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气质:从柏拉图到福柯

哲学气质:从柏拉图到福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彼得·斯洛特戴克 著,谢永康,丁儒亢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哲学思辨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柏拉图
  • 福柯
  • 哲学流派
  • 知识考古学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4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204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字数: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斯洛特戴克常常自称是时代的诊断者,他与迪德里希斯出版社(Diederichs Verlag)合作推出一套关于重要哲学家原典读本的丛书,意在对欧洲哲学思想从古至今的历程进行检视。丛书汇聚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费希特、叔本华、福柯等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与近现代哲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著作,《哲学气质》就是这些原典读本的编者前言的汇集。在这18篇论述精彩的前言中,斯洛特戴克立足于当前世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发展,用当代哲学的思维与目光,对这些哲学大师的思想及其影响,进行了一次精辟又独到的解读。


内容简介

斯洛特戴克在20世纪80年代就以《玩世理性批判》和《欧洲道家思想》两部著作奠定了他在欧洲当代哲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被誉为德国当代富影响力的思想家。本书聚焦西方哲学史上的18位重要哲学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尼采,再到胡塞尔、维特根斯坦、福柯,基本上涵盖了西方哲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可以说是以人物为线索的一部极简哲学史,是一本貌似极简但绝不缺少深度与个性的哲学史佳作。斯洛特戴克的写法以其具有思想穿透力的文学才华令人吃惊,读者从本书中读到的不是常见的那种对哲学家生平和著作的概述,而是作者对哲学家之星空的个人探索,以及对“哲学气质”的评判与思考,值得深入细致的研读。


作者简介

作者:

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1947年生,1976年在汉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卡尔斯鲁厄设计高等学校任哲学和美学系教授,同时任该校校长。他在哲学、历史学和文学领域颇有建树,是当今欧洲哲学领域有趣、多产且颇富争议性的思想家之一。主要著作有:《犬儒理性批判》《舞台上的思想家:尼采的唯物主义》《上帝的狂热:三个一神教之间的战争》《德里达:一个埃及人》《战后的理论》《来自空中的恐惧》《人类动物园的规则》《愤怒与时间》《既非太阳,亦非死亡》《空间》《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等。《资本的内部:全球化的哲学理论》获得2005年经济“资本主义的未来”分类图书奖,并助其获得2013年“路德维希—伯尔内”文学奖。

译者:

谢永康,1978年生,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近现代哲学的研究和翻译,重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社会批判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

丁儒亢, 1993年生,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近现代哲学,重点为康德和新康德主义。


精彩书评

彼得· 斯洛特戴克的作品如一首哲学诗歌,它强烈地表达了孤独和迷失方向的现代经验,试图以其自身的奇怪形状唤起关于古老整体的记忆。

——亚当·基尔希,《时代文学增刊》

彼得·斯洛特戴克是具创造性、挑衅性和争议性的当代哲学家之一。他是尼采和海德格尔的信徒,并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决裂,是德国哲学家中具法国风格的。他在80年代末出现时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了,他一直保持着游戏规则的变化。

——哥伦比亚大学,西尔维尔·洛特林格

目录

柏拉图 5
亚里士多德 26
奥古斯丁 31
布鲁诺 38
笛卡尔 42
帕斯卡尔 48
莱布尼茨 53
康德 61
费希特 67
黑格尔 74
谢林 85
叔本华 92
克尔凯郭尔 94
尼采 100
胡塞尔 107
维特根斯坦 114
萨特 119
福柯 124

