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研究--基于中英经验的分析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研究--基于中英经验的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浦劬,[英] 郝秋笛(Jude Howell) 等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服务
  • 社会力量
  • 政府购买服务
  • 中英比较
  • 经验分析
  • 公共管理
  • 社会治理
  • 政策研究
  • 非营利组织
  • 服务外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44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44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4
字数:56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研究--基于中英经验的分析》:基于中英两国经验的政府购买服务研究,既有理论前沿性,又具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是我国当前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深化政府治理改革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要路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研究--基于中英经验的分析》是中英合作项目“中国与英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由中英双方专家共同撰写。中方王浦劬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在梳理既有文献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江苏省南京市、广东省广州市、北京市顺义区以及浙江省宁波市六地的实地调研形成中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状况诸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报告,英国Jude Howell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伦敦和布莱顿的实地调查形成英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经验和做法的研究报告。

作者简介

  王浦劬,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政治与治理。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至1988年先后获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主任)。

目录

上编 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研究
第一章 引言003
一、 研究缘起003
二、 研究目标007
三、 研究方法009
四、 分析框架011
第二章 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分析014
一、 发展内涵014
二、 改革机理018
三、 风险分析024
第三章 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032
一、 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032
二、 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财政制度054
第四章 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体结构069
一、 公共服务的购买者: 政府069
二、 公共服务的生产者: 社会组织075
三、 公共服务的消费者: 社会公众101
四、 公共服务的评估者: 第三方机构105
第五章 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运行环节110
一、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110
二、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方式123
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评估144
第六章 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专项研究155
一、 农村公益性服务的购买155
二、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购买171
第七章 对英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经验的借鉴194
一、 英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情况194
二、 英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195
三、 英国购买公共服务的主体结构198
四、 英国购买公共服务的实际运行200
第八章 完善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途径203
一、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规制体系203
二、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财政制度207
三、 发展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方式210
四、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评估和监督体系213
五、 促进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购买的组织化、标准化和规范化219
六、 完善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构建新型政社关系221
第九章 结论225
一、 基本成就225
二、 基本问题226
三、 基本对策226
下编 英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经验研究概要228
致谢230
关键术语缩写及英汉对照表231
第一章 向社会组织定制及采购公共服务233
一、 目的和目标233
二、 方法234
三、 关键定义说明235
四、 英格兰/英国志愿部门背景236
五、 采购的政治经济环境237
六、 立法和政策环境243
七、 定制和采购流程248
八、 采购经验: 采购限制和挑战255
九、 小结260
本章参考文献260
第二章 老年人服务262
一、 目的和目标262
二、 方法262
三、 背景262
四、 背景: 老年人服务法律和政策的发展263
五、 社会组织及其他现有服务供应商268
六、 定制及采购流程275
七、 小结284
本章参考文献285
第三章 残疾人社会关怀服务定制与采购287
一、 目的与目标287
二、 方法287
三、 英国残疾人服务领域背景289
四、 残疾人和残疾人社会关怀立法291
五、 定制和采购流程297
六、 采购经验: 采购限制与挑战、志愿组织残疾人服务能力304
七、 采购影响306
八、 小结309
本章参考文献310
第四章 儿童服务定制和采购315
一、 目的和目标315
二、 方法315
三、 儿童服务背景316
四、 背景: 儿童服务法律及政策的发展316
五、 社会组织和当前其他服务供应320
六、 定制及采购流程324
七、 小结329
本章参考文献330
第五章 布赖顿-霍夫市案例研究332
一、 目的和目标332
二、 方法 332
三、 布赖顿-霍夫市议会背景333
四、 布赖顿-霍夫市志愿部门334
五、 定制与采购的法律和政策框架336
六、 定制与采购336
七、 监督及评估338
八、 布赖顿-霍夫市志愿组织面临的挑战339
九、 布赖顿-霍夫市志愿组织在竞标政府公共服务时面临的障碍340
十、 小结342
本章参考文献342
第六章 定制与采购的微观案例研究343
案例一: 全市互联项目定制与采购过程的微观研究343
案例二: 克罗伊登市残疾成年人卫生健康和社会关怀服务的定制和
采购流程微观研究355
本章参考文献359
第七章 英国政府向志愿组织定制及采购公共服务的经验361
一、 愿景和战略361
二、 社会价值362
三、 定制流程362
四、 采购流程363
五、 监督和评估363
六、 能力建设364
七、 财务安排364
八、 法律法规框架365
九、 基础性支持365
十、 结论365
本章参考文献365
附录367
