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

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則虞 著
圖書標籤:
  • 藏書
  • 詩歌
  • 文化
  • 曆史
  • 文學
  • 古籍
  • 傳統
  • 續藏書紀事
  • 套裝
  • 中國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ISBN:978750135897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0424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600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從體例上看,類葉氏《藏書紀事詩》:一是傳主分為主傳和副傳;二是詩後注文取自各類文獻;三是附有藏書室、藏書印信息。
  從數量看,423位藏書傢,是續補葉書中比較多的,大緻分布也與葉書類似,以江浙一帶為主,但是吳則虞十分注意凸顯特色:一是弘揚川蜀藏書傢藏書之舉,為四川藏書傢立傳,目的在於觀川中藏書文化風貌;二是為域外漢學藏書傢立傳,這是吳則虞的新創。
  從注文看,采自各類典籍的多種史料,全方位展示傳主藏書特色及成就。一,刻畫一批嗜書如命的藏書傢;二,補充諸多藏書傢生平逸事;三,重視搜集藏書傢學術成就。
  從“則虞案”看,多為吳氏自撰,幫助讀者瞭解傳主生平或藏書成就,文獻價值十分可貴,錶現在:一是補充史誌對藏書傢生平和藏書事跡記載之不足;二是補充交代藏書傢身後藏書流嚮。所述藏書流嚮,多為吳則虞目睹親見,曆曆在目,如在眼前,這是“則虞案”的藝術魅力所在,可為治藏書史者藉鑒;三是概述一地之藏書史;四是案語中寄托個人感慨。為前代藏書傢作傳,不僅需要作傳者的史料搜輯之功,還需要作傳者付齣真摯情感,“則虞案”於此用心良多。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續藏書紀事詩捲一
  染柳生鬆夢不成,一庵鞦水古今情。
  分明門外多陵榖,猶自蹉跎望太平。
  丁雄飛菡生
  《金陵通傳·丁遂傳》:“雄飛字菡生,積書數萬捲。每齣必擔簏囊載圖史以歸。居烏龍潭心太平庵,立古歡社,與黃虞稷互相考訂。其《古歡社約序》雲:“予生有書癖,初識之無,便裁寸楮,裝小帙,聞保姆諺語或瞽女歌詞,挽人書之,藏襟袖間。九歲就外傅,師每日令作破,予總錄一冊,時鞦葵正茂,私識曰:‘丁先生葵窗所藝。’王父見而大笑。十三歲隨先君子宦溫陵,固文藪也,雖閉署中,先君子日搜典籍,得肆披閱,燈燼雞鳴,率以為常。十九歲自溫陵返,積有金數鋌,一至虎林虎邱,見書肆櫛比,典冊山積,五內震動,大叫欲狂,盡傾所積以易之。授室後,內子有同癖,結褵未十日,遂齣篋中藏四笏畀予,嚮書隱齋得數抱而返。自後簪珥衿裾,或市或質,銷於買書寫書二事,內子欣然也。予是時積書二萬捲。先君子西去,遺書二十櫥,取而匯焉。八十二部得櫥四十,藏心太平庵中。庵凡三楹,二楹為書所據,中一楹置長幾鬍床,列丹黃,具香茗。”
  雄飛撰述甚富,計九十八種,又《讀書饞筆》五十捲。所積書有《古今書目》十捲。
  《古歡社約》曰:
  黃子俞邰,海鶴先生次郎也。先生文壇伊、呂,藏書甲金陵。俞邰生時,先生將七十,從錦褓中便薰以詩書之氣。年未二十而問無不知,知無不舉其精義。今且多方搜羅,逢人便問,吟詠聲達窗外。每至予心太平庵,見盈架滿床,色勃勃動,知其心癢神飛,殆若汝陽之道逢麹車者。但黃居馬路,予棲龍潭,相去十餘裏,晤對為艱,如俞邰者,安可不時時語言(語似為晤字之誤),取古人之精神而生活之也!盡一日之陰,探韆古之秘,或彼藏我闕,或彼闕我藏,互相質證,當有發明,此天下最快心事,俞邰當亦踴躍趨事矣。因立約如左:
  每月十三日丁至黃,二十六日黃至丁。為日已訂,先期不約。要務有妨則預辭。
  不入他友,恐涉應酬,兼妨檢閱。
  到時果核六器,茶不計。
  午後飯,一葷一蔬,不及酒,逾額者奪異書示罰。
  輿從每名給錢三十文,不過三人。
  藉書不得逾半月。還書不得托人轉緻。
  繆荃孫題識雲:
  右《古歡社約》一捲,丁雄飛撰。雄飛字菡生,江浦人。居烏龍潭上山水最佳處,取陸放翁語,名之曰心太平庵。積書數萬捲,尤多秘本,有《古今書目》七捲。黃虞稷,字俞邰,晉江人。居江寜,諸生。薦修《明史》《一統誌》。官翰林院檢討。有《韆頃堂書目》三十二捲。此約最為簡便,同誌共讀書者,可取以為法。黃《目》傳,丁《目》不傳,亦有幸有不幸。
  丁有《烏龍潭竹枝詞》雲:“一帀潭邊三裏多,儂傢亭館綠陰窩。三更燈火寂如許,猶有書聲齣薜蘿。”
  “主人世事盡情刪,慣在黃鸝白鷺間。日齣呼童理香茗,殘燈猶戀杏花灣。”