精彩书摘

亚里士多德

在公元前4 世纪,这位欧洲科学思想的天才首次让人们认识到了一种里程碑式的完满。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兴趣和著述涉猎范围之广,他对概念差别的敏锐意识,着实让人惊诧;他就像一尊拥有近乎神话力量的守门石雕(Portalfigur),矗立在通往欧洲知识高等学府的入口。 一看到他毕生在思想和写作上取得的成就,我就不禁浮现出一个想法,即那将在中世纪被称为大学的系统,已经在一个个体形象中预先呈现出来了。 亚里士多德的大脑仿佛拥有各大院系的宏伟大学的评议会。如果可以用跨越时代的方式,那么可以说在他大脑中汇聚了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些科学已然处于关于第一存在物的哲学学科(它也被称为神学)的统领之下,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在比如逻辑学的这样一些学科中,亚里士多德不仅是先驱者,也是完成者。并不令人感到诧异的是,欧洲大学历史的最初阶段,也就是其中世纪阶段(持续了400 年之久),大致等于拉丁化的亚里士多德研究史。在此期间,如果经院哲学的神学家们想引用这位希腊伟人权威性的言语,那么为保险起见,他会用到这个固定短语,“正如那位哲学家所说”(ut ait philophus)。 没有哪位思想家能像亚里士多德这样受人尊敬,配享这一惯用语。 当近代早期的思想从经院哲学权威主义的“铁屋” 中爆破而出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名字又一次标明了时代的趋势———但这次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被强调:“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迷失了!”———在对一个过度经院化(verschulten)和扭曲化的知识领域的重新检视中,这句口号成为后来者们一种冒险的独立行动的标语。

看看亚里士多德毕生的事业就会知道,我们并不能以现代人理解的“休闲”去曲解理论生活,即常被援引的古代爱智者的bios theoretikos 。罗马人之后习惯称之为沉思的生活(vita contemplativa)的东西,总无非是哲学研究这种实践活动(vita activa)。理论自身建立在禁欲和不知疲倦的训练中,建立在逻辑与道德的力量日复一日的紧张运行中。哲学家是范畴的竞技者。无疑这种智性的禁欲有其自身的乐趣,当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提出“求知是人的本性” 时,他就将“求知”一般化为了一个人类学论题,这对他而言是一种持久的个人经验:理智在其不断的运动中自得其乐。在这种知识的自我陶醉中,一种短暂的类神性(Gott?hnlichkeit)被表现出来。不仅如此,在最枯燥乏味的列举和孜孜不倦的划分(Distinktionen)过程中,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工作还证实了知识与快乐之间的原初关联。

人们有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并未阻止亚历山大(即那位所谓的“大帝”),这是否有损于其作为一个教育者和智慧传授者的形象? 在这个问题中带着这样一种信念,即只有在改变每个权力意志并超越所有狂热的野心时,哲学才算达到其目的;这意味着要以贤人的评判尺度来衡量学者。亚里士多德的事业并不是一种热情洋溢或高深莫测意义上的智慧。对他而言,“审慎”一词指谓的乃是人力所能及之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们确实可以习得如何熟练地开展逻辑研究和经验研究,以便能在清醒的自我控制中获得重生,而不是学会如何在杂乱无章的情欲中麻木。亚里士多德没能让他卓越而任性的学生成为柏拉图所要求的哲学王。在与这位最伟大的思想家交往几年之后,亚历山大心中仍然秉持着这一信念,即有些东西比哲学更加崇高;而对亚里士多德而言,也有比对一个渴望伟大的王室贵胄进行哲学管束更重要的任务。亚历山大在埃及和印度的冒险, 或许激起了他那种马其顿帝国主义的热情;而对亚里士多德这个逻辑学家和研究者来说,好奇心的“亚历山大式征战”(Alexanderzuege)才是日程安排的内容,这种征战将比所有大大小小的政治事务持久得多。 亚里士多德在其高产的几十年中,创建了一个知识的伟大帝国,其随后的历史——如果人们想详细讲述的话——简直就是近代以前的一部欧洲科学史诗。

亚里士多德在书本中建立起的帝国,在其本人去世后,必然地瓦解为各个单一的学科,正如亚历山大的帝国瓦解为各个继承者的王国(Diadochenreiche)一样。 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家像亚里士多德这样清楚地意识到,知识的大厦只有作为许多代人的共同努力的成果 才能得到巩固,并且探究的理智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达到尽善尽美。之后的学者从他那

里学会了应当如何置身于科学世代相传的体系之中:对先行者表示由衷的感激,并对后来人——如果自己的新成就支持着这一点的话——保持谨慎的骄傲。因而,亚里士多德对于知识传统而言也只是一个中间人;作为一个自然研究者和伦理学家,他赞颂了恒常事物和规范事物中的存在奇迹(Wunder des Seins)。