后记385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研究——基于中英经验的分析》一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社会力量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本书并非孤立地研究某个具体的服务领域,而是聚焦于“购买公共服务”这一宏观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模式,旨在剖析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逻辑、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核心问题与研究视角: 本书的研究核心在于回答:政府如何才能在自身资源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这一机制,更高效、更灵活、更具成本效益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它关注的不仅仅是“购买”这一行为本身,而是购买过程中的设计、执行、评估以及由此引发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塑。 研究视角具有鲜明的比较性和前瞻性。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描述现状,而是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力图揭示不同国家在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方面的独特路径和经验教训。其中,对中国和英国这两个在公共服务领域各有侧重、又都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的代表性国家进行深度比较,是本书最鲜明的学术特色之一。 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宏观背景 公共服务的多重维度: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视角,阐释公共服务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价值。它会区分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例如基础设施类、社会保障类、文化教育类、环境治理类等,为后续购买机制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政府职能的演进与挑战: 深入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职能正在从传统的“直接提供者”向“规制者”、“购买者”和“合作者”转变的必然性。探讨当前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普遍面临的资源限制、效率瓶颈、创新不足等挑战,以此论证引入社会力量的必要性。 社会力量的界定与角色: 详细阐述“社会力量”这一概念,将其界定为包括非营利组织(NGOs/NPOs)、企业、社会企业、社区组织、行业协会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分析这些社会力量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潜在优势,如专业性、灵活性、创新性、成本效益以及与社区的紧密联系等。 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与原理: 明确“购买公共服务”的定义,它并非简单的合同外包,而是政府将特定公共服务的提供责任,通过契约关系转移给具备相应能力的社会主体,并由政府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制度安排。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市场化、契约化、绩效导向等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中英经验的深度解析 英国的先行探索与成熟模式: 历史演进: 回溯英国在福利国家建设、市场化改革中,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历史脉络,包括新公共管理(NPM)思潮的影响、私有化浪潮以及公私伙伴关系(PPP)的早期实践。 关键领域与模式: 重点分析英国在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教育、司法、基础设施等领域,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形成的成熟模式。例如,对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中社会组织和私营机构的参与、社区服务机构的角色、教育券制度的实践等进行详尽的案例研究。 制度设计与监管机制: 深入分析英国在合同设计、服务标准制定、绩效评估体系、风险分担机制、公众参与与问责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探讨其如何通过竞争性招标、特许经营、绩效合同等方式,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 经验与启示: 总结英国模式的优势,如效率提升、服务多元化、公众选择权增加等,同时也反思其潜在的不足,例如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服务碎片化、监管成本高昂、社会公平问题等。为中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警示。 中国的探索实践与转型路径: 发展背景与驱动力: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因素,如何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兴起。 政策演进与实践现状: 梳理中国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发展历程,从早期零星试点到如今的全面推广。详细介绍在城乡社区服务、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主要实践形式,包括各类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的具体案例。 制度挑战与政策困境: 深入剖析中国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例如:购买主体与承接主体的能力不对称、购买标准与评估机制的缺失、合同的规范性与稳定性不足、监管体系的薄弱、市场培育不充分、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利益博弈与寻租行为等。 改革的焦点与方向: 结合中国国情,探讨如何优化购买流程、完善合同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加强社会力量的培育与能力建设、构建有效的监管与问责框架、促进购买主体与承接主体的良性互动等。 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与深层洞察 跨文化与跨制度的比较: 在掌握了中英两国具体的经验和挑战后,本书将进行更深层次的跨文化、跨制度比较。 制度契合度: 分析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框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例如,英国成熟的公民社会基础与中国正在崛起的社会组织力量,在制度环境上的差异。 市场化程度与契约精神: 比较两国在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契约关系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率与公平的权衡。 监管与问责的有效性: 对比两国在监管服务质量、保障公众利益、建立问责机制方面的不同策略和成效。 风险与创新: 分析两国在推动社会力量创新服务、管理潜在风险方面的不同做法。 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识别并分析影响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包括: 政策设计与顶层规划: 购买服务的总体战略、政策框架和法律保障。 承接主体的能力建设: 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管理能力、财务透明度等。 购买主体的能力与意愿: 政府部门在需求识别、合同管理、绩效评估方面的专业素养。 市场环境的成熟度: 竞争性程度、信息透明度、行业规范等。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公众、媒体、学术界等在监督与反馈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挑战、前景与政策建议 当前面临的普遍性挑战: 提炼并总结在全球范围内,以及在中英两国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挑战,例如:如何界定购买服务的边界、如何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如何避免“唯指标论”的片面追求、如何保障服务可及性与公平性、如何处理好政府的规制与社会力量的自主性之间的关系等。 未来的发展趋势: 预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包括: 精细化与专业化: 购买服务将更加侧重于专业领域和细分需求。 结果导向与价值创造: 更加关注服务的实际成效和对社会价值的贡献。 技术赋能与数字化: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购买、管理与评估的效率。 