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金到哈贝马斯 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研究

从巴赫金到哈贝马斯 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晗 著
图书标签:
  • 巴赫金
  • 哈贝马斯
  • 话语理论
  • 西方哲学
  • 20世纪哲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理论
  • 批判理论
  • 文学理论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南交大出版社
ISBN:97875643520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22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以俄罗斯的巴赫金、英国的奥斯汀、法国的福柯、德国的哈贝马斯等四位在20世纪西方理论上有着显著影响的理论家为研究对象,以理论发展的“语言学转向”为背景,从四位理论家纷繁复杂的思想中梳理和勾勒出他们的话语理论,分析了他们话语理论产生的文化动因,聚焦的主要问题以及给20世纪西方理论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和现实意义。本书对于学界系统了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的多维性和多面性,揭示20世纪西方理论发展的历史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晗(1976—),男,湖南祁阳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艺学博士,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后,主要从事20世纪西方文论、传播学理论以及媒介文化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10余项,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引 言 从语言到话语 001
一、语言范式的建构与确立 002
二、语言学的话语转向 007
三、语言与话语的比较 012
四、研究思路、问题与框架 019
第一章 话语的对话性:巴赫金的话语理论 029
第一节 批判与反思中的超语言学建构 030
一、对个人主观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031
二、对抽象客观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036
三、超语言学建构与意义观转型 042
第二节 话语的对话性与诗学问题 052
一、话语内在对话性呈现的两个层面 053
二、话语外在对话性与文学体裁问题 059
三、人文科学话语的对话性 068
第二章 话语与行为:奥斯汀的话语理论 077
第一节 话语行为理论的思想渊源 079
一、作为行为的话语 079
二、回归日常交流的话语 082
三、话语行为的规范性 087
第二节 话语行为理论的问题聚焦 090
一、记述话语与施行话语 091
二、表意、施事与取效 095
三、话语行为、语力与意义 099
第三节 话语行为理论的批判发展 107
一、间接话语行为与意向性 108
二、严肃话语与虚假话语 111
三、文学话语及其建构性 114
第三章 话语与权力:福柯的话语理论 120
第一节 话语与权力的内在联结 121
一、从认识型到档案 122
二、话语的位置设定 130
三、作为话语基本单位的陈述 135
四、话语与主体建构 141
第二节 话语形成中的控制与反控制 148
一、话语的外部控制 149
二、话语的内部控制 155
三、话语使用条件的控制 159
四、话语控制中的反控制 161
第四章 话语与共识:哈贝马斯的话语理论 169
第一节 话语交往的普遍语用学设定 170
一、从语言资质到交往资质 170
二、话语的普遍语用学规范 175
三、话语交往的商谈伦理 180
第二节 话语交往的乌托邦想象 184
一、工具理性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185
二、语用学预设与理想的言谈情境 189
三、文化社会学塑形与公共领域 193
结 语 走向开放的话语理论 201
参考文献 208
一、著作部分 208
二、论文部分 217
人名索引 222
主题索引 225
后 记 231

前言/序言

  刘晗的博士论文《从巴赫金到哈贝马斯——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研究》即将正式出版。他嘱我写个序,作为他的导师,我欣然同意了。说实话,学生有著述出版,特别是初出茅庐进入学界的博士,其博士论文能在坊间刊行,对于导师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安慰和回报!
