》《博物志》《穆天子传》等书中都有记载。它是怎样传到中国来的,众说纷纭。先生依据《山海经》《博物志》《海内十洲记》《三国志》《抱朴子》《洛阳伽蓝记》等古籍,并参考了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等研究成果,论证了火浣布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由于海陆两路传入的记载、传说互为混合,引起了关于昆仑传说的南徙。《朱应康泰行纪研究》则是研究三国时期与南海诸国的关系,《梁书·海南诸国传》云:“海南诸国大抵再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所引资料更为广博,涉及《史记》《汉书》《后汉书》《梁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法苑珠林》《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选》《南史》等。这些论文广征博引,逻辑严密,显示了先生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力。这些研究成果很受学界重视,至今仍被相关学者引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方诗铭先生开始专注于研究从东汉末年,中经三国鼎立到西晋的这段历史。最初是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史林》等刊物上连续发表系列性的文章,如《世族·豪杰·游侠——从一个侧面看袁绍》《曹操与“白波贼”对东汉政权的争夺》《曹操起家与袁曹政治集团》《从士兵来源看曹操军事力量的发展及其衰落》《孙坚军事力量的形成壮大及其争夺荆豫两州的战争》等,1995年全面整理修订成《曹操 ·袁绍 ·黄巾》一书,后又撰写了专著《三国人物散论》,对史料进行新的发掘和考证。
《论三国人物》是以研究三国时期重要人物为线索的著作。方先生整理了三国史研究过程中所写的关于人物的论文和札记,并对若干人物做了评述。先生在“前记”中说,研究三国人物的想法来自于他的老师——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顾老曾设想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写一部《三国演义》,终因工程过大而未能实现。因而方先生有了新的设想,研究《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根据史料“还其本来面目”,使通俗演义里的人物更接近历史真实。
对于中心人物曹操,先生定义为“中国中古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研究的角度,也是以政治家为核心。东汉末年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王朝统治危机四伏,灾难空前,根源是宦官控制朝政。先生以为曹操是“社会上层的游侠”,其最高准则为“以救时难而济同类”,所谓“救时难”指反对宦官的斗争,“同类”指参加反宦官斗争的人们。在复杂的形势下,曹操解决了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危机,在丁冲、钟繇的协助下,利用杨奉“奉天子以令不臣”,奠定了统一北部中国的基础。该书首先探讨了董卓的兴起和覆灭、并州军事集团的形成,以及袁曹的联合。其次,论述曹操,包括两次保卫兖州的战争。再次,探讨雄踞河北的袁绍,袁曹矛盾的激化,与公孙瓒的争夺。书中还研究了袁术、吕布、孙坚、孙策、周瑜、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物。该书的特点是切入点新。如写曹操、袁绍等人物,着重写其性格中的“游侠”一面,而同为“游侠”,层次有高低,气质有相异;有“气侠”“轻侠”之分,也有机灵、鲁莽之别。先生对三国时期人物的研究,是在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世态民情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每一个研究对象,都追溯家世,厘清其来龙去脉,介绍当地的社会特点,交代其在政治集团中的地位、影响,以及个人性格、气质、嗜好,与他人的关系、恩怨等,使人物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更加鲜活。如袁绍曾经为曹操亲征吕布,收复兖州,这是袁曹关系中袁绍有恩于曹操的重大事件,也是袁曹日后翻脸而曹操有亏于袁绍的大事。陈琳在著名的讨伐曹操的《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曾记录了此事,“幕府(袁绍)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振,(吕)布众奔沮,拯其(曹操)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但《三国志》中对此却无任何记载。方先生对此事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从当时情况来看,陈琳为袁绍所作的这篇檄文,凡所列举的基本是事实,特别是袁绍亲征吕布这样的大事,陈琳不可能也不应该虚构,否则将是有利于曹操而不利于袁绍,这是袁绍不能同意的。《三国志》有许多地方在为曹操隐讳。又如论及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就是从研究两人的家世入手。诸葛亮和刘备皆出身寒微,政治上彼此共通,他们的结合并非偶然。人们熟知的“三顾茅庐”以及《隆中对》,就是在诸葛亮和刘备政治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分析研究三国时期的人物,更清晰地反映出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态开拓了思路。
