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

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如平 著
图书标签:
  • 保甲
  • 乡村治理
  • 近代中国
  • 社会史
  • 民国史
  • 地方治理
  • 基层社会
  • 社会控制
  • 乡绅
  • 公共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73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78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276
字数:2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利用龙泉市档案馆的民国档案,以民国浙江龙泉县保甲为研究对象,对龙泉推行保甲的概况,乡镇保甲长的职能、人员构成、选拔、任免与奖惩进行考察,探讨政府如何利用保甲组织实施人口调查和人事登记,如何通过保国民学校、乡镇民大会、保民大会、乡镇保合作社进行乡村政治动员,推动乡村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又是如何利用保甲实施征税、征役的,从而分析政府、保甲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保甲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角色。

作者简介

肖如平,男,江西省信丰县人,生于1973年。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副所长、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的相关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南京国民政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等课题。曾赴美国、英国、台湾、香港等地访问交流。2011年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目录

绪 论/1
  一 问题的提出/1
  二 研究现状/2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7
  四 资料的来源/10
第一章 民国保甲制度的演变/11
  一 地方自治的困境/11
  二 “剿共”时期的保甲制度——以江西为例/15
  三 保甲制度的推广——以江浙为例/19
  四 新县制下的保甲制度/27
  五 龙泉保甲实施概括/35
第二章 新政用新人:乡镇保甲长/52
  一 乡镇保甲长的资格/52
  二 乡镇保甲长的产生方式/55
  三 乡镇保甲长的职能/58
  四 乡镇保甲长的训练与考核/62
  五 乡镇保长的群体分析/69
  六 淘汰与改选/75
第三章 社会控制:乡村保甲户籍的重建/78
  一 清末民初的户籍管理/78
  二 保甲户籍制度的建立/82
  三 浙江保甲户籍之管理/88
  四 战时龙泉保甲户籍之实施/91
  五 保甲规约与联保连坐/105
第四章 保甲体制下的新学:保国民学校/112
  一 保国民学校的设立/112
  二 经费与师资/117
  三 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121
  四 保长、校长与士绅/125
  五 新学与乡村社会的变迁/129
第五章 基层民意机关:乡村治理的民主化/133
  一 基层民意机关之缘起/133
  二 基层民意机关的组织职权/136
  三 保民大会的运作/140
  四 乡镇民代表会的运作/151
  五 成效与弊端/154
第六章 合作与保甲:乡镇保合作社的建立/159
  一 浙江合作事业的兴起/159
  二 乡镇保合作社的建立/162
  三 龙泉合作事业的发展/166
第七章 催粮、征粮与借粮:保甲与战时粮政/179
  一 粮食增产与节约运动/179
  二 粮食调查与粮食管制/183
  三 军粮、公粮与田赋征实/187
  四 乡镇保甲长与催粮、征粮/191
第八章 保甲与兵役:抗战时期的征兵/196
  一 保甲与兵役组织/196
  二 保甲与战时征兵/203
  三 保甲长与兵役舞弊/207
  四 征兵对乡村社会的影响/213
第九章 合作与冲突:乡镇保长、政府与民众/220
  一 资格、监督与激励/220
  二 有选择的合作与规避/223
  三 舞弊、殴打与控告/226
  四 逃离与辞职/231
结 语 乡村社会治理的困惑/236
  一 经费的缺乏与摊派/236
  二 待遇低微与中饱私囊/241
  三 滥用保甲与疲于奔命/245
  四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247
主要参考文献/250
人名索引/262
后 记/265

