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调查及救助机制探析

流浪儿童调查及救助机制探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维泰 著
图书标签:
  • 流浪儿童
  • 未成年人保护
  • 社会救助
  • 社会问题
  • 儿童福利
  • 救助机制
  • 社会工作
  • 法律
  • 调研报告
  • 弱势群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84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14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书系·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4
字数:4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叙述了与主流社会和主导文化具有同质性差异的边缘特征及亚文化之中的流浪儿童社会现象;深入全面地论证了流浪儿童群体是人道灾难和社会问题造祸的结果;将流浪儿童、流浪生活和流浪文化,既作为三位一体予以关联,又作为相互对应的范畴予以立体化、多面化调查和解析,清晰理出流浪未成年人生活现象和行为方式中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关于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理论、方法和对策。

作者简介

  赵维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紧紧围绕人本理念,从事社会学专业研究2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老年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儿童问题以及社会事业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目录

第一章 流浪儿童现象/1
第一节 流浪儿童含义和概貌/1
第二节 流浪生活中儿童的生活和行为/4
第三节 流浪儿童的生活景况/9
第四节 流浪儿童的成因/12
第五节 流浪儿童具备社会群体形式/15
第六节 流浪儿童文化程度和年龄段状况/16
第七节 流浪儿童父母职业状况/17
第八节 流浪儿童自述流浪时间状况/18
第九节 进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两次及以上儿童的情况/18
第二章 流浪儿童特征和属性/21
第一节 流浪生活不具备儿童的人性发展条件/21
第二节 流浪生活中儿童群体特征/23
第三节 流浪儿童现象具有非社会性成长性质/29
第四节 若干流浪儿童个人特征和归属/32
第三章 流浪儿童受伤害状况和分析/59
第一节 流浪儿童自述受到伤害的样本实录和状况统计/59
第二节 对流浪生活中“伤害”的分析/63
第四章 “愿意回家”和“不愿意回家”两种状况的对比和分析/67
第一节 “愿意回家”流浪儿童的状况和分析/67
第二节 “不愿意回家”流浪儿童的状况和分析/71
第三节 “愿意流浪生活”态度的分析/78
第四节 “愿意回家”儿童与“不愿意回家”儿童的对比和分析/80
第五章 离家出走原因/86
第一节 流浪儿童自述的直接性离家出走原因/86
第二节 结伙结伴离家出走原因/87
第三节 从自述离家出走原因,到陷入流浪生活的人数比例/88
第四节 由直接性离家出走原因产生的流浪生活状态和行为/89
第五节 离家出走的性质/90
第六节 离家出走原因归类方法/93
第六章 离家出走的家庭原因与分析/96
第一节 家庭感情的离心力原因与分析/96
第二节 家长的子女价值观原因与分析/97
第三节 家长专制原因与分析/99
第四节 家庭教育原因与分析/102
第五节 家庭暴力原因和分析/106
第六节 离婚家庭原因的认识和分析/108
第七节 家庭“贫困”原因和分析/110
第八节 亲情纽带遭到破坏原因和分析/112
第七章 离家出走归因分析/115
第一节 离家出走是社会原因/116
第二节 离家出走具体行为原因和分析/119
第三节 儿童的发展状况原因和分析/122
第四节 社会心理原因和分析/126
第五节 个性原因和分析/133
第六节 “先有倾向”原因和分析/136
第八章 离家出走儿童陷入流浪生活的原因/138
第一节 儿童离家出走后可能遭遇的情景/138
第二节 儿童离家出走后陷入流浪生活的原因/139
第三节 离家出走就意味着进入形态化的流浪生活/140
第四节 陷入流浪生活的初始/140
第九章 流浪生活与儿童发展关系的解析/142
第一节 流浪生活中儿童的性质与特征/142
第二节 流浪生活与流浪儿童/146
第十章 流浪儿童行为状况和分析/153
第一节 被调查者亲自送回家流浪儿童系列行为汇集/153
第二节 流浪儿童行为的性质/153
第三节 流浪儿童与流浪行为之间的关系和自护/162
第四节 流浪儿童社会隔阂性行为表现/164
第五节 流浪儿童独有的行为特征/165
第十一章 流浪儿童“团伙”探讨/169
第一节 流浪儿童团伙含义和状况/169
第二节 参入流浪儿童团伙的阶段/173
第三节 参入流浪儿童团伙的手段/173
第四节 流浪儿童自组织团伙/180
第五节 反人性和反社会性的团伙性歇斯底里状况/181
第六节 流浪儿童团伙“老大”的性质/183
第七节 “老大”对团伙的控制方式/184
第十二章 多次离家出走即多次流浪生活现象分析/187
第一节 状况统计/187
第二节 有些流浪儿童已完全不适应在家庭中生活/188
第三节 已经形成流浪癖/189
第四节 流浪生活精神满足法/190
第五节 最容易形成再次流浪生活的几种状况/191
第六节 回归家庭后还总是认为“在外生活”比“在家好”的原因和分析/193
第十三章 流浪文化/196
第一节 流浪文化与流浪生活、流浪儿童/196
第二节 流浪文化的结构性不良作用/199
第三节 流浪文化依赖的基础/201
第四节 流浪文化对流浪儿童的控制方式/202
第五节 流浪文化在流浪儿童中的不当认识的分析/203
第六节 流浪文化在流浪儿童中的两个主要特征和表现/207
第十四章 流浪儿童中流浪文化现象/213
第一节 用极力寻找辩解性理由的方式作为助长不良行为的机制/214
