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名家通识讲座书系:西方哲学十五讲
:29.50元
作者:张志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3-01
ISBN:9787301068687
字数:
页码:3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西方哲学十五讲》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大头厂区我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广、规模大、编撰阵容强的丛书之一。《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二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通选课)。
内容提要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弓l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西方哲学十五讲》系作为参考教材。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从很早以前,到很久以后,这种爱将牢固地支配着一类智慧,就是哲学。《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
目录
讲 智慧的痛苦
一 什么是哲学
二 智慧的痛苦
三 问题与对话
第二讲 哲学的诞生
一 希腊思想的起源
二 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 宇宙论的问题
四 本体论的转向
第三讲 苏格拉底的问题
一 智者运动
二 苏格拉底之死
三 德性即知识
四 “是什么”的问题
五 助产术
第四讲 柏拉图的“洞穴”
一 理想国
二 两个世界
三 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
四 对理念论的反思
五 通种论
六 摹仿创世说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 科学分类
二 原因论
三 形而上学
四 伦理学
第六讲 晚期希腊哲学
一 伊壁鸠鲁主义
二 斯多亚学派
三 怀疑主义
四 新柏拉图主义
第七讲 信仰的时代
第八讲 人的发现
第九讲 主体性的觉醒
第十讲 大陆理性主义
第十一讲 英国经验主义
第十二讲 社会政治理论
第十三讲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十四讲 费希特和谢林
第十五讲 黑格尔的唯心论
后记
作者介绍
张志伟,1956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浫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学术作品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西方哲学问题研究》(合著,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材)、《西方哲学智慧》(合著,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西方哲学史》(合著,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等。
文摘
说到这些传奇般的考古发现,有两个人的名字值得一提,一位是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一位英国人阿图尔,伊文斯,前者是商人,后者是考古学家。
历史上人们通常把希腊文明看做是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兴起的文明形态,史称“希腊古典文化”,在此之前则是《荷马史诗》描述的神话传说时代。人们都把《荷马史诗》看做是神话传说,海因里希,谢里曼却不以为然。他独出心裁地认为《荷马史诗》并不是神话传说,不是故事,那些希腊英雄确有其人。于是,谢里曼从1870年开始,把经商得来的财富用于考古发掘,试图证明《荷马史诗》中所记载的都是确凿的历史史实。虽然在考古学方面他是半瓶子醋,而且对许多考古发现的解释都是错误的,但是谢里曼非常幸运,他的独出心裁的猜想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荷马史诗》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被证明都具有历史的意义,这些发现立刻轰动了全世界。谢里曼并不满足于这些惊人的发现,他要寻找传说中的米诺斯国王的王宫,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不过米诺斯王宫并没有沉寂多久,十几年之后,英国考古学家阿图尔·伊文斯在1900年带领150名工作人员对克里特岛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结果,人们终于发现了克里特-迈锡尼文明,这一发现一下子把希腊文明的起源向前推进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就使我们掌握了可能连希腊人自己都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考古发现与哲学有关系吗?
