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争妍的剧团: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的因素和模式

五花争妍的剧团: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的因素和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怡 著
图书标签:
  • 泉州演艺
  • 地方戏曲
  • 剧团发展
  • 文化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演艺模式
  • 文化产业
  • 泉州文化
  • 戏曲史
  • 地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69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54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管理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29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演艺业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艺业的发展是由剧团来实现,演艺剧团的发展水平关系演艺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国家文化的繁荣。本书翔实地记录了泉州各演艺剧团创业的艰辛,也点评了剧团的独到之处,并前瞻各剧种的传承发展,既有对影响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共性分析,又有对各剧团不同发展模式的个案探讨。

作者简介

陈怡,女,福建莆田人,经济学博士,现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1995年9月-1999年7月,攻读华侨大学工商管理系企业管理专业学士学位。1999年9月-2002年7月,攻读华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6年7月,攻读华侨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7月-2004年10月,任华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助教。2002年7月-2004年10月,任华侨大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秘书。2004年11月-2009年9月,任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讲师。2004年11月-2009年9月,任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秘书。2009年10月-2011年4月,任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2011年5月,任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和服务管理。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 泉州演艺文化业及戏曲文化概述/5
1.3 本书研究对象:泉州五大演艺剧团/17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25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29
2.1 文献综述/29
2.2 相关理论基础/45
第3章 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影响因素研究/61
3.1 文艺院团体制沿革及其对泉州国有文艺院团的影响/61
3.2 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74
第4章 泉州市木偶剧团的发展模式研究/87
4.1 引言874.2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访谈录/88
4.3 泉州市木偶剧团发展模式分析/113
4.4 小结与建议/123
第5章 泉州南音乐团的发展模式研究/127
5.1 引言/127
5.2 泉州南音乐团及团长访谈录/129
5.3 泉州南音乐团发展模式分析/148
5.4 小结与建议/158
第6章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发展模式研究/164
6.1 引言/164
6.2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办公室主任访谈录/165
6.3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发展模式分析/174
6.4 小结与建议/183
第7章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的领导行为模式研究/185
7.1 引言1857.2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团长访谈录/187
7.3 对泉州市高甲戏剧团领导行为模式的分析/203
7.4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管理层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建议/209
第8章 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异同与路径设计/213
8.1 引言 2138.2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异同分析/213
8.3 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路径设计/230
8.4 本章小结/248
第9章 结论与展望/251
9.1 结论/251
9.2 创新与不足/253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254
参考文献/256
附录1 泉州市木偶剧团大事记/263
附录2 泉州五大演艺文化院团发展影响因素评分表/270
附录3 关于泉州市高甲戏剧团领导行为、组织文化和组织经营效果的问卷
调查表及调查留影/272
后 记/281

