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藏书纪事诗(套装全2册)

续藏书纪事诗(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则虞 著
图书标签:
  • 藏书
  • 诗歌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古籍
  • 传统
  • 续藏书纪事
  • 套装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89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042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600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体例上看,类叶氏《藏书纪事诗》:一是传主分为主传和副传;二是诗后注文取自各类文献;三是附有藏书室、藏书印信息。
  从数量看,423位藏书家,是续补叶书中比较多的,大致分布也与叶书类似,以江浙一带为主,但是吴则虞十分注意凸显特色:一是弘扬川蜀藏书家藏书之举,为四川藏书家立传,目的在于观川中藏书文化风貌;二是为域外汉学藏书家立传,这是吴则虞的新创。
  从注文看,采自各类典籍的多种史料,全方位展示传主藏书特色及成就。一,刻画一批嗜书如命的藏书家;二,补充诸多藏书家生平逸事;三,重视搜集藏书家学术成就。
  从“则虞案”看,多为吴氏自撰,帮助读者了解传主生平或藏书成就,文献价值十分可贵,表现在:一是补充史志对藏书家生平和藏书事迹记载之不足;二是补充交代藏书家身后藏书流向。所述藏书流向,多为吴则虞目睹亲见,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这是“则虞案”的艺术魅力所在,可为治藏书史者借鉴;三是概述一地之藏书史;四是案语中寄托个人感慨。为前代藏书家作传,不仅需要作传者的史料搜辑之功,还需要作传者付出真挚情感,“则虞案”于此用心良多。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续藏书纪事诗卷一
  染柳生松梦不成,一庵秋水古今情。
  分明门外多陵谷,犹自蹉跎望太平。
  丁雄飞菡生
  《金陵通传·丁遂传》:“雄飞字菡生,积书数万卷。每出必担簏囊载图史以归。居乌龙潭心太平庵,立古欢社,与黄虞稷互相考订。其《古欢社约序》云:“予生有书癖,初识之无,便裁寸楮,装小帙,闻保姆谚语或瞽女歌词,挽人书之,藏襟袖间。九岁就外傅,师每日令作破,予总录一册,时秋葵正茂,私识曰:‘丁先生葵窗所艺。’王父见而大笑。十三岁随先君子宦温陵,固文薮也,虽闭署中,先君子日搜典籍,得肆披阅,灯烬鸡鸣,率以为常。十九岁自温陵返,积有金数铤,一至虎林虎邱,见书肆栉比,典册山积,五内震动,大叫欲狂,尽倾所积以易之。授室后,内子有同癖,结褵未十日,遂出箧中藏四笏畀予,向书隐斋得数抱而返。自后簪珥衿裾,或市或质,销于买书写书二事,内子欣然也。予是时积书二万卷。先君子西去,遗书二十橱,取而汇焉。八十二部得橱四十,藏心太平庵中。庵凡三楹,二楹为书所据,中一楹置长几胡床,列丹黄,具香茗。”
  雄飞撰述甚富,计九十八种,又《读书馋笔》五十卷。所积书有《古今书目》十卷。
  《古欢社约》曰:
  黄子俞邰,海鹤先生次郎也。先生文坛伊、吕,藏书甲金陵。俞邰生时,先生将七十,从锦褓中便薰以诗书之气。年未二十而问无不知,知无不举其精义。今且多方搜罗,逢人便问,吟咏声达窗外。每至予心太平庵,见盈架满床,色勃勃动,知其心痒神飞,殆若汝阳之道逢麹车者。但黄居马路,予栖龙潭,相去十余里,晤对为艰,如俞邰者,安可不时时语言(语似为晤字之误),取古人之精神而生活之也!尽一日之阴,探千古之秘,或彼藏我阙,或彼阙我藏,互相质证,当有发明,此天下最快心事,俞邰当亦踊跃趋事矣。因立约如左:
  每月十三日丁至黄,二十六日黄至丁。为日已订,先期不约。要务有妨则预辞。
  不入他友,恐涉应酬,兼妨检阅。
  到时果核六器,茶不计。
  午后饭,一荤一蔬,不及酒,逾额者夺异书示罚。
  舆从每名给钱三十文,不过三人。
  借书不得逾半月。还书不得托人转致。
  缪荃孙题识云:
  右《古欢社约》一卷,丁雄飞撰。雄飞字菡生,江浦人。居乌龙潭上山水最佳处,取陆放翁语,名之曰心太平庵。积书数万卷,尤多秘本,有《古今书目》七卷。黄虞稷,字俞邰,晋江人。居江宁,诸生。荐修《明史》《一统志》。官翰林院检讨。有《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此约最为简便,同志共读书者,可取以为法。黄《目》传,丁《目》不传,亦有幸有不幸。
  丁有《乌龙潭竹枝词》云:“一帀潭边三里多,侬家亭馆绿阴窝。三更灯火寂如许,犹有书声出薜萝。”
  “主人世事尽情删,惯在黄鹂白鹭间。日出呼童理香茗,残灯犹恋杏花湾。”
  “遍地藤萝罩短墙,行行径径可徜徉。间从有叟堂(庵中堂名)中过,饱饫清芬道味长。”
