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

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晋兰 著
图书标签:
  • 普庵教
  • 宁化县
  • 地方宗教
  • 民间信仰
  • 宗教仪式
  • 福建省
  • 民俗学
  • 宗教社会学
  • 中国宗教
  • 宗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13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24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地方社会与民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8
字数:3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笔者2007~2013年在宁化所做的田野调查,即用人类学的方法,结合道士的科仪本、杂用本、族谱、碑记、寺庙张贴的许愿单、契单与念佛嬷嬷传承的小经等民间文献,对宁化普庵教的道坛、神图、法器、服饰等具体形态进行深描,指出了它与当地先天教、罗祖教等地方传统宗教仪式的区别与联系。此外,就接珠点佛仪式分析了当地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当地妇女的社会文化生活。

作者简介

  钟晋兰,女,畲族,福建上杭人,嘉应学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员。大学就读于中南民族学院,硕士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1996-2007 年任职于福建省社会科学院,2007 年9 月调至嘉应学院。主要从事客家民俗、民间宗教与客家妇女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出版《闽西客家的民俗信仰生活》、《客家妇女社会与文化》等独著、合著成果多部。

目录

绪论/001
第一章宁化县的历史与宗教概况/008
第一节宁化县的历史、地理与社会环境/008
第二节宁化县的宗教概况/015
第三节宁化县的普庵教/034
第二章宁化普庵教的宗教仪式/054
第一节村落醮会与庙会/054
第二节乡间的拜佛仪式/105
第三节家坛举行的童子醮/118
第四节乡村的丧葬仪式/134
第三章普庵教的符箓与乡土社会/170
第一节《符箓本》中的各种符法/171
第二节《符箓本》中的诰/236
第三节《符箓本》中的咒/241
第四节《符箓本》中的字号/246
第五节《符箓本》中的箓/248
第四章普庵教与妇女的念佛仪式/255
第一节宁化念佛概况/256
第二节乡村妇女的接珠与回佛仪式/270
第三节乡村妇女的“点佛”仪式/306
第四节念佛嬷嬷念诵与传承的佛经/327
第五节乡村妇女的念佛与社会生活/388
结语/397
附录/414
一寺庙碑记、仪式榜文/414
二图片/420
三田野调查主要报告人/433
四主要参考文献/438
后记/450