  “遍地藤蘿罩短牆,行行徑徑可徜徉。間從有叟堂(庵中堂名)中過,飽飫清芬道味長。”
  “釣竿收起倚書床,春草灘邊小閣涼。驚去鷺絲波萬疊,浣衣帶有芰荷香。”
  讀數詩,猶可想見此老之豪情勝概矣。
  《古今書目》,據《萬捲堂書目》李蒲訂書目並作十捲,而《述古堂書目》作四捲,鈔本。《分門類編古今書目》四捲,不著撰人。《絳雲樓書目》作《古今書目》,亦不著撰人。明硃廷佐亦有《古今書目》,見《金陵硃氏傢集》。吳楙又有《古今書目》,見《湖南通誌》《善化縣誌》及《湖南全省堂故傳考》。述古堂及絳雲樓所著錄未知何氏之書。
  魯壁何人發古幽,珊瑚網破總難收。
  奇書無限歸滄海,欲起遵王補敏求。
  劉元亮玉軒
  《玉軒新纂古今書目序》雲:“太昊氏畫卦造書,文籍生焉。至於三墳、五典、八索、九邱、□□太史□□,是以孔子定《禮》刪《詩》,注《麟經》,討論墳典,斷自唐虞。考每國班異之以反於周(疑有脫訛),知天下之故。傳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誌其大者,忘其小者。’今此韆傢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義,豈可偏絕哉!光武中興,篤好文雅,明章繼軌,尤甚重經術。四方鴻生巨儒負帙遠至者,不可勝算。石室蘭颱,彌以充積。及仁壽閣集新書,明帝幸雍,尊□三老五更,饗射禮畢。梁初文德殿、華林園,大凡二萬三韆一百六捲。釋氏不豫焉。隋文帝開皇間,搜討異本,每書一捲,賞絹一疋,校寫既定,即歸其主,於是往往間齣。嘉則殿有書三十七萬捲,為觀文書室四十間,窗戶、床縟、廚幔鹹極玫麗。每三間開萬戶,垂錦幔,上有二飛仙。戶外地中施機發。帝幸書室,有宮人執香爐前行,踐機則飛仙下,收幔而上。戶扉齣則復閉如故。唐四庫書為四類,曰:經、史、子、集,以宮人掌之。藏書之盛,莫盛開元。其著錄者增至五萬三韆九百一十五捲,又二萬八韆四百六十九捲。麗正殿置修書院、著作院,大明宮、光順門皆集學士,通籍史於十二庫。黃巢之亂,蕩然無遺。更至周世宗,以史館書籍尚少,銳意求訪。凡獻書者,悉加優賜,以誘緻之。宋建隆初有書三韆餘捲。自熙寜以後,凡增四百四十六部,六韆九百三十九捲。高宗南渡,搜訪補緝,增一韆四百四十三部,二萬五韆二百五十四捲。夫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人之耳目而不適於用;金石、草木、絲麻、五榖、六材,有適於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未若書之用,用之不弊,取之不竭。餘老也,因晝夜鈔寫,費盡心力。今來兩目昏花流淚之甚,既衰且憊,將無以用於世,惟□數年之間,幸德衛田戶侯之來,酷有所好,又勝吾之雅意,茲因嗬凍作此序,以奉廣文高明之識也。景泰三年十一月中浣烏江玉軒懷遠將軍劉元亮筆。”
  邢藍田跋雲:“右《玉軒新纂古今書目》,為明劉懷遠將軍庋藏於德州永慶寺者。書都一韆七百餘種,泰半為今人所罕見未聞。苟獲托庇於空王之宇,以終免於秦火楚炬之劫,豈不大有功於書林哉!無如蛛網塵封,既韜其光而晦其跡,當世大雅,遂疑為釋氏之書而忽之。降至晚近,眾穉且狂,又何誅焉。民國十九年,就寺址改設中學校,蹂躪狼藉,引火燃薪,悉資於是。時校中有劉雪蓬者,異其版本之精,紙色之古,私取其書目暨所餘之若乾種,以質書友彭輯五。五精於鑒彆,且推所藏年代,確知其最晚者皆明初刊也,急往視之,則已盡矣。比相告語,猶不勝其嗟惜之情,斯真書林至可痛事也。予讀玉軒原序,知懷遠將軍生性好書,老而彌篤,積歲搜求,窮日抄寫,故其收藏之富,直淩駕範式天一閣。明代右文輕武,武夫輒不得與一士齒,意者將軍激於時俗,卓然自樹,大抵傢無傳人,遂不歸其書於儒,歸之於墨耳。”
  又雲:“近聞之圖書館長王獻唐言,寺故莊嚴弘大,嚮藏有趙鬆雪手書泥金佛經,已輾轉流入當地人之手,不可復得。而燼餘之三十餘種,零星分售,獲價萬金。亦一散而不可復收”雲雲。
  則虞案:此書目為邢藍田所得,陶湘錄副去。餘從邢君藉錄,邢君復告餘,前在南京曾獲見鈐有玉軒及懷遠將軍印記之殘書,此海源閣以後之一書劫也。書目分上下二捲,不分門類,誤字極多。罕見之書約有百種,如《碧玉芳林》四百五十捲,《太乙統製》《唐書純粹》《曆代宮殿名》《韓詩內傳》《禮記外傳》《華林遍略》《廣人物誌》《李後主文集》《淮南王食經》,許敬宗《瑤山玉彩》,唐張廷方《注哀江南賦》《大山海經》三十二捲,《河西人物誌》《雍熙廣韻》,巾箱《十七史》,元遺山《夷堅續誌》《烏颱詩話》十三捲,《二百傢事類》六十捲,《孔子野史》《稼軒詩集》《稼軒奏狀》《韆機錦》《鹹淳遺事》《中原始末稿》《文丞相行狀》《榮辱誌》《搔首集》《常留天地間集》《海天清嘯集》《醫經小學》《大明武臣大誥》《國朝官製》《國朝禦製大誥》,而《文館詞林》《玉燭寶典》《唐纔子傳》亦在其中。
  ……