  “钓竿收起倚书床,春草滩边小阁凉。惊去鹭丝波万叠,浣衣带有芰荷香。”
  读数诗,犹可想见此老之豪情胜概矣。
  《古今书目》,据《万卷堂书目》李蒲订书目并作十卷,而《述古堂书目》作四卷,钞本。《分门类编古今书目》四卷,不著撰人。《绛云楼书目》作《古今书目》,亦不著撰人。明朱廷佐亦有《古今书目》,见《金陵朱氏家集》。吴楙又有《古今书目》,见《湖南通志》《善化县志》及《湖南全省堂故传考》。述古堂及绛云楼所著录未知何氏之书。
  鲁壁何人发古幽,珊瑚网破总难收。
  奇书无限归沧海,欲起遵王补敏求。
  刘元亮玉轩
  《玉轩新纂古今书目序》云:“太昊氏画卦造书,文籍生焉。至于三坟、五典、八索、九邱、□□太史□□,是以孔子定《礼》删《诗》,注《麟经》,讨论坟典,断自唐虞。考每国班异之以反于周(疑有脱讹),知天下之故。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忘其小者。’今此千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偏绝哉!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甚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帙远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及仁寿阁集新书,明帝幸雍,尊□三老五更,飨射礼毕。梁初文德殿、华林园,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释氏不豫焉。隋文帝开皇间,搜讨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疋,校写既定,即归其主,于是往往间出。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为观文书室四十间,窗户、床缛、厨幔咸极玫丽。每三间开万户,垂锦幔,上有二飞仙。户外地中施机发。帝幸书室,有宫人执香炉前行,践机则飞仙下,收幔而上。户扉出则复闭如故。唐四库书为四类,曰:经、史、子、集,以宫人掌之。藏书之盛,莫盛开元。其著录者增至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丽正殿置修书院、著作院,大明宫、光顺门皆集学士,通籍史于十二库。黄巢之乱,荡然无遗。更至周世宗,以史馆书籍尚少,锐意求访。凡献书者,悉加优赐,以诱致之。宋建隆初有书三千余卷。自熙宁以后,凡增四百四十六部,六千九百三十九卷。高宗南渡,搜访补缉,增一千四百四十三部,二万五千二百五十四卷。夫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未若书之用,用之不弊,取之不竭。余老也,因昼夜钞写,费尽心力。今来两目昏花流泪之甚,既衰且惫,将无以用于世,惟□数年之间,幸德卫田户侯之来,酷有所好,又胜吾之雅意,兹因呵冻作此序,以奉广文高明之识也。景泰三年十一月中浣乌江玉轩怀远将军刘元亮笔。”
  邢蓝田跋云:“右《玉轩新纂古今书目》,为明刘怀远将军庋藏于德州永庆寺者。书都一千七百余种,泰半为今人所罕见未闻。苟获托庇于空王之宇,以终免于秦火楚炬之劫,岂不大有功于书林哉!无如蛛网尘封,既韬其光而晦其迹,当世大雅,遂疑为释氏之书而忽之。降至晚近,众穉且狂,又何诛焉。民国十九年,就寺址改设中学校,蹂躏狼藉,引火燃薪,悉资于是。时校中有刘雪蓬者,异其版本之精,纸色之古,私取其书目暨所余之若干种,以质书友彭辑五。五精于鉴别,且推所藏年代,确知其最晚者皆明初刊也,急往视之,则已尽矣。比相告语,犹不胜其嗟惜之情,斯真书林至可痛事也。予读玉轩原序,知怀远将军生性好书,老而弥笃,积岁搜求,穷日抄写,故其收藏之富,直凌驾范式天一阁。明代右文轻武,武夫辄不得与一士齿,意者将军激于时俗,卓然自树,大抵家无传人,遂不归其书于儒,归之于墨耳。”
  又云:“近闻之图书馆长王献唐言,寺故庄严弘大,向藏有赵松雪手书泥金佛经,已辗转流入当地人之手,不可复得。而烬余之三十余种,零星分售,获价万金。亦一散而不可复收”云云。
  则虞案:此书目为邢蓝田所得,陶湘录副去。余从邢君借录,邢君复告余,前在南京曾获见钤有玉轩及怀远将军印记之残书,此海源阁以后之一书劫也。书目分上下二卷,不分门类,误字极多。罕见之书约有百种,如《碧玉芳林》四百五十卷,《太乙统制》《唐书纯粹》《历代宫殿名》《韩诗内传》《礼记外传》《华林遍略》《广人物志》《李后主文集》《淮南王食经》,许敬宗《瑶山玉彩》,唐张廷方《注哀江南赋》《大山海经》三十二卷,《河西人物志》《雍熙广韵》,巾箱《十七史》,元遗山《夷坚续志》《乌台诗话》十三卷,《二百家事类》六十卷,《孔子野史》《稼轩诗集》《稼轩奏状》《千机锦》《咸淳遗事》《中原始末稿》《文丞相行状》《荣辱志》《搔首集》《常留天地间集》《海天清啸集》《医经小学》《大明武臣大诰》《国朝官制》《国朝御制大诰》,而《文馆词林》《玉烛宝典》《唐才子传》亦在其中。
  ……

