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

“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强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文化史
  • 审美史
  • 物质文化
  • 明清史
  • 社会史
  • 思想史
  • 文化变迁
  • 日常性生活
  • 前现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6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852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代美学史论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古代文学爱好者、明史研究者、艺术史专业研究者

  “时尚”:“生活美学”的趣味与症候。

  “奢靡”的社会生活风气表明晚明士民整体的日常生活水平之提高,其实质在于物质性在人的日常生存、情感、审美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全面凸显。

  对于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力的文人士大夫而言,这种“生活美学”在于借助于“物”来装点和营造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日常生活情境,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和审美体验,进而彰显其才情、趣味。

  他们开始把“生活”视作自己施展才华、体验美感的“作品”,“生活”具有了与“艺术”并驾齐驱的地位,甚至,具体的艺术品,如琴、棋、书、画、诗、赋、词、曲等都退居一隅,成为营构、润饰“生活”这一整体的、宏大的“艺术品”的细枝末节。

  在此种生活和审美观念波及下,日常用物自然要求“适用美观均收其利而后可”,无关日用的“长物”“玩物”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史料爬梳,在梳理和回顾近百年来学术界有关晚明文史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以晚明时代的突出社会症候——“‘物’的崛起”为切入点,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整体性视野展示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生活、文艺活动和审美风尚的基本历史特征,深入探讨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审美文化的嬗变过程,并对当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领域凸显的重要问题做出了理论回应。本书提出,“‘物’的崛起”与“生活美学”的兴起,对前近代晚期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审美、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日常化是前现代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也是文化、艺术所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


作者简介

  赵强,男,文学博士。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学术兼职有吉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吉林省作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等。主要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部。


精彩书评

  “晚明”,曾是一个颇为受宠的文化时代,如今被置于“前现代”的思想视阈之下,于是就有了“现代前夜”的某种意味;又被置于“物”之崛起的历史逻辑之中,于是就有了“物质快乐”的某些色彩。由此切入,随着本书作者的笔触,回到晚明历史、社会和生活的“现场”,深入体验个体日常生活与审美活动的方方面面,继而感知弥漫于整个社会的生活时尚、审美风会,最终在更为宏阔的历史视野中审视和判定晚明在中国社会、历史演进洪流中所处的位置——这是本书为所有读者所提供的崭新的可能性。缘乎此,相信所有读者都将有兴趣与作者一道出发,在萃取“现代前夜”审美文化价值观念之际,自觉转换主体意识到现代语境之中,使回望历史本身具有审视现实的思想力度,那就可以为当代的生活、艺术、文化乃至思想领域的建构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了。

  ——韩经太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赵强《“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一稿,专门考察分析在晚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世俗化过程中,社会审美风尚之嬗变,及其后世影响与余响。关于晚明思潮与晚明文艺、美学的研究,在现代中国学术研究之中,一直受到关注,方方面面的研究成果已经积累许多。但是,赵强的这一部书稿,却非人云亦云之作,而体现出了自己鲜明的研究特点和独到的思想见解,就文艺思想和美学研究范围而言,是一部具有相当突出的思想个性和学术风格的著作。

  ——党圣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目录

【附:本书目录】

引 论

第一章 前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物”

一、引 言

二、释“物”:一个萌檗于生活的概念

三、“观物”、“用物”与“体物”:物的价值和意义

四、被压抑的“物欲”:“物化”论的两条线索

五、余 论

第二章 “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的生活时尚与“生活美学”

一、引 言

二、“人遵画一之法”:明初社会生活风气之真相与反思

三、“奢靡”:晚明生活与审美的新形态

四、“时尚”:“生活美学”的趣味与症候

五、“物妖”:“物”的崛起与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的历史动向

六、余 论

第三章 “物”的魅惑: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的观念蜕变

一、引 言

二、“物力蕴藉,匠作精良”:盛大的物质奇观

三、“天下秀才穷到底”:审美、欲望的纠缠与价值观衰变

四、“全身计”与“好生涯”:政治生态与治生观念嬗变

五、“清福”:传统生活观念的蝉蜕

六、余 论

第四章 “物”的力量:文化、思想的世俗生活化

一、引 言

二、“艺到精处,皆可成名”:技术的更始与工商阶层文人化

三、“一罐之力”:商业浪潮的冲击与文化阶层的抗拒

四、“帮闲”:文化的妥协及其商业化、世俗化

五、“拔病根”:走向世俗生活的心学

六、余 论

第五章 审美的“物化”与反拨:“生活美学”的多重面孔

一、引 言

二、“人不可无癖”:审美方式的双重“物化”