第二节 “无关心”与“有关心”表现的倾向性不同/215
第三节 紧张性角色人格表现/215
第四节 不具备创造性和升华性/217
第五节 成长本性中那种儿童个性与主体状况消亡了/217
第十五章 流浪儿童心理与意识内容和分析/219
第一节 流浪儿童心理意识上的特点/220
第二节 对调查中流浪儿童表现的意识观念及社会心理的认识和分析/223
第十六章 流浪行为“习性”亦即“习惯”问题/238
第一节 流浪生活“习惯”的定义/238
第二节 儿童流浪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241
第三节 流浪生活习惯的特点/244
第四节 家庭、家长和社会工作者在流浪生活习惯面前容易出现的消极态度/245
第十七章 流浪儿童“谎言”现象/248
第一节 流浪儿童“谎言”的存在状况和分析/248
第二节 说谎的原因/252
第三节 谎言的机制和作用/253
第十八章 将来流浪儿童现象的变化和预测/256
第一节 多种家庭纽带丧失/257
第二节 社区和家庭不能满足儿童多向性需要/257
第三节 家庭内多种地位和角色缺陷严重/259
第四节 儿童不良行为/260
第五节 其他社会关系/261
第十九章 流浪儿童使用儿童权利提出的发展要求/263
第一节 流浪儿童回答儿童权利对自身的意义/263
第二节 要求全社会做到真实性和科学化尊重儿童的主体性/264
第三节 要求围绕儿童权利进行的社会事业/268
第四节 流浪儿童认知回归主流社会的环境和条件/270
第五节 流浪儿童从其权利范畴要求的救助保护工作方式/275
第二十章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学研究/278
第一节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学的框架/278
第二节 救助保护内容和方法的确定/280
第三节 救助保护工作内容/281
第四节 救助保护方法/283
第五节 救助保护工作对象和方法的区别/284
第二十一章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事业/287
第一节 救助保护事业与儿童发展/288
第二节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活动的理论含义/290
第三节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事业理论模式/294
第四节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事业体制模式/299
第二十二章 回归主流社会/302
第一节 “回归主流社会”概述/302
第二节 用“社会性”含义导引“回归主流社会”活动/303
第三节 回归主流社会原理探析/305
第四节 回归主流社会机制要论/306
第五节 回归主流社会方法/307
第二十三章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设置/311
第一节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设置的建设/311
第二节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设置的活动目标/314
第三节 救助保护机构设置的本然性方法/315
第二十四章 建立救助保护学校/320
第一节 设想的缘由/320
第二节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特性要求建立救助保护学校/322
第三节 救助保护学校的意义/325
第四节 救助保护学校应对的流浪儿童主要特征/326
第五节 救助保护学校活动/329
第六节 激励方法/335
第七节 群体疗法/335
第二十五章 回归家庭/337
第一节 增添国家监护人职能和责任/337
第二节 流浪儿童回归家庭的意向/338
第三节 回归家庭后儿童使用的方法/339
第四节 对待回归家庭孩子的态度和保护方式/339
第五节 学校和社区的支持方式/340
第二十六章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工作者/341
第一节 救助保护工作者的质性/341
第二节 吸引儿童的工作者形态/342
第三节 工作素养/343
第四节 厚重型的教育方法/346
第五节 救助保护工作者的若干困难/348
第二十七章 适性教育/349
第一节 流浪儿童教育方法的论述/350
第二节 救助保护教育的内义——价值给予工程/353
第三节 “为他人着想”教育之中的“社会性”内涵/354
第四节 大理论教育方法的无效之处/355
第五节 社会性价值和标准要永远立于教育内容的核心地位/356
第六节 正确使用二分法对比教育/358
第七节 劝导教育方法的分析/359
第八节 惩罚方法问题/361
第九节 流浪儿童对施与教育者的要求/362
第二十八章 救助保护工作应注意的难点/365
第一节 难点之一:流浪意识具有独立性/366
第二节 难点之二:流浪儿童认为流浪生活就是“自由”/369
第三节 难点之三:流浪文化的本能性刺激/371
第四节 难点之四:流浪生活顽劣习性/371
第五节 难点之五:流浪儿童将流浪生活方式看成是一种价值而不是生活/372
第六节 难点之六:家庭贫困成为再次流浪的真正原因/373
第二十九章 23名典型的流浪儿童实例与分析/374
实例1 亲情俱丧飘零流浪但不屈服于恶势力被刀砍剁指——向航驰/374
实例2 被同村干部亲戚骗卖凄惨做童工——张连洁/378
实例3 玩乐于流浪生活——胡漠/381
实例4 天天受亲父折磨被摧残得惨不忍睹——关天培/382
实例5 悲情于母亲经常性毒打从不敢回家到不愿回家——范立华/389
实例6 得不到关怀的留守儿童经常跑出来流浪——鞠六征/398
实例7 “家”漂泊自己就浮荡在流浪生活中——赖行中/401
实例8 无父无母无亲情被奶奶卖做小长工——李来旺/404
实例9 轻微弱智得不到尊重多次愤怒离家——尤畅达/406
实例10 从惯于拽金项链到偷窃手机的能手——林度加/410
实例11 当老大勇于帮人打架靠他人生活——林丰/419
实例12 貌似弱智实则流浪生活高手——乔天楚/423
实例13 流浪经验丰富谙熟黑道方式——苟默任/433
实例14 离家在外自认为工作不难挺自由自在——景小辉/438
实例15 从新疆被骗到外地偷窃被作为发财工具——阿德江/440