……


哲学气质:从柏拉图到福柯 内容简介 《哲学气质:从柏拉图到福柯》是一本深度探索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梳理历代哲学家的思想,而是试图揭示一种贯穿始终的“哲学气质”——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世界的好奇探究,以及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本书以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古希腊哲学巨匠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世界观,与20世纪后现代思想家福柯颠覆性的权力与知识分析相结合,勾勒出哲学演进的壮丽图景,并从中提炼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本书开篇,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重返古希腊的雅典,在那里,哲学如同初升的太阳,普照着人类的理性之光。柏拉图,这位苏格拉底的学生,以其洞察人心的对话形式,构建了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论”。他相信,我们所见的现实只是不完美的复制品,真正的真实存在于永恒不变的“理念”领域。这种对超越性存在的追求,对绝对真理的信念,构成了早期哲学气质的核心。书中将详细阐释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分析其如何象征着人类从无知到启蒙的艰难旅程,以及教育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还将探讨柏拉图对理想国的设计,他如何试图将哲学王的智慧引入政治实践,尽管这种理想的实现充满了挑战,却展现了哲学介入现实的早期尝试。柏拉图的哲学气质,是纯粹的理性主义,是对知识的无限渴求,是对美好与正义的坚定信念。 随后,本书将目光转向中世纪,尽管这是一个思想相对被宗教教条所束缚的时代,但哲学依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并在神学的光环下继续发展。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试图调和古典哲学与基督教信仰,他们的工作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哲学气质——在有限的信仰框架内,努力寻找理性的解释和辩护。本书会着重分析他们如何吸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将其融入到基督教神学体系中,从而为西方哲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气质,体现在对神圣真理的敬畏,同时又以严谨的逻辑和概念分析来理解和阐释这些真理。 时间的指针拨向近代,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哲学迎来大爆炸的时期。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标志着主体性的觉醒,将哲学的焦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了认识论的主体。他严谨的怀疑方法,对清晰明确的观念的追求,开启了理性主义的新篇章。本书将深入剖析笛卡尔的二元论,以及他如何试图通过理性来确立确定性的知识基础。紧随其后,洛克、休谟等经验主义者,则将目光投向了经验世界,强调感官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本书将详细对比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异同,分析他们如何共同塑造了近代哲学的两大主流。而康德,这位集大成者,则试图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他提出的“先验唯心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认识过程的理解。他的“绝对命令”,对道德律的强调,展现了哲学在伦理领域的深刻关怀。康德的哲学气质,是严谨的分析,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界限的探索,是对道德责任的强调。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将哲学思考的触角延伸到政治和社会领域。他关于“公意”的构想,对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强调,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并成为现代民主思想的基石。本书会分析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以及他如何批判私有制对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他的哲学气质,是对社会正义的渴望,是对个人自由与集体意志之间平衡的探索。 进入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迎来了巅峰。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其宏大的历史哲学体系,试图捕捉宇宙精神在历史中的演进过程。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中发展,这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绝对精神”的追求,展现了一种宏伟而系统的哲学气质。本书将详细解读黑格尔的辩证法三段论,以及其历史哲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然而,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哲学也开始出现反思和批判的浪潮。马克思主义,作为对黑格尔哲学的颠覆,将哲学从抽象的思辨拉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力。本书会深入分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及他关于异化劳动的批判,展现了哲学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力量。尼采,这位“酒神精神”的倡导者,则以其充满激情和挑战性的语言,批判了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他的“超人”哲学,对“权力意志”的揭示,以及对虚无主义的深刻反思,构成了一种激进而颠覆性的哲学气质。他鼓励个体超越自我,创造自身的价值,这是一种对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束缚的挣扎。 而本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福柯,则将哲学探究的方向转向了知识、权力和话语的交织。他通过对精神病学、医学、监狱等制度的细致考察,揭示了权力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并塑造了我们对真理、规范和个体的认知。福柯的“谱系学”方法,颠覆了传统的历史叙事,他不再寻找事物的本质起源,而是关注事物是如何在权力和话语的作用下被建构起来的。他提出的“规训”和“生命权力”等概念,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个体的隐秘控制。福柯的哲学气质,是一种对既定秩序的质疑,对权力运作机制的解构,以及对主体性被塑造过程的深刻反思。