三、“闲情”、“闲适”之延展与“生活美学”的智慧

四、从李贽到“三袁”:反抗绝望的“快活”哲学

五、“近代价值”抑或“历史轮回”:晚明文艺思潮的再审视

六、余 论

结 语 “极盛”与“极敝”的历史逻辑

引用和参考文献

后 记

精彩书摘

  然而,“物”的凸显并不仅仅局限于把玩“长物”之风的流行。柯律格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前述晚明那些以“长物”为主题的著作实际上实在建构一种“文人趣味”,进而维系社会和文化的“区隔”。这自然是切中了问题的要害,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晚明时期更为波澜壮阔的物质文化景观。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不仅是作为“多余之物”的“长物”,而且连日用常行之物,哪怕是乡间妇女的鞋袜、贩夫走卒的衣衫,抑或是社会大众的饮食居处、乘舆轿辇,都呈现出史无前例的繁庶态势:就其“量”而言,可谓“极大丰富”;就其“质”而言,可谓“匠作精良”;就其内容覆盖而言,可谓人生日用无远弗届;就其形式创制而言,可谓极尽工巧华美奢靡……如果我们单从“文人趣味”的角度加以理解,我们就容易将目光停留在艺术的领地,忽视那股以“物”为表现形式、贯穿于晚明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和学术思潮中的潜在力量——物质、感官和欲望。这也正是前文所提及的晚明道学家、正统知识分子所密切关注、严厉批评的核心问题,触觉敏锐的思想家意识到,原本驯服于古典生活观念、社会规范和文化秩序的“物”及其背后潜藏的人类的物质、感官和欲望冲动,到了他们这个时代,喷薄而出,不仅在生活事实领域开疆拓土,而且冲击、破坏了既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稳固性。

  由此,我倾向于将晚明社会文化的这一新动向称之为“物”的崛起。

  ……

  重思“晚明”:“早期现代”还是“前现代晚期”?

  有关这一历史图式的把握和命名,20世纪以来出现了诸多影响较大的学术概念。在前文中,本书业已对中国现代史学界常用的“晚明”“明末清初”及“明清之际”等概念进行了分析,阐释了他们虽然冠以朝代称谓却力图摆脱中国传统史学之“朝代循环”论述的内涵及用意。值得关注的是,自20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汉学的影响下,有关世界体系中的“早期现代性”的讨论逐渐被引入明清史研究领域,逐步取代了此前风靡一时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等问题,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学术命题,诸如“晚期帝制中国”(Late Imperial China)、“早期现代中国”(Early Modern China)和“前现代晚期中国” (Late Premodern)等,由此也拓展了当前重新审视晚明历史定位的新方向。

  其实,“早期现代性”(Early Modernity)是一个萌生于欧洲史研究的史学分期概念。20世纪以来,欧洲史学研究界在有关欧洲现代性的本质及意义的讨论中发现,“17世纪开始出现的早期现代经验,最终会产生出特征在启蒙时代已表露无遗的现代性”,这些“早期现代经验”包括“单一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公民社会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的兴起”等。后来的史学家的雄心,显然不满足于此,他们“经过一番对其重要性及意义的演绎,本来只是西欧世界的一个历史片段,就成为了一个可被识别的纪元/时期/时代”。这种“早期现代性”之外延扩张的显例,就是从20世纪后期以来,它被广泛用来阐释16世纪至19世纪的世界史进程,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非欧洲区域均未能幸免。然而,史学家们也很快意识到这种根植于欧洲经验的“早期现代性”并非灵丹妙药,其所立足的民族国家、公民社会和资本主义三要素,在解释非欧洲区域的“早期现代”史时往往捉襟见肘。因此,一种内涵更为丰富、力图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多元现代性”观念得以建构起来:如果说市民社会和民族主义构成了欧洲现代性的独特标记,那么“公共空间和超越原初人际纽带、世俗化的地域性集体认同便是东方与西方早期现代性的共同标记”。