方先生把东汉末年称作“群星灿烂的时代”,一个个历史人物在先生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他甚至能与这些历史人物共同思想,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对史料的理解和驾驭,使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这是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所说的,方诗铭先生多年来一直以此自勉。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末,60年学术生涯中先生研究的领域涉及历史学、古典文学、考古学、年代学、版本学等诸多方面,并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笔墨丹青:传统戏曲的舞台艺术与美学探索》 【图书主题与定位】 本书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戏曲,特别是京剧、昆曲等主要剧种的舞台艺术精髓及其背后蕴含的东方美学思想。它并非简单罗列剧目或人物,而是聚焦于“如何演”与“为何如此演”这一核心问题,力求展现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本书适合对舞台表演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理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戏曲专业研究者、从业者作为参考。 【核心内容板块一:身段之境——表演的符号体系与身体哲学】 戏曲演员的表演,是用高度程式化的身体语言构建一个虚拟世界。本章将系统梳理戏曲表演的基石——“身段”。 程式化训练的内在逻辑: 探讨“圆、空、翻、扑”等基本功的训练如何超越单纯的技巧,转变为表达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媒介。分析不同流派(如文武场、生旦净丑行当)在身段运用上的差异与共性。 手、眼、步的语言学意义: 深入解析手势(如兰花指、剑诀)如何成为具有明确指代意义的“符号”。“眼神”在戏曲中如何“传神”,尤其是在“空台”表演中,眼睛如何捕捉和引导观众的想象力。步伐(如圆场、碎步)不仅是移动,更是情绪的张力体现。 “以情带功”与“以功显情”的辩证关系: 分析优秀演员如何将艰苦的武功技巧融入情感表达,避免表演沦为炫技。探讨情感的内在酝酿与外在爆发之间的平衡点,强调戏曲表演中“做”的深度。 【核心内容板块二:妆容与服饰——视觉的象征与审美的约定】 戏曲的视觉元素是高度凝练和象征性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观众进入角色的“视觉协议”。 脸谱的色彩与性格谱系: 详细解读京剧脸谱的基本色谱及其文化内涵(如红忠、黑直、白奸、蓝莽等),并辅以图例分析不同勾脸法的细微差别,说明一张脸谱如何浓缩一个人物的复杂性。 行头(服装)的结构与功能美学: 探讨蟒袍、靠把、帔、褶等主要服装的形制,以及它们在舞台运动中产生的动态美感。分析头饰、髯口等附件如何辅助角色身份的确认与情绪的渲染。 舞台空间与意象的构建: 讨论如何通过有限的道具(如马鞭、一桌二椅)来构建广阔的舞台意象(如跑马、登楼、入城)。这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中“虚实相生”观念的舞台实践。 【核心内容板块三:乐音的骨骼——板式结构与音乐的叙事力量】 戏曲的音乐系统是其生命力所在,它不仅是伴奏,更是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的内在驱动力。 板式与节奏的心理暗示: 剖析“慢板”、“流水板”、“散板”等基本板式的运用场合。例如,散板常用于人物内心极度矛盾或情感突发之时,而紧凑的流水板则承载了紧张的叙事信息。 腔体与声腔的流派差异: 聚焦于不同声腔体系(如西皮与二黄)的旋律特征,并对比不同剧种(如徽班进京后的京剧与早期的昆曲)在唱腔上对气息、润腔、音色的不同要求。 文武场的协作艺术: 探讨鼓板、吹拉弹打等伴奏乐器如何与演员的表演实现“水乳交融”。特别分析“锣鼓点”在烘托气氛、提示动作转换时的关键作用。 【核心内容板块四:美学精神——超越时空的审美旨趣】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探讨戏曲艺术所承载的中国古典美学精神。 “含蓄”与“韵味”的追求: 分析戏曲艺术如何遵循中国传统美学中“不把话说尽,不把事做绝”的原则。探讨“韵味”如何通过演员的呼吸、节奏的把握以及对音乐的再创造而生成,这是衡量一个戏曲演员成就的关键标准。 悲剧的净化与理想人格的投射: 尽管戏曲多以大团圆收场,但其中不乏深刻的悲剧内核。本书将探讨戏曲如何通过对历史忠义、道德伦理的呈现,实现对观众精神的洗涤与提升,寄托着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 讨论在新媒体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戏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当代艺术家在保持艺术本体纯正性的前提下,如何通过舞台调度、灯光设计等现代元素,实现与当代观众的有效对话,确保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力。 【结语】 《笔墨丹青》旨在提供一把钥匙,帮助读者开启通往中国戏曲艺术殿堂的门扉。它所呈现的不是历史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充满张力的舞台创造过程,是对东方人特有审美情趣的深刻致敬。阅读本书,如同在舞台前静坐,细品那水袖起落间的风云变幻,那一声板响中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