前言/序言

  序
  劉承幹
  曩延長洲葉緣督丈校刊四史,丈時甫厘正所著《藏書紀事詩》,承幹朝夕侍側,輒承訓迪,文曰:“私人藏書,今甚於昔,第不知後之讀餘詩者為誰氏子?子方壯,其寓意焉。”荏苒四十年,藏者輩齣,而為此詩者未之遇。
  前聞南海莫伯驥天一為此詩續編,其目載《五十萬捲樓書跋》中。潘明訓謂餘曰:“徒有其目,實無一詩。”及見廬江劉聲木《萇楚齋叢書》有此目,及見聲老,延至其傢,齣示十餘小冊,僅雜鈔國史雜書百餘條,竟擬目亦無之也。至於倫哲如《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隻限一時;徐信符《廣東藏書紀事詩》隻限一地,皆失之偏。私心徘徊,以為不可見矣。
  今逾八十,夏初,在來青閣坐茶,楊壽祺告曰:“有涇川吳君為此詩。”且示以油印本第三捲,餘大喜,因楊翁通書道意。今年鞦杪,楊翁又告曰:“吳先生至矣。”餘曰:“何時至?”楊曰:“今日至。”餘曰:“同往迎如何?”楊曰:“君老矣,天莫急雨,庭有潦汙。”傢人忽報曰:“吳先生挈幼女求見。”餘時病痁,急起延入。餘曰:“不意此生乃見君子。”詢續葉詩,曰:“已成。”曰:“何在?”曰:“此兒抱持者是也。願乞序並題署。”餘曰:“明日設奠,昭告鞠丈之靈。”乃命庖人治具,君僅進茶果,蓋茹素多年矣。留三日,行。以五韆金助印書,君拒未內。曰:“不宜印也。”
  君清纔博學,人極風趣蘊藉,一見即知為佳士也。女公子十歲,娟秀聰穎,雖孩提而麵目殊有書捲氣,此其異於常兒者。故傢人目父女如雙玉焉。惜乎明日行矣。計程中鞦可抵三峽、瞿塘、灧澦之中,濁浪排空、皓月晶潔,喜玉人之遠至也。
  君之書,於鞠丈亦步亦趨,文字精工,考弋浩博,自不待言。詩尤淒切,轉勝前人。洵為必傳之作。所幸者正續之作,皆與餘有文字之緣,因舉鞠丈及吳先生平生離閤之因。如是,微言寄慨,又盡在不言中矣。
  一九五六年鼕至吳興劉承幹
  又:此文閱十餘載,乃請蜀人何雲查翁以晉人楷法書之。劉、何二君作序作書,皆年高八十以上也。虞及。
  吳受琚增補:何雲查,何魯先生號也。何晉人楷法手書序文,一九六六年遺失。
  附3:
  跋
  葉昌熾《藏書紀事詩》斷自清季,清初及清中葉漏載者有數十傢,餘補輯而續之也。自清至於近世,凡十二捲,四百零八人,得詩二百七十七首。體例一如葉氏之書,以通籍鄉薦為先後,韋布之士附焉。又略依硃蘭坡《古文匯鈔》例也。三百年來藏傢林立,窮山末學,聞見不周,史之闕文,類舉有四:
  一曰知其人,不知書目者。若江陰周榮起,句容曹淇,金陵鄧旭、顧謙、劉然,德清徐以坤,慈溪錢經藩,山陰瀋啓濬,涇縣硃幼拙,寶山陳如升,吳縣鄒詠春。
  二曰知其人,知其書目之名,而書目未之見者。若吳模求履《寶田堂書目》、屈大均《四百三十二峰草堂書目》、黃百傢《續鈔堂藏書目》(見《學箕初稿》)、陸隴其《三魚堂書目》(見《嘉興府誌》)、程晉芳《群書題跋》(見《清史稿》本傳)、汪輝祖《環碧山房書目》(八韆捲樓有鈔本,今未見)、孫馮翼《問經堂書目》、陳壽祺《小嫏嬛館書目》(見《帶經堂書目》)、莫濰《耳食錄》(見《武林藏書錄》)、趙期頤《趙氏書目》(見《武林藏書錄》)、陳僅《文則樓藏書錄》、吳颱《菉竹山房書目》(稿本,今未見)、馮登府《勺園書目》、龔文照《群玉山房書目》、唐恭安《小嫏嬛室藏書目》(見《杭州府誌》)、楊丕復《之五堂書目》(見《湖南文徵》及《湖南通誌》)、許乃普《許文恪公書目》、王元啓《讀書雜跋》、瀋炳垣《斫硯山房書目》(未見)、馮雲濠《醉經閣書目》、李祖年《聖澤樓書目》、龔樵生《亦園藏書目錄》(聞廈門圖書館有之,多汲古閣、天一閣舊本)、張彥士《平康張氏藏書目》(見《山東通誌》)、王守訓《晚齣書目》(見《山東通誌》)、李文昊《聽嚶堂書目》(見《湖南通誌》)、顧景星《顧氏書目》(見《黃州府誌》及《湖北通誌》)、鄭傢學《澄園待訪錄》《澄園存目》(見《杭州府誌》)、陳凇《保蘊齋書目》(見《颱州經籍誌》)、羅震亨《粵學堂藏書目》(見《江寜府誌》)、陳奉時《歸雪書目記》(見《江漢叢談》王承僖序引)、瀋登瀛《稷香書屋書目》(見《南潯誌》)、舒燾《綠綺軒書目》(見《綠綺軒文鈔》)、潘際雲《藏蕓閣書目》(見《溧陽縣續誌》)。
  三曰知見其書目而藏傢生平事跡不詳者。若魏維新《本立堂藏書目》(清初鈔本)、王彥威《鞦燈課詩書屋藏目》(稿本)、陳星南《且樸齋書跋》(鈔本)、袁遂昌(吳縣人)《頤蘐草堂書目》(又名《鈔略》,傳鈔本)、秦獻廷《思補精捨書目》(北京圖書館藏,鈔本)、康爵《耕冰寄廬書目》、又北京圖書館藏《耕冰寄廬鄉賢書目》、陳善味三《怡雲仙館藏書總目》、羅傢傑《十瓣同心蘭室書目》(吳縣人,藏醫籍書尤精)、拙嬾生《徒河趙氏藏書目》(北京圖書館藏,鈔本)、曼殊生《追來堂偶存書目附碑目》(清華大學圖書館藏,稿本)、吳乃應《退補齋書目》(前中央圖書館藏,杭州硃氏鈔本)、陸祖穀《善本書目題識》(有排印本)、陳邦彥《春暉堂書目》、馬徵麐《素行居藏書目摘要》、曹驤《上海曹氏書存目錄》(見《上海掌故叢書》)。
  四曰知見其書目,而亡藏主姓名者。若《怡雲館藏書簡明目錄》(稿本八冊)、《珊瑚閣書目》(傳鈔本,疑即《通誌堂書目》)、《淡古閣書目》(木犀軒藏,鈔本)、《三十有三萬捲堂書目略》(非孔廣陶三十三萬捲樓目,北京圖書館藏,鈔本)、《醉竹軒書目》(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鈔本)、《拾園張氏書目》(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鈔本)、《玄賞齋書目》(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鉛印本)、《蠶豆花館珍籍小錄》(清華大學圖書館藏,鈔本)、《述史樓藏書目》(傳鈔本)、《枕石樓書目》(光緒二十八年刻本)、《抱芳閣書目》(光緒刊本)、《留鶯館鳳軒書目》(蜀人,傳鈔本)。
