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伏尔泰是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哲学辞典》于1764年匿名出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原书贯穿了法国百科全书派的理性主义信条,对当时法国政治、社会和宗教进行了激烈的攻击和批判,因而遭到当局的查。中译本选译了主要条目100条,反映了作者的自然神论和经验论的哲学思想,并突出了作者对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的揭露和批判。 (法)伏尔泰(Voltaire) 著;王燕生 译 伏尔泰(1694-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的和导师,“法兰西思想之父”。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书的“版本”抱有如此强烈的感情。我手上的这本,显然是经过了多次修订和校对的版本,这一点从注释的详实程度就能看出来。很多次,当我被某个晦涩的德语或拉丁语词汇绊住脚时,翻到书末的索引和注释部分,总能找到令人满意的解释——它不会像生硬的翻译那样断裂,而是会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阐释。这一点对于深度学习者至关重要。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或者说编纂者)在介绍近代以来的哲学思潮时,非常克制地保持了中立的姿态。他们没有将任何一位哲学家塑造成“真理的化身”,而是像一个公正的裁判员,客观地呈现了各个学派的观点、他们之间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产生又被修正的。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历史纵深感,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哲学史的微缩景观。
评分我是一个偏爱叙事性阅读的读者,通常更喜欢故事性强、人物鲜明的作品。因此,我最初对这样一本高度结构化的“辞典”是持怀疑态度的。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却出乎意料地具有逻辑上的“流畅性”。它不是简单的字母排序,而是似乎有一条无形的线索将不同的概念串联起来。比如,你会发现关于“时间”的讨论,会自然而然地引申到“存在”和“主体性”,而这些又与后来的“语言哲学”产生了微妙的呼应。这种内在的关联性,极大地降低了作为工具书阅读的枯燥感。你可以在需要查询某个概念时,不经意地发现它与你前几天读到的另一个概念是多么紧密相连。它鼓励了一种“漫游式”的阅读,让你在知识的迷宫中,总能找到通往下一个重要路口的指引。对于想要建立完整哲学知识框架的初学者,这种引导是潜移默化且极其有效的。
评分我得承认,我是一个极度注重阅读体验的人,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折磨。纸张偏黄,略显粗糙,翻页时发出的那种干燥的“沙沙”声,总让我想起图书馆里那些布满灰尘的旧书。坦率地说,如果不是因为我对某个特定领域——那个关于“现象学”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我可能早就把它束之高阁了。然而,一旦我沉浸进去,这些外在的缺点似乎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价值完全体现在其内容的密度上。它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罗列,而更像是一份精选的、经过时间沉淀的知识地图。很多哲学流派之间的联系和分野,在其他教材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篇幅去梳理,但在这里,作者似乎只用了一段话,就精准地指出了它们的核心差异和演变脉络。这种凝练和精准,简直是学术写作的典范。对于那些时间有限,但又渴望抓住哲学核心思想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效率是无与伦比的。它剔除了所有不必要的润饰,直击思想的内核。
评分读完这本大部头,最大的感受是精神上的“重负”与随之而来的“轻盈”的矛盾统一。一开始阅读时,那种陌生的术语和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让人感觉思维时刻处于紧绷状态,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关键的论证步骤。我记得有那么几天,我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在走路时思考某个词条的定义,有点像强迫症发作。但有趣的是,这种持续的智力投入并没有带来疲惫,反而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拉伸运动,让我的思维边界被拓宽了不少。这本书并非旨在让你成为哲学家,而是让你在面对生活中的模糊地带时,多了一副能看清轮廓的眼镜。比如,当我再次看到关于“伦理两难”的讨论时,我不再是简单地站队A或B,而是能清晰地看到支持A和B背后的哲学立场和预设的价值体系。这种清晰的洞察力,是我从阅读其他纯粹的“方法论”书籍中无法获得的。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分辨”思想,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思想。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懵的。封面设计简洁到有点朴素,内页的字体排版也算不上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现代感。我原本对“哲学”这个词就带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和深奥、晦涩挂钩。翻开第一页,我几乎是带着一种“我来看看它到底能把我劝退到哪个程度”的心态。一开始的几个词条,比如“本体论”或者“辩证法”,确实需要我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下背景知识,感觉自己像个初学徒,拿着一把生疏的工具在敲打一块顽石。但奇怪的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在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时,并没有采用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腔调。相反,很多地方的论述非常贴近生活经验,就像是身边一个知识渊博的老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跟你掰扯人生的意义。比如它对“自由意志”的探讨,不是停留在纯粹的逻辑推演上,而是会引用一些历史上的案例和现代社会中的困境,让人不得不思考自己日常选择的重量。这本书的魅力不在于它“告诉”你标准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它为你搭建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你开始质疑那些你从未质疑过的固有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