前言/序言

  序
  刘承幹
  曩延长洲叶缘督丈校刊四史,丈时甫厘正所著《藏书纪事诗》,承幹朝夕侍侧,辄承训迪,文曰:“私人藏书,今甚于昔,第不知后之读余诗者为谁氏子?子方壮,其寓意焉。”荏苒四十年,藏者辈出,而为此诗者未之遇。
  前闻南海莫伯骥天一为此诗续编,其目载《五十万卷楼书跋》中。潘明训谓余曰:“徒有其目,实无一诗。”及见庐江刘声木《苌楚斋丛书》有此目,及见声老,延至其家,出示十余小册,仅杂钞国史杂书百余条,竟拟目亦无之也。至于伦哲如《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只限一时;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只限一地,皆失之偏。私心徘徊,以为不可见矣。
  今逾八十,夏初,在来青阁坐茶,杨寿祺告曰:“有泾川吴君为此诗。”且示以油印本第三卷,余大喜,因杨翁通书道意。今年秋杪,杨翁又告曰:“吴先生至矣。”余曰:“何时至?”杨曰:“今日至。”余曰:“同往迎如何?”杨曰:“君老矣,天莫急雨,庭有潦污。”家人忽报曰:“吴先生挈幼女求见。”余时病痁,急起延入。余曰:“不意此生乃见君子。”询续叶诗,曰:“已成。”曰:“何在?”曰:“此儿抱持者是也。愿乞序并题署。”余曰:“明日设奠,昭告鞠丈之灵。”乃命庖人治具,君仅进茶果,盖茹素多年矣。留三日,行。以五千金助印书,君拒未内。曰:“不宜印也。”
  君清才博学,人极风趣蕴藉,一见即知为佳士也。女公子十岁,娟秀聪颖,虽孩提而面目殊有书卷气,此其异于常儿者。故家人目父女如双玉焉。惜乎明日行矣。计程中秋可抵三峡、瞿塘、滟滪之中,浊浪排空、皓月晶洁,喜玉人之远至也。
  君之书,于鞠丈亦步亦趋,文字精工,考弋浩博,自不待言。诗尤凄切,转胜前人。洵为必传之作。所幸者正续之作,皆与余有文字之缘,因举鞠丈及吴先生平生离合之因。如是,微言寄慨,又尽在不言中矣。
  一九五六年冬至吴兴刘承幹
  又:此文阅十余载,乃请蜀人何云查翁以晋人楷法书之。刘、何二君作序作书,皆年高八十以上也。虞及。
  吴受琚增补:何云查,何鲁先生号也。何晋人楷法手书序文,一九六六年遗失。
  附3:
  跋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断自清季,清初及清中叶漏载者有数十家,余补辑而续之也。自清至于近世,凡十二卷,四百零八人,得诗二百七十七首。体例一如叶氏之书,以通籍乡荐为先后,韦布之士附焉。又略依朱兰坡《古文汇钞》例也。三百年来藏家林立,穷山末学,闻见不周,史之阙文,类举有四:
  一曰知其人,不知书目者。若江阴周荣起,句容曹淇,金陵邓旭、顾谦、刘然,德清徐以坤,慈溪钱经藩,山阴沈启濬,泾县朱幼拙,宝山陈如升,吴县邹咏春。
  二曰知其人,知其书目之名,而书目未之见者。若吴模求履《宝田堂书目》、屈大均《四百三十二峰草堂书目》、黄百家《续钞堂藏书目》(见《学箕初稿》)、陆陇其《三鱼堂书目》(见《嘉兴府志》)、程晋芳《群书题跋》(见《清史稿》本传)、汪辉祖《环碧山房书目》(八千卷楼有钞本,今未见)、孙冯翼《问经堂书目》、陈寿祺《小嫏嬛馆书目》(见《带经堂书目》)、莫潍《耳食录》(见《武林藏书录》)、赵期颐《赵氏书目》(见《武林藏书录》)、陈仅《文则楼藏书录》、吴台《菉竹山房书目》(稿本,今未见)、冯登府《勺园书目》、龚文照《群玉山房书目》、唐恭安《小嫏嬛室藏书目》(见《杭州府志》)、杨丕复《之五堂书目》(见《湖南文征》及《湖南通志》)、许乃普《许文恪公书目》、王元启《读书杂跋》、沈炳垣《斫砚山房书目》(未见)、冯云濠《醉经阁书目》、李祖年《圣泽楼书目》、龚樵生《亦园藏书目录》(闻厦门图书馆有之,多汲古阁、天一阁旧本)、张彦士《平康张氏藏书目》(见《山东通志》)、王守训《晚出书目》(见《山东通志》)、李文昊《听嘤堂书目》(见《湖南通志》)、顾景星《顾氏书目》(见《黄州府志》及《湖北通志》)、郑家学《澄园待访录》《澄园存目》(见《杭州府志》)、陈凇《保蕴斋书目》(见《台州经籍志》)、罗震亨《粤学堂藏书目》(见《江宁府志》)、陈奉时《归雪书目记》(见《江汉丛谈》王承僖序引)、沈登瀛《稷香书屋书目》(见《南浔志》)、舒焘《绿绮轩书目》(见《绿绮轩文钞》)、潘际云《藏芸阁书目》(见《溧阳县续志》)。
