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疏证/子海精华编

孔子家语疏证/子海精华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陈士珂<辑> 编,崔涛 校
图书标签:
  • 孔子家语
  • 子海精华编
  • 先秦
  • 儒家
  • 注疏
  • 文化
  • 历史
  • 经典
  • 文献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66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1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子海精华编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门弟子言行的书,很早见录于《汉书·艺文志》,属“六艺略”《论语》类,二十七卷。后世著录篇卷有所不同。今传本《家语》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家语》自魏王肃为之作注,始得以广泛流传,然其真伪历来也因王肃作注而争论不休。《孔子家语疏证/子海精华编》是清人陈士珂力证《家语》非王肃伪造的一部学术著作,在清代一片声讨王肃注《家语》的学术环境中,陈氏此作显得有些个性独标,这在今天看,倒正显示出它特殊的学术价值来。清人重考证,持《家语》“伪书说”者,如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都是条分缕析之作,能与之相敌的唯有陈氏此作。陈士珂以“疏证”的方式维护王肃注本《家语》,他的“疏证”是有些特别的,因为他在“疏证”的时候絶不羼杂哪怕半句个人意见,只是在《家语》原文段落下依次清楚地罗列出其他文献中与之相同、相类及相关的文句。 此次整理,以光绪十七年三余草堂刻《湖北丛书》本《家语疏证》为底本,以国图藏嘉庆刻本为主要校本。又以日本宽宝二年(1742)风月堂覆刻宽永十五年(1638)风月宗智刊本《孔子家语》、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覆宋本《孔子家语》、敦煌写本《孔子家语》作为整理《疏证》中《孔子家语》本文部份的辅助校本。至于陈氏《疏证》部份的整理点校,则直接选择相应文献版本作为辅助校本。
《孔子家语》:穿越时空的智慧回响 《孔子家语》,这部汇聚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精髓的古籍,宛如一部穿越千年时光的智慧宝典,至今仍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它并非一本严谨的学术论著,也不是一部铺陈史实的编年体史书,而是以一种更为亲切、生活化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学派的风貌。其篇章结构,如同精心编织的锦绣,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片段一一串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孔子生活图景,以及围绕着他展开的儒家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溯源与流传:一部历经沧桑的文献 《孔子家语》的成书与流传,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学者的考证与辨析,为我们揭示了这部文献的来龙去脉。《孔子家语》的源头,可追溯至孔子晚年,由他的弟子们在日常的侍奉与问答中,将先生的言行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这一过程,无疑倾注了弟子们对夫子无尽的崇敬与渴求传承的殷切心情。 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一帆风顺,《孔子家语》也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与风雨的侵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它曾一度湮没,又在后人的不懈努力下重现光辉。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思想家王肃对《孔子家语》进行了重要的整理与注释,其价值在于他考订了许多佚文,并将之辑录成集,为后世研究《孔子家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王肃的注释本至今已难得见,但其所做的整理工作,对于《孔子家语》的保存和流传功不可没。 到了宋代,随着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孔子家语》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宋代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与辨析,其中以何晏的《孔子集语》和邢昺的《孔子家语注》最为著名。何晏的《孔子集语》虽非《孔子家语》的直接注释,但其中大量引用的《家语》内容,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而邢昺的《孔子家语注》,则系统地梳理了《家语》的脉络,并对其进行逐字逐句的注释,其考据之精、论述之详,至今仍是研究《孔子家语》的重要依据。 清代,随着乾嘉学派的兴盛,学者们对《孔子家语》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如王念孙、孙诒让、姚际恒等,都对《孔子家语》的真伪、篇章、注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学术遗产。这些学者的工作,不仅澄清了许多历史上的疑案,也使得《孔子家语》的文本更加清晰,研究也更加深入。 内容精粹:生活化的智慧与深邃的思想 《孔子家语》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赢得历代学者的推崇,与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密不可分。它并非仅仅是《论语》的补充,而是以一种更为全面、生动的视角,展现了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全貌。 孔子的生活画像: 《孔子家语》如同一部生动的传记,描绘了孔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他的言谈举止、饮食起居,到他对学生们的教诲、对时事的评论,无不细致入微。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孔子与学生们在杏坛上的讲学,听到他对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的阐释,感受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书中记载了孔子与诸侯的交往,与各色人等的对话,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风采,也刻画了他作为一位普通人的情感与担当。这种生活化的叙述方式,使得孔子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让后人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位伟人的魅力。 儒家思想的早期阐释: 《孔子家语》是理解儒家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虽然《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但《家语》则在某些方面对《论语》的思想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阐发和补充。例如,在“尊师道”方面,《家语》有专门的篇章论述,强调了师道尊严的重要性,这在《论语》中虽有提及,但不如《家语》系统。又如,关于“礼”的理解,《家语》中对具体礼仪的描写,为我们理解儒家“礼”的内涵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书中还涉及了孔子对政治、教育、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的论述,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弟子们的学问传承: 《孔子家语》不仅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也展现了其弟子们的思想与学问。书中记载了颜回、子路、子贡等优秀弟子向孔子请教的情景,以及他们对夫子思想的理解与实践。这不仅让我们看到弟子们对孔子的传承,也揭示了儒家学派内部思想的多样性与发展性。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儒家学派如何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其学说。 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家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对过去历史的记录,更在于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孔子家语》的内容,被后代学者不断地引用、借鉴和发挥,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儒家经典的解读,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孔子家语》的滋养。其对道德伦理、人际关系、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刻洞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价值与意义:跨越时空的思想瑰宝 《孔子家语》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史学价值: 作为研究孔子及其时代的重要史料,《孔子家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虽然其记载可能带有一定的家传色彩,但对于理解春秋末期的社会风貌、思想流派以及孔子的生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哲学价值: 《孔子家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的阐释,对道德修养、人伦关系、社会治理的思考,对后世的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文学价值: 《孔子家语》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语言精炼,富有感染力。其中不少篇章,如描绘孔子日常生活的片段,或记载师生问答的场景,都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教育价值: 《孔子家语》中关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的论述,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其所倡导的“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理念,至今仍对现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家语》并非仅仅是一部古籍,它更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之光。它以一种温和而坚定、亲切而深邃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传递着那些超越时空的思想。每一次翻阅《孔子家语》,都仿佛与至圣先师进行着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汲取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它的存在,不仅是对历史的珍藏,更是对未来思想启迪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细读此书后,我越来越感受到它在重建传统语境方面的巨大贡献。在当代社会,我们阅读古代文献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用现代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古人的观念。然而,这部“疏证”本恰恰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们将自己抽离出来,尽可能还原到文本形成时的“彼时彼地”。它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注释,更是一套关于如何理解古代知识分子思维模式的“操作手册”。例如,书中对某些古代称谓、器物、以及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解释得极其到位,这些细节的还原,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变得抽象的道德说教,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在场体验”,让我们得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及其后学在那个特定时代所承担的文化使命与精神重量。这份沉甸甸的真实感,是任何肤浅的概览都无法提供的。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连贯性来看,这部整理本的编排逻辑也着实值得称道。虽然文本内容涉及的时代背景和引文来源极为庞杂,但整体的编排脉络却显得十分清晰流畅。目录结构设计得当,层级分明,使得读者能够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无论是想考察孔子对“仁”的具体教诲,还是想探究其弟子间的师承关系,都能通过精确的导航迅速抵达目标。更难得的是,虽然注释详密,但它们被巧妙地处理在侧边或页脚,既保证了信息量的完整,又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正文阅读的主体性。我尝试了几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从头到尾通读,以及随机抽取章节精读——发现其设计都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的阅读需求,没有因为内容过于专业化而显得晦涩难懂,这对于希望将此书作为研究工具和案头参考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便利。