社会创新与多元协同: 鼓励社会力量的创新尝试,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的多元合作模式。 增强公众参与与透明度: 提升购买过程的透明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经验比较和趋势预测,本书将为中国政府、社会组织、研究机构等不同主体,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对政府而言: 如何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能力建设、创新购买模式、强化监管评估等。 对社会力量而言: 如何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内部治理、积极参与竞争、履行社会责任等。 对市场而言: 如何培育公平竞争环境、提供信息平台、促进行业自律等。 对公众而言: 如何提升参与意识、保障权益、发挥监督作用等。 总结: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研究——基于中英经验的分析》是一部具有高度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它通过对中国和英国这两个代表性国家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复杂而重要的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挑战。本书不仅为理解当前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借鉴,也为全球范围内探索政府与社会协同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它所关注的,是现代国家如何更有效地回应民生需求、提升社会福祉,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包容、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介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如何构建有效合作框架的思考。在实践层面,最令人头疼的往往是标准的制定和监管的难题。社会组织形态多样,能力参差不齐,如何确保每一笔购买的资金都能产生预期的社会效益,而非沦为形式主义,是衡量购买制度成败的关键。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方面给予我们更具操作性的指引,例如,在选择承接主体时,应该优先考虑哪些特质?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如何设计灵活而又刚性的绩效指标?特别是在涉及弱势群体服务的项目上,仅仅追求效率和成本控制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服务的“人情味”和“温度”才是衡量成功的最终尺度。另外,从中英经验的对比来看,两国在法律传统、公民社会成熟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作者如何熨平这些差异,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原则,或者明确指出哪些经验仅适用于特定国情,这一点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可供地方政府借鉴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无疑将是巨大的贡献。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公共管理转型的观察者而言,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深层次的权力结构重塑。政府“购买”服务,意味着它正在从“直接供给者”向“市场组织者和监管者”的角色转换。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政府内部的行政文化、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尤其关注的是,这种购买行为会不会无意中加剧某些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那些更擅长与政府打交道、拥有更强“议价能力”的社会组织是否会更容易获得资源,而那些扎根社区、服务隐蔽性需求的草根组织反而被边缘化?一个健康的公共服务生态,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我期待本书能对如何构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避免形成“寻租”空间,提供独到的见解。此外,购买资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是一个现实的痛点,社会组织往往需要长期稳定的预期才能进行有效的投入和发展,如何设计一种机制来平抑政策波动带来的影响,是衡量该研究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尺。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将目光投向了国际经验,这无疑提升了其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中英两国的制度背景差异显著,英国的志愿部门历史悠久且法律框架相对成熟,而我国正处于快速构建与完善阶段。这种对比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哪些是跨越国界的、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哪些是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和体制的特殊要求。我特别希望看到,在引入西方成熟经验的同时,作者如何警惕“水土不服”的风险。例如,过分强调合同的刚性约束,是否会扼杀社会组织在创新服务模式上的活力和弹性?真正的社会创新往往诞生于灵活性和对环境的快速适应。一味模仿成熟体系的KPI考核,可能会让服务对象成为僵硬流程的牺牲品。因此,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本土化改造”的理论框架,指导如何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保有中国特色和实践韧性,那么它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成为治理改革者手中的一份珍贵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时代背景下,政府职能与社会力量的互动模式,无疑是社会治理领域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议题。我个人对公共服务供给侧的改革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如何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既能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又能保证其公益性和公平性,这中间的平衡点着实精妙。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深入剖析“购买”这一行为背后的复杂逻辑,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金钱交换,更涉及到权责的界定、契约精神的构建,以及如何建立一个透明、可问责的评估体系。如果能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教育、医疗或社会救助等领域,展示出购买模式的成功经验和潜在的陷阱,那将极大地增强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毕竟,理论的探讨总需要落到实处才能彰显其价值。我非常好奇,在引入社会力量后,政府如何保持其宏观调控和兜底保障的职能,这是一个需要极高智慧来处理的难题。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选题切入点非常精准,直击当前社会治理的前沿脉搏,希望能从中获取到深刻的洞察。

评分

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在我看来,触及了现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变迁。过去的治理模式或许更偏向于自上而下的指令式管理,而如今,引入购买机制,本质上是在承认社会力量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上的独特价值和专业性。我十分好奇作者如何界定“公共服务”的边界,哪些是政府必须牢牢掌握、不可外包的“核心职能”,而哪些领域则更适合通过市场化的契约来实现高效供给。这种界限的划分,往往是政治哲学和现实考量的交织。如果划分不当,轻则效率低下,重则可能导致社会责任的“空心化”,即关键领域的治理责任被模糊或转移。从读者的角度,我更期待看到对“公共性”如何在购买过程中被坚守和维护的论述。购买不应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换取效率的提升,如何在评估体系中量化和保障“社会效益”而非仅仅是“经济效益”,是本书必须回答的深刻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