实例16 抛却优越学习工作条件偷窃技能虽高超但被老大控制转而想当
老大的维吾尔族少年——阿艾力/443
实例17 幼儿时期从新疆喀什市被骗到外地盗窃的儿童——可赛斯/446
实例18 已经成人化的流浪青少年——马安表/448
实例19 处处拒绝我们的少年——佚名/449
实例20 父母离异缺憾伤害自尊而离家出走的儿童——李梁/450
实例21 流浪儿童同伙的小老大——哈留修/455
实例22 从离家出走想学艺反而成为偷窃自行车的人——金限/461
实例23 惯窃习气严重者——米厦/465

前言/序言

  一调查宗旨
  努力坚持忠实于人性的根本,用于描述和详析儿童陷入流浪生活的历程,是本书的预期目标。
  一是详细叙述了与主流社会和主导文化具有同质性差异的边缘特征及亚文化之中的流浪儿童社会现象。
  二是深入和全面地论证了流浪儿童群体是人道灾难和社会问题造成的结果。
  三是将流浪儿童、流浪生活和流浪文化,既作为三位一体相关联,又作为相互对应的范畴予以立体、多面化调查和解析,理清了流浪未成年人生活现象和行为方式中的内在关系,避免使其流于某些形式。
  以上述内容为基础,本书构建了适其需、切其症、对其行、易其习、更其弊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理论、方法和对策。
  二与调查对象之关系
  既不用预设的“我们”去研究假设的“他们”,同时,又不用“他们”取代“我们”,还避免使用单纯工具主义研究方法,力求调查过程和归纳结论完全贴近客观化的“儿童的人性成长和发展需要”。
  三调查方法
  (1)本书成书时间
  调查于2002~2004年,详析于至今的认识归纳过程。
  (2)调查地
  ①主要地点。中国中原某省会城市的救助保护流浪儿童中心(调查时名称)。
  ②辅助地点。陕西省、黑龙江省、安徽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辽宁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11个省区的城市地区、农村山区等。
  (3)调查手段
  ①面对面访问交谈。以个案收集为主,共收集了50多个案例。绝大部分交谈对象是调查的救助保护流浪儿童中心的儿童,还有少部分街头流浪儿童。采取的是友好和同等关系的面谈方式。交谈中,充分尊重流浪儿童的意愿和配合程度,将其个人状况和流浪生活过程,按照其原话原意如实记录下来,只在个别文字上做了修改。有的根据交谈者的意愿还进行了多次交谈。
  ②参与性观察法。用将近两年的时间,调查者深入救助保护流浪儿童中心的儿童的日常生活,在各种互动中进行详细观察。
  ③流浪儿童家庭调查。相处一段时间后,征得被调查儿童同意,调查者亲自送其回到家庭居住地,亲身体验或观察被调查儿童的家庭、社区、文化、生活脉络、思想与其左邻右舍的评价等状况。感触、了解和搜集其个人的社会关系、状态、反应、种种成因、特性等信息。同时也对调查地救助保护流浪儿童中心进行了访问式调查。共有19名流浪儿童被送回家庭,涉及11个省区中的19个市县。
  ④问卷调查。多样性设计了不同目标的调查问卷,包括后来研究中使用和未曾使用的问卷,大约共有5种。样本来自街头流浪儿童和调查的救助保护流浪儿童中心的流浪儿童。问卷填写方法是调查人员先将问卷内容解读阐释后,由流浪儿童自己自主填写。不识字的流浪儿童(为数不少)由调查人员给予具体帮助,或者由与其关系较近的流浪儿童帮助填写。
  ⑤档案法。借助调查的救助保护流浪儿童中心的有关档案进行研究。
  四内容概括
  (1)第一章至第四章全面描述和详析了流浪儿童现象、状况和特征。
  (2)第五章至第七章调查和详析了儿童离家出走的原因。
  (3)第八章探析了离家出走儿童陷入流浪生活的原因。
  (4)第九章至第十二章详析了流浪儿童流浪生活及其状况。
  (5)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细致地分析了流浪文化及其内容和形式。
  (6)第十八章根据调查和研究提出了流浪儿童将来的变化趋势。
  (7)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根据流浪儿童对儿童权利的认识和发展要求,提出了救助保护学、救助保护社会治理和回归主流社会等议题。
  (8)第二十三章至第二十五章提出和探讨了诸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设置、救助保护学校和回归家庭之类的设施型救助保护问题。
  (9)第二十六章至第二十八章研究了救助保护工作者、适性教育和救助保护难点问题。
  (10)第二十九章是流浪儿童实例与分析。
  五调查难点及应然姿态
  调查难点。由于流浪生活(主要是指人们生存生活资料的取得方式)多在非合理化状态下进行,可让人们亲眼观察与亲身体验的方面与范围是非常有限的,能够深入了解的程度也非常有限。调查者在实践中看到,对其生存生活状况进行大面积的可视性观察,用一般方法可能会遇到流浪儿童造假的问题,亦即被其熟练而易使人认同的谎言所蒙骗。因此,那些隐秘性和跟踪型观察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尤其是流浪儿童获取生活物品等所要采取的种种不良手段和方法,或者其团伙内部的严酷帮规,这对其他外人来说都是严格保密的,也难以观察到。
  应然的调查态度。经过调查发现,如果仅仅依靠居高临下的问话方式,得到的结果完全没有可靠性。如果仅仅从其家庭外部进行经验性观察,则只能产生一种主观性的认识。因为这些是由流浪儿童在流浪生活中已经养成的高度警戒习惯和流浪文化意识决定的。就是其离家出走的原因也并非表面看到的那样,其内在原因是难以说明的。实践证明,用成人了解其他社会现象和事物那样的一般方式方法对若干个流浪儿童行为和现象进行研究如同臆造。
  为了避免仅仅停留在对流浪儿童若干表象上的认识和了解,本书调查研究者用近两年时间深入他们的生活之中,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生存环境、生活方式。这可以使接触到的流浪儿童,认为面对这个调查者可以倾吐心声,说出某些实际情况。这是本调查研究的基础。
  本文努力将在调查中所有看到、听到、体验到、想到、参考到、比较到,以及学习到的有关流浪儿童生活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这样,努力将他们所具有的非社会性、反社会性和一些社会性的思想、观念、文化、言语(包括切口,即所谓黑话)、帮结势力、帮规道行、行为、表达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种种痼疾、顽习、内在良知与情感等进行呈现,形成了作者认为较为全面和综合的,以及具有层次性与类别性的多立体的点和面结合的调查研究结果。