  三曰知见其书目而藏家生平事迹不详者。若魏维新《本立堂藏书目》(清初钞本)、王彦威《秋灯课诗书屋藏目》(稿本)、陈星南《且朴斋书跋》(钞本)、袁遂昌(吴县人)《颐蘐草堂书目》(又名《钞略》,传钞本)、秦献廷《思补精舍书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康爵《耕冰寄庐书目》、又北京图书馆藏《耕冰寄庐乡贤书目》、陈善味三《怡云仙馆藏书总目》、罗家杰《十瓣同心兰室书目》(吴县人,藏医籍书尤精)、拙嬾生《徒河赵氏藏书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曼殊生《追来堂偶存书目附碑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稿本)、吴乃应《退补斋书目》(前中央图书馆藏,杭州朱氏钞本)、陆祖穀《善本书目题识》(有排印本)、陈邦彦《春晖堂书目》、马征麐《素行居藏书目摘要》、曹骧《上海曹氏书存目录》(见《上海掌故丛书》)。
  四曰知见其书目,而亡藏主姓名者。若《怡云馆藏书简明目录》(稿本八册)、《珊瑚阁书目》(传钞本,疑即《通志堂书目》)、《淡古阁书目》(木犀轩藏,钞本)、《三十有三万卷堂书目略》(非孔广陶三十三万卷楼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醉竹轩书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钞本)、《拾园张氏书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钞本)、《玄赏斋书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铅印本)、《蚕豆花馆珍籍小录》(清华大学图书馆藏,钞本)、《述史楼藏书目》(传钞本)、《枕石楼书目》(光绪二十八年刻本)、《抱芳阁书目》(光绪刊本)、《留莺馆凤轩书目》(蜀人,传钞本)。
  此外还有《古今图籍考》(见《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道在是斋书目》(见《传是楼书目》)、松江程氏《清绮堂书目》(见《荛翁题跋》引)、《清绮斋书目》(《八千卷楼书目》有钞本,题“张氏”,阙名)、《宝善堂书目》(《善本书室藏书志》引)、《聿修堂藏书目》(见《观海堂书目》)、《周氏书目》(见《测海楼藏书目》)、《凤芸阁读书记》(见丁福保《四部书目总目引用书目表》)、《爽西斋台州书目》(见《台州经籍志》,题邬氏撰,阙名)、《涵养楼藏书目录》《秋籁阁书目》(见《台州经籍志》)、《敬梓书舍藏书目》(见《台州经籍志》)、《静观书舍藏书目》(见《台州经籍志》)、《答川文库书目》(见《台州经籍志》)、《书城偶辑》(见《杭州府志》)、《李氏藏书目录》(见薛福成《庸盦文编》)。
  凡此四者,则从并阙。犹有知其人,睹其目,或见其藏书记而不足称为藏书家者:若孙原湘(见《天真阁藏书记》)、谢章珽(《残书目录序》)、盛甫山(见沈钦韩《南墅书目后序》)、龙启瑞(《通麋生所藏书自序》)、王驭和(见程鸿诏《静怡山房书目序》)、张海珊(《记收书目序》)、钱兆鹏(《读书楼藏书目录序》)、陈荫田(见杜贵墀《万卷楼记》)、李佐贤(《石泉书屋藏书记》)、龚显曾(《藤花吟馆书目》,钞本)、熙元(《艮轩藏书目录》)、国英(《共读楼书目》,刊本)、黄遵宪(《人境庐书目》)、廖平(《四译馆书目》)、汪之昌(《重编书目记》)、范迪襄(《廉让闲居书录》,北京图书馆藏,稿本)、顾燮光(《译书楼经眼录》,刊本)、史宝安(《史宝安书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钞本)。