精彩书摘

  《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
  可见,政府为了防止公务人员和乡镇保长等自治人员的违法乱纪,制定各种法规和办法,利用民众予以监督。
  在制度上确保乡镇保长听命政府,防止乡镇保长不法的同时,政府也对乡镇保长建立了激励机制,在利益上给予适当的关照。例如,《修正浙江省保甲章程》就规定:保甲人员有下列情事之一者,除依保甲规约从优赏恤外,由县长分别奖励,成绩卓著者由县长呈请民政厅保安处会呈省政府核奖:①侦悉匪徒来侵之企图报告迅速因而保全地方者。②破获匪党重要机关或擒获著名匪徒讯实惩办者。③搜获匪党秘运或埋藏之枪械子弹或捕剿时当场夺获者。④遇盗匪抢劫即时捕获者。⑤遇匪党聚众扰乱能尽力抵御克保安全者。⑥区域内无匪党踪迹者。⑦协助军警或邻保邻甲捕获匪党者。⑧密报匪党窝藏处所因而捕获讯明属实者。⑨救火御灾异常出力者。⑩特别捐助保甲经费者。
  ……
《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 本书深入剖析了民国时期在中国广袤农村土地上推行的保甲制度,并以此为切入点,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复杂图景。保甲制度,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基层社会控制与组织方式,在民国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形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乡村社会的运作逻辑。 第一章:保甲制度的渊源与民国时期的转型 本章首先追溯保甲制度的漫长历史,从其在古代中国的萌芽、发展到清末的演变,勾勒出其作为一种“以户连保、以保连甲”的基层治安和赋役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随后,着重考察清末民初,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尝试,保甲制度如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旧有的宗族、地主主导的乡村秩序开始动摇,中央政府试图通过更系统化的基层管理来巩固其统治,并实现社会动员。民国政府,无论是北洋时期还是国民政府时期,都对保甲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与重塑,试图将其改造为适应现代国家建构需求的工具。这些改革体现在户籍管理、治安维持、赋税征收、甚至基层教育、卫生等多个方面。本章将详细梳理这些改革的政策文本、制度设计,并初步分析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推行的差异性,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保甲制度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 本章将聚焦于保甲制度在基层的具体组织架构和实际运作机制。我们将详细介绍保甲长、甲长等基层官员的产生方式、职责范围以及其在乡村社会中的实际权力。保甲制度并非一个僵化的模式,在不同地区、不同历史阶段,其具体形态和运作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通过大量史料,如地方志、档案文献、回忆录等,来揭示保甲长、甲长如何具体地执行中央的政策,如何处理邻里纠纷,如何组织基层动员,以及在治安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保甲制度与其他基层组织,如村公所、农会、乡绅自治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还是相互排斥、相互制约。这种对运作细节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保甲制度在现实社会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三章:保甲制度与乡村治安的维持 治安是保甲制度最核心的功能之一。本章将深入探讨保甲制度在维持乡村治安方面的具体实践。我们关注保甲长、甲长如何进行户口登记、人口管理,如何收集地方情报,如何侦查和预防犯罪,以及如何配合官方法办案件。在动荡的民国时期,匪患、械斗、社会失序等问题层出不穷,保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基层“耳目”和“触角”的角色,试图构筑一道基层安全防线。本章将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保甲制度在应对不同类型的治安威胁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以及其在维护地方秩序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例如,一些地方的保甲制度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可能成为权力滥用的工具,加剧基层矛盾。 第四章:保甲制度与基层社会经济管理 除了治安,保甲制度在民国时期的乡村社会经济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章将考察保甲制度在税收征收、劳役征发、救灾赈济、乃至农业生产指导等方面的作用。政府往往通过保甲系统来动员农民完成各项经济任务,如征收田赋、统购统销、负担公粮等。在某些时期,保甲制度也被用于推广新的农业技术,组织水利建设,或是实施计划生育等政策。本书将通过对具体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保甲制度在连接国家与乡村经济层面时的功能与效率,以及其对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也将探讨保甲制度在资源动员、社会互助方面的作用,例如在灾荒时期,保甲系统如何组织自救和接受外部援助。 第五章:保甲制度与乡村政治动员与意识形态传播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国家动员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成为巩固统治、塑造国民意识的重要手段。本章将重点研究保甲制度在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传播方面的功能。国民政府时期,特别是抗战前后,保甲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宣传国家政策、动员民众参与抗战、推广爱国主义教育等。保甲长、甲长不仅是行政官员,更是政策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他们需要向民众传达政府的意图,鼓励民众拥护国家,甚至组织民众参与政治活动。本章将分析保甲制度如何成为国家力量渗透到乡村社会,以及如何试图塑造乡村民众的政治认知和国家认同。我们将探讨保甲制度在推行新生活运动、国民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塑造“新国民”形象方面的努力。 第六章:保甲制度的社会文化面向:权力的渗透与日常生活的重塑 保甲制度的运作不仅体现在宏观的政策层面,更深刻地渗透到乡村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章将从社会文化视角,审视保甲制度对乡村社会结构、人际关系、道德规范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保甲制度通过对家庭、邻里关系的梳理和规范,重塑了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保甲长、甲长往往成为乡村的实际管理者,他们的权威影响着乡村的公共事务和私人生活。本章将探讨保甲制度如何介入家族事务、婚丧嫁娶、邻里纠纷,以及如何通过奖惩机制来规范民众的行为。