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山 著
图书标签:
  • 工艺美术
  • 中国工艺
  • 美术史
  • 辞典
  • 艺术
  • 文化
  • 传统工艺
  • 收藏
  • 设计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33900
版次:3
商品编码:1055163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138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较全面和历史地介绍了我国工艺美术各个领域的研究精华,内容广博,篇幅较大,具有多学科性质。举凡历史、地理、考古、哲学、宗教、民俗、文学、戏曲、音乐以及科技等,均有涉及。全书分31个部分,计有总类,陶瓷,染织,服饰,金属工艺,雕塑工艺,漆器,家具,刺绣、抽纱,编织工艺,建筑、园林艺术,壁画,书籍装帧,脸谱面具、剧装戏具、民族乐器,首饰,车、旗、帐、伞,玩具,文房四宝,印章、国画技法、装裱、木板年画、剪刻纸、皮影、木偶、扇子、手杖、灯彩、风筝、烟花爆竹、绒绢纸花、工艺画,玻璃、搪瓷、塑料、皮革、灯具、铝制品,各地著名工艺美术品,基础图案、美术字,色彩,传统题材,寓意纹样,工艺美术著作,名匠、名师、名家,其他,后有附录。各部分之间,力求分类合理。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类别目录
分类目录
正文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笔画索引