  此外犹有知其人,或见其书目而未录,或稿成复删去者,有费念慈屺怀、许增迈孙、沙元炳健庵、孙廷翰问清、周贞亮子幹、秦更年曼青、张宗祥阆声、柳诒徵翼谋、邓之诚文如、徐鸿宝森玉;以及章保世、金广泳、李赞侯、罗刖存、赵止非、谢光甫、王献唐、潘景郑、顾廷龙、赵斐云等三十余人。势格力殚,姑辍于此。
  呜呼!私人藏书之事,今不必有,而续藏书诗之作,似不可无。书囊无底,书种不绝。因备初稿,以俟订补焉。其阙失者,既文献难征,而去取间复依违莫决。踌躇四顾,故稿成十五载,终不敢以示人。薄海儒彦,傥以一文一目相贻,或以一人一事见,半札片言,莫非鸿宝。广珊瑚破网之收,补前人未竟之业,愿与同志共之。
  泾川吴则虞水西学人自记
  一九六四年十月
  附4:
  编后记
  先父生于1913年,家于宣歙山区。世以儒学教读为业。先父幼而多病,自坠地以至成童,几无日不求医问药。四岁识字,六岁学诗。未冠,父母懿亲,数载俱尽。伶仃孤苦,有非常人所能堪者。族叔朋三公抚养成人。
  后学词赋于石遗先生,攻文字训诂于太炎先生。究心务学,不以富贵温饱为计。先父长于训诂,于古书颇能覃思精研。始而治经,于《大戴礼记注疏》《礼记述要》有其独到之处;继而治史,著《晋书校勘记》《晋会要》百万余言;继而治子,著《荀子集解》《淮南子集释》《论衡集证》《桓谭新论》等考校其得失;继而为辞章,著《清真词校记》《山中白云词校记》《花外集斠笺》《稼轩词选注》等;又为目录版本之学,尝步武清叶昌炽先生作《续藏书纪事诗》,又作《中国工具书使用法》《版本校勘学通论》等;平素推重乡里先学,著《安吴五种》及《安吴年谱著述考》,讲授余暇,好为绮声,自成一家,鲜以示人。又潜心昆曲腔谱,能以牙按节。
  因先父素有肝阳疾,服杜仲以减,曾植一株于庭,苍翠可爱。《广雅》谓“杜仲”为“曼榆”,故自号书斋曰“曼榆馆”。又汇集其著述而题名为《慊静斋丛稿》,以君子慊慊,平淡冲和,静心洒脱,悠然势分之外之意。《丛稿》分甲、乙、丙、丁四编,共三十余种,二百余卷。
  先父有一男二女,一女殁于襁褓,长男又以水殇,唯余伺候朝夕。先父工作之余,即课余以古文辞章。灯火荧荧,每至夜分。有时庭前散步,先父吟诗诵赋,余则鼓琴度曲以和之。天伦之乐,何其融融也。追忆至此,不禁涔涔泪下。
  先父为人仁厚乐易,平生未尝忤于物。以为君子之处世也,轻重之衡,当在于我,决不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沉浮。五十八岁后,尤喜佛典之研究,曾著《弘明集校注》,不幸中辍。
  先父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教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数十载如一日伏案著述,终以积劳成疾。左躯偏痿,犹自笑曰:“古之人卧榻十年,学问三变,余能一变,亦可自慰矣。”病中亲手写定《曼榆馆诗集》《曼榆馆词集》及《诸子校议》等稿本。不幸于1977年11月16日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使先父不能不深感遗憾者,即平生著述除二三种外均未刊行。检视遗作多楮墨犹新,然长扃箧中,蟫蠹是惧。唯希遗稿早日问世,使先父毕生为中国古代文化学术所费之心血,能对祖国今日之盛业有所贡献!值此百年之际,撰文以祭之。
  借此书出版之际,感谢俞震、曾敏两先生为本书所做大量的录入、校对工作,同时特别感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及责编南江涛先生为此书奉献的辛勤劳动!
  吴受琚
  2014年12月冬至吉旦