  按照这一思路,许多汉学家开始在“中华帝国晚期”或“早期现代中国”寻绎传统的衰落与新生的可能。1970年,孔飞力出版了其蜚声世界的著作《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他在该书中提出,“回顾100年前,若干不祥的发展表明,新的力量已起着削弱传统中国社会的作用;清代中叶时期的中国经受了种种持久且在扩散的弊端,这些弊端全然超出了王朝衰落的限度,将不可避免地决定它的前途”。在他看来,尽管清帝国成功地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维系了王朝的命脉,但在平叛过程中随着各地团练的兴起,地方的控制权逐步由基层官僚转移到地方精英即绅士手中,催生了地域认同和自治观念等——清帝国的统治根基依然稳固,但中国的社会结构却由此被改变,再也无法重建,这就是所谓“帝国晚期”之“晚”的内涵。孔飞力所强调的中国社会在历史的连续演进中所呈现的内部变化,经由后来的学者一再阐发,终于形成了一种侧重于讨论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中国文明内部变迁的“晚期帝制中国”学脉。虽然这一学脉着重阐发中国文明在遭遇西方文明冲击以前自身的结构性变迁,但这种结构性变迁所指向的并非“现代”,而是传统的“衰落”。正如孔飞力所言,只有“外界因素——新技术、新观念、新的社会结构模式——的影响”,亦即西方入侵,才是构成中国历史走进现代的“决定力量”。这就未免又回到了“欧洲中心”的目的论。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后来所出现的“早期现代中国”论者们的乐观信念。在他们看来,过去的五百年间中西方有着“平行发展的经历。在这一时期里,中国社会像西欧一样,也变得更加都市化,更加复杂,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成熟。所不同的在于东西方变化的步子。西方在18、19世纪的变化开始发生得如此迅速,以致相比之下中国显得停滞不前……事实上中国在这一时期绝非停滞而是正在变革之中,甚至也许比历史上大部分时候都变革得更为迅速,只是西方空前的变革步子才使得中国的变革看似停滞不前”。比如最早使用“早期现代中国”概念的汉学家罗普在研究《儒林外史》时,曾感叹道:“尽管吴敬梓已经去世200多年,而且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的生活和思想中的某些方面却看起来具有显著地现代性”——令他感到惊奇的“现代性”,即《儒林外史》中所反映出的城市化、商品经济和世俗化的文艺走向。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也在思考明清社会如何“走出中世纪”的问题。比如朱维铮先生认为,晚明以降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繁盛、王学的流行与西学的输入,共同酝酿了一种“近代意识”的觉醒:“那时的中国也同当时的欧洲一样,已经有走出中世纪的必然性在起作用。”而柯律格在其著作《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中由观念史转向物质文化史,提出“16世纪的中国呈现出如此众多与欧洲相近”的“资本主义消费模式”,则进一步推动了中西方颉颃并进步入“早期现代性”的结论——与“晚期帝制中国”论相较而言,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早期现代中国”论不过是“把中国目的论的衰落时间之箭换成了欧洲目的论的兴起时间之箭”,换言之,尽管多数学者已意识到要“在中国发现历史”,然而其衡量历史的坐标系,却依然是欧洲历史的现代化轨迹。

  如此说来,晚明以降历史,竟不可避免地或跌入衰落、或奔向欧洲么?晚明社会所孕育的丰富的变化,“物”的崛起所暗藏的巨大力量,究竟要牵引着中国历史走向何方?在本书看来,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仍在于严格界定所谓“早期现代性”的核心内涵。仔细玩味前述诸多学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化的推进、社会体制的科层化以及文化的世俗化等构成了他们判断中国文明是否步入“早期现代”的主要标准。然而,根据金世杰的观察,“至少从上一个千年之交开始,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化、政治上的集权和领土的控制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并不断扩张”,也就是说,至迟从宋代开始,被人们奉为“现代性”之主要尺度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都已露出端倪。这也正是20世纪前期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提出宋代是中国历史“近世”开端之历史命题的原因所在。他注意到,“唐宋之交在社会各方面都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贵族势力入宋以后趋于没落,代之以君主独裁下的庶民势力的上升;经济上也是货币经济大为发展而取代实物交换;文化方面也从训诂之学而进入自由思考的时代”,这些变化共同促成了中国社会由“中古”向“近世”的转变。就此而言,如果说上述标准依然奏效,那么中国社会甚至比生产这些标准的欧洲更早萌生出“早期现代性”。正因此,金世杰强调经济方面的增长并非其时欧洲的专利,它也不能构成判定一个文明是否进入“早期现代”的决定性指标;同样,“城市化、繁盛的国内外贸易、集权和科层化版图的政府这些普遍现象,与后来的工业化和宪法政府”之间也“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充分的联系”。