《童年阴影下的足迹:边缘儿童的生存困境与社会支持体系重建》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中国社会转型期背景下,那些游离于主流视野之外的“边缘儿童”群体,深入剖析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行审视与反思,旨在提出一套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救助机制构想。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全面展现这一复杂议题的深度与广度。 第一部分:边缘儿童的画像——破碎家庭与社会疏离 本部分将首先界定“边缘儿童”的概念,明确其与传统意义上的“流浪儿童”在成因、生存状态和行为模式上的差异与联系。我们将深入探讨导致儿童边缘化的深层社会根源,包括但不限于: 家庭结构变迁与功能失调: 聚焦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重组家庭儿童以及因父母失业、疾病、吸毒、犯罪等原因而功能失调的家庭环境。分析家庭内部的暴力、忽视、情感缺失等问题如何直接或间接导致儿童产生行为偏差,甚至离家出走。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流动性与隔离: 考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过程中,留守儿童在原籍地面临的教育资源匮乏、监护缺失、情感断裂等困境。同时,分析随迁子女在城市中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教育歧视、融入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疏离感。 原生家庭创伤与心理困境: 重点关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家庭变故、虐待、遗弃等创伤性事件。通过心理学视角,分析这些创伤如何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如何可能诱发抑郁、焦虑、攻击性等心理问题,并最终导致其走向边缘。 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冲击: 探讨市场经济发展、消费主义盛行、传统家庭观念式微等宏观社会因素对儿童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影响。分析部分儿童可能因为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或受到不良信息影响,而产生价值迷失,选择脱离家庭和学校。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数据以及心理学研究成果,本部分将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鲜活而令人心痛的边缘儿童群像,展现他们破碎的童年、迷茫的眼神以及在社会夹缝中艰难求生的足迹。 第二部分:生存的挣扎——物质匮乏与精神困厄 本部分将聚焦于边缘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深刻揭示他们所面临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困境: 物质条件的极端匮乏: 详述部分边缘儿童在基本生活保障上的严重不足,包括食物短缺、衣物破旧、居住环境恶劣、缺乏安全卫生条件等。分析这些物质匮乏如何直接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阻碍其正常生长发育。 教育机会的剥夺与断裂: 考察边缘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重障碍。包括因家庭贫困无法支付学费、学习用品,因频繁搬迁而转学、辍学,因缺乏家庭辅导而学习困难,以及在学校中可能遭遇的歧视、欺凌等。重点探讨教育的断裂如何限制其未来发展可能性,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 安全风险的暴露与侵害: 深入分析边缘儿童在城市街头、城乡结合部等环境中面临的各种安全隐患。包括被拐卖、被胁迫从事非法活动、遭受性侵犯、意外伤害、疾病传播等。阐述其缺乏有效监护和保护机制,导致其成为易受侵害的高危群体。 情感世界的贫瘠与孤独: 描绘边缘儿童在情感上的极度匮乏与孤独。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支持与理解,与同伴建立健康的社会联系困难,可能导致其产生强烈的孤立感、被抛弃感。分析这种情感世界的贫瘠如何影响其自我认知,甚至引发心理扭曲。 社会融入的壁垒与歧视: 探讨边缘儿童在尝试融入社会时所遇到的种种阻碍。包括公众的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社会服务体系的触达不足,以及自身技能、知识的缺乏,导致其在就业、社会交往等方面面临重重壁垒。 本部分将通过详实的调研数据、生动的个案故事,以及对社会学、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立体呈现边缘儿童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真实图景,强调他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者,更是精神世界极度困厄的群体。 第三部分:现行救助的困境——碎片化、被动式与效率低下 在认识到边缘儿童的生存困境后,本部分将对当前我国针对儿童的救助体系进行批判性审视,剖析其存在的不足与局限: 法律法规的滞后与执行难题: 分析现有法律法规在界定边缘儿童、明确各方责任、保障儿童权益方面存在的模糊之处。探讨法律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如部门协调不畅、资源分配不均、基层落实不到位等。 