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

“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瑞,金准,吴金梅 著
图书标签:
  • 一带一路
  • 黄河旅游
  • 旅游地理
  • 区域发展
  • 文化交流
  • 旅游规划
  • 中国旅游
  • 丝绸之路
  • 黄河文化
  • 可持续旅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11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17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页数:200
字数:1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地理黄河、文化黄河、经济黄河、发展黄河、旅游黄河、战略黄河六个维度深度解读了黄河的历史与现实,分析了黄河旅游发展的空前机遇,阐述了再造黄河,以发展旅游推动黄河全面复兴的战略思考。 围绕黄河旅游的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本书就黄河经济带的发展、区域合作的互联互通、黄河流域的文化传承、内河流域的跨区域合作与产品构建、人文中国等主题,从国内、国际视角进行了历史经验的分享与创新实践的探讨。

作者简介

宋瑞,女,1972年生,陕西西安人。产业经济学博士,人文地理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0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产业经济学专业,获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2003年7,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原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04年6月-2008年4月,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从事人文地理学博士后科研工作。2004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2004年8月,任《旅游研究与信息》(内部刊物)编委。长期从事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政策、休闲基础理论与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休闲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两大领域。
吴金梅,别名吴雪,女,高级经济师,教授,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旅游管理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BA特邀导师,北京新奥集团副总经理。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BA特聘导师、北京市旅游学会理事、北京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等职。长期从事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投资、旅游房地产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三门峡黄河旅游发展论坛是由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发起并举办的,旨在进一步扩大黄河旅游品牌影响力的主题高峰论坛。2011年5月19日,同属于黄河流域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旅游局在三门峡牵手成立“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共同打造“黄河之旅”国际旅游品牌。几年来,联盟先后举办了黄河之旅品牌提升高端论坛、全球十大河流对话黄河活动、中国大黄河旅游国际研讨发布会等多个主题论坛。

目录

上篇 黄河旅游发展报告——破立之间,再造黄河
黄河旅游发展报告(2015)/5
  一 解读黄河——六个黄河,一个中国/6
  二 黄河大变局:破立之间的空前机遇期/29
  三 再造黄河:发展旅游推动黄河全面复兴/39
  四 结语:探索改革带开放、开放促改革的黄河旅游之路/49

中篇 黄河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开放、合作、创新
加强沿黄旅游与丝路旅游的良性互动
  ——赵中生在“2015中国(三门峡)黄河旅游国际论坛”上的发言【赵中生】/53
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切实加强沿黄九省(区)旅游合作
  ——寇武江在“2015中国(三门峡)黄河旅游国际论坛”上的发言【寇武江】/58
文化传承支撑黄河旅游发展
  ——赵素萍在“2015中国(三门峡)黄河旅游国际论坛”上的发言【赵素萍】/65
“一带一路”助推黄河旅游发展
  ——吴波在“2015中国(三门峡)黄河旅游国际论坛”上的发言【吴 波】/68
以旅游推动黄河流域发展的全面复兴【宋 瑞】/70
“一带一路”:黄河经济带旅游发展新机遇【白长虹】/78
文化复兴提振中国梦【索宗剑】/90
“一带一路”书画输出所承载的人文中国【王阔海】/93

下篇 历史传承与合作共赢——开放、联通、创新
黄河流域文化传承与旅游产品打造
  ——兼论黄河旅游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作用/101
“一带一路”旅游区域合作与互联互通/129
内河流域旅游发展跨区域合作与产品构建/150