精彩书摘

安溪窑
古代瓷窑,在福建安溪县。发现宋元青白瓷窑址二十余处,以垵园窑遗址面积最大,遗留标本也最丰富,有各式盘碗、瓶、壶、盒子、军持等。装饰有刻花、印花、堆贴花、釉上加酱褐彩绘等。
同安窑
宋元瓷窑。在福建同安县。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器皿以碗为多,碗里外细线条划花及篦划纹饰。
碗窑乡窑
古代瓷窑。在福建泉州。始于宋,终于元。产品以青白瓷为主,并有少量青釉器。
磁灶窑
古代陶瓷窑。在福建泉州。始于南朝,终于元,南宋至元为其盛期。产品有青瓷、黑瓷和绿釉陶器等。胎体较粗。多为灰白色,也有泥黄色。装饰有划花、印花和堆花等。为适应外销需要,装饰花纹有的带有异国风味。产品曾在海外许多国家出土。
广窑
宋代瓷窑。在广东肇庆阳江。宋南渡后所建。胎质粗而色褐。器多天蓝
色,惟不甚匀,釉厚处或作靛蓝色,釉薄处或作灰蓝色,无釉处所现之色如黄酱色。
七里镇窑
古代瓷窑。始烧于晚唐,盛于两宋。终于元。窑址在江西赣州市东郊。是迄今为止,在江西南部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烧造历史最长的宋元古窑场。产品器体厚重、大多为实圈足,施釉不及底。器型有碗、盏、盘、罐、壶等。产品中还有部分外销瓷。主要品种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青釉类胎质坚细,釉呈蟹壳青,也有呈暗褐色的。白釉和影青瓷胎质细腻,釉质肥厚,呈乳白色。黑瓷有黑釉、酱褐釉、酱红釉、茶青釉和黑釉窑变等。
典籍中的丝路瑰宝:一部跨越千年的中外美术交流史 书籍信息: 书名: 丝路流光:汉唐间的中外工艺美术互动与演变 作者: 王怀瑾 出版社: 华夏文源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580页(含大量图版与文物高清照片) 定价: 320.00 元 --- 内容提要 《丝路流光:汉唐间的中外工艺美术互动与演变》并非一部收录中国历代工艺美术门类的综合性辞典,而是聚焦于汉代至唐代(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907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对古代丝绸之路沿线所承载的中外工艺美术的物质交流、技术渗透、风格融合与本土化创新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 本书旨在揭示,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香料之路的交织地带,工艺美术如何成为不同文明间最直观、最持久的对话媒介。它以实物为证,通过对出土文物、传世珍品及文献记载的梳理分析,构建起一幅动态的、充满活力的中外工艺美术互动图景,展现了中国工艺在吸收外来元素后所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中国技术对周边区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 详细章节与研究侧重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沿线工艺美术的复杂脉络: 第一部分:导论与背景——丝路上的“物”语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研究的时间范围与地理范围,重点阐述了汉唐时期中国工艺美术在国内外环境下的发展态势。它探讨了官方推动(如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与民间贸易在工艺品流通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风格的输入”、“技术的移植”与“元素的混合”三个核心分析框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金属工艺的交汇:金银器与冶金技术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详细考察了中原王朝与中亚、西亚金属工艺的交流。 胡风的盛行: 重点分析了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于内地的金银器皿中体现出的萨珊波斯、犍陀罗风格特征,如猎宴纹、联珠纹、动物搏斗纹的图案元素如何在本土金银器(如马王堆汉墓、窖藏出土品)上得到模仿、改塑和本土化处理。 技术逆向输出: 研究了中国高超的失蜡法在西域和更西方的传播影响,以及唐代长安城内聚居的粟特、波斯工匠带来的新颖工艺和造型手法,如錾花技术与鎏金工艺的精进。 钱币与金属装饰: 对比分析了罗马、波斯萨珊王朝金币的铸造技术与唐代宝相花纹饰铜镜的制作工艺之间的潜在联系。 第三部分:丝绸之路上的“软黄金”:纺织与染色艺术 本部分聚焦于丝绸,但这并非简单描述丝绸的生产,而是关注丝绸作为贸易媒介,承载的装饰图案与技术的互动。 图案的跨文化解读: 选取了新疆吐鲁番、楼兰等地出土的残片,对比分析了锦纹中团窠纹、联珠纹与希腊化艺术的影响。探讨了“云气纹”如何演变为更具动感的“宝相花”结构,以及中国传统纹样(如龙凤)如何被西域染色师重新诠释。 染色技术的传播: 考察了来自印度的靛蓝染料和波斯地区的茜草染料在唐代江南地区的应用情况,以及中国先进的缫丝技术向周边地区的扩散轨迹。 第四部分:陶瓷的转型:从“实用”到“异域”的审美迁徙 陶瓷部分着重于研究外来审美如何影响中国制瓷业的造型与装饰,以及中国陶瓷如何反向进入中亚和伊斯兰世界。 “三彩”与“唐青花”的缘起: 深入分析了唐代洛阳三彩中对异域人物(胡商、乐舞俑)的描绘,以及这种异域风情如何反哺到器物的釉色和造型设计上。重点研究了中原地区受到中亚玻璃器皿造型启发而烧制的青釉瓷器,探讨了“青”色从南青北白体系中突围的审美动因。 “白瓷西行”: 基于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考古发现的中国白瓷碎片,分析了唐代邢窑、定窑白瓷因其“类雪类玉”的质地,在伊斯兰世界中被视为珍宝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它对叙利亚、埃及当地陶器生产产生的设计冲击。 第五部分:雕塑、建筑与宗教艺术的融合 本部分侧重于佛教艺术作为媒介,促进了工艺美术的交流。 石窟造像的风格变迁: 通过敦煌、炳灵寺、克孜尔等地的壁画和雕塑,追踪了犍陀罗艺术的线条感、衣纹处理如何逐渐被中原地区吸收并转化为中晚唐时期“褒衣博带”的自然写实风格。 复合材料的应用: 研究了在寺庙建筑和宗教法器制作中,木雕、金属镶嵌(如掐丝技术的前身)与颜料使用上的跨文化借鉴。 第六部分:工艺美术的本土化与创造性转化 总结部分强调,汉唐间的工艺交流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系列创造性的“本土化”过程。中国工匠以其深厚的传统工艺基础,对接收到的外来元素进行了高超的再创造,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汉唐气象”的成熟风格,为后世的宋元工艺奠定了审美基础。 --- 本书特色 1. 多学科交叉视角: 综合运用考古学、艺术史学、材料科学和文献学的方法,对工艺品的物质本体和文化内涵进行双重考证。 2. 注重实物对比: 全书收录了超过400幅高清彩图,将不同文明区域的同类器物并置对比分析,直观呈现风格的相似点与差异性。 3. 动态的交流模型: 避免了传统研究中“单向输出”的视角,强调了技术与风格在丝路上的双向流动与复杂互动,展现了唐代作为世界性文化中心的包容性与强大的吸纳能力。 4. 深入的个案剖析: 针对特定纹饰(如卷草纹、忍冬纹)或特定技术(如唐代琉璃的烧制),进行长达数十页的专题研究,力求详尽。 《丝路流光》是希望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如何通过世界性通道实现自我更新和超越的学者、研究人员及高级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它填补了对汉唐时期工艺美术全球化视野研究的空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真是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工具书!我原本对某些传统工艺的细节了解得比较模糊,比如宋代的定窑瓷器和明代的掐丝珐琅,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但翻开这部辞典,简直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精美的艺术殿堂。光是“陶瓷”这个条目下的分支,就详尽得令人咂舌,从原料的选取、胎体的塑形、釉彩的配制到烧制的窑炉类型,都有非常专业的论述和清晰的图示辅助。我特别欣赏它对地域特色的强调,比如蜀绣的针法精妙与湘绣的雄浑大气之间的细微差别,通过文字对比和历史渊源的梳理,一下子就清晰明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仅罗列知识点,还穿插了许多艺术大师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品的赏析角度。我记得上次为一个工艺美术展的图录撰写导语时,很多专业术语和历史脉络的梳理,都是得益于这本书的扎实储备。它的编排逻辑非常科学,从大的门类到具体的技法,层层递进,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循着索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行家也能从中挖掘到更新颖的考据角度。这部辞典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查阅”,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全景式的中国工艺美术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个简单的“辞典”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审美史。我最近正在整理一个关于古代纺织品纹样的课题,需要对比不同朝代龙纹、祥云纹在织物上的变形规律。这部辞典的“织绣”部分,提供了极为详尽的纹样图谱和文献索引。它的优势在于那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它会将纺织工艺与所使用的染料成分联系起来,甚至会提及相应纹样在哲学或宗教中的寓意。比如,对于“云肩”这一服饰构件的演变,它不仅描述了织造技法,还关联到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象征的社会等级。这种立体化的知识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维度。它强迫你跳出单一的工艺视角,用更宏观的历史和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上的无数匠人和艺术家进行无声的对话,感受他们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真是令人心生敬畏。