《中国通史》 这套《中国通史》以宏大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中华民族自远古文明曙光初现,至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数千年辉煌历史。它不仅是一部历史的陈述,更是一曲民族精神的赞歌,一部智慧的传承。 本书由国内顶尖史学专家团队倾力编撰,凝聚了数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呈现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演变。从“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到夏商周的青铜文明;从春秋战国的思想激荡,到秦汉统一帝国的建立;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融合,到隋唐盛世的辉煌;从宋元的经济繁荣与民族交融,到明清的专制巩固与走向近代。每一卷都深入剖析时代特征,展现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揭示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 《中国通史》在叙事上,力求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作者们善于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的故事,将宏大的历史进程与鲜活的个体命运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现场。本书注重史料的运用与考证,力求做到言必有据,确保历史的准确性。同时,它也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在丰富的史实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多维度的解读。它不仅关注政治军事的宏大叙事,更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细节,如日常生活习俗、科技发展、艺术成就、宗教信仰等,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饱满的中国古代社会。作者们还注重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展现中国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互动中,如何吸收、借鉴、融合,又如何影响世界。 《中国通史》系列共分多卷,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每卷都配备精美的插图、详实的地图、考究的年表,以及深入浅出的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本书的语言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流畅,无论是史学研究者、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中国历史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知识的满足。 阅读《中国通史》,我们不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理解当下,展望未来。它帮助我们认识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精神,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的巨著,是每一位华人乃至关心中国历史的国际友人不可或缺的案头读物。它将带您踏上一段令人激动和收获的中国历史之旅,深刻体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续藏书纪事诗(套装全2册)》的第一卷,我感到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认为,书籍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人类文明的火种。而这套书,恰恰用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诗意的方式,展现了书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生命轨迹。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藏书地点、藏书方式、甚至藏书家个人习惯的描述,都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亲身感受到了古人对书籍的那份虔诚和热爱。我曾无数次想象过,在古代的某个书院,学子们围坐在一起,朗读着心爱的古籍,那种氛围该是多么的令人神往。这本书,似乎就满足了我这份想象。它不仅仅讲述了谁收藏了哪些书,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这些书在历史的车轮下,如何被珍藏、被遗忘、又如何被重新发现的故事。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著名的书画鉴赏家,他们是如何通过书籍,来展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品味的?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一些女性藏书家,她们的藏书经历又会有何不同?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古代的知识传承体系,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及对那些默默付出,却为我们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先贤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评分

