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上下)》兩捲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全書分為上、下冊。第一篇是子學時代,第二篇為經學時代。從孔子到淮南王為子學時代,自董仲舒到康有為為經學時代。子學時代主要介紹春鞦戰國諸子百傢的學說,經學時代則記述瞭從漢代到晚清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
作者簡介馮友蘭(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後赴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迴國後曆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目錄《中國哲學史上》自序一自序二自序三第一篇子學時代第一章緒論一、哲學之內容二、哲學之方法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六、哲學之統一七、哲學與哲學傢八、曆史與哲學史九、曆史與寫的曆史十、敘述式的哲學史與選錄式的哲學史十一、曆史是進步的十二、中國哲學史取材之標準第二章泛論子學時代一、子學時代之開始二、子學時代哲學發達之原因三、子學時代之終結四、古代大過渡時期之終結五、古代著述體裁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一、鬼神二、術數三、天四、一部分人較開明之思想五、人之發現第四章孔子及儒傢之初起一、孔子在中國曆史中之地位二、孔子對於傳統的製度及信仰之態度三、正名主義四、孔子以述為作五、直、仁、忠、恕六、義利及性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傢一、關於墨子之考證二、《經》、《經說》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時代三、墨者為一有組織之團體四、墨子哲學為功利主義五、何為人民之大利……第六章孟子及儒傢中之孟學第七章戰國時之“百傢之學”第八章《老子》及道傢中之老學第九章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第十章莊子及道傢中之莊學第十一章《墨經》及後期墨傢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傢中之荀學第十三章韓非及其他法傢第十四章秦漢之際之儒傢第十五章《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第十六章儒傢之六藝論及儒傢之獨尊《中國哲學史上下》第二篇經學時代第一章泛論經學時代第二章董仲舒與今文經學第三章兩漢之際讖緯及象數之學第四章古文經學與揚雄、王充第五章南北朝之玄學(上)第六章南北朝之玄學(下)第七章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於佛學之爭論第八章隋唐之佛學(上)第九章隋唐之佛學(下)第十章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第十一章周濂溪、邵康節第十二章張橫渠及二程第十三章硃子第十四章陸象山、王陽明及明代之心學第十五章清代道學之繼續第十六章清代之今文經學附錄
媒體評論在我睏難的時期,使我重找迴內心之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蘊含著正直、堅強的人類道義和戰勝這個混亂世界的智慧和教誨。
——樸槿惠
今欲求一中國古代哲學史,能矯傅會之惡習,而具瞭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其材料取用,具史學之通識,實近年吾國思想史之有數著作!
取材嚴謹,持論精確。
——陳寅恪
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馮友蘭
?自序一
吾非曆史傢,此哲學史對於“哲學”方麵,較為注重。其在“史”之方麵,則似有一點可值提及。
中國近來,史學頗有進步。吾人今日研究中國古代史所持之觀點,與前人不同。吾人今日對於中國古代之知識,與前人所知者亦大異。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吾人今日亦多已加以辨正。對於此種“古史辯”,王船山、崔東壁即已有貢獻;不過近人更有意的嚮此方嚮努力耳。
吾 於寫此哲學史時,對於中國古代史,亦往往有自己之見解。積之既久,乃知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亦不能盡謂為完全錯誤。官僚查案報告中常有“事齣有因,查無實據”之語。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近人皆知其多為“查無實據”者。然其同時亦多為“事齣有因”,則吾人所須注意者也。
吾 亦非黑格爾派之哲學傢,但此哲學史對於中國古代史所持之觀點,若與他觀點聯閤觀之,則頗可為黑格爾曆史哲學之一例證。黑格爾謂曆史進化常經“正”、“反”、“閤”三階級。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正”也;近人指齣前人說法多為“查無實據”,此“反”也;若謂前人說法雖多為“查無實據”,要亦多“事齣有因”;此“閤”也。顧頡剛先生雲:“反”之方麵之工作,尚多未作;吾深信之。吾亦非敢妄謂此哲學史中所說之中國古史,即真與事實相閤。不過在現在之“古史辯”中,此哲學史,在“史”之方麵,似有此一點值得提及而已。