附录 黄河旅游国际论坛的发展概况/180

前言/序言

代  序
吴文学在“2015中国(三门峡)黄河旅游国际论坛”上的致辞
吴文学
中国国家旅游局副局长

尊敬的赵部长,尊敬的吴波先生、寇武江局长,及各位同仁,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2015年中国(三门峡)黄河旅游国际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旅游局向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文化与人文资源悠久厚重,是我国重要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我们国家地下文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陕西省在这个区域里,我们国家地上文物最丰富的省份山西省也在这个区域当中。
这样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丰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必将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甚或全球范围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必将塑造成全国、亚洲乃至全球知名的旅游品牌。
近年来,依托中国三门峡国际旅游文化节这样一个战略平台,河南省联合沿黄省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大大提升了黄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家都知道,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降风险和稳增长”的任务中,旅游业承担着独特的作用。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沿黄九省区的旅游部门领导和河南省18个地市的旅游部门领导汇集在这里,互相扶持、互相协作,共商黄河旅游发展大计。三门峡市是一个昂扬向上的城市,至今已经举办了21届旅游文化节,促进了三门峡旅游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发展旅游的精神,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敢于担当的作风。
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城市格局等众多方面的新变化,中国旅游业进入新一轮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期。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内年旅游接待人数已达36亿人次,出境游已经超过1亿人次。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中国已经由旅游资源大国变为了旅游大国,正在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但是,我们的旅游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尽管旅游业在当前这样一个情况下实现了逆势增长:1~4月份,我国旅游入境人数同比增长4%,出境人数仍然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以15%的速度增长,旅游人数也在以10%的速度增长;但是,旅游仍然是一个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产业,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黄河旅游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需要我们各方努力。因此,我也愿意借这样一个平台,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要培育和打造沿黄旅游带新的增长机遇,要统一和明确沿黄旅游带这一概念和战略。国家旅游局已经初步明确,将黄河旅游带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国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板块之一,作为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之后的第四大战略,因此,国家旅游局必将在黄河旅游带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人才培训、国际宣传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的力度。
第二,开创黄河旅游带合作新格局。要以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中国黄河旅游市场推广联盟等平台建设为契机,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态度,推进沿黄各省区之间的资源同享、客源共送、产品共推、形象共塑和市场共治,共同推进黄河旅游品牌的建设,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的新方向和新内容。因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化是以区域化为支点的。
第三,加强与三大国家战略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推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沿黄旅游带各省区市,要借力发展,充分发挥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睦邻友好、和平邦交方面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其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对内对外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承接作用。这就是沿黄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产品发展方向,以及合作的内涵。
第四,要加强沿黄旅游带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建设,要在黄河沿线加快建设一批精品级旅游景区,积极培育历史文化氛围,创建沿河风情、山水体验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及业态。旅游业已经走过了靠忽悠去做产业的时代,我们现在实实在在地进入了靠产品落地、靠产品建设去发展大产业的阶段。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文化是靠作品去教育人和感染人,旅游则是把作品变成产品落地,让人们能够融入作品,把作品变成生产力,变成现实的货币,让人们能够走入、分享并消费文化作品。
第五,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借鉴国际内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经验,集中推广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资源,充分激发国际旅游业界和入境市场对大黄河之旅的热情,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美丽中国”,了解黄河之旅。
女士们、先生们,黄河旅游的大合作、大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希望我们各位借助此次论坛,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黄河旅游的发展,力争将沿黄旅游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精品旅游带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集聚区。最后,我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与经济交响 本书《“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旅游攻略的指南,也非单纯的地理科普读物。它试图以一种更宏大、更深入的视角,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宏伟蓝图,与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紧密地联系起来。它探讨的,是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让黄河这条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河流,在“一带一路”的宏伟框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传承历史与展望未来的重要节点。 第一部分:“一带一路”的时代回响与黄河文明的千年积淀 本书的开篇,将首先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核心理念、以及其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文化、互联互通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深入剖析“一带一路”并非简单的经济合作,而是包含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战略,理解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紧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孕育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仅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承载着无数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积淀。我们将追溯黄河文明的起源,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到夏商周的青铜文明,再到秦汉的统一帝国,一一展现黄河流域如何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和重要传播地。