同时,我们也将考察保甲制度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促进其转型,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压制或改造。通过对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本书将展现保甲制度如何成为一种渗透性的权力,深刻地影响着民国乡村社会的生态。 第七章:保甲制度的局限性与乡村社会的抵抗 尽管保甲制度在设计上意图强化国家对乡村的控制,但其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局限性。本章将深入分析保甲制度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包括基层官员的腐败、执行效率低下、民众的抵触与反抗等。在许多地区,保甲制度的执行并非一帆风顺,民众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反抗不公待遇等原因,会采取各种形式的抵抗,包括消极怠工、规避推诿,甚至直接的抗争。本章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这些抵抗的形式、原因及其对保甲制度运作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保甲制度本身也存在其固有的弊端,例如容易滋生官僚主义、权力滥用,以及对乡村自主性的压制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保甲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实际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第八章:保甲制度的遗产与历史反思 最后一章将对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的历史作用进行总结与反思。我们不仅要考察保甲制度在维持秩序、动员社会、促进国家建设方面的积极贡献,更要审视其在权力渗透、压制自主、甚至加剧社会矛盾方面的消极影响。保甲制度作为一种基层治理模式,其经验与教训对于理解中国现代乡村治理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最后,将探讨保甲制度在中国大陆被废除后,其某些组织原则和治理逻辑是否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得以延续。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梳理和多维度的分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民国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引发对基层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哪,最近读完一本关于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的书,简直让人大开眼界!这本书的叙事非常有代入感,作者好像带着我们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具体的乡村生活和普通民众的挣扎。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基层社会运作逻辑的细致描摹,那种在传统与现代、秩序与混乱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真是令人叹服。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普通人的韧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刻板的印象。书中的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人忍不住一直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不同的侧重点和案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深入到那个时代的肌理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既有时代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张力。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同理心,让人能够真正站在那个时代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选择。读完后,我的脑海中不再是模糊的“民国”印象,而是清晰的、充满细节的社会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拓宽了我们理解历史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实在太棒了,简直像是在欣赏一幅层层叠叠的水墨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透彻入骨,但又从不让人感到说教。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家族、宗族力量与新兴政治力量碰撞时的那种冷静和克制。它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展现了复杂的人性与历史的无奈。读到一些关于权力更迭、地方精英如何适应新局面的描写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回味,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是很少有作品能达到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陌生世界的窗户。作者对某一特定区域或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式的描绘,那种真实感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对人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民间社会组织形态变化的讨论,那些在动荡中依然顽强维系着乡村秩序的土办法和潜规则,比任何官方法令都更具生命力。读完后,我对“治理”这个概念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很晦涩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竟然如此引人入胜!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史料挖掘和解读能力。作者似乎拥有无与伦比的耐心,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信件中抽丝剥茧,还原了许多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让我看到,那些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其实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充满烟火气的事件支撑起来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尘封已久的谜团,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细节有追求的朋友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