  刘晗的博士论文的焦点是话语理论,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很难研究的课题。在当代国内外学界,“话语”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美学、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汗牛充栋的研究文献中,“话语”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且语义极为复杂的术语。由此可以想见,对话语问题史展开研究是一项多么艰难且需要学术勇气的工作。刘晗在博士学习期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献,对这一问题作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思考。在廓清话语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流变脉络的基础上,他着重讨论了从巴赫金到哈贝马斯的历史发展情况,揭示了在“语言学转向”趋势中的“话语转向”。
  在这本著作中,刘晗很巧妙地选择了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中基于不同文化传统和思想背景下产生于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的四个代表性理论范式。它们像四个乐章,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纪的“话语交响曲”,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不同声部演绎了话语理论极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令人着迷的思想魅力。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是从其超语言学观念上发展出来的,又在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研究中具体化,如果将这一理论置于其形成的特殊语境,我以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那就是对苏联斯大林的专制主义的尖锐批判。言语行为理论出现并流行于英美,强调的是对语言行为及其意义的解释,后来也发展成为一种很有特色的文学理论,但是相较于巴赫金的话语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似乎更加偏重于从技术层面对语言行为进行分析。第三个代表性理论是福柯的话语理论,它是“法国理论”最重要的派别,也是对诸多领域产生极大影响的理论。对福柯来说,“话语形成”的过程就是权力和知识共生的运作过程,其间所伴随的各种以“求真意志”为导向的规训,最终塑造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认知型”,导致权力对主体的宰制以及在主体中的再生产。最后一个是哈贝马斯的话语理论,与前三者有所不同,哈贝马斯更强调交互主体性及其交往理性,强调差异性对话达成共识的可能性。这四种理论虽然形态各异,但都触及话语理论一些根本问题、主体间的对话性及其意义的理解,当然还或隐或显地触及人与社会、主体与权力的复杂关系。
  在我看来,话语理论在20世纪被西方学界高度关注,并发展出形形色色的不同理论,我们有理由把话语理论看作最有生产性的思想资源。在中国晚近,话语理论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话语理论的诸多方法和范畴,也被广泛用于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问题的分析,尤其是在文学艺术、大众传媒领域等。刘晗的这本著作不但分析了这四种代表性的话语理论,而且在比较参照中对它们做出了公允的评价,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文艺学和哲学角度进行话语理论研究的专著。这本书的出版,我想,会对国内话语理论研究产生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话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语言实践系统,对它的讨论也从来就是开放的、未完成的。刘晗的这个专题讨论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路线图,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关于话语理论的研究成果问世。这大概也是刘晗这一专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现在,刘晗身处祖国西南的吉首大学,已经从事学校的行政工作不少年头。工作之余,他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这对青年学者来说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当下的中国大学高度行政化和科层化,学术生态极其糟糕,这对青年学者会产生种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压力,那种纯粹出于个人兴趣的自由探索式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少,这与我成长的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生态截然不同。从当下现状来考虑,刘晗虽然一方面从事学校的行政工作,另一方面却念念不忘自己的学者角色,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本书的出版就是一个明证。我真心希望刘晗能继续坚守自己的学术研究,将来能有更多的研究成果不断面世。
  是为序。
  周宪
  2016年9月30日
  于南京大学


思想的织锦: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之溯源与流变 在20世纪的西方思想图景中,话语作为一种深刻理解人类社会、文化乃至个体存在的关键范式,经历了激动人心的发展与重塑。本书《从巴赫金到哈贝马斯: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研究》并非对某一本特定著作的罗列,而是试图勾勒出一条横跨世纪的思想脉络,展现话语理论如何在20世纪的学术场域中扎根、生长、分化,并最终催生出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我们将深入探究那些奠定话语理论基石的关键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追溯其思想的源头活水,并观察它们如何被后来的思想家继承、发展、挑战乃至超越。 开篇:语言的革命与符号的转向 20世纪话语理论的兴起,离不开20世纪初语言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将语言从一种历史学的研究对象,转变为一种由符号、能指与所指、共时性与历时性等概念构成的、自足的结构系统。他强调语言的“差异性”和“约定性”,认为语言的意义并非源于词语与现实世界的直接对应,而是存在于语言系统内部的符号关系之中。这一深刻的洞见,为后来的话语分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使得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的内在运作机制,而非仅仅将其视为透明的表述工具。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则将目光投向了语言的隐秘维度。他揭示了潜意识如何通过梦境、失误言语(slip of the tongue)等现象,在语言中留下痕迹,表现出其独特的“运作方式”。精神分析的视角,开启了对语言背后心理机制和压抑欲望的探索,为理解话语的深层意涵和文本的“未说之语”提供了新的可能。 第一章:巴赫金与“对话性”的解放 米哈伊尔·巴赫金,这位来自俄国的思想巨匠,以其独特的视角,为20世纪的话语理论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他提出的“对话性”(dialogism)概念,是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颠覆。巴赫金认为,任何语言表达都不是孤立的、单向的,而是永远处于与其他话语的对话之中,充满了“复调性”(polyphony)。