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嚮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發展研究--基於中英經驗的分析

政府嚮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發展研究--基於中英經驗的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浦劬,[英] 郝鞦笛(Jude Howell) 等 著
圖書標籤:
  • 公共服務
  • 社會力量
  • 政府購買服務
  • 中英比較
  • 經驗分析
  • 公共管理
  • 社會治理
  • 政策研究
  • 非營利組織
  • 服務外包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7440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449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84
字數:56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政府嚮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發展研究--基於中英經驗的分析》:基於中英兩國經驗的政府購買服務研究,既有理論前沿性,又具指導意義。

內容簡介

  政府嚮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是我國當前改革的重要任務,是深化政府治理改革和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機製的重要路徑。《政府嚮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發展研究--基於中英經驗的分析》是中英閤作項目“中國與英國政府嚮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研究成果,由中英雙方專傢共同撰寫。中方王浦劬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在梳理既有文獻基礎上,通過對四川省成都市、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江蘇省南京市、廣東省廣州市、北京市順義區以及浙江省寜波市六地的實地調研形成中國政府嚮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發展狀況諸多方麵的分析研究報告,英國Jude Howell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倫敦和布萊頓的實地調查形成英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經驗和做法的研究報告。

作者簡介

  王浦劬,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學理論與方法、當代中國政治與治理。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至1988年先後獲北京大學法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長(國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主任)。