初读《续藏书纪事诗(套装全2册)》,我便被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不同于传统的史书,它以诗歌的形式,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赋予了灵动的生命力。我一直认为,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明的火种。而这本书,恰恰用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诗意的方式,展现了书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生命轨迹。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藏书地点、藏书方式、甚至藏书家个人习惯的描述,都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亲身感受到了古人对书籍的那份虔诚和热爱。我曾无数次想象过,在古代的某个书院,学子们围坐在一起,朗读着心爱的古籍,那种氛围该是多么的令人神往。这本书,似乎就满足了我这份想象。它不仅仅讲述了谁收藏了哪些书,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这些书在历史的车轮下,如何被珍藏、被遗忘、又如何被重新发现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著名的书画鉴赏家,他们是如何通过书籍,来展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品味的?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一些女性藏书家,她们的藏书经历又会有何不同?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古代的知识传承体系,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及对那些默默付出,却为我们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先贤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评分

拿到《续藏书纪事诗(套装全2册)》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往往需要从它的书籍和文献入手。而这本书,似乎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一直很好奇,在古代,书籍是如何被珍藏、被传播的?有哪些著名的藏书故事?这本书以“纪事诗”的形式,将这些历史事件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加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描绘一些关于皇家藏书的盛况,例如历代帝王是如何组织编纂、收藏和管理书籍的?是否会涉及到一些著名的宫廷藏书故事?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一些民间藏书家的传奇经历,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汇聚起珍贵的藏书?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些画面:一位老者,在灯下细心地为一本泛黄的古籍做修补;一个书生,在战乱中,不顾个人安危,只为抢救出几箱珍贵的典籍。这本书,能否将这些画面具象化,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藏书的艰辛与不易?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对中国古代的知识传播体系,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些为保存和传承文化而付出努力的先贤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评分

这是一次全然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续藏书纪事诗(套装全2册)》可能只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研究性质的书籍,没想到它竟然如此引人入胜。作者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历史事件与诗歌的形式相结合,使得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史实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艺术感染力。我尤其欣赏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见证了那些关于书籍的兴衰变迁。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无论是皇家图书馆的宏伟壮丽,还是私人藏书阁的雅致精巧,都栩栩如生。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物质藏书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藏书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那些为保存书籍而付出的心血,那些在乱世中坚守文化传承的信念,都让我深受触动。我发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与古代的先贤们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听到他们低语,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的珍视。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是任何一本单纯的史书都难以给予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书籍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故事,以及书籍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深入探讨。

评分

当我捧起《续藏书纪事诗(套装全2册)》时,我感觉自己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走进了中国古代那段辉煌的藏书岁月。我从小就对古籍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总觉得每一本书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智慧。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载体”背后故事的强烈好奇。我尤其喜欢作者运用“纪事诗”的形式,这是一种非常独特而富有艺术性的表达方式。它既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赋予了文字诗歌般的韵律和美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许多画面:宏伟的皇家图书馆,藏书浩如烟海,堪比一座知识的宫殿;幽静的文人书斋,几案之上陈列着心爱的古籍,伴随着主人案牍劳形;甚至在战乱年代,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将书籍藏匿于深山密林,只为守护这份文明的火种。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场景?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书籍流传过程中的传奇故事?例如,某本失传已久的典籍,是如何在偶然的机会下重见天日的?或者,某个家族世代相传的藏书,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家族故事?我期待着,在这两册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

《续藏书纪事诗(套装全2册)》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中国古代藏书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藏书故事充满了好奇,但又苦于难以找到一个系统而又生动的方式去了解它们。这本书以“纪事诗”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挖掘,那些关于书籍的流传、损毁、复原的生动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见证了古籍的命运沉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述一些关于书籍被战火摧毁,又被后人小心翼翼地重新发掘和整理的故事?是否会描绘出一些在政治动荡时期,书籍被查禁、被销毁的悲惨场景,以及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依然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着文化火种的感人篇章?我也非常好奇,那些流传千古的著名藏书楼,它们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人物故事和建造理念?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对知识的敬畏,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也对那些默默付出,却为我们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先贤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评分

终于捧到了这套《续藏书纪事诗(套装全2册)》,翻开第一卷,就被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所扑面而来。我本身就是个对古典文学、尤其是有着悠久传承的历史文献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平日里也算涉猎颇广,但《续藏书纪事诗》的出现,无疑像一道新的光芒,照亮了我知识地图上的某个重要角落。从书名就能感受到,这绝非寻常的文学作品,它承载的是“藏书”的历史,是历代文人墨客对于知识、对于书籍珍藏的轨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两册书里,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读书故事,又有哪些关于书籍流传、损毁、复原的动人篇章。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点滴碎片,编织成一首首“纪事诗”的。是考据严谨,还是妙笔生花?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本书是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古籍在书斋中被珍视、在战乱中被颠沛、在世代间被传承的场景?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许多画面,比如在某个幽静的书房,文人对月品读,或是在动荡年代,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守护一箱箱珍贵的典籍。这本书能否满足我这份对于历史细节的好奇心,能否让我对“藏书”二字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希望能在这两册书中,找到关于古代藏书家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品味、他们的智慧,甚至他们的遗憾,都能有迹可循。