他引导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压抑、被边缘化的声音,关注那些不被主流叙事所提及的领域。 《哲学气质:从柏拉图到福柯》通过对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家的深刻解读,并非将他们孤立地呈现,而是努力寻找他们思想中流淌的共同脉络与差异。本书所要传达的“哲学气质”,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是对事物表象之下更深层结构的探求,是对人类境况的深刻关切,以及在面对复杂世界时,运用理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它是一种智识上的勇敢,一种对真理的赤诚,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次穿越西方哲学史的精彩旅程,更重要的是,它启发读者思考,在信息爆炸、观点纷杂的今天,我们应如何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如何运用哲学的方法来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塑造属于自己的“哲学气质”,从而更有深度地生活,更有意义地思考。从柏拉图对理想的憧憬,到福柯对权力的解构,本书展现了哲学思想的演变,也昭示了人类理性不断探索、不断挑战的伟大精神。它邀请每一个读者,在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哲学力量,并从中汲取面对生活挑战的智慧与勇气。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初捧此书时,我略感压力,毕竟“气质”二字预示着对某种内在精神内核的挖掘,而这往往是最难把握的部分。然而,一旦深入阅读,便发现作者的叙事策略是极其高明的。他似乎并不执着于构建一个绝对统一的哲学体系,反而更侧重于展现不同思想家在面对人类生存困境时,所展现出的独特“精神风貌”与“智识姿态”。特别是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那一章,作者的处理手法简直可以称得上教科书级别。他没有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巧妙地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渗透、相互激发。文字的密度很高,但节奏把握得极其流畅,如同指挥家在驾驭一支庞大的交响乐团,时而激昂,时而低回,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和谐与逻辑的严密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知识论转向的分析,那种对主体性危机的描摹,精准地切中了当代人精神状态的痛点。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其语言的穿透力。许多哲学著作,即便是大师之作,也常被厚重的术语所裹挟,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此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如何用现代的、贴近生活的语言,去阐释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理论。举例来说,在论及权力结构与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时,作者使用的比喻贴切而生动,让人瞬间就能理解那些宏大理论背后的实际运作机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解码者。书中的跨界引用也相当丰富,涉及艺术、科学乃至社会学的观察,这使得哲学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人类文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广博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哲学思考”边界的认知。它不是高阁之上的玄学,而是脚踏实地的生活哲学。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编排设计也值得称赞。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设计得极为自然,仿佛河流汇入大海,水流的方向清晰可见,却又充满了未知的深度。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把握精准到了毫厘,他清楚地知道在哪里需要急刹车深入剖析一个核心论点,又在哪里需要轻描淡写地带过一个已成定论的议题,从而将笔力集中在真正具有争议性和启发性的节点上。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真理的阐释性”的探讨印象最为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采纳相对主义的立场,而是提出了一种更具张力的观点,即真理的“可得性”与它的“建构性”之间存在着一种永恒的辩证关系。这种洞察力,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一种智慧的沉淀,让人不得不对其深表敬佩。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阅读感受,那便是“启示录”式的震撼。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工具书,而是一面高精度折射镜,映照出读者自身思维的盲区与潜力。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不妥协的批判精神,是全书最宝贵的财富。他似乎在不断地拷问读者:你真的理解你所相信的吗?你所接受的常识,其根基是否足够稳固?这种持续的、温柔的挑战,迫使我不断地自我审视。特别是最后收尾的部分,虽然没有做任何总结性的断言,却留下了一种宏大而又令人不安的开放性,暗示着哲学探寻永无止境。这本书更像是一次长途的、精神上的跋涉,让人筋疲力尽,但走出迷雾后,视野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开阔。

评分

这本新近读到的哲学著作,篇幅宏大,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清澈的思辨之泉。作者的笔触并非那种刻板的、教条式的说教,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穿梭于那些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迷宫之中。书中的论述结构极为精妙,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蒙太奇剪辑,而非传统的线性梳理。开篇就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人类追问本质的冲动,那份原始的、对“何以为真”的渴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随后,作者并没有急于跳入具体的流派争辩,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提问本身”的哲学意义——这在同类著作中是相当少见的。那种对概念的解构与重塑,让原本晦涩的哲学概念,如同一块块被打磨光滑的宝石,在光线下折射出多维度的光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这种能激发读者主动思考的特质,才是真正优秀思想作品的标志。它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邀请式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