目錄

上編 中國政府嚮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發展研究
第一章 引言003
一、 研究緣起003
二、 研究目標007
三、 研究方法009
四、 分析框架011
第二章 中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理論分析014
一、 發展內涵014
二、 改革機理018
三、 風險分析024
第三章 中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製度安排032
一、 中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法律法規032
二、 中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財政製度054
第四章 中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主體結構069
一、 公共服務的購買者: 政府069
二、 公共服務的生産者: 社會組織075
三、 公共服務的消費者: 社會公眾101
四、 公共服務的評估者: 第三方機構105
第五章 中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運行環節110
一、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110
二、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主要方式123
三、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監督評估144
第六章 中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專項研究155
一、 農村公益性服務的購買155
二、 城市社區公共服務的購買171
第七章 對英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經驗的藉鑒194
一、 英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基本情況194
二、 英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製度安排195
三、 英國購買公共服務的主體結構198
四、 英國購買公共服務的實際運行200
第八章 完善中國政府嚮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途徑203
一、 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法律規製體係203
二、 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財政製度207
三、 發展和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基本方式210
四、 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評估和監督體係213
五、 促進農村生産性公共服務購買的組織化、標準化和規範化219
六、 完善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構建新型政社關係221
第九章 結論225
一、 基本成就225
二、 基本問題226
三、 基本對策226
下編 英國政府嚮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經驗研究概要228
緻謝230
關鍵術語縮寫及英漢對照錶231
第一章 嚮社會組織定製及采購公共服務233
一、 目的和目標233
二、 方法234
三、 關鍵定義說明235
四、 英格蘭/英國誌願部門背景236
五、 采購的政治經濟環境237
六、 立法和政策環境243
七、 定製和采購流程248
八、 采購經驗: 采購限製和挑戰255
九、 小結260
本章參考文獻260
第二章 老年人服務262
一、 目的和目標262
二、 方法262
三、 背景262
四、 背景: 老年人服務法律和政策的發展263
五、 社會組織及其他現有服務供應商268
六、 定製及采購流程275
七、 小結284
本章參考文獻285
第三章 殘疾人社會關懷服務定製與采購287
一、 目的與目標287
二、 方法287
三、 英國殘疾人服務領域背景289
四、 殘疾人和殘疾人社會關懷立法291
五、 定製和采購流程297
六、 采購經驗: 采購限製與挑戰、誌願組織殘疾人服務能力304
七、 采購影響306
八、 小結309
本章參考文獻310
第四章 兒童服務定製和采購315
一、 目的和目標315
二、 方法315
三、 兒童服務背景316
四、 背景: 兒童服務法律及政策的發展316
五、 社會組織和當前其他服務供應320
六、 定製及采購流程324
七、 小結329
本章參考文獻330
第五章 布賴頓-霍夫市案例研究332
一、 目的和目標332
二、 方法 332
三、 布賴頓-霍夫市議會背景333
四、 布賴頓-霍夫市誌願部門334
五、 定製與采購的法律和政策框架336
六、 定製與采購336
七、 監督及評估338
八、 布賴頓-霍夫市誌願組織麵臨的挑戰339
九、 布賴頓-霍夫市誌願組織在競標政府公共服務時麵臨的障礙340
十、 小結342
本章參考文獻342
第六章 定製與采購的微觀案例研究343
案例一: 全市互聯項目定製與采購過程的微觀研究343
案例二: 剋羅伊登市殘疾成年人衛生健康和社會關懷服務的定製和
采購流程微觀研究355
本章參考文獻359
第七章 英國政府嚮誌願組織定製及采購公共服務的經驗361
一、 願景和戰略361
二、 社會價值362
三、 定製流程362
四、 采購流程363
五、 監督和評估363
六、 能力建設364
七、 財務安排364
八、 法律法規框架365
九、 基礎性支持365
十、 結論365
本章參考文獻365
附錄367
後記385
《政府嚮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發展研究——基於中英經驗的分析》一書,深入探討瞭在全球化進程加速、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社會力量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本書並非孤立地研究某個具體的服務領域,而是聚焦於“購買公共服務”這一宏觀的製度設計和實踐模式,旨在剖析其背後蘊含的深刻邏輯、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 核心問題與研究視角: 本書的研究核心在於迴答:政府如何纔能在自身資源與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嚮社會力量購買服務這一機製,更高效、更靈活、更具成本效益地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它關注的不僅僅是“購買”這一行為本身,而是購買過程中的設計、執行、評估以及由此引發的政府與社會關係的重塑。 研究視角具有鮮明的比較性和前瞻性。作者並非僅僅滿足於描述現狀,而是通過細緻的案例分析,力圖揭示不同國傢在推進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方麵的獨特路徑和經驗教訓。其中,對中國和英國這兩個在公共服務領域各有側重、又都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的代錶性國傢進行深度比較,是本書最鮮明的學術特色之一。 內容詳述: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宏觀背景 公共服務的多重維度: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公共服務”的內涵與外延,從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視角,闡釋公共服務在現代社會中的功能與價值。它會區分不同類型的公共服務,例如基礎設施類、社會保障類、文化教育類、環境治理類等,為後續購買機製的設計提供理論支撐。 政府職能的演進與挑戰: 深入分析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政府職能正在從傳統的“直接提供者”嚮“規製者”、“購買者”和“閤作者”轉變的必然性。探討當前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麵普遍麵臨的資源限製、效率瓶頸、創新不足等挑戰,以此論證引入社會力量的必要性。 社會力量的界定與角色: 詳細闡述“社會力量”這一概念,將其界定為包括非營利組織(NGOs/NPOs)、企業、社會企業、社區組織、行業協會等在內的多元主體。分析這些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麵的潛在優勢,如專業性、靈活性、創新性、成本效益以及與社區的緊密聯係等。 購買公共服務的概念與原理: 明確“購買公共服務”的定義,它並非簡單的閤同外包,而是政府將特定公共服務的提供責任,通過契約關係轉移給具備相應能力的社會主體,並由政府進行監督和評估的製度安排。深入剖析其背後的市場化、契約化、績效導嚮等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中英經驗的深度解析 英國的先行探索與成熟模式: 曆史演進: 迴溯英國在福利國傢建設、市場化改革中,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的曆史脈絡,包括新公共管理(NPM)思潮的影響、私有化浪潮以及公私夥伴關係(PPP)的早期實踐。 關鍵領域與模式: 重點分析英國在社會福利、醫療衛生、教育、司法、基礎設施等領域,通過購買社會服務形成的成熟模式。例如,對國民醫療服務體係(NHS)中社會組織和私營機構的參與、社區服務機構的角色、教育券製度的實踐等進行詳盡的案例研究。 製度設計與監管機製: 深入分析英國在閤同設計、服務標準製定、績效評估體係、風險分擔機製、公眾參與與問責等方麵的製度設計。探討其如何通過競爭性招標、特許經營、績效閤同等方式,確保服務質量和效率。 經驗與啓示: 總結英國模式的優勢,如效率提升、服務多元化、公眾選擇權增加等,同時也反思其潛在的不足,例如可能齣現的市場失靈、服務碎片化、監管成本高昂、社會公平問題等。為中國提供可藉鑒的經驗和警示。 中國的探索實踐與轉型路徑: 發展背景與驅動力: 分析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政府職能轉變、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因素,如何推動政府購買服務政策的興起。 政策演進與實踐現狀: 梳理中國政府購買服務政策的發展曆程,從早期零星試點到如今的全麵推廣。詳細介紹在城鄉社區服務、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環境保護、社會治理等領域,政府購買服務的主要實踐形式,包括各類社會組織、企業等參與的具體案例。 製度挑戰與政策睏境: 深入剖析中國在政府購買服務過程中麵臨的突齣問題,例如:購買主體與承接主體的能力不對稱、購買標準與評估機製的缺失、閤同的規範性與穩定性不足、監管體係的薄弱、市場培育不充分、社會組織發展的瓶頸、利益博弈與尋租行為等。 改革的焦點與方嚮: 結閤中國國情,探討如何優化購買流程、完善閤同體係、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與激勵機製、加強社會力量的培育與能力建設、構建有效的監管與問責框架、促進購買主體與承接主體的良性互動等。 第三部分:比較分析與深層洞察 跨文化與跨製度的比較: 在掌握瞭中英兩國具體的經驗和挑戰後,本書將進行更深層次的跨文化、跨製度比較。 製度契閤度: 分析兩國不同的政治體製、法律框架、社會文化背景,如何影響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的形成與發展。例如,英國成熟的公民社會基礎與中國正在崛起的社會組織力量,在製度環境上的差異。 市場化程度與契約精神: 比較兩國在引入市場機製、構建契約關係方麵的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效率與公平的權衡。 監管與問責的有效性: 對比兩國在監管服務質量、保障公眾利益、建立問責機製方麵的不同策略和成效。 風險與創新: 分析兩國在推動社會力量創新服務、管理潛在風險方麵的不同做法。 關鍵影響因素的識彆: 識彆並分析影響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包括: 政策設計與頂層規劃: 購買服務的總體戰略、政策框架和法律保障。 承接主體的能力建設: 社會組織的專業化水平、管理能力、財務透明度等。 購買主體的能力與意願: 政府部門在需求識彆、閤同管理、績效評估方麵的專業素養。 市場環境的成熟度: 競爭性程度、信息透明度、行業規範等。 利益相關者的參與: 公眾、媒體、學術界等在監督與反饋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挑戰、前景與政策建議 當前麵臨的普遍性挑戰: 提煉並總結在全球範圍內,以及在中英兩國實踐中普遍存在的挑戰,例如:如何界定購買服務的邊界、如何建立公平有效的競爭機製、如何避免“唯指標論”的片麵追求、如何保障服務可及性與公平性、如何處理好政府的規製與社會力量的自主性之間的關係等。 未來的發展趨勢: 預測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未來的發展方嚮,可能包括: 精細化與專業化: 購買服務將更加側重於專業領域和細分需求。 結果導嚮與價值創造: 更加關注服務的實際成效和對社會價值的貢獻。 技術賦能與數字化: 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購買、管理與評估的效率。 社會創新與多元協同: 鼓勵社會力量的創新嘗試,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的多元閤作模式。 增強公眾參與與透明度: 提升購買過程的透明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基於以上理論分析、經驗比較和趨勢預測,本書將為中國政府、社會組織、研究機構等不同主體,提齣具體、可操作的政策建議: 對政府而言: 如何優化頂層設計、完善法律法規、加強能力建設、創新購買模式、強化監管評估等。 對社會力量而言: 如何提升專業能力、加強內部治理、積極參與競爭、履行社會責任等。 對市場而言: 如何培育公平競爭環境、提供信息平颱、促進行業自律等。 對公眾而言: 如何提升參與意識、保障權益、發揮監督作用等。 總結: 《政府嚮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發展研究——基於中英經驗的分析》是一部具有高度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著作。它通過對中國和英國這兩個代錶性國傢的深入剖析,揭示瞭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這一復雜而重要的製度安排的內在邏輯與現實挑戰。本書不僅為理解當前中國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提供瞭重要的理論視角和實踐藉鑒,也為全球範圍內探索政府與社會協同提供瞭一份寶貴的參考。它所關注的,是現代國傢如何更有效地迴應民生需求、提升社會福祉,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多元、包容、高效的公共服務供給體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當前這個時代背景下,政府職能與社會力量的互動模式,無疑是社會治理領域一個繞不開的關鍵議題。我個人對公共服務供給側的改革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如何通過市場化的機製,既能提高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又能保證其公益性和公平性,這中間的平衡點著實精妙。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深入剖析“購買”這一行為背後的復雜邏輯,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金錢交換,更涉及到權責的界定、契約精神的構建,以及如何建立一個透明、可問責的評估體係。如果能結閤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教育、醫療或社會救助等領域,展示齣購買模式的成功經驗和潛在的陷阱,那將極大地增強本書的實踐指導意義。畢竟,理論的探討總需要落到實處纔能彰顯其價值。我非常好奇,在引入社會力量後,政府如何保持其宏觀調控和兜底保障的職能,這是一個需要極高智慧來處理的難題。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選題切入點非常精準,直擊當前社會治理的前沿脈搏,希望能從中獲取到深刻的洞察。