评分

《续藏书纪事诗(套装全2册)》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热爱古籍,又渴望了解其背后故事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浩如烟母的藏书文化充满好奇,从皇家收藏到私人名家,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独特的印记。当我拿到这套书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目录,希望能从中找到我感兴趣的朝代或者人物。我惊讶地发现,书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从先秦时期就开始追溯,一直到近现代,几乎涵盖了中国藏书史上的重要节点。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纪事诗”这种独特的形式,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赋予了生命力。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古代的藏书史志,往往因为语言晦涩、叙述方式平淡而难以深入。但《续藏书纪事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诗意的语言,将那些关于书籍的悲欢离合、兴衰起伏,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述像《永乐大典》这样的巨型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其中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是否会描绘那些在战火中艰难抢救古籍的英雄事迹?以及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因为政治因素导致书籍被焚毁、被禁锢的悲惨遭遇。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中国藏书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续藏书纪事诗(套装全2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体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藏书,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巧妙且富有诗意的方式,将那些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展现了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角度,他并没有仅仅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去挖掘那些关于书籍背后的人和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因为政治因素导致书籍被焚毁、被禁锢的悲惨遭遇,以及那些在乱世中,依然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着文化火种的动人篇章。我也非常好奇,那些著名的藏书楼,例如明清时期的四大藏书楼,它们的兴建过程是怎样的?又经历了哪些故事?是否会涉及到一些著名的藏书家,他们的藏书理念、鉴赏水平,以及他们的个人经历,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线索?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对知识的敬畏,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执着。

评分

《续藏书纪事诗(套装全2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对书籍的态度,往往能反映出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本书,正是通过描绘历代王朝、文人雅士对书籍的珍视与传承,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并没有采取枯燥的编年体或者人物传记的形式,而是将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使得原本可能沉闷的史实,变得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我曾想象过,在那些战乱频仍的年代,古籍的命运是何其坎坷,多少珍贵的典籍因此失传。这本书,似乎就为我揭示了其中的一些答案。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一些关于书籍被焚毁、被销毁的历史场景,以及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依然有人前赴后继地保护着文化火种的故事。我也非常好奇,那些历经沧桑的古籍,在流传过程中,是否也承载着一些特殊的“印记”,比如批注、藏书票,甚至是前朝主人的诗文,这些细节,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会忽略。

评分

从注文看,采自各类典籍的多种史料,全方位展示传主藏书特色及成就。一,刻画一批嗜书如命的藏书家;二,补充诸多藏书家生平逸事;三,重视搜集藏书家学术成就。

评分

从“则虞案”看,多为吴氏自撰,帮助读者了解传主生平或藏书成就,文献价值十分可贵,表现在:一是补充史志对藏书家生平和藏书事迹记载之不足;二是补充交代藏书家身后藏书流向。所述藏书流向,多为吴则虞目睹亲见,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这是“则虞案”的艺术魅力所在,可为治藏书史者借鉴;三是概述一地之藏书史;四是案语中寄托个人感慨。为前代藏书家作传,不仅需要作传者的史料搜辑之功,还需要作传者付出真挚情感,“则虞案”于此用心良多。

评分

从数量看,423位藏书家,是续补叶书中比较多的,大致分布也与叶书类似,以江浙一带为主,但是吴则虞十分注意凸显特色:一是弘扬川蜀藏书家藏书之举,为四川藏书家立传,目的在于观川中藏书文化风貌;二是为域外汉学藏书家立传,这是吴则虞的新创。

评分

从体例上看,类叶氏《藏书纪事诗》:一是传主分为主传和副传;二是诗后注文取自各类文献;三是附有藏书室、藏书印信息。

评分

吴则虞先生遗稿,一部重要的藏书诗史著作。

评分

从注文看,采自各类典籍的多种史料,全方位展示传主藏书特色及成就。一,刻画一批嗜书如命的藏书家;二,补充诸多藏书家生平逸事;三,重视搜集藏书家学术成就。

评分

就前面有两三张图,定价太高。书家,是续补叶书中比较多的,大致分布也与叶书类似,以江浙一带为主,但是吴则虞十分注意凸显特色:一是弘扬川蜀藏书家藏书之举,为四川藏书家立传,目的在于观川中藏书文化风貌;二是为域外汉学藏书家立传,这是吴则虞的新创。

评分

中国古砚——考访与研究中国古砚——考访与研究中国古砚——考访与研究

评分

买了送老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