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下册)

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谨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戏剧
  • 20世纪戏剧
  • 戏剧史
  • 文学史
  • 文化史
  • 中国文学
  • 戏剧研究
  • 历史
  • 艺术
  • 舞台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82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50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3
字数:60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戏剧史》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试图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描述中国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下卷纵论1949-2000年中国戏剧的发展,有“戏改”的波动,有“*革”的奇观,有新时期的多元景象。有传统的坚守与回归,有政治和艺术的博弈,有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有舞台形态的剧烈变化。这就是精彩丰富的20世纪中国戏剧。

作者简介

  傅谨,1956年生,文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戏剧与影视学)成员;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戏剧研究,著有《中国戏剧史》、《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及《续编》、《梅兰芳全集》等。多次获得文化部、中国文联、教育部和北京市颁发的学术和文艺奖项。

目录

第四编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十章 翻身和“戏改” (3)
一 解放了,翻身了(3)
二 改人:学习和训练(9)
三 改制:共和班与民主评议(18)
四 改戏:禁戏和禁戏的原则(28)
五 解放新戏(36)
六 移步不换形(46)
第十一章 纠偏和“五·五” 指示(60)
一 演出市场渐显萧条(60)
二 全国戏曲工作会议(68)
三 百花齐放(74)
四 反历史主义(78)
五 “五·五指示” 的颁布(86)
六 剧团登记(91)
第十二章 戏曲会演和话剧观摩(108)
一 全国戏曲会演(108)
二 粤剧遭遇打击(120)
三 北京人艺与《龙须沟》(124)
四 全国话剧观摩演出(129)
第十三章 打破清规戒律(137)
一 《十五贯》和《搜书院》(137)
二 演出剧目贫乏(146)
三 三大德政(157)
四 开放禁戏(163)
第四编小结(169)
第五编 歌颂“大跃进”,回忆革命史
第十四章 “大跃进” (175)
一 不演坏戏(175)
二 放卫星(185)
三 《茶馆》和《朝阳沟》(197)
四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206)
第十五章 三并举(218)
一 两条腿走路(218)
二 新剧种运动(222)
三 卧薪尝胆(231)
四 从“大跃进” 到紧缩(236)
第十六章 大演十三年(250)
一 翻箱底与吐苦水(250)
二 广州会议(258)
三 停演“鬼戏” (264)
四 《千万不要忘记》(273)
第五编小结(281)
第六编 高大全,三突出
第十七章 现代戏与封资修(285)
一 华东话剧观摩演出(285)
二 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292)
三 京剧革命(301)
四 《海瑞罢官》(308)
第十八章 八个“样板戏” (317)
一 旗手江青(317)
二 老舍沉湖(327)
三 演革命戏,做革命人(333)
四 《智取威虎山》(341)
五 《沙家浜》与《红灯记》(347)
第十九章 “样板戏” 之后(359)
一 移植“样板戏” (359)
二 《杜鹃山》(367)
三 后样板戏创作(373)
四 《曙光》和《丹心谱》(380)
五 《大风歌》(384)
第六编小结(389)
楔子:台港戏剧的发展(391)
第七编 回到“十七年”,面向新世纪
第二十章 回到“十七年” (401)
一 传统剧目回归(401)
二 伤痕与黑幕(414)
三 《四郎探母》(429)
四 回到“十七年” (435)
第二十一章 戏剧的危机与振兴(445)
一 危机悄悄来临(445)
二 振兴川剧(453)
三 《绝对信号》和《车站》(466)
四 戏剧批评的回归(478)
五 《曹操与杨修》(486)
第二十二章 多元的九十年代(491)
一 小百花与《西厢记》(491)
二 小剧场与商业(498)
三 戏剧节、评奖与剧团体制(506)
四 《董生与李氏》(511)
五 《骆驼祥子》与现代戏的新开拓(514)
六 世纪末的骚动(519)
第七编小结(526)
回眸与前瞻(528)
后记(531)