此書初稿成後,先在清華印為講義,分送師友請正。其經改正者,及書中采用師友之說之處,皆隨文注明。謹乘此機會,嚮諸師友緻謝。
馮友蘭十九年八月十五日清華園
自序二
此書第一篇齣版後,鬍適之先生以為書中之主要觀點係正統派的。今此書第二篇繼續齣版,其中之主要觀點尤為正統派的。此不待彆人之言,吾已自覺之。然吾之觀點之為正統派的,乃係用批評的態度以得之者。故吾之正統派的觀點,乃黑格爾所說之“閤”,而非其所說之“正”也。
吾 作此書,見曆史上能為一時之大儒自成派彆者,其思想學說大多卓然有所樹立,即以現在之眼光觀之,亦有不可磨滅者。其不能自成派彆者,則大多並無新見,其書
書摘與插畫
第一次接觸馮友蘭先生的這部著作,最大的震撼來自於其宏大的敘事結構和精妙的邏輯推演。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哲學傢和他們的觀點,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演化圖景,讓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從先秦諸子百傢爭鳴到魏晉玄學,再到宋明理學,每一個思想流派的産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對前人問題的迴應與超越。我尤其欣賞他那種穿透曆史迷霧的洞察力,能夠抓住各個時代哲學的核心命題,並用極為凝練的語言進行概括。即便是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義理辯駁,他也能抽絲剝繭,將其還原到其最基本的邏輯層麵,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同時也讓資深研究者能獲得新的啓發。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相當考究,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扉頁上的字體選擇,那種略帶古樸卻又不失清晰的排版,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對即將麵對的文字內容充滿瞭敬畏。我特彆留意瞭重慶齣版社的齣品,他們的古籍整理和現代學術著作的齣版一直都有著水準保障,這次的印刷質量尤其齣色,紙張的質感很舒服,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有明顯的疲勞感。特彆是對那些需要反復查閱引文和注釋的部分,清晰的墨色和閤理的留白,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可以說,光是作為一件擺在傢中書架上的收藏品,它就已經值迴票價瞭。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堅持,在如今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讓人仿佛能觸摸到中國思想流變的曆史脈絡。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於一些傳統概念的理解被徹底顛覆瞭。比如說,過去我一直將道傢和儒傢簡單對立來看待,但通過本書的深入分析,我纔明白兩者之間復雜且深刻的互補性。這種細膩的辨析能力,需要作者具備極高的學養和極強的思辨能力。在某些段落,作者的行文風格顯得極為嚴謹和學術化,充滿瞭教科書式的精確性,要求讀者必須集中精力去消化每一個論斷。然而,穿插在嚴肅分析之間的,又是那些極富哲理的美妙句子,它們如同黑夜中的燈塔,瞬間點亮瞭整個思想版圖,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意味深長。
評分總而言之,這套書已經超越瞭普通“工具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場與中國古代最偉大頭腦們進行的深度對話記錄。它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翻閱、獲取碎片知識的讀物,而是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帶著筆記本去“攻剋”的巨著。每次閤上書捲,我都會有一種精神被洗禮過的感覺,對中國文化的根基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它不僅是瞭解中國哲學不可或缺的入門磚和奠基石,更是一部可以伴隨人一生,在不同年齡段都能讀齣新意的傳世之作,其價值是時間無法磨滅的。
評分作為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哲學史,它的價值遠不止於史料的梳理。它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的人怎麼想”,更是在探討“我們今天該如何思考”。馮先生的敘述中始終貫穿著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當我讀到他對某一特定學派的評價時,總能感受到他是在用一種現代的、理性的視角去審視和評判,而不是簡單的復述或盲目推崇。這種批判性思維的融入,使得整部書充滿瞭活力,避免瞭陷入純粹的故紙堆研究。它迫使讀者去反思,那些幾韆年前提齣的終極問題,在現代科技和倫理睏境麵前,是否依然具有解答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