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真是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工具书!我原本对某些传统工艺的细节了解得比较模糊,比如宋代的定窑瓷器和明代的掐丝珐琅,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但翻开这部辞典,简直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精美的艺术殿堂。光是“陶瓷”这个条目下的分支,就详尽得令人咂舌,从原料的选取、胎体的塑形、釉彩的配制到烧制的窑炉类型,都有非常专业的论述和清晰的图示辅助。我特别欣赏它对地域特色的强调,比如蜀绣的针法精妙与湘绣的雄浑大气之间的细微差别,通过文字对比和历史渊源的梳理,一下子就清晰明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仅罗列知识点,还穿插了许多艺术大师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品的赏析角度。我记得上次为一个工艺美术展的图录撰写导语时,很多专业术语和历史脉络的梳理,都是得益于这本书的扎实储备。它的编排逻辑非常科学,从大的门类到具体的技法,层层递进,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循着索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行家也能从中挖掘到更新颖的考据角度。这部辞典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查阅”,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全景式的中国工艺美术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个简单的“辞典”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审美史。我最近正在整理一个关于古代纺织品纹样的课题,需要对比不同朝代龙纹、祥云纹在织物上的变形规律。这部辞典的“织绣”部分,提供了极为详尽的纹样图谱和文献索引。它的优势在于那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它会将纺织工艺与所使用的染料成分联系起来,甚至会提及相应纹样在哲学或宗教中的寓意。比如,对于“云肩”这一服饰构件的演变,它不仅描述了织造技法,还关联到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象征的社会等级。这种立体化的知识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维度。它强迫你跳出单一的工艺视角,用更宏观的历史和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上的无数匠人和艺术家进行无声的对话,感受他们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真是令人心生敬畏。
评分老实说,我手里这本《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的分量可真不是盖的,光是捧着它,就觉得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感。我主要关注的是漆器和金银工艺这几个部分。在研究古代丧葬制度与器物演变的关系时,这本书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证据链。例如,书中对唐代螺钿工艺中“戗夺”和“镶嵌”技法的区分,以及不同时期对“大漆”处理工艺的偏好变化,描述得极其细致入微。我曾经为了搞清楚一个出土文物上使用的特定描金技术,查阅了好几本专业书籍,但信息零散,界限模糊。而这部辞典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标准化了。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图册,而是深入到材料科学和手工流程层面的深度解析。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工匠们在昏暗的作坊里,一丝不苟打磨每一片贝壳、熔炼每一克贵金属时的专注神态。对于研究古代技术史的学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或缺的“字典级”参考资料。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考证,让每一个术语背后都有可靠的文献支撑,确保了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其广博的覆盖面,几乎涵盖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方方面面,有些冷门绝学也被收录其中,这一点非常让人惊喜。比如,我偶然翻到了关于“竹木雕刻”中的“竹编”这一项,原以为只会简单提及,没想到它详细介绍了苏绣、湘绣之外,一些地方性的棕编、草编技艺的地域分布和文化内涵。对于我这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宝藏。它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那些已经名声在外的“大部头”艺术上,而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流派、每一种材料。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时期“审美趣味”变化的描述,比如从汉代的浑厚古拙到魏晋的清逸疏朗,再到盛唐的雍容华贵,这种对时代精神与工艺风格的关联分析,让冰冷的工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文气息。每次翻阅,都能激发新的研究思路,迫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手艺”,重新体会它们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智慧。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抱起这本《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我内心是有点忐忑的,生怕它内容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它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在版式设计和图文排版上做得非常人性化。比如,重要的概念用粗体或者不同的字体高亮显示,便于快速定位核心信息。更贴心的是,书中对一些复杂工艺流程的解释,配有流程图或剖面图,这对于理解那些涉及多重工序的技艺(比如景泰蓝的烧制过程)极为关键。我之前在网上学习过一些关于玉器雕刻的视频,但始终对“打籽”、“镂空”等手法的精确力度和角度把握感到困惑。这本书通过文字描述和示意图的结合,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操作模型。它不仅是“知道”,更是“理解”的桥梁。对于一个以自学为主的爱好者来说,有这样一本结构清晰、兼顾理论与实践的辞典在手,学习效率无疑是大大提升了。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人摸索,而是有了一位博学的导师随时在旁指导。
评分时与不时何以为?赠君白雪梅花枝。
评分我生山野无能为,学剑学书空放荡。
评分明朝酒醒呼鹤归,白云满地芝草肥。
评分好书
评分祝君放笔一大笑,不须揽镜亦自肖。
评分好书全五星
评分好书
评分山翁野老争道真,松篁节操梅精神。
评分本书是对二战结束后蒋介石秘密在台湾组织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白团”的介绍。作者访谈了当事人,调研了台北中研院档案和“国防大学”档案,并查阅蒋介石和户梶金次郎等人的日记,为我们展现了“白团”的建立背景、组织结构、日常运作和相关人物等。由于“白团”的隐秘性导致国内的相关专著并不多,虽然《台湾周刊》2002年以“台湾与白团的勾结”为题、《世纪》2009年以“《蒋介石日记》与‘神秘白团’”为题做过专题介绍。但本书的出版仍然具有极强的史料意义。本书是对二战结束后蒋介石秘密在台湾组织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白团”的介绍。作者访谈了当事人,调研了台北中研院档案和“国防大学”档案,并查阅蒋介石和户梶金次郎等人的日记,为我们展现了“白团”的建立背景、组织结构、日常运作和相关人物等。由于“白团”的隐秘性导致国内的相关专著并不多,虽然《台湾周刊》2002年以“台湾与白团的勾结”为题、《世纪》2009年以“《蒋介石日记》与‘神秘白团’”为题做过专题介绍。但本书的出版仍然具有极强的史料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