话剧新声与时代回响: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转型与探索(上册)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特别是自辛亥革命前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戏剧舞台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激荡历程。这一时期,中国戏剧告别了沉寂已久的传统戏曲的单一主导地位,在西方现代戏剧思潮的冲击与本土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中,催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剧”(话之剧)这一新兴艺术形态。全书旨在梳理和剖析这一关键历史阶段,话剧如何从启蒙的工具,逐步成长为具有独立艺术价值和深刻社会关怀的舞台实践。 第一章:旧剧的黄昏与新剧的曙光(1900-1915) 本章追溯了中国传统戏曲在近代化冲击下面临的困境与自我调整的努力。我们首先探讨了清末“文明戏”的兴起,分析了其在思想内容上如何试图嫁接政治教化与社会批判,虽然形式上仍是传统戏曲的衍化,但其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为后来的话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观众基础。 随后,焦点转向了“活报剧”的诞生及其历史定位。以“春柳社”等早期团体为核心,深入分析了林语堂、欧阳予倩等先驱者如何引入西方的演出理念和排练方法。这一阶段的剧作多以简单直白的讽刺或说教为主,但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话剧”的雏形,将“以语言为媒介,以舞台为载体”的理念首次付诸实践。本章的重点在于考察这些早期尝试如何突破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尝试写实主义的布景和表演风格,尽管此时的艺术水准尚显稚嫩。 第二章:从启蒙到艺术的自觉:新剧的勃兴与早期理论建构(1915-1925)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话剧的成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章详细阐述了“话剧”概念的最终确立,以及在胡适、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推动下,话剧如何被赋予了“解放思想、改造国民性”的神圣使命。 重点分析了文学家在话剧领域的介入,特别是文学社、剧界联合会等团体的活动。此时期的剧作开始展现出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更精妙的对白设计。本章着重研究了早期话剧的理论探索,如对易卜生、契诃夫等欧洲大师的翻译与引进,以及国内学者对“写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等流派的初步理解与本土化尝试。我们细致梳理了早期剧本的题材倾向——从批判旧式婚姻到呼唤民主自由,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上仍有待打磨,但在思想的穿透力上已远超前代。 第三章:上海的舞台:商业化与都市戏剧的兴起(1920s中期) 二十年代中期,上海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中心。本章剖析了上海特有的都市环境如何催生了一种半商业化、半艺术化的戏剧生态。新光、明星等职业剧团的出现,标志着戏剧开始脱离完全依附于学校或社团的状态,形成了初步的职业演员队伍和相对固定的观众群。 本章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商业化戏剧的特点:剧目题材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叙事节奏加快,并开始注重舞台效果和服装的精致化。我们区分了上海舞台上“改良的旧剧”与“纯粹的话剧”之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了上海的剧评界如何迅速成长,成为引导舆论和评估艺术水准的关键力量。同时,对早期著名女演员的登台现象进行了专门讨论,探讨了这对社会观念和舞台形象的冲击。 第四章:北京的学院派与戏剧教育的奠基(1920s-1930s初) 与上海的商业氛围相对,北京的戏剧发展则更多地体现了学院派的严谨与探索精神。本章聚焦于北京大学、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等机构在话剧教育和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 我们详细考察了阿 অঞ্চলের(阿英)、洪深、焦菊隐等人在北京的实践活动。洪深将西方舞台调度理论系统引入中国,强调舞台空间的合理利用;焦菊隐则致力于研究如何将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融入现代戏剧表演中。本章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剧作对社会结构和国民精神的深层挖掘,如对封建残余的无情揭露和对底层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这一阶段的戏剧,开始显现出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自觉性,强调“做戏”而非“说教”。 第五章:左翼戏剧的崛起与现实主义的深化(1930年代前期) 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话剧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左翼思潮的浪潮。本章是本书中篇幅最长、分析最细致的部分之一,重点探讨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兴起、其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引入,以及由此带来的剧作风格的根本性转变。 我们分析了“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及其对剧团和创作的导向作用。剧作的焦点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转向了对阶级斗争、劳工疾苦、民族危亡等宏大主题的刻画。本章详细分析了夏衍、田汉(在特定时期的创作)、以及新兴的剧作家如沙叶新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的特点在于其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鲜明的立场。表演风格上也更加强调“深入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奠定了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戏剧的基本范式。 第六章:流亡与抗争:抗战初期戏剧的转向(1930年代中后期) 七七事变后,戏剧的中心开始转移,剧作家和演员们面临着“为谁演出”和“如何演出”的重大抉择。本章探讨了戏剧界如何迅速响应民族危亡的号召。 重点分析了“战时戏剧”的特点:主题高度集中于抗日救亡、揭露日寇暴行、鼓舞民间士气。大量的“移动剧团”深入民间和前线,这迫使戏剧创作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形式上更倾向于短小精悍、感染力强的独幕剧和街头剧。本章还将考察剧作家群体在后方(如武汉、重庆)的坚持与探索,他们如何在战争的阴影下,努力保持戏剧艺术的独立性和思想的深度,为中国话剧如何在极端困境中延续生命力,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本书通过对剧目、理论思潮、演出团体和关键人物的系统梳理,旨在揭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话剧从“新奇事物”到“民族艺术”的艰难蜕变史,勾勒出一部充满激情、冲突与创新的舞台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处理那些边缘化的、非主流的戏剧形式时,所展现出的包容性和深入挖掘的勇气,非常值得称赞。很多研究常常集中于那些被主流教科书定论的“大师”和“经典”,而忽略了那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间剧团或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表演艺术。这本书却花了不少笔墨去描绘这些“非正典”的艺术实践,它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艰难地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又如何在不经意间为后来的主流艺术提供了灵感源泉。这种对“底层叙事”的关注,让整个戏剧史的图景变得更加完整和立体,不再是单向度的精英文化展示。作者的叙述风格在此处变得尤为亲切和富有同情心,读起来让人感受到他对这些沉默的艺术家的深深敬意,也让我对中国戏剧的丰富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雅致,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装载了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翻开的,想对那段波澜壮阔的戏剧变迁有个清晰的脉络。开篇就引入了几个关键的艺术家群体,他们的艺术追求和当时的社会思潮碰撞出的火花,读来令人深思。特别是关于“实验戏剧”那一部分的叙述,作者似乎并未将笔墨停留在简单的流派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先驱者们在创作理念上如何挣扎与突破,他们的作品在当时是如何被冷遇或热捧的,这种细腻的笔触,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争议和活力的年代。文字流畅而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被其娓娓道来的叙事所吸引,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特定剧目时,那种对文本细节的精准把握,既能勾勒出舞台上的宏大场景,又能捕捉到演员面部微妙的情绪变化,这使得抽象的理论分析变得鲜活起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

