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20世纪20年代初期,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散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野草》有如《呐喊》、《彷徨》那些叙事书写作品所没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jiu性,它在整体上有一种难以破解而又可以永远引人沉思的艺术美的魅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玉石
个人杂感的诗意的变体。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欧梵
“萌芽中的真正的诗;浸透着强烈的情感力度的形象,幽暗的闪光和奇异的线条时而流动时而停顿,正像熔化的金属尚未找到一个模子。”
——近代评论家夏济安
幸而有这一部《野草》,还能够多多少少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能够看到鲁迅灵魂的真和深。所以《野草》是一部相对真实地揭示鲁迅个人存在的作品,多多少少揭示了鲁迅个人的真实生命状态和真实话语的存在。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钱理群
《野草》是诗,但迄今为止却还没有被真正当作诗来阅读。而严格意义上的诗学解读,应服从作品的诗学本质及诗学研究本身的规定性。
——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张闳
我作为一名步入老境的作家,从少年时代开始,六十多年来一直崇敬着一位中国的文学家,那就是思维zui敏锐、民族危机感zui强烈的鲁迅,阅读鲁迅已经伴随我的一生。
――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zui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鲁迅先生为一代文宗,毕生著述,承清季朴学之绪余,奠现代文坛之础石。
——蔡元培
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法捷耶夫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zui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这奇文中的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
——茅盾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林语堂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叶圣陶
目录
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准风月谈
前记
夜颂
推
二丑艺术
偶成
谈蝙蝠
“抄靶子”
“吃白相饭”
我谈“堕民”
序的解放
别一个窃火者
智识过剩
诗和豫言
“推”的余谈
查旧帐
精彩书摘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
《山海经》:一部上古奇书,神话、地理、民俗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地理博物志,成书年代久远,作者不详,历经数千年的流传,已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瑰丽的想象、驳杂的志怪、细致的地理描绘,以及对古代社会风貌的生动记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上古洪荒世界的神秘之门。这部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神话、地理、民俗的珍贵资料,更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瑰宝,激发了无数后人的创作灵感。 内容博杂,包罗万象: 《山海经》全书约有三万多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山经》又细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卷,主要记载了各地的山川、物产、珍禽异兽、神灵祭祀等。《海经》则包括《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卷,侧重于描述海外及四海之内的地理、民族、神话传说,以及各种奇特的神祇和异物。 在《山经》中,作者以极其详实的笔触,描绘了无数巍峨的山峦、蜿蜒的河流,以及栖息在其中的奇特生物。例如,在《南山经》中,我们读到了形状如马、却长着白色的斑纹,声音像羊,名字叫做“蛊雕”的猛兽;以及身上长着九个头,能发出人声,见到它的人就会得瘟疫的“九头蛇”。这些生物的形象,有的凶猛异常,有的诡异莫测,无不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与想象的观察。书中还记录了各种矿物、草药,如“玉石”、“铜铁”、“丹砂”、“ ginseng”等,为我们了解古代的采矿、冶炼和医药知识提供了重要线索。 《海经》的部分则将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在《海外经》中,我们看到了居住在海外的“奇肱国”,他们能够制造木飞机,飞行千里;还有“不死国”,那里的人们吃了当地的果实就不会衰老。在《海内经》中,则描述了“黑齿国”、“长臂国”等奇异的民族,以及“昆仑山”上居住着西王母、帝俊等神祇的壮丽景象。《大荒经》更是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记载了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盘古开天辟地等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核心的神话传说,以及各种各样的神灵、怪物,如风神、雷神、水神,还有能喷火的“肥遗”,能吃人的“穷奇”等等。 神话的摇篮,想象的奇境: 《山海经》最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它所构建的那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书中记载的神祇形象丰富多样,他们的故事往往与自然现象、民族起源、人类的生存 struggle 紧密相连。例如,“夸父逐日”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征服自然、追求光明的远大抱负;“后羿射日”,则反映了古人面对天灾时的勇敢抗争。这些神话不仅是中国神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许多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如西王母、句芒、烛龙等,都首次出现在《山海经》之中。 书中对奇珍异兽的描绘,更是将古人的想象力推向了极致。那些形态各异、能力超凡的生物,如人面马身的“英招”,能吐火的“陵鱼”,身覆鳞甲的“肥遗”,都充满了神秘感和危险性。这些异兽的形象,有时象征着自然界的某种力量,有时也寄托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好奇。它们的存在,让《山海经》的世界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更加引人入胜。 地理的雏形,历史的缩影: 尽管《山海经》充满了神话色彩,但它并非完全虚构。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探索。书中所记载的山川河流,虽然很多难以与今地一一对应,但其方位、走向、相互关系,以及对当地物产、风俗的描述,都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地理格局、交通路线、资源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南山经》中对南方山川的描绘,可能与古代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有着一定的关联。 此外,《山海经》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记载的各种祭祀仪式、神灵崇拜、巫术活动,都反映了古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宗教观念。对不同民族的描述,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民族迁徙、交流的历史痕迹。可以说,《山海经》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中华文明早期的一些社会风貌,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独特视角。 艺术的瑰宝,文学的源泉: 《山海经》的文字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想象力,即便在今天阅读,依然能感受到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对景物的描写,虽然不像后世文学那样细腻,但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幅色彩鲜明、充满动感的画面。例如,对神兽的描绘,往往抓住其最突出的特征,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 《山海经》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屈原的《楚辞》到后来的志怪小说,再到历代画家的创作,都可以看到《山海经》的影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提到的“山海经”中的神物,就可见其在文学作品中的频繁出现。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宋代苏轼,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等,都曾从《山海经》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可以说,《山海经》是中国古典文学乃至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源泉之一。 学术研究的价值,文化传承的意义: 《山海经》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文学和艺术层面,更在于其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从古至今,无数的学者对《山海经》进行注释、考订,试图解读其字面之下的深意。对《山海经》的研究,涉及古代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知。 在当今时代,《山海经》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认识我们自身文化根源的钥匙,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阅读《山海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想象力、以及对自然和宇宙的独特理解,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集神话、地理、物产、民族、宗教、民俗于一体的鸿篇巨著。它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吸引着无数读者去探索、去发现。它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