评分

老实说,我手里这本《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的分量可真不是盖的,光是捧着它,就觉得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感。我主要关注的是漆器和金银工艺这几个部分。在研究古代丧葬制度与器物演变的关系时,这本书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证据链。例如,书中对唐代螺钿工艺中“戗夺”和“镶嵌”技法的区分,以及不同时期对“大漆”处理工艺的偏好变化,描述得极其细致入微。我曾经为了搞清楚一个出土文物上使用的特定描金技术,查阅了好几本专业书籍,但信息零散,界限模糊。而这部辞典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标准化了。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图册,而是深入到材料科学和手工流程层面的深度解析。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工匠们在昏暗的作坊里,一丝不苟打磨每一片贝壳、熔炼每一克贵金属时的专注神态。对于研究古代技术史的学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或缺的“字典级”参考资料。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考证,让每一个术语背后都有可靠的文献支撑,确保了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其广博的覆盖面,几乎涵盖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方方面面,有些冷门绝学也被收录其中,这一点非常让人惊喜。比如,我偶然翻到了关于“竹木雕刻”中的“竹编”这一项,原以为只会简单提及,没想到它详细介绍了苏绣、湘绣之外,一些地方性的棕编、草编技艺的地域分布和文化内涵。对于我这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宝藏。它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那些已经名声在外的“大部头”艺术上,而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流派、每一种材料。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时期“审美趣味”变化的描述,比如从汉代的浑厚古拙到魏晋的清逸疏朗,再到盛唐的雍容华贵,这种对时代精神与工艺风格的关联分析,让冰冷的工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文气息。每次翻阅,都能激发新的研究思路,迫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手艺”,重新体会它们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智慧。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抱起这本《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我内心是有点忐忑的,生怕它内容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它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在版式设计和图文排版上做得非常人性化。比如,重要的概念用粗体或者不同的字体高亮显示,便于快速定位核心信息。更贴心的是,书中对一些复杂工艺流程的解释,配有流程图或剖面图,这对于理解那些涉及多重工序的技艺(比如景泰蓝的烧制过程)极为关键。我之前在网上学习过一些关于玉器雕刻的视频,但始终对“打籽”、“镂空”等手法的精确力度和角度把握感到困惑。这本书通过文字描述和示意图的结合,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操作模型。它不仅是“知道”,更是“理解”的桥梁。对于一个以自学为主的爱好者来说,有这样一本结构清晰、兼顾理论与实践的辞典在手,学习效率无疑是大大提升了。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人摸索,而是有了一位博学的导师随时在旁指导。

评分

时与不时何以为?赠君白雪梅花枝。

评分

我生山野无能为,学剑学书空放荡。

评分

明朝酒醒呼鹤归,白云满地芝草肥。

评分

好书

评分

祝君放笔一大笑,不须揽镜亦自肖。

评分

好书全五星

评分

好书

评分

山翁野老争道真,松篁节操梅精神。

评分

本书是对二战结束后蒋介石秘密在台湾组织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白团”的介绍。作者访谈了当事人,调研了台北中研院档案和“国防大学”档案,并查阅蒋介石和户梶金次郎等人的日记,为我们展现了“白团”的建立背景、组织结构、日常运作和相关人物等。由于“白团”的隐秘性导致国内的相关专著并不多,虽然《台湾周刊》2002年以“台湾与白团的勾结”为题、《世纪》2009年以“《蒋介石日记》与‘神秘白团’”为题做过专题介绍。但本书的出版仍然具有极强的史料意义。本书是对二战结束后蒋介石秘密在台湾组织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白团”的介绍。作者访谈了当事人,调研了台北中研院档案和“国防大学”档案,并查阅蒋介石和户梶金次郎等人的日记,为我们展现了“白团”的建立背景、组织结构、日常运作和相关人物等。由于“白团”的隐秘性导致国内的相关专著并不多,虽然《台湾周刊》2002年以“台湾与白团的勾结”为题、《世纪》2009年以“《蒋介石日记》与‘神秘白团’”为题做过专题介绍。但本书的出版仍然具有极强的史料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