  那么,判断一个文明是否进入“现代性”的标准又当如何确立?金世杰说,“没有普世的或欧洲的现代性提供给这个世界去采纳或抗衡;只是说,在欧洲文化里有一股特别的细流——机械科学——它对自然知识的生产和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是这股“机械科学”的细流,构成了推动欧洲工业资本主义亦即“早期现代性”兴起的根本性力量。就此严格的尺度而言,明清时期中国并不能以“早期现代性”视之,其所蕴藏的变革冲动,也并非仅仅指向“帝国的衰落”,而是处于“前现代晚期”的历史阶段。在本书看来,这一论断既描述了10世纪以来的世界史演进区别于以往的整体进程及其晚期所呈现出的新动向,又与“欧洲中心论”的现代史观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它为我们开放、公允地讨论、阐释和判断包括中国在内的非欧洲区域的前现代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此,与“晚期帝制中国”与“早期现代中国”相比,我更倾向于使用“前现代晚期”来概括“物”的崛起所隐喻的历史图式。

  ……


“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 卷首语 在广袤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绵延的生命力,在不同的时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而审美风尚,作为文化最敏感的触角,无声地记录着社会变迁的轨迹,折射出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细微转向。“物”的崛起,便是这样一部关于前现代晚期中国(大致涵盖明清时期)审美趣味悄然变革的史诗。它并非描绘宏大的政治军事图景,也非剖析深奥的哲学思辨,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日常可见、触手可及的“物”——家具、器皿、服饰、园林,乃至绘画、戏曲中的细节——探寻它们如何从单纯的实用器物,逐渐上升为承载身份、彰显品味、寄托情思的精神载体,并由此引领起一股新的审美风潮。 本书的写作,旨在揭示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面向:在前现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物质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器物的数量增加和工艺的精进,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物质的精美、细节的考究,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生活情趣的营造。这种“物的崛起”,改变了以往主要由官方意识形态、宗教观念或精英阶层单向主导的审美格局,呈现出一种更加多元、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 第一章:逝去的辉煌与新生的萌芽 本章将回顾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所经历的剧烈转型。我们将考察明清之际,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展、手工业的进步以及城市人口的膨胀,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旧有的礼制秩序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另一方面,新的社会群体——如富商、官僚、士大夫中的一些群体——开始崭露头角,他们拥有更充裕的财力,也渴望在物质生活中寻求自我认同和身份象征。 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例如对“隐逸”与“入世”的重新解读,对“闲适”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对个人情趣和感官体验的重视。这些思想上的变化,为“物”的崛起提供了理论土壤。我们还会初步探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原先仅仅被视为“器”的物品,是如何开始被赋予更多的意义,例如审美价值、象征意义,甚至是某种哲学意味。这一章节旨在建立一个宏观的社会文化框架,为后续对具体审美现象的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章:文人案头的风雅:文玩与陈设的革命 本章将聚焦于文人阶层在“物”的审美化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重点考察“文玩”这一概念的兴起与发展。从古朴的青铜器、玉器,到精巧的笔墨纸砚、印章,再到各类雅致的陈设品,如香炉、鼻烟壶、插花器、古籍善本等,这些物品如何从实用品转变为文人雅士的玩赏对象,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外化和情感寄托。 我们将深入分析文人对于“古”与“今”、“雅”与“俗”的辨析,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收藏、鉴赏、把玩这些“物”,来彰显自己的学识、品味和人生境界。本书将重点剖析一些代表性的文玩品类,例如: 玉器与古玩: 探讨文人对古玉、古瓷、古书画的审美趣味,他们如何从中品味历史的沧桑、匠人的巧思,以及赋予器物以“精神”。 书房陈设: 分析笔墨纸砚、笔筒、镇纸、水盂等文房用具的设计变化,以及它们如何从功能性走向装饰性,成为营造清雅书房氛围的关键元素。 香道与茶道: 考察香炉、香材、茶具等物品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它们如何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修身养性、体悟哲理的媒介。 插花与盆景: 探讨文人如何通过对植物的精心布置,将自然之美引入室内,展现出对生命、自然和季节变化的独特审美。 本章还将分析文人园林中的陈设艺术,如太湖石、古树、亭台楼阁的布置,以及室内陈设的讲究,如屏风、字画、案几的摆放,是如何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意境的审美空间。 第三章:市井的繁华与日常的精巧:生活器物的蜕变 本章将把目光从精英阶层的书斋,转向更加广阔的市井社会。我们将考察在商品经济繁荣和城市化进程的双重推动下,普通民众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如何催生出一种不同于文人审美的、更具世俗化和实用性的审美风尚。 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家具的演变: 考察明清时期家具制作工艺的精进,特别是精细木作的兴起,如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材的广泛使用,以及家具造型的丰富和装饰手法的多样化。家具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功能的家具,而是开始成为彰显家庭经济实力、品味和地位的标志。我们将分析不同阶层对家具的偏好,以及家具设计如何逐渐融入更多的装饰元素。 陶瓷与漆器的世俗化: 探讨瓷器和漆器在民间的普及,以及它们在设计上的创新。景德镇瓷器的外销与内销,以及景德镇对民间审美趣味的回应,例如对吉祥图案、戏剧故事、民间生活场景的描绘。漆器的发展,特别是剔红、雕漆等工艺,如何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展现出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视觉效果。 服饰的时尚化: 分析明清时期服饰的色彩、纹样、剪裁以及穿着方式的变化。女性服饰的日趋精美,男性服饰对传统规制的突破,以及各种配饰(如发簪、荷包、玉佩)的精巧设计,都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生活器皿的新发展: 考察如食具、茶具、酒具、照明器具等日常用品的设计,它们在材质、造型、装饰等方面如何受到新审美风尚的影响,变得更加精巧、实用且具有观赏性。例如,珐琅彩瓷的兴起,鼻烟壶的材质和绘制的多样化,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色。 