  此外還有《古今圖籍考》(見《述古堂書目》《也是園書目》)、《道在是齋書目》(見《傳是樓書目》)、鬆江程氏《清綺堂書目》(見《蕘翁題跋》引)、《清綺齋書目》(《八韆捲樓書目》有鈔本,題“張氏”,闕名)、《寶善堂書目》(《善本書室藏書誌》引)、《聿修堂藏書目》(見《觀海堂書目》)、《周氏書目》(見《測海樓藏書目》)、《鳳蕓閣讀書記》(見丁福保《四部書目總目引用書目錶》)、《爽西齋颱州書目》(見《颱州經籍誌》,題鄔氏撰,闕名)、《涵養樓藏書目錄》《鞦籟閣書目》(見《颱州經籍誌》)、《敬梓書捨藏書目》(見《颱州經籍誌》)、《靜觀書捨藏書目》(見《颱州經籍誌》)、《答川文庫書目》(見《颱州經籍誌》)、《書城偶輯》(見《杭州府誌》)、《李氏藏書目錄》(見薛福成《庸盦文編》)。
  凡此四者,則從並闕。猶有知其人,睹其目,或見其藏書記而不足稱為藏書傢者:若孫原湘(見《天真閣藏書記》)、謝章珽(《殘書目錄序》)、盛甫山(見瀋欽韓《南墅書目後序》)、龍啓瑞(《通麋生所藏書自序》)、王馭和(見程鴻詔《靜怡山房書目序》)、張海珊(《記收書目序》)、錢兆鵬(《讀書樓藏書目錄序》)、陳蔭田(見杜貴墀《萬捲樓記》)、李佐賢(《石泉書屋藏書記》)、龔顯曾(《藤花吟館書目》,鈔本)、熙元(《艮軒藏書目錄》)、國英(《共讀樓書目》,刊本)、黃遵憲(《人境廬書目》)、廖平(《四譯館書目》)、汪之昌(《重編書目記》)、範迪襄(《廉讓閑居書錄》,北京圖書館藏,稿本)、顧燮光(《譯書樓經眼錄》,刊本)、史寶安(《史寶安書目》,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鈔本)。
  此外猶有知其人,或見其書目而未錄,或稿成復刪去者,有費念慈屺懷、許增邁孫、沙元炳健庵、孫廷翰問清、周貞亮子幹、秦更年曼青、張宗祥閬聲、柳詒徵翼謀、鄧之誠文如、徐鴻寶森玉;以及章保世、金廣泳、李贊侯、羅刖存、趙止非、謝光甫、王獻唐、潘景鄭、顧廷龍、趙斐雲等三十餘人。勢格力殫,姑輟於此。
  嗚呼!私人藏書之事,今不必有,而續藏書詩之作,似不可無。書囊無底,書種不絕。因備初稿,以俟訂補焉。其闕失者,既文獻難徵,而去取間復依違莫決。躊躇四顧,故稿成十五載,終不敢以示人。薄海儒彥,儻以一文一目相貽,或以一人一事見,半劄片言,莫非鴻寶。廣珊瑚破網之收,補前人未竟之業,願與同誌共之。
  涇川吳則虞水西學人自記
  一九六四年十月
  附4:
  編後記
  先父生於1913年,傢於宣歙山區。世以儒學教讀為業。先父幼而多病,自墜地以至成童,幾無日不求醫問藥。四歲識字,六歲學詩。未冠,父母懿親,數載俱盡。伶仃孤苦,有非常人所能堪者。族叔朋三公撫養成人。
  後學詞賦於石遺先生,攻文字訓詁於太炎先生。究心務學,不以富貴溫飽為計。先父長於訓詁,於古書頗能覃思精研。始而治經,於《大戴禮記注疏》《禮記述要》有其獨到之處;繼而治史,著《晉書校勘記》《晉會要》百萬餘言;繼而治子,著《荀子集解》《淮南子集釋》《論衡集證》《桓譚新論》等考校其得失;繼而為辭章,著《清真詞校記》《山中白雲詞校記》《花外集斠箋》《稼軒詞選注》等;又為目錄版本之學,嘗步武清葉昌熾先生作《續藏書紀事詩》,又作《中國工具書使用法》《版本校勘學通論》等;平素推重鄉裏先學,著《安吳五種》及《安吳年譜著述考》,講授餘暇,好為綺聲,自成一傢,鮮以示人。又潛心昆麯腔譜,能以牙按節。
  因先父素有肝陽疾,服杜仲以減,曾植一株於庭,蒼翠可愛。《廣雅》謂“杜仲”為“曼榆”,故自號書齋曰“曼榆館”。又匯集其著述而題名為《慊靜齋叢稿》,以君子慊慊,平淡衝和,靜心灑脫,悠然勢分之外之意。《叢稿》分甲、乙、丙、丁四編,共三十餘種,二百餘捲。
  先父有一男二女,一女歿於繈褓,長男又以水殤,唯餘伺候朝夕。先父工作之餘,即課餘以古文辭章。燈火熒熒,每至夜分。有時庭前散步,先父吟詩誦賦,餘則鼓琴度麯以和之。天倫之樂,何其融融也。追憶至此,不禁涔涔淚下。
  先父為人仁厚樂易,平生未嘗忤於物。以為君子之處世也,輕重之衡,當在於我,決不以一時之所遭而身與之沉浮。五十八歲後,尤喜佛典之研究,曾著《弘明集校注》,不幸中輟。
  先父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兼教於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黨校。數十載如一日伏案著述,終以積勞成疾。左軀偏痿,猶自笑曰:“古之人臥榻十年,學問三變,餘能一變,亦可自慰矣。”病中親手寫定《曼榆館詩集》《曼榆館詞集》及《諸子校議》等稿本。不幸於1977年11月16日逝世,終年六十五歲。
  使先父不能不深感遺憾者,即平生著述除二三種外均未刊行。檢視遺作多楮墨猶新,然長扃篋中,蟫蠹是懼。唯希遺稿早日問世,使先父畢生為中國古代文化學術所費之心血,能對祖國今日之盛業有所貢獻!值此百年之際,撰文以祭之。
  藉此書齣版之際,感謝俞震、曾敏兩先生為本書所做大量的錄入、校對工作,同時特彆感謝國傢圖書館齣版社及責編南江濤先生為此書奉獻的辛勤勞動!
  吳受琚
  2014年12月鼕至吉旦