社会救助体系的碎片化与部门分割: 考察民政、教育、公安、卫生、妇联等不同部门在儿童救助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指出其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信息共享不畅,导致救助工作呈现碎片化、被动式特征,难以形成合力。 基层服务能力的不足与专业性欠缺: 关注基层民政、社会工作机构等服务主体在人员配备、专业技能、服务资源等方面的短板。分析其可能存在的人员流失率高、培训机制不完善、缺乏专业化的心理疏导、个案管理等服务能力。 社会组织参与的局限性: 肯定社会组织在儿童救助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指出其在规模、资源、专业性、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分析部分社会组织可能面临的公信力问题、募捐渠道单一、项目评估不足等挑战。 家长/监护人责任的缺失与边界模糊: 探讨在涉及边缘儿童的救助中,如何界定与强化原生家庭/监护人的责任。分析在法律、社会支持体系层面,如何有效督促、引导甚至强制责任主体履行监护义务,避免出现“踢皮球”现象。 预防与干预机制的薄弱: 指出当前救助体系更多地侧重于事后补救,而对于儿童边缘化前期的预警、早期干预的投入严重不足。分析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工具和早期干预服务,导致许多问题在萌芽状态未能得到及时化解。 本部分将通过对大量政策文件、实践案例的梳理,以及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观点的引用,深入剖析当前救助体系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的种种瓶颈,为后续提出改进建议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构建综合性救助体系——“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重塑 基于前面对困境的分析,本部分将着力探讨如何重塑一个更加全面、高效、人性化的儿童救助体系,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法律政策的完善与顶层设计: 提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完善的建议,明确边缘儿童的法律地位,细化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责任。倡导建立儿童权利保障的联动协调机制。 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 强调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儿童信息、救助案例等数据。建议建立统一的儿童救助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 强化基层服务能力与专业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呼吁加大对基层民政、社工机构的投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重视专业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儿童保护专家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培训、督导、激励机制。 社会组织赋能与多元主体协同: 鼓励和支持更多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参与儿童救助,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探索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增强社会组织的造血能力和可持续性。 建立健全家庭支持与早期干预机制: 强调家庭在儿童成长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心理辅导、亲子关系调适等,从源头上预防家庭功能失调。建立儿童成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对高危儿童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社区融入与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的营造: 倡导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发挥社区在儿童关爱、邻里互助、资源链接等方面的作用。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需求,营造尊重、包容、友善的儿童成长环境,减少对边缘儿童的歧视。 科技赋能与创新救助模式: 探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创新儿童救助模式。例如,建立失踪儿童信息快速传播系统、在线心理咨询平台、儿童权益受损举报系统等。 本部分将通过理论阐释、模式设计与案例借鉴,勾勒出未来儿童救助体系的蓝图,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的改革思路。 第五部分:探寻希望——个案研究与成功经验的借鉴 作为本书的收官部分,我们将通过深入的个案研究,展示边缘儿童在社会支持下重拾生活希望的可能性,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救助经验,为中国的儿童救助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 深度个案分析: 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边缘儿童案例,从其最初的困境、救助过程中的挑战、所获得的帮助、最终的改变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剖析。