评分

这本《孔子家语疏证/子海精华编》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地精良,触感温润,油墨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最小的注脚也辨识度极高。作为一名对古代典籍有一定研究的读者,我尤其欣赏这种对传统文化尊重且又不失现代阅读体验的制作方式。内页的排版布局也颇为用心,正文、引文与注释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劳。装帧上的纹饰,似乎也从侧面烘托出儒家经典的庄严肃穆,让人在翻阅时便自然而然地带上一种敬畏之心。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本身就是对文本价值的一种肯定,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了一种近乎仪式性的体验。相比起一些追求轻便但牺牲了阅读质感的版本,我更倾向于收藏这种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实体书。它不只是知识的载物,更是一件值得陈列和珍视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在古典文献整理出版上的匠人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极强的学术对话性。它并非只是单向度的信息灌输,而是构建了一个多声部的讨论空间。在“疏证”的过程中,编纂者巧妙地引入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同一问题提出的质疑和不同见解。例如,对于某一则关于德行实践的记录,书中不仅列出了主流的解释,还引用了魏晋玄学家的批评视角,以及宋明理学家的重新诠释。这种“正典”与“旁议”并置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经典——经典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历代思想家不断反思、继承和批判的对象。这种动态的阅读体验,远比接受一个既定的、被“盖棺定论”的解释来得更有启发性。它鼓励读者主动去思考,去参与到这场跨越千年的学术辩论中来,体会思想碰撞的火花。

评分

初读此书的感受,更像是置身于一条由历代学者精心铺就的知识长河之中。不同于一些只侧重于简单注释的整理本,这里的“疏证”二字绝非虚名。编纂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对《家语》中每一个稍显晦涩的词条、每一个可能引起歧义的典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辨。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处与早期礼制相关的论述,发现其引用的旁证材料之广博,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涵盖了从《诗》《书》到历代史传的诸多文献,将《家语》的孤立文本激活成了与其他先秦经典相互印证的有机整体。这种全景式的文献比对,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与阐释的深度。读完一个章节,我仿佛清晰地看到了孔子弟子们在记录和传述这些言行的具体历史语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对于希望深入探究儒家思想源流的学人来说,这种扎实的考据功底,是任何简化版或白话译本都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