本章旨在说明,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的审美风尚并非由精英垄断,市井生活同样是孕育和传播新的审美观念的重要场所,并且这种审美观念往往与经济实力、实用性以及大众化的趣味紧密相连。 第四章:艺术的边界与跨界:绘画、戏曲与雕塑中的新表达 本章将探讨“物”的审美化趋势如何渗透到艺术领域,并与其他艺术形式发生碰撞与融合。我们将分析绘画、戏曲、雕塑等艺术形式在这一时期所展现出的新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推动审美风尚的变迁。 绘画中的“物”: 考察明清时期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发展。特别是静物画(案头清供图)的兴盛,以及工笔画对细节和色彩的极致追求。文人画对写意与精神的强调,与市井画对现实生活和世俗趣味的描绘,共同构成了绘画领域丰富多样的审美图景。我们将分析画家如何通过对“物”的描绘,来传达情感、寓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戏曲中的“物”: 探讨戏曲中的服装、道具、舞台布景如何更加讲究,以及这些“物”如何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剧情、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戏曲的流行,也将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带入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 雕塑与工艺美术的创新: 考察玉雕、木雕、牙雕、石雕等工艺美术品在造型、技法和题材上的创新。这些雕塑作品不仅是精湛的工艺展示,更是承载了吉祥寓意、民间故事和生活场景的艺术品。 跨界与融合: 分析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绘画风格对家具、陶瓷、服饰设计的影响,以及民间艺术对文人审美趣味的启发。这种跨界与融合,使得审美风尚呈现出更加多元和生动的面貌。 本章旨在说明,审美风尚的变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各个艺术门类紧密相连,相互促进。艺术作品的创新,不仅是审美趣味的体现,更是推动审美观念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章:“物”的语言:象征、身份与情感的解码 本章将深入探讨“物”在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中所承载的复杂含义。我们将分析这些“物”如何成为一种“语言”,用来表达社会身份、文化品味、个人情感,甚至是某种哲学观念。 身份的标志: 考察特定的“物”如何成为特定社会阶层、职业身份的象征。例如,文人案头的古籍、印章、玉器,与商人宅邸中的华丽家具、摆件,都能够清晰地传递出主人的身份信息。 品味的体现: 分析人们如何通过对“物”的选择、搭配和使用,来彰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这种品味的差异,既体现在精英与大众之间,也体现在同一阶层内部的不同派别。 情感的寄托: 探讨“物”如何成为人们情感的载体。例如,一件饱含寄托的旧物,一件寓意美好的器皿,都可以成为人们怀念过去、憧憬未来、表达亲情的媒介。 象征与寓意: 分析许多“物”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吉祥图案(龙、凤、福字、如意)、植物(莲花、牡丹、竹子)等,它们如何被广泛应用于器物和装饰,以祈求好运、幸福和长寿。 哲学的隐喻: 考察一些“物”如何被赋予哲学层面的解读,例如“简朴”与“奢华”的辩证关系,器物背后所体现的“道”或“理”。 本章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例如对家具铭文、瓷器款识、绘画题跋、文人笔记等史料的解读,来揭示“物”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物质文化景观。 结语:流转的审美品格 “物”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一个简单的静态过程。它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社会经济、文化思潮、艺术创作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审美趋势。本书所描绘的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旨在揭示这样一个核心观点:物质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拓展。 从文人的案头雅玩到市井的日常精巧,从艺术的跨界融合到“物”的语言符号,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变的审美世界。这种变迁,预示着一种更加注重个体体验、生活情趣和物质美学的时代精神的萌芽。理解“物”的崛起,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我们如何看待和使用物质,如何构建自身审美世界的一种启示。它提醒我们,即使在看似平淡的日常器物中,也可能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流转的审美品格,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样学术性较强的论著抱有敬畏之心,担心会遇到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枯燥的资料堆砌。然而,阅读体验却远超预期。作者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控非常到位,有效地避免了“学者病”。虽然内容扎实,但叙事张力始终存在,仿佛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历史的迷宫之中。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特定时期“尚简”风潮的剖析,他没有将此简单地视为对前期繁缛的矫正,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思辨——尤其是在理学影响下,对“本真”与“去装饰化”的追求——的背景下去考察。这种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证的结合,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它成功地将那些陈旧的审美标准重新激活,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与解释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令人沉静的克制美,正如它所描绘的某些精致的工艺品一般,乍看平淡,细品之下则韵味无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社会文化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学者的严谨与洞察力。它很少使用煽动性的词语,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精准解读和论证的步步为营,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得出深刻的结论。例如,在讨论某一类新型器物进入宫廷和士人生活圈的过程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外来影响”,而是细致地梳理了本土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商业贸易网络的拓展以及新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是如何共同作用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去中心化”书写,使得历史的脉络显得更加真实和复杂。它让我对“什么是品味”这个问题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困惑与思考,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在挑战着我们当下对古典美的刻板印象。