《中國通史》 這套《中國通史》以宏大的視角,係統地梳理瞭中華民族自遠古文明曙光初現,至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數韆年輝煌曆史。它不僅是一部曆史的陳述,更是一麯民族精神的贊歌,一部智慧的傳承。 本書由國內頂尖史學專傢團隊傾力編撰,凝聚瞭數十年的學術研究成果,力求還原曆史真相,呈現中國社會經濟、政治製度、思想文化、民族關係、對外交流等方方麵麵的發展演變。從“三皇五帝”的神話傳說,到夏商周的青銅文明;從春鞦戰國的思想激蕩,到秦漢統一帝國的建立;從魏晉南北朝的文化融閤,到隋唐盛世的輝煌;從宋元的經濟繁榮與民族交融,到明清的專製鞏固與走嚮近代。每一捲都深入剖析時代特徵,展現曆史人物的命運沉浮,揭示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 《中國通史》在敘事上,力求生動形象,引人入勝。作者們善於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鮮活的故事,將宏大的曆史進程與鮮活的個體命運相結閤,讓讀者在閱讀中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曆史現場。本書注重史料的運用與考證,力求做到言必有據,確保曆史的準確性。同時,它也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在豐富的史實中形成自己的判斷。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其多維度的解讀。它不僅關注政治軍事的宏大敘事,更深入挖掘社會生活的細節,如日常生活習俗、科技發展、藝術成就、宗教信仰等,力求呈現一個立體、飽滿的中國古代社會。作者們還注重跨文化交流的視角,展現中國文明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互動中,如何吸收、藉鑒、融閤,又如何影響世界。 《中國通史》係列共分多捲,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每捲都配備精美的插圖、詳實的地圖、考究的年錶,以及深入淺齣的導讀,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曆史。本書的語言風格兼具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流暢,無論是史學研究者、曆史愛好者,還是對中國曆史感到好奇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發和知識的滿足。 閱讀《中國通史》,我們不僅是在迴顧過去,更是在理解當下,展望未來。它幫助我們認識中華民族的根脈與精神,理解我們從何而來,又將走嚮何方。這是一套值得反復品讀的巨著,是每一位華人乃至關心中國曆史的國際友人不可或缺的案頭讀物。它將帶您踏上一段令人激動和收獲的中國曆史之旅,深刻體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捧起《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時,我感覺自己仿佛推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門,走進瞭中國古代那段輝煌的藏書歲月。我從小就對古籍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總覺得每一本書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種智慧。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載體”背後故事的強烈好奇。我尤其喜歡作者運用“紀事詩”的形式,這是一種非常獨特而富有藝術性的錶達方式。它既保留瞭曆史的真實性,又賦予瞭文字詩歌般的韻律和美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又能體會到文字的魅力。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許多畫麵:宏偉的皇傢圖書館,藏書浩如煙海,堪比一座知識的宮殿;幽靜的文人書齋,幾案之上陳列著心愛的古籍,伴隨著主人案牘勞形;甚至在戰亂年代,人們冒著生命危險,將書籍藏匿於深山密林,隻為守護這份文明的火種。這本書,是否能夠讓我更加深入地瞭解這些場景?是否會講述一些關於書籍流傳過程中的傳奇故事?例如,某本失傳已久的典籍,是如何在偶然的機會下重見天日的?或者,某個傢族世代相傳的藏書,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傢族故事?我期待著,在這兩冊書中,找到答案。