我们会深入探讨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艺术审美,以及其对中华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 在这部分,我们并非简单地列举历史事件,而是着力于揭示“一带一路”的时代精神与黄河文明的内在联系。我们将审视“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与黄河文化所传承的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契合点。我们会思考,在“一带一路”的视野下,黄河这条古老的河流,是否能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成为展示中国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窗口? 第二部分:黄河旅游的多元维度与“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黄河旅游本身。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景点介绍,而是力求从更广阔的视角,展现黄河旅游的多元化和深层价值。 1. 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地理奇观的魅力: 黄河自西向东,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其沿途的地貌景观千变万化,鬼斧神工。我们将描绘黄河源头的圣洁与宁静,澜沧江畔的峡谷雄奇,黄土高原上壶口瀑布的雷霆万钧,以及下游平原的温婉秀丽。我们会分析这些自然景观如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风光相呼应,探讨在“设施联通”的大背景下,如何将黄河的独特自然之美,与国际游客的审美需求相连接。 2. 历史遗迹的厚重与文化遗产的传承: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域,遍布着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从乾坤湾的史前遗址,到殷墟的商朝王都,从西安的兵马俑,到洛阳的龙门石窟,每一处都诉说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探讨它们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传播意义。我们并非只是介绍“看什么”,而是要思考“如何看”、“如何理解”,如何让国际游客通过这些遗迹,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和中华文明的根脉。 3. 民俗风情的鲜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黄河沿岸各民族、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从陕北的剪纸、皮影,到宁夏的歌舞、花儿,再到山东的鲁绣、曲艺,这些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生动体现。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这些独特的民俗体验,融入到黄河旅游产品中,使其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思考,在“民心相通”的框架下,如何通过这些地方特色,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创造力,增进彼此的理解与友谊。 4. 红色旅游的价值与当代中国的精神传承: 黄河沿岸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生地,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从延安的革命旧址,到各地纪念馆,这些红色印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历程。本书将探讨如何将红色旅游与黄河的自然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以及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黄河旅游发展新机遇与挑战 在深入探讨了黄河旅游的多元维度后,本书将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为黄河旅游带来的全新机遇,同时也审视其面临的挑战。 1. 互联互通的红利: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设施联通”将极大地改善黄河沿线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等,这将显著提升游客的可达性和旅行的便利性,为黄河旅游的国际化注入强大的动力。我们将分析具体交通线路的连接,以及其对吸引国际游客的重要性。 2. 贸易畅通与文化交流的融合: “贸易畅通”不仅仅是商品贸易,也包括文化产品的交流与传播。本书将探讨如何将黄河旅游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文化产品、旅游服务进行对接,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例如,将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沿线国家的手工艺品进行展览和交易,共同开发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3. 政策沟通与市场拓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沟通”为黄河旅游的国际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与沿线国家政府部门、旅游机构的合作,简化签证手续,推广旅游产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 4. 资金融通与项目合作: “资金融通”将为黄河旅游的开发和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参与到黄河旅游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本书将关注可行的投融资模式,以及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基金等资源。 5. 民心相通的桥梁: 黄河旅游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民心相通”。本书将强调,通过高品质的旅游体验,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们亲身感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的当代发展,从而增进理解、消除误解、建立友谊。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文化体验、节庆活动、教育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 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 文化差异与沟通障碍: 如何克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障碍,让黄河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国际游客的需求,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黄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如何在开发旅游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市场营销与品牌推广: 如何在全球旅游市场中,有效塑造“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的独特品牌形象,吸引目标客群,需要创新的营销策略。 安全保障与风险管理: 确保游客在黄河沿线的旅行安全,并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是开展国际旅游的基础。 结语:共绘黄河新篇章,续写丝路新辉煌 《“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勾画一幅宏伟的蓝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浪潮中,让黄河这条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河流,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窗口,成为促进区域合作与共同繁荣的典范。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黄河旅游在“一带一路”宏大叙事中的角色和潜力的思考,探索如何通过更深入的文化理解、更创新的旅游模式、更坚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共同书写黄河旅游的新篇章,续写“一带一路”的辉煌。它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每一位读者,与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与经济交响之旅,共同见证黄河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近代海权理论与区域安全格局变迁的专著时,我被作者那种冷静而犀利的分析视角深深吸引。这本书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完全基于权力、地理和资源这三个核心要素,构建了一套解释全球海洋争端演变的理论框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并结合当代中国周边的复杂岛链结构,对未来几十年可能出现的战略热点进行了审慎的推演。书中大量的篇幅用于剖析不同大国在关键水道上的“安全困境”——即一方为了增强自身安全而采取的行动,必然导致他方安全感的下降,从而引发军备竞赛和摩擦升级。文风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密仪器,每一步论证都有坚实的史实和数据作为支撑,几乎没有煽动性的情绪色彩,完全是纯粹的战略思考。对于任何关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去情绪化的分析工具箱,让人学会如何跳出日常的新闻喧嚣,从更宏观的尺度去审视国家间的博弈本质。