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还是意识形态与反意识形态的较量,亦或是个体与社会的互动,都体现了语言的对话本质。 在巴赫金看来,语言不是一种静止的结构,而是一种流动的、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实践。他提出的“杂语”(heteroglossia)概念,揭示了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年龄、职业所使用的不同语言风格和意识形态的并存与碰撞。这些不同的“声音”在语言中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对话场域。 巴赫金对“语言狂欢节”(carnivalesque)的分析,更是将对话性推向了极致。他认为,中世纪欧洲的狂欢节是一种打破等级、颠覆权威、释放压抑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其精神体现在语言中,便是对严肃、权威性话语的戏仿、嘲弄和解构。这种“低俗”而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挑战了官方话语的合法性,展现了话语的多样性与人民性。 巴赫金的研究,不仅深刻影响了文学批评和叙事学,也为理解权力、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洞见。他的对话性理论,提醒我们,任何话语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语境,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话语发生关联,从而促使我们以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性的眼光去审视语言。 第二章:萨特与“主体性”的焦虑 让-保罗·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旗帜性人物,虽然其核心关注点在于“自由”与“责任”,但他的哲学思想对20世纪的话语理论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萨特强调个体的绝对自由和主体性,认为个体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创造自身的存在。然而,这种自由也带来了“焦虑”和“责任”的重负。 在萨特看来,语言是主体性得以表达和确证的媒介。然而,语言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束缚。他认为,语言具有“为己”(pour-soi)和“在己”(en-soi)的区分。“在己”的存在是纯粹的、静止的,而“为己”的存在则是主体性的、自由的、动态的。语言,在试图捕捉“为己”的存在时,往往会将其“凝固”化,使其落入“在己”的范畴,从而剥夺其自由的活力。 萨特对“他者”(the Other)的探讨,也与话语息息相关。他认为,他者的凝视(the gaze)会使主体陷入客体化,成为被评价、被定义的“物”。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话语表达,可能会被他者的目光所审查和规训,从而失去其原初的自由与真诚。 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为话语理论带来了对主体性与语言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他提醒我们,在分析话语时,需要关注话语背后个体的存在状态、自由选择以及个体在面对他者时的焦虑与挣扎。 第三章:福柯与“知识-权力”的谱系学 米歇尔·福柯,无疑是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领域最具革命性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的“话语”(discourse)概念,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言语”或“文本”有着本质的区别。福柯的话语,是一种由规则、惯例、知识、制度所构成的、能够生产意义、塑造主体的力量。他认为,话语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积极地“构建”现实。 福柯著名的“知识-权力”(knowledge-power)理论,是其话语分析的核心。他认为,知识和权力并非分离,而是相互缠绕、相互生成。特定的知识体系,往往是特定权力关系的产物,同时又为维护和巩固这种权力关系提供合法性。例如,精神病学的话语,不仅描述和分类精神疾病,更通过其诊断、治疗的实践,塑造了“精神病人”的形象,并对其进行规训和控制。 福柯的“谱系学”(genealogy)研究方法,旨在揭示话语和知识体系的生成历史,探究它们是如何在权力运作的机制下,一步步形成、固化,并最终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真相”。他反对寻找话语的“起源”或“本质”,而是关注话语在历史中的“断裂”、“转折”和“偶然性”。 福柯对“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的强调,意味着他关注的不仅仅是文本内容,更是话语在社会中的运作方式,包括谁有权说话、在什么场合、以何种方式说话,以及这些话语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认知。 福柯的研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知识、权力、真理以及主体性的理解。他的话语分析,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批判工具,能够揭示隐藏在日常话语背后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建构。 第四章:勒维纳斯与“他者”的伦理召唤 伊曼纽尔·勒维纳斯,作为一位深刻关注伦理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为话语理论注入了“他者”的伦理维度。勒维纳斯认为,在面对“他者”时,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召唤”(calling),一种来自“面孔”(face)的直接呼唤。这种呼唤,超越了语言的二元对立和理性计算,直接触及到我们作为个体的责任。 勒维纳斯认为,传统的哲学往往以“自我”(the Same)为中心,将“他者”视为“他物”,从而陷入了对他者的同化和压迫。而他的伦理学,则强调“他者”的“绝对他者性”(absolute alterity),即他者永远是无法被我完全理解、掌握或同化的。 在话语层面,勒维纳斯提醒我们,真正的对话并非是双方的观点交换或认识的统一,而是对“他者”的尊重和回应。每一个“他者”都拥有其独特的经验和视角,我们必须以开放和谦卑的态度去倾听,而不是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和框架去解释或定义他们。 勒维纳斯对“无限”(the Infinite)的阐释,也与话语的伦理相关。他认为,“他者”的面孔中闪烁着“无限”的光辉,这种光辉挑战了我们有限的认知和语言能力,要求我们承担起无限的责任。 勒维纳斯思想的引入,为话语理论增添了一层深刻的伦理关怀。他促使我们反思,在话语互动中,我们如何避免将“他者”商品化、客体化,如何真正实现对他者的尊重与关怀,以及语言如何能够成为伦理关系的桥梁,而非隔阂。 第五章:哈贝马斯与“交往理性”的理想 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话语理论家之一,他的核心贡献在于构建了“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的理论体系。哈贝马斯试图超越福柯式的话语分析所呈现的权力与压迫的图景,提出了一种基于理性沟通的社会理想。 哈贝马斯认为,话语并非仅仅是权力运作的场域,更是一种潜在的、能够达成共识的交往行为。他将语言区分为“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和“交往理性”。工具理性关注的是效率和手段,将语言视为达成特定目标的工具;而交往理性则关注的是理解和共识,将语言视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协调行动、达成协议的媒介。 哈贝马斯提出的“理想的言语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是其交往理论的基石。