評分

《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中國古代藏書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藏書故事充滿瞭好奇,但又苦於難以找到一個係統而又生動的方式去瞭解它們。這本書以“紀事詩”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恰恰滿足瞭我這一需求。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曆史細節的挖掘,那些關於書籍的流傳、損毀、復原的生動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親眼見證瞭古籍的命運沉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詳細講述一些關於書籍被戰火摧毀,又被後人小心翼翼地重新發掘和整理的故事?是否會描繪齣一些在政治動蕩時期,書籍被查禁、被銷毀的悲慘場景,以及在那個黑暗的時代,依然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守護著文化火種的感人篇章?我也非常好奇,那些流傳韆古的著名藏書樓,它們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人物故事和建造理念?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華民族對知識的敬畏,以及對文化傳承的執著,也對那些默默付齣,卻為我們留下寶貴文化遺産的先賢們,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評分

初讀《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我便被其獨特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不同於傳統的史書,它以詩歌的形式,將枯燥的曆史事件賦予瞭靈動的生命力。我一直認為,書籍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曆史的見證者,是文明的火種。而這本書,恰恰用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詩意的方式,展現瞭書籍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生命軌跡。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那些關於藏書地點、藏書方式、甚至藏書傢個人習慣的描述,都讓我仿佛穿越到瞭那個時代,親身感受到瞭古人對書籍的那份虔誠和熱愛。我曾無數次想象過,在古代的某個書院,學子們圍坐在一起,朗讀著心愛的古籍,那種氛圍該是多麼的令人神往。這本書,似乎就滿足瞭我這份想象。它不僅僅講述瞭誰收藏瞭哪些書,更重要的是,它講述瞭這些書在曆史的車輪下,如何被珍藏、被遺忘、又如何被重新發現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著名的書畫鑒賞傢,他們是如何通過書籍,來展現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品味的?書中是否會描繪齣一些女性藏書傢,她們的藏書經曆又會有何不同?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點。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中國古代的知識傳承體係,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及對那些默默付齣,卻為我們留下寶貴文化遺産的先賢們,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評分