评分

最近拜读的一本关于城市历史地理变迁的著作,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它以一条古老的河流为轴线,考察了这条河流两岸城市群在近两百年间如何适应工业化浪潮和水文环境的变化而自我重塑。作者采用了“层位分析法”,将城市的发展剖解为地质层、交通层、功能层和记忆层,然后逐层剥开来展示其演变过程。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对早期运河体系衰落后,铁路和公路如何野蛮地切入甚至截断了原有的社区联系和水系循环的描绘,这种对“割裂”的地理叙事,揭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逆转的社会和空间创伤。书中配有大量的历史地图对比,清晰地标注出不同时代城墙的消逝、堤坝的增高、以及新兴工业区对传统居住区的挤压。这种对人与“被塑造”的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思,极具批判性和现实意义。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街道布局背后,都隐藏着权力、经济和自然力量的漫长角力。

评分

我最近沉浸在一本关于中亚古代文明兴衰的著作中,它详尽地梳理了丝绸之路上几个关键城邦的政治结构、宗教信仰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原王朝与西方帝国之间扮演着文化中转站的角色。作者深入挖掘了大量一手考古资料和残存的碑铭文字,重建了那个时代商旅生活的真实图景——从胡商的衣着、他们交易的香料种类,到他们跨越沙漠时面临的严酷自然环境,描述得丝丝入扣,极具画面感。特别是书中关于粟特人在商业网络中扮演的“润滑剂”角色的分析,颠覆了我过去对游牧民族刻板的印象,展现了他们卓越的语言天赋和商业组织能力。它不仅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层面,更将笔触伸向了微观的生活细节,比如某一处绿洲客栈的日常账目记录,或是某一尊出土佛像上模仿犍陀罗风格的雕刻痕迹,这些细节的还原,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鲜活的、可触摸的过去。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叙事魅力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读完后感觉对那个“连接东西方”的历史脉络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而厚实,中央烫金的“一带一路”字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显得大气又不失古典韵味。尤其是右下角那幅以水墨晕染技法勾勒出的蜿蜒黄河图景,线条简练却意境深远,仿佛能让人嗅到泥土的芬芳和历史的沉淀。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米白色调,有效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排版上更是精妙,大量留白的设计让文字喘息,使得阅读节奏变得舒缓从容。章节标题的字体风格在严肃的学术气息和亲切的故事叙述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让人感受到内容的份量,又不至于产生距离感。不得不提的是,书中穿插的插图和地图,绘制得极为精细,那些古代商道的走向、重要节点的地理特征,通过清晰的图例和准确的比例尺展现出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探索欲。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踏上一场视觉与思想的深度旅程。我非常欣赏这种对书籍制作工艺的极致追求,它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区域文化人类学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田野调查报告集,它聚焦于长江中游某几个偏远山区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仪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细腻的田野记录,作者似乎将自己的生命节奏完全融入了当地社区,记录了那些濒临消亡的口头传说、祭祀歌谣以及特定的劳作场景。比如,其中一篇详细描述了当地一种特殊的“扎染”技艺,不仅记录了染料的植物来源和配比,还花了大量篇幅来解读这种图案在当地神话体系中所代表的宇宙观和家族图腾意义,这种深度融合了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的记录方式,让人深切感受到文化复杂性的美。文字朴素,却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的温度,读起来不像是在阅读报告,更像是跟随一位人类学家进行了一次贴近土地的探访。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正在以多快的速度,丢失掉那些与我们祖先的生存智慧和审美情趣紧密相连的珍贵遗产。这本书是一份沉甸甸的提醒,也是一份充满敬意的文化档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