这些案例将涵盖不同类型的边缘儿童,如长期流浪的少年、被遗弃的儿童、遭受家暴的少女等,展现救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个案工作法”的实践应用: 重点展示专业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个案工作法”,与边缘儿童建立信任关系,进行需求评估,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协调各方资源,直至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回归家庭或获得稳定生活。 “家庭寄养”与“关爱之家”的模式探索: 考察并分析国内外的家庭寄养制度、临时庇护所(关爱之家)等模式在安置、照顾、情感支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优化这些模式,使其更符合中国国情。 “预防性社会工作”与“早期预警”的成效: 介绍一些成功的社区或学校层面开展的预防性社会工作项目,例如针对高危家庭的家访、儿童心理健康筛查、同伴支持小组等,展示早期干预在阻止儿童边缘化方面的有效性。 国际经验的比较与启示: 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儿童福利、儿童保护、少年司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分析其在法律体系、社会服务、公众意识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国儿童救助体系的改革提供思路。例如,北欧国家在儿童福利上的普惠性,英国在儿童保护上的全方位联动机制等。 社会参与与公民意识的唤醒: 强调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对于改善边缘儿童生存状况的重要性。呼吁媒体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提升全社会对边缘儿童问题的认知,激发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热情。 本部分将通过详实而感人的案例,以及富有启发性的经验借鉴,为读者展现希望的光芒,说明即使是最艰难的境遇,通过科学有效的救助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依然能够为边缘儿童点燃生活的希望,让他们重拾尊严,健康成长。 本书特色 深度与广度兼具: 既有对边缘儿童生存困境的微观剖析,又有对宏观社会结构与政策体系的宏观审视,力求全面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理论,并辅以大量详实的案例和调研数据,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 批判性反思与创新性建构: 敢于揭示现有救助体系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案,强调体系的优化与重塑。 人文关怀与现实关照: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边缘儿童深切的人文关怀,同时直面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与挑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全书按照“问题—分析—对策—希望”的逻辑线索展开,层层深入,引导读者对这一复杂议题有系统性的认知。 《童年阴影下的足迹:边缘儿童的生存困境与社会支持体系重建》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儿童问题的学术研究,它更是对社会责任的追问,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不懈追求。本书适合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政策研究者、关注儿童福利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读起来有一种老派新闻调查的扎实感,作者似乎拥有极其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笔触冷静得近乎冷酷,但字里行间又时常流露出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共情。它并非那种煽情取泪的叙事,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在为复杂的病症做诊断报告,逻辑严密,数据详实,每一个论断的提出都建立在充分的案例支撑之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那种克制与平衡,既没有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夸大其词,也没有因为顾虑舆论而语焉不详,而是用一种近乎客观的语言,去描绘那些客观存在的结构性困境。这种叙事策略,使得这本书的论证力量极强,即便是不太熟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被其无可辩驳的现实描绘所折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理解,而是因为那些被精准捕捉到的生活片段,会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迫使我暂时脱离文本,去回望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反思性,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救助”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和解构。