評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公共管理轉型的觀察者而言,本書的標題暗示瞭一種深層次的權力結構重塑。政府“購買”服務,意味著它正在從“直接供給者”嚮“市場組織者和監管者”的角色轉換。這種角色的轉變,對政府內部的行政文化、人員素質都提齣瞭極高的要求。我尤其關注的是,這種購買行為會不會無意中加劇某些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那些更擅長與政府打交道、擁有更強“議價能力”的社會組織是否會更容易獲得資源,而那些紮根社區、服務隱蔽性需求的草根組織反而被邊緣化?一個健康的公共服務生態,需要多元主體的參與。我期待本書能對如何構建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避免形成“尋租”空間,提供獨到的見解。此外,購買資金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也是一個現實的痛點,社會組織往往需要長期穩定的預期纔能進行有效的投入和發展,如何設計一種機製來平抑政策波動帶來的影響,是衡量該研究深度的一個重要標尺。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大,將目光投嚮瞭國際經驗,這無疑提升瞭其理論的廣度和深度。中英兩國的製度背景差異顯著,英國的誌願部門曆史悠久且法律框架相對成熟,而我國正處於快速構建與完善階段。這種對比研究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我們識彆哪些是跨越國界的、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則,哪些是必須深深紮根於本土文化和體製的特殊要求。我特彆希望看到,在引入西方成熟經驗的同時,作者如何警惕“水土不服”的風險。例如,過分強調閤同的剛性約束,是否會扼殺社會組織在創新服務模式上的活力和彈性?真正的社會創新往往誕生於靈活性和對環境的快速適應。一味模仿成熟體係的KPI考核,可能會讓服務對象成為僵硬流程的犧牲品。因此,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本土化改造”的理論框架,指導如何在吸收國際經驗的同時,保有中國特色和實踐韌性,那麼它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將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成為治理改革者手中的一份珍貴參考。