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 《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民间宗教发展脉络,特别是聚焦于福建省宁化县地区普庵教传承及其与地方风俗仪式相结合的学术著作。本书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力图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宁化地方宗教图景。 第一章:普庵教溯源与流变 本章将首先追溯普庵教的起源,探讨其如何从佛教的边缘思潮逐步发展为具有独特教义和实践体系的民间宗教。我们将考察普庵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在闽赣地区的传播路径,分析其如何适应地方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当地的信仰元素。 普庵祖师的传说与崇拜: 深入挖掘与普庵祖师相关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分析其作为教主在信徒心目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探讨普庵祖师的教化思想,包括其慈悲、济世、修行的核心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体现在普庵教的仪式和道德规范中。 早期普庵教的组织形态与传播网络: 研究普庵教在早期如何形成社团组织,以及其通过何种渠道在乡村地区传播。考察普庵教与其他民间教派、秘密会社的互动关系,分析其在历史上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近代普庵教在宁化的落地与本土化: 重点关注普庵教在明清以来进入宁化县的过程,分析其与当地已有的信仰体系,如祖先崇拜、土地神崇拜、道教神祇等,是如何发生联系并相互影响的。探讨普庵教在宁化地区形成的特有教义变体、仪式创新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程度。 第二章:宁化县普庵教的信仰体系与实践 本章将详细阐述宁化县普庵教的信仰核心,包括其对诸神、经典、修行方法以及功德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普庵教在宁化地区的具体实践活动,包括其独特的宗教仪式、节日庆典以及信徒的日常修行。 普庵教的诸神谱系与经典解读: 梳理宁化普庵教所崇拜的神祇,分析其与佛教、道教神祇的关系,以及在地方信仰中的具体职能。研究普庵教使用的经典,包括其来源、内容以及在口传和书写传承中的特点。探讨信徒如何理解和阐释这些经典,以及其如何指导日常修行和道德实践。 普庵教的修行方法与戒律: 详细介绍宁化普庵教所提倡的修行方式,包括念佛、持咒、斋戒、布施等方面。分析其修行实践的特点,如注重内省、调息、观心等,以及这些方法对信徒身心健康和社会伦理可能产生的影响。探讨普庵教的戒律体系,分析其对信徒行为规范的要求,以及这些戒律在约束和引导信徒生活中的作用。 普庵教的慈善活动与社会功能: 考察普庵教在宁化县历史上扮演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其在慈善救济、扶危济困方面的贡献。分析普庵教如何通过组织信徒进行公益活动,如修桥铺路、兴办义学、赈灾济贫等,来体现其济世的教义,并赢取社会尊重。 第三章:宁化县地方宗教仪式中的普庵教元素 本章将聚焦于普庵教如何深度融入宁化县的地方宗教仪式,展现其在节日庆典、人生礼仪、禳灾祈福等各种场合中的独特表现。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揭示普庵教在地方仪式中的功能、意义以及与当地其他信仰体系的融合方式。 岁时节令仪式中的普庵教身影: 详细考察宁化县春节、清明、中元、春节等重要岁时节令中的地方宗教仪式,分析普庵教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春节期间的祭祀活动、祈福仪式,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中元节的超度亡魂等,普庵教的教义和仪式元素是如何渗透其中的,又如何与其他民间信仰习俗相互辉映。 人生礼仪中的普庵教参与: 深入探讨普庵教在宁化县人生礼仪,如婚嫁、生育、丧葬等环节中的影响。分析普庵教如何为人生重要转折点提供精神慰藉和仪式上的支持,例如,婚嫁中的祝福仪式,生育中的祈子仪式,以及丧葬中的超度亡灵仪式,普庵教的祈愿和诵经等活动如何介入其中。 禳灾祈福与神灵祭祀仪式: 重点研究宁化县地区用于禳灾避祸、祈求丰收、保佑平安的各种地方宗教仪式,以及普庵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旱涝灾害时的求雨仪式,瘟疫流行时的驱邪仪式,以及对土地神、山神、河神等地方神祇的祭祀活动,普庵教的信徒和道士如何参与并贡献其独特的仪式形式和祈祷方式。 普庵教仪式在地方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分析普庵教仪式在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增强社区凝聚力、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探讨普庵教的仪式活动如何成为地方居民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的载体,以及其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调整和演变的适应性。 第四章:普庵教与宁化县其他民间信仰的互动 本章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普庵教在宁化县的生存状态,分析其与其他民间信仰,如道教、民间神信仰、祖先崇拜、佛教寺庙等,所形成的复杂互动关系。本书将考察普庵教如何与其他信仰体系相互吸收、竞争、并存,最终共同构成了宁化地区丰富多元的民间宗教生态。 普庵教与道教的融合与区分: 探讨普庵教在教义、神祇、仪式等方面与道教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分析普庵教信徒如何看待道教,以及道士在普庵教仪式中的参与情况。考察普庵教是否吸纳了道教的某些符箓、科仪,以及其在地方社会中与道教信徒的交往模式。 普庵教与地方神祇崇拜的关联: 深入研究普庵教与宁化县地区普遍存在的土地神、城隍爷、妈祖等地方神祇崇拜的关系。分析普庵教信徒是否同时崇拜这些地方神祇,以及普庵教如何将这些神祇纳入其信仰体系,或与其神祇进行并列崇拜。 普庵教与佛教寺庙的界限与影响: 探讨普庵教作为民间宗教,与正规佛教寺庙在教义、组织、寺院管理等方面的区别。分析普庵教的信徒是否也会到佛教寺庙烧香礼佛,以及佛教寺庙的僧侣是否会参与普庵教的活动。考察普庵教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受到过正规佛教的影响,又是否对佛教寺庙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渗透。 普庵教在多元信仰生态中的适应与演变: 综合分析普庵教在宁化县与其他民间信仰相互作用的整体格局。考察普庵教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其他信仰和谐共处,甚至在某些方面相互补充。分析这种多元信仰生态对当地社会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五章:普庵教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关注普庵教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书将结合社会变迁、城镇化进程、以及宗教政策的变化,分析普庵教在当代宁化县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社会对普庵教的影响: 分析现代化、世俗化、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对普庵教传统信仰模式和仪式实践带来的冲击。