它跳出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施予者与接受者的简单关系设定,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机制”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上。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批判性的视角,审视现有的体系中那些看似合理实则效率低下的环节。比如,关于资源错配的论述,作者引用了几个令人心寒的案例,揭示了信息壁垒是如何将真正需要的资源阻挡在门外,而资源却在某些环节产生了无效的堆积。这种对“系统性失灵”的深入剖析,远比单纯控诉社会冷漠来得更为深刻和有力。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万能钥匙,相反,它展示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引导读者去思考,真正的“救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一种权力结构的再平衡和尊严的重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社会治理”这个词汇有了全新的、更为务实和谨慎的理解。

评分

全书的结构布局安排得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完全没有一般社会研究报告中常见的冗余和拖沓。开篇的宏观背景梳理,如同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座,奠定了后续所有微观分析的合理性。随后,作者精准地将视角聚焦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样本上,这些样本的选择显然是经过精心考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困境多维度的全景图。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分析不同救助模式的有效性时,采用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法,不仅仅停留在“好”与“不好”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变通与掣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救助资源分配的隐形壁垒。这种对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呈现,显示了作者超高的学术素养。合上书本,脑海中勾勒出的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张清晰的、关于社会支持体系运作逻辑的网络图谱,条理清晰到令人赞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配上深沉的靛蓝色封面,让人联想到夜色中微弱的灯光,仿佛窥见了故事深处的艰辛与不易。封面中央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简洁却富有力量,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沉浸到一种严肃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之中。我特别留意了字体选择,那种带着些许手写体笔触的宋体,少了些刻板,多了几分温度,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每一个鲜活个体背后的故事。装帧的细节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书脊的粘贴紧密而平整,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易散架,这对于一本承载着如此沉重议题的学术性或纪实性作品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品质保证。初读的印象,完全是视觉和触觉层面的冲击,它成功地将一个可能枯燥的社会学议题,通过精致而克制的视觉语言,提升到了一个更具艺术感和收藏价值的高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经过深思熟虑的工艺品,预示着其内部内容的深刻性与严肃性,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闻到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气息。

评分

从文字的韵律感来说,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沉静而有力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流行的畅销书那样追求快速的情绪调动,而是更像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纪录片配乐,低沉的背景音,却能引发内心最深处的共鸣。作者的语言表达非常注重节奏的转换,在描述困境的黑暗面时,句子结构会变得紧凑而有力,充满了压迫感;而在探讨解决方案和未来展望时,则会适当地放缓语速,使用更具前瞻性的词汇,为读者保留了一丝希望的余地。这种叙事张弛有度的处理,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不至于太过沉重而让人望而却步,也不会因为过于轻松而显得失焦。它成功地在严肃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平衡点,让一个关注社会议题的读者能够以一种近乎沉浸式的状态,长时间地保持专注。这是一次非常充实且富有启发的阅读旅程,我几乎可以想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每一个措辞斟酌再三的认真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