的确有关系。
我们发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与当时的东方文明非常类似,也是中央集权式的帝国。如果这种制度延续下去,可能就不会有城邦制的希腊文明了。然而,公元前12世纪时多利安人部落闯入了希腊半岛,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土崩瓦解,毁于一旦,这就使希腊文明的历史出现了“断层”,以至于后来的希腊人除了神话传说而外,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去。值得注意的是,在那场文明浩劫之中,不只是一个朝代灭亡了,而且是一种王国制度被永远摧毁,一种以王宫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形态被彻底废除了。这不仅使希腊人没有再像前人以及其他古老文明那样延续中央集权制度,而且相对而言亦使他们比较少地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和束缚,这就为城邦的建立和理性思想的诞生提供了前提。
研究希腊文明的法国学者韦尔南道出了希腊哲学的诞生秘密:哲学是城邦的女儿。
古代希腊虽然统称为希腊,但却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地域较小、相互独立的城邦所组成的,我们今天所说的“政治学”(politics)就起源于治理“城邦”(polis)的学问。希腊的城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均衡的。以希腊文化的中心,也是哲学繁荣时期的中心雅典为例,经过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等人的政治改革,雅典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邦民主制度:城邦的每个自由人都是公民,公共事务由他们选举出来的执政官主持,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以直接民主表决的方式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这种相对而言比较民主的社会制度使它的公民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性,这就为思想自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为哲学的生长提供了丰腴的沃土。思想自由这个条件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哲学产生的决定性的关键。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产生的决定性条件,也是所有哲学思考的决定性条件。
……
序言
坦白讲,我不是那种对纯理论有极高热忱的读者,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带来“顿悟感”的作品。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着重于“通识”二字。它没有要求你记住每一个术语的精确定义,而是引导你去思考那些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什么是正义?自由的边界在哪里?读到关于伦理学的章节时,我脑海里浮现出许多新闻事件,开始用书里提到的功利主义或者道义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复杂的社会议题,这简直比看任何时事评论都来得过瘾。而且,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没有拖沓感。它像是精心设计的一系列讲座,每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侧重,让人感觉知识的吸收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信息轰炸。对于想“扫盲”却又怕被枯燥理论劝退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剂良药。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出版质量也让人感到惊喜,作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的一员,它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触感都非常舒适,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知识感”。但真正的价值当然在于内容,不同于许多哲学译本那种过于刻板和直译的风格,张老师的文字显然是经过了二次创作的——一种智慧的转译。他深知普通读者在面对古希腊哲学家或是十八世纪思辨哲学时的“心理门槛”,所以他总能找到一个最恰当的“脚手架”来支撑你的理解。例如,在讲解黑格尔的辩证法时,我常常在想,如果换作其他学者来写,可能就已经陷入到主谓宾的复杂句式里了,但他却能用清晰的“正题、反题、合题”的模式,配合一些现代生活的例子,让那个看似玄妙的动态过程变得生动起来。这种将“大师思想”进行“大众化重塑”的能力,实在令人佩服,这才是通识教育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哲学史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而不是止步于此书的结束。很多入门书读完后,会给人一种“我已经懂了”的错觉,但读完这“十五讲”,我反而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知识体系中的空白和盲区。比如,它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介绍,只是点到为止,但那种对“人的处境”的深刻关切,让我忍不住想去翻阅萨特的原著或者梅洛-庞蒂的文本。这种感觉非常宝贵,因为它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求索的起点。作者的叙述非常平衡,没有过度偏袒某一个学派,让你在接触到各种流派的魅力后,可以自己去形成偏好和判断,而不是被单一的观点所绑架。这本书就像是一份精美的菜单,每道菜都色香味俱全,让你对整顿大餐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哲学入门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我一直觉得哲学是那种只能在象牙塔里讨论的“深奥学问”,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导游,带着我们这些初学者漫步在西方思想的广阔天地里。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担心会遇到太多晦涩难懂的概念,没想到张老师的讲解总是能巧妙地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比如谈到形而上学时,他会用我们日常做决定的场景来打比方,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哲学家观点的梳理,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能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思想发展的脉络,让你明白为什么苏格拉底会启发柏拉图,以及康德又是如何回应了之前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论。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逻辑的清晰度结合得恰到好处,读完之后,至少在宏观层面上,我对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想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框架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了。
评分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像许多碎片化的知识分享那样,让你今天学一点古希腊,明天看一点分析哲学。张老师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线性的时间轴,从古希腊的源头开始,逐步引入到中世纪神学对理性的约束,再到文艺复兴后的主体性觉醒,最后收束于近现代的社会批判思潮。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读者能够理解每一个思想流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前人问题的回应或挑战。我发现,当理解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如何对抗经院哲学时,再去看洛克和休谟的经验论,就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哲学学习的门槛,让“历史感”成为了理解哲学的最佳辅助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