評分

讀完介紹,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如何構建有效閤作框架的思考。在實踐層麵,最令人頭疼的往往是標準的製定和監管的難題。社會組織形態多樣,能力參差不齊,如何確保每一筆購買的資金都能産生預期的社會效益,而非淪為形式主義,是衡量購買製度成敗的關鍵。我希望作者能夠在這方麵給予我們更具操作性的指引,例如,在選擇承接主體時,應該優先考慮哪些特質?在閤同執行過程中,如何設計靈活而又剛性的績效指標?特彆是在涉及弱勢群體服務的項目上,僅僅追求效率和成本控製恐怕是遠遠不夠的,服務的“人情味”和“溫度”纔是衡量成功的最終尺度。另外,從中英經驗的對比來看,兩國在法律傳統、公民社會成熟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作者如何熨平這些差異,提煉齣具有普適性的原則,或者明確指齣哪些經驗僅適用於特定國情,這一點非常值得深入研究。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可供地方政府藉鑒的“能力成熟度模型”,無疑將是巨大的貢獻。

評分

本書所探討的主題,在我看來,觸及瞭現代國傢與社會關係的本質變遷。過去的治理模式或許更偏嚮於自上而下的指令式管理,而如今,引入購買機製,本質上是在承認社會力量在解決復雜社會問題上的獨特價值和專業性。我十分好奇作者如何界定“公共服務”的邊界,哪些是政府必須牢牢掌握、不可外包的“核心職能”,而哪些領域則更適閤通過市場化的契約來實現高效供給。這種界限的劃分,往往是政治哲學和現實考量的交織。如果劃分不當,輕則效率低下,重則可能導緻社會責任的“空心化”,即關鍵領域的治理責任被模糊或轉移。從讀者的角度,我更期待看到對“公共性”如何在購買過程中被堅守和維護的論述。購買不應以犧牲公共利益為代價換取效率的提升,如何在評估體係中量化和保障“社會效益”而非僅僅是“經濟效益”,是本書必須迴答的深刻問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