考察年轻一代对普庵教的态度,以及普庵教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传承的差异。 普庵教的组织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探讨普庵教在组织管理、信徒发展、教义传播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分析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以及普庵教如何应对信徒数量减少、老龄化等问题。 普庵教的创新与适应策略: 考察普庵教在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举措,例如,利用新媒体传播教义、举办现代化的慈善活动、调整仪式形式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等。分析这些创新举措的成效及其潜在的争议。 普庵教的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 总结普庵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宗教,在宁化县乃至更广阔区域的文化遗产价值。强调本书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为理解中国民间宗教的复杂性、地域性以及其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个案依据。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建议: 基于本书的研究成果,提出未来关于普庵教及宁化县地方宗教仪式研究的可能方向,例如,普庵教与其他民间教派的比较研究、普庵教信徒的社会学分析、普庵教在数字时代的传播研究等。 《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宁化县地区普庵教及其与地方宗教仪式相互关联的视角。本书不仅是对一种地方性宗教现象的考察,更是对中国民间信仰的活力、适应性以及其在中国社会文化肌体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的深刻阐释。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是对宗教史不太感冒的,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作者似乎非常善于捕捉那种“边缘化”的声音。书中对普庵教在宁化县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主流宗教,特别是儒家礼教体系之间的张力描绘得极其精彩。那种既要保持自身独特性,又不得不与主流文化妥协、渗透的动态过程,简直就是一部微观的文化冲突史。书中引用的那些地方志记载和家族文书,都经过了极其审慎的辨析,没有那种一味“猎奇”或“神化”的倾向,而是冷静地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对于想了解中国底层社会精神生活是如何构建和维系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经过精心打磨的案例。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初看标题《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可能会觉得主题过于聚焦和局限,但实际上,作者巧妙地将地方史、宗教史与社会人类学观察融为一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符箓”和“法器”的详细图解和功能解析,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其他宏观历史著作所不屑于触及的。作者没有止步于对教义的文本解读,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仪式在社区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实际功能——比如它们如何调节邻里纠纷,如何处理生死大事,以及如何构建起地方性的道德秩序。这种“由小见大”的写法,让原本略显冷门的课题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读完后感觉,了解一个地方的宗教仪式,远比死记硬背官方史料来得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特色,封面那种带着年代感的墨绿色调,以及烫金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翻开之后发现,作者的行文非常流畅,逻辑性也极强。特别是关于地方宗族势力如何与新兴宗教流派进行博弈和融合的部分,分析得入木三分。书中对田野调查的细致描述,比如对特定祭祀用品的考证,以及对口述历史的引用,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老先生走进了闽西那些尘封已久的祠堂和庙宇,听他娓娓道来那些被主流历史所忽略的民间信仰的脉络。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教派的研究,更是对特定区域社会结构变迁的一次深刻描摹,读完后对理解清末民初社会基层权力结构的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严格的年代顺序,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仪式场域来展开论述。这种“空间叙事”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地方性研究的立体感。通过对不同村落、不同宗族在接纳和改造普庵教仪轨上的细微差异的比较分析,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文化传播的复杂性与地方能动性。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宗教的生命力往往不在于教条的纯洁性,而在于它适应和嵌入地方社会结构的能力。对于任何关注非主流信仰如何在中国近现代社会中生存和演化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近乎教科书式的典范。它既是对宁化县地方史的忠实记录,也是对理解中国民间信仰史的一次重要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更吸引我的是其语言的质感。它不同于那种硬邦邦的学术论文,而是带有一种深厚的文化情怀。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在仪式中出现的信众形象时,作者的笔触显得非常富有同理心,让人能感受到普通人在面对未知和灾厄时,对信仰的依赖与寄托。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节日的祭祀流程的复原,详细到连香烛的燃烧速度和烟雾的走向都有所提及,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转换时所使用的过渡句,它们像是一座座小桥,将看似零散的田野观察点巧妙地串联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整体,阅读体验极为顺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