在这种情境下,所有参与者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质疑他人的观点,并且不受任何强制或操纵。在这样的理想状态下,通过开放、诚实的对话,人们可以达成理性的共识,从而构建一个更公正、更民主的社会。 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了交往理性的重要性。他认为,公共领域是公民之间通过话语进行交流、形成舆论、影响公共政策的场所。一个健康的公共领域,是民主社会运作的关键。 哈贝马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而充满希望的话语理论视角。他不仅揭示了话语的社会功能,更提出了通过理性对话实现社会进步的可能性,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引。 结语:话语的未来 从巴赫金的对话性到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的发展,展现了思想家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意义、权力、主体性以及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审视与反思。这些思想的交锋与融合,不仅为我们理解20世纪的思想史提供了清晰的脉络,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我们当下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工具与思想启迪。 本书所梳理的,仅仅是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的壮丽图景中的一部分。然而,通过对这些关键思想家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话语的复杂性,认识到话语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建构现实、塑造主体、维系社会的重要力量。这些理论的遗产,至今依然活跃在学术界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启发着我们对语言、对思想、对社会更深层次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本书在某些章节的深度探究上,对我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它毫不避讳地触及了那些最难以调和的哲学矛盾,并且展示了不同理论流派在面对“真理”与“权力”这一永恒张力时的不同应对策略。这种对复杂性的坦诚接受,而不是试图用简单的模型来强行概括,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操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确保对其中引用的那些关键的、未经简化的哲学论断有准确的把握。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最终的理解体验更为深刻和持久。它不是一本可以被快速浏览的书,而是一份需要被反复研读的地图,每一次重访,都能发现新的路径和风景。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思想谱系,转化为一场引人入胜的智识探索之旅。

评分

这部著作的深度令人叹为观止,它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智力漫步,带领读者穿越了二十世纪思想史的重重迷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那些看似疏离的理论家之间建立起的那种微妙而又坚实的联系。比如,他们是如何在对语言、权力与主体性的探索中,形成了一种跨越代际的对话?我看到,即便是最尖锐的批评,也内嵌着对前人深刻洞察的继承与回应。这种将个体思想家置于宏大历史脉络中审视的视角,使得那些原本晦涩的术语和概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其中关于符号互动论与批判理论交汇处的论述,它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并列,而是一种动态的张力场,充满了学理上的张力和方法论上的启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如同音乐的复调,每一个声部都清晰可辨,但整体上又和谐统一,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复杂素材的功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熔炉,将不同学派的火花冶炼成一股强劲的学术洪流。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妙。它不像某些理论导论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内在的驱动力。作者似乎懂得如何在高密度的信息传输中,巧妙地插入一些历史性的轶事或思想家的个人侧面,这为枯燥的理论剖析增添了人文色彩。例如,在讨论某个关键概念的形成时,那种对当时社会氛围和知识分子群体心态的描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该理论“诞生背景”的理解。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理论假设,在本书的梳理下,暴露出其内在的脆弱性或特定历史局限性。这种批判性重构的能力,是本书最具价值的贡献之一。它教导我们,理解理论,不仅要理解“它说了什么”,更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说,以及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就像经历了一次结构严谨的迷宫探险。我原以为自己对这些理论家的思想已有大致的了解,但作者的叙事方式总能提供出乎意料的转折点。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于“倾听”这一行为在不同理论框架下的意义重构。这不仅仅是关于语言的解读,更是关于社会责任与伦理立场的深刻反思。那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对语境依赖性的强调,体现了一种近乎苛刻的学识态度。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很少使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评判口吻,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合作者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理论疆界的探索中去。这种谦逊而又坚定的求真精神,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极为愉悦,即便面对那些极具挑战性的哲学论断,也不会产生被说教的压迫感。相反,它鼓励读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去质疑既有的解释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凝练,每一句话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锤炼,没有一句废话。它散发出一种古典学术的严谨气息,那种对文献源头的精准把握和对术语演变的细致追踪,是当前许多快速消费型学术著作所缺乏的。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涉及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政治议题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诉诸煽情的语言,而是依靠逻辑的链条和证据的堆砌来构建其论证的有效性。读到关于公共领域理论的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十九世纪末知识分子的那种对理性讨论的执着追求。这种对思想史的敬畏感,使得本书不仅是一部研究工具书,更像是一份献给严肃思考者的精神补给。它要求读者投入充分的注意力和时间,但所给予的回报,绝对是值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