评分

读到中后段,我感受到了作者在梳理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高超的驾驭能力。不同流派间的论战、借鉴与排斥,往往是历史中最精彩的部分,但也是最容易写得含糊不清的地方。然而,此书却能将这些复杂的派系斗争梳理得井井有条,谁在何时何地提出了什么主张,影响了哪些人,产生的后果如何,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有一种近乎于“编年史”的细致,但又不失学术论文的批判性。例如,对某位戏剧家晚期风格转折的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因为个人兴趣的转移,而是结合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位置和承担的社会责任,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社会心理学解释。这种将艺术史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史坐标系中进行审视的格局,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理论深度。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部梳理历史的著作,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深度访谈录,只不过访谈的对象是过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声音和舞台影像。我尤其关注其中对于“民间戏剧现代化改造”这一议题的处理。以往的论述往往将此视为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但这本书却巧妙地挖掘了底层戏班子在面对新文化冲击时的自我革新动力。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和私人信件,通过那些未经修饰的原始资料,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在生存压力与艺术理想之间的艰难抉择。这种微观视角的切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宏大历史叙事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那种夹叙夹议的笔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翻过一页,都仿佛能听到百年前剧场里传来的咿呀声和掌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优秀历史研究的标志,它让历史“活”了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颇具匠心,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线索平铺直叙,而是根据艺术思潮和地域特点进行了几次巧妙的转折。例如,在探讨某南方流派的发展时,作者突然将叙事拉回了当时的文化管理政策背景下,分析外部环境对艺术生态的重塑作用。这种跳跃感,初读时或许会让人稍感不适,但深入阅读后便能体会到,作者意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强调戏剧的生成是内生动力与外在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关于美学观念的嬗变那几章,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被动接收,到主动的本土化消化和再创造,每一个阶段的论证都引用了相当有说服力的剧作文本作为例证。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力度非常扎实,避免了空泛的赞美或批判,真正做到了以史为证,以剧为体。

评分

送货快捷服务周道。

评分

傅老师的书,学戏剧史有必要了解。

评分

很好,很满意的一次购货

评分

学术价值高,到货很快,超赞

评分

收到

评分

体系完备,创见迭出。难得的佳作。

评分

第二天就到了。很快。包装也不错。

评分

质量很好 包装的也很好 前天订单 第二天就到了 很快 好评

评分

第二天就到了。很快。包装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