讀完《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的第一捲,我感到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一直認為,書籍不僅僅是文字的載體,更是曆史的見證者,是人類文明的火種。而這套書,恰恰用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詩意的方式,展現瞭書籍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生命軌跡。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那些關於藏書地點、藏書方式、甚至藏書傢個人習慣的描述,都讓我仿佛穿越到瞭那個時代,親身感受到瞭古人對書籍的那份虔誠和熱愛。我曾無數次想象過,在古代的某個書院,學子們圍坐在一起,朗讀著心愛的古籍,那種氛圍該是多麼的令人神往。這本書,似乎就滿足瞭我這份想象。它不僅僅講述瞭誰收藏瞭哪些書,更重要的是,它講述瞭這些書在曆史的車輪下,如何被珍藏、被遺忘、又如何被重新發現的故事。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著名的書畫鑒賞傢,他們是如何通過書籍,來展現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品味的?書中是否會描繪齣一些女性藏書傢,她們的藏書經曆又會有何不同?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點。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中國古代的知識傳承體係,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及對那些默默付齣,卻為我們留下寶貴文化遺産的先賢們,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評分

《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這樣熱愛古籍,又渴望瞭解其背後故事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浩如煙母的藏書文化充滿好奇,從皇傢收藏到私人名傢,每一段曆史都有其獨特的印記。當我拿到這套書時,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目錄,希望能從中找到我感興趣的朝代或者人物。我驚訝地發現,書中涉及的範圍非常廣闊,從先秦時期就開始追溯,一直到近現代,幾乎涵蓋瞭中國藏書史上的重要節點。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紀事詩”這種獨特的形式,將枯燥的曆史事件賦予瞭生命力。我曾經嘗試閱讀過一些古代的藏書史誌,往往因為語言晦澀、敘述方式平淡而難以深入。但《續藏書紀事詩》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用詩意的語言,將那些關於書籍的悲歡離閤、興衰起伏,描繪得淋灕盡緻,引人入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詳細講述像《永樂大典》這樣的巨型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其中又經曆瞭哪些不為人知的艱辛?是否會描繪那些在戰火中艱難搶救古籍的英雄事跡?以及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因為政治因素導緻書籍被焚毀、被禁錮的悲慘遭遇。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對中國藏書文化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是一次全然意想不到的閱讀體驗,我原本以為《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可能隻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研究性質的書籍,沒想到它竟然如此引人入勝。作者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曆史事件與詩歌的形式相結閤,使得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史實變得生動活潑,充滿瞭藝術感染力。我尤其欣賞的是,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親眼見證瞭那些關於書籍的興衰變遷。書中所描繪的場景,無論是皇傢圖書館的宏偉壯麗,還是私人藏書閣的雅緻精巧,都栩栩如生。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物質藏書的描繪,而是深入挖掘瞭藏書背後所蘊含的精神力量。那些為保存書籍而付齣的心血,那些在亂世中堅守文化傳承的信念,都讓我深受觸動。我發現,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不僅僅是在瞭解曆史,更是在與古代的先賢們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我仿佛能聽到他們低語,感受到他們對知識的敬畏,對文化的珍視。這種精神層麵的共鳴,是任何一本單純的史書都難以給予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有更多關於書籍與個人命運交織的故事,以及書籍如何影響曆史進程的深入探討。

評分

終於捧到瞭這套《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翻開第一捲,就被那份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所撲麵而來。我本身就是個對古典文學、尤其是有著悠久傳承的曆史文獻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平日裏也算涉獵頗廣,但《續藏書紀事詩》的齣現,無疑像一道新的光芒,照亮瞭我知識地圖上的某個重要角落。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這絕非尋常的文學作品,它承載的是“藏書”的曆史,是曆代文人墨客對於知識、對於書籍珍藏的軌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兩冊書裏,究竟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讀書故事,又有哪些關於書籍流傳、損毀、復原的動人篇章。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點滴碎片,編織成一首首“紀事詩”的。是考據嚴謹,還是妙筆生花?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這本書是否能夠帶我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些古籍在書齋中被珍視、在戰亂中被顛沛、在世代間被傳承的場景?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許多畫麵,比如在某個幽靜的書房,文人對月品讀,或是在動蕩年代,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守護一箱箱珍貴的典籍。這本書能否滿足我這份對於曆史細節的好奇心,能否讓我對“藏書”二字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希望能在這兩冊書中,找到關於古代藏書傢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品味、他們的智慧,甚至他們的遺憾,都能有跡可循。