评分

这本关于“物”的崛起,探讨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变迁的著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沉湎于宏大的叙事,反而将目光聚焦于那些看似微小、日常的器物之上。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从那些瓷器、家具、甚至文人的案头小物件中,读出时代的心跳。比如,书中对某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古玩”的痴迷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罗列收藏品,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癖好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态和文化焦虑。那种在动荡时局中寻求精神寄托、通过对旧物的珍视来确认自身身份和价值的复杂心理,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家中那些老物件,试着去解读它们“无言”的语言。这本书成功地将“物”从单纯的物质层面提升到了文化符号的层面,展现了审美是如何与社会结构、权力更迭、个体情感交织在一起的。那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感,让历史不再是僵硬的年代划分,而是鲜活的、触手可及的感官体验。

评分

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它所展现出的“温度”。它并非仅仅是冰冷的历史记录,而是充满了对人如何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创造意义、表达自我的深刻同情。作者似乎能感知到那些制作者和使用者在面对材料、面对潮流时所经历的挣扎、喜悦与妥协。书中对于“仿古”现象的探讨尤为精彩,它揭示了在审美模仿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对“正统性”和“历史连续性”的渴望与维护,这与后世的文化挪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其动机和语境却全然不同。这本书教会了我,审美的变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迭,更是社会权力结构、意识形态渗透与个体情感投射的综合体现。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也从单纯的“保存”上升到了“理解其生成逻辑”的层次,是一次非常充实和令人回味的阅读旅程。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美”的理解常常被简化了。这部作品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晚期前现代中国审美领域的认知边界。作者的论证结构非常精妙,并非采取线性叙事,而是以“主题式”的探讨,将不同领域的审美现象——比如园林布局中的“野趣”与室内陈设的“精雅”——进行横向的对比和纵向的追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其方法论上的创新,它巧妙地糅合了物质文化研究、图像学分析以及社会史的视角,使得对审美变迁的解读具有了多维度的深度。比如,书中对特定时期民间艺术中装饰母题的兴起与士大夫阶层审美取向的拉扯,分析得非常透彻。这让我意识到,审美风尚的演变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统一意志,而是一场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协商过程。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清代中晚期文化肌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是极具启发性的,它提供了超越传统“艺术史”框架的全新视角。

评分

有趣的书,作者学识丰富

评分

很给力的专业书刊,有作者自己的独立性思考。值得读。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有趣的书,作者学识丰富

评分

很给力的专业书刊,有作者自己的独立性思考。值得读。

评分

有趣的书,作者学识丰富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有趣的书,作者学识丰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