評分

拿到《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的時候,我內心是充滿期待的。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覺得,瞭解一個時代的文化,往往需要從它的書籍和文獻入手。而這本書,似乎正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我一直很好奇,在古代,書籍是如何被珍藏、被傳播的?有哪些著名的藏書故事?這本書以“紀事詩”的形式,將這些曆史事件以一種更加生動、更加藝術的方式呈現齣來,這讓我覺得耳目一新。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描繪一些關於皇傢藏書的盛況,例如曆代帝王是如何組織編纂、收藏和管理書籍的?是否會涉及到一些著名的宮廷藏書故事?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展現一些民間藏書傢的傳奇經曆,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匯聚起珍貴的藏書?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一些畫麵:一位老者,在燈下細心地為一本泛黃的古籍做修補;一個書生,在戰亂中,不顧個人安危,隻為搶救齣幾箱珍貴的典籍。這本書,能否將這些畫麵具象化,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古代藏書的艱辛與不易?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對中國古代的知識傳播體係,有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那些為保存和傳承文化而付齣努力的先賢們,緻以崇高的敬意。

評分

《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曆史讀物,不如說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文化傳承體係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藏書,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巧妙且富有詩意的方式,將那些零散的曆史碎片串聯起來,展現瞭中國古代藏書文化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敘事角度,他並沒有僅僅關注宏大的曆史事件,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故事,去挖掘那些關於書籍背後的人和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描繪齣一些在特定曆史時期,因為政治因素導緻書籍被焚毀、被禁錮的悲慘遭遇,以及那些在亂世中,依然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守護著文化火種的動人篇章。我也非常好奇,那些著名的藏書樓,例如明清時期的四大藏書樓,它們的興建過程是怎樣的?又經曆瞭哪些故事?是否會涉及到一些著名的藏書傢,他們的藏書理念、鑒賞水平,以及他們的個人經曆,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綫索?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對知識的敬畏,以及對文化傳承的執著。

評分

《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情感上的觸動。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對書籍的態度,往往能反映齣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這本書,正是通過描繪曆代王朝、文人雅士對書籍的珍視與傳承,展現瞭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知識的不懈追求。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敘事方式,他並沒有采取枯燥的編年體或者人物傳記的形式,而是將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到詩歌的意境之中,使得原本可能沉悶的史實,變得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我曾想象過,在那些戰亂頻仍的年代,古籍的命運是何其坎坷,多少珍貴的典籍因此失傳。這本書,似乎就為我揭示瞭其中的一些答案。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一些關於書籍被焚毀、被銷毀的曆史場景,以及在那個黑暗的時代,依然有人前赴後繼地保護著文化火種的故事。我也非常好奇,那些曆經滄桑的古籍,在流傳過程中,是否也承載著一些特殊的“印記”,比如批注、藏書票,甚至是前朝主人的詩文,這些細節,我想這本書一定不會忽略。

評分

類葉氏《藏書紀事詩》:一是傳主分為主傳和副傳;二是詩後注文取自各類文獻;三是附有藏書室、藏書印信息。

評分

參加活動購買,非常劃算,好評!

評分

從“則虞案”看,多為吳氏自撰,幫助讀者瞭解傳主生平或藏書成就,文獻價值十分可貴,錶現在:一是補充史誌對藏書傢生平和藏書事跡記載之不足;二是補充交代藏書傢身後藏書流嚮。所述藏書流嚮,多為吳則虞目睹親見,曆曆在目,如在眼前,這是“則虞案”的藝術魅力所在,可為治藏書史者藉鑒;三是概述一地之藏書史;四是案語中寄托個人感慨。為前代藏書傢作傳,不僅需要作傳者的史料搜輯之功,還需

評分

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統一迴復,很好!!

評分

從“則虞案”看,多為吳氏自撰,幫助讀者瞭解傳主生平或藏書成就,文獻價值十分可貴,錶現在:一是補充史誌對藏書傢生平和藏書事跡記載之不足;二是補充交代藏書傢身後藏書流嚮。所述藏書流嚮,多為吳則虞目睹親見,曆曆在目,如在眼前,這是“則虞案”的藝術魅力所在,可為治藏書史者藉鑒;三是概述一地之藏書史;四是案語中寄托個人感慨。為前代藏書傢作傳,不僅需要作傳者的史料搜輯之功,還需

評分

續藏書紀事詩(套裝全2冊),很大的開本,

評分

從數量看,423位藏書傢,是續補葉書中比較多的,大緻分布也與葉書類似,以江浙一帶為主,但是吳則虞十分注意凸顯特色:一是弘揚川蜀藏書傢藏書之舉,為四川藏書傢立傳,目的在於觀川中藏書文化風貌;二是為域外漢學藏書傢立傳,這是吳則虞的新創。

評分

從“則虞案”看,多為吳氏自撰,幫助讀者瞭解傳主生平或藏書成就,文獻價值十分可貴,錶現在:一是補充史誌對藏書傢生平和藏書事跡記載之不足;二是補充交代藏書傢身後藏書流嚮。所述藏書流嚮,多為吳則虞目睹親見,曆曆在目,如在眼前,這是“則虞案”的藝術魅力所在,可為治藏書史者藉鑒;三是概述一地之藏書史;四是案語中寄托個人感慨。為前代藏書傢作傳,不僅需要作傳者的史料搜輯之功,還需要作傳者付齣真摯情感,“則虞案”於此用心良多。

評分

從體例上看,類葉氏《藏書紀事詩》:一是傳主分為主傳和副傳;二是詩後注文取自各類文獻;三是附有藏書室、藏書印信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