前言/序言

本书的选题缘于偶然,但是累积和沉淀历经了五年。
2010年9月5日,笔者打开电视,恰巧中央电视台二频道的“对话”节目正在播出《对话:文化部长蔡武》。“文化产业”“中国制造”“走出去”等字眼不断地从主持人、嘉宾的口里说出,冲击着笔者。笔者是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像“中国制造”“走出去”是在企业管理领域特有的词汇,怎么也会出现在文化领域呢?随着节目的继续播出,看到了改制后的原“东方歌舞团”(现名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功案例,以及对外演出公司、张天晓动漫制作公司“走出去”的历程,令人大开眼界、大为惊叹!蔡武部长在节目中介绍,大概从2003年,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到今天,全社会已经认识到,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发展态势非常好。看完这个节目后,笔者心里有种感觉:文化产业领域将是中国发展的又一个浪潮;而自己的管理学专业知识可以在这个领域中大展身手!
2011年,笔者开始应用管理学知识和理论来研究文化产业领域。同时,在指导每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增加了一个新的选题方向: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从此开始了对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2011年,笔者指导本科学生郑桂贵完成了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文化产业链的学位论文,当时的研究范畴还比较宽泛。2012年,笔者把研究范围缩小,锁定在泉州的文化领域,并把目标瞄准泉州的五大国有演艺院团,希望了解它们是如何应对转企改制的。笔者带领刘如婷、罗馨、吴月珍三位本科学生对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团长吴毓秀进行访谈,并完成《泉州高甲戏剧团市场化发展对策研究》《漳州芗剧团转企改制研究》等学位论文。2013年,研究更加深入和扩展。笔者指导硕士生卢文娟完成并通过了学位论文《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探讨》。为了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这篇论文,笔者在2011~2013年带领卢文娟,先后对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歌舞剧团、泉州市木偶剧团、泉州南音乐团、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6家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至此,笔者对泉州地区的五大国有演艺院团的历史、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个对“泉州演艺业的发展研究”的选题开始浮现。2013年7月,我校启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高水平著作资助专项计划”,笔者获得了资助。2013年9月,笔者开始全面设计本书的大纲、细化章节和确定进度,并带领本科生团队7人(肖鹤、杨冰冰、杨本学、许凤梅、张杰煌、朱燕玲、傅静雯)于2013年下半年前往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市木偶剧团、泉州南音乐团进行了第二次调研,了解各个剧团在划转为传承中心后的改革新进展。根据在调研中了解到的新情况,不断修正本书的框架和研究内容。
前后历时三年的实地调研虽然辛苦和漫长,但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12年,笔者和卢文娟合作完成的论文《泉州演艺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发表在学术期刊《科技与产业》第9期。2012年7月,笔者执笔的论文《泉州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调查研究——以五大演艺文化院团转企改制为例》被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选为泉州市学术论文的代表作,于8月底参加在江西抚州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2012年海峡西岸经济区20城市21家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作会”关于“培育海西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海西文化改革发展”的主题交流。2013年3~5月,笔者再次受邀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第二执笔人参加了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的课题,完成调研报告《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泉州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关于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2013年12月,我们团队由黄如良老师牵线来到泉州南安岑兜村,高甲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闻名遐迩,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发祥地是在这里——在这个隐藏在现代都市喧哗下默默无闻的海边村落?在一个下午的参观考察和座谈中,两代高甲戏的民间艺术家、爱好者、保护者、村干部在言谈中流露出的焦急神情,让我们心里沉甸甸的。他们渴望走出去、渴望让外界知道他们、渴望可以被纳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体系!正是这些交流,促使笔者在更高、更新的平台上,对泉州传统演艺业及五大剧团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14年初到2015年初,笔者怀孕生子,写作暂且搁置,但大部分章节已经完成。本书的访谈记录大部分由卢文娟完成,小部分由傅静雯协助完成,部分录音校对工作由张巧珍完成。如何使各章节更具有系统性?本书对剧团的共性和个性的分析是否充足?2015年6月,笔者带着书稿前往恩师乌家培先生家,请他点拨。乌先生听了笔者的介绍后,认可了本书的大纲设计,同时,他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对于五大演艺剧团的理性分析和感性描绘要统一起来。第二,对于剧团发展模式的探讨非常重要,没有好的模式,就没有活力。”最后,笔者请他一起斟酌书名。笔者说:“我初步拟定的书名是‘古城新戏’,副标题为‘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影响因素和模式研究’,您觉得可以吗?”他沉吟片刻,说:“副标题‘影响’二字去掉,叫‘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的因素和模式’更简练些;‘古城新戏’不错,既然是五大剧团,就是‘五花争妍’,就叫‘古城新戏,五花争妍’吧……”“嗯,太好了!”笔者眼前一亮,后来确定了本书的名字为《五花争妍的剧团——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的因素和模式》。
2015年7~8月,笔者开始统稿,五大演艺剧团的调研情形仍旧历历在目。但笔者因为要照顾仅8个月大的宝宝,白天往往没有时间,只能利用夜间11点到凌晨1点的时段写作,甚是辛苦。
这是一部首次从管理学的角度、对演艺业的重要主体——剧团进行研究的著作。本书既汇总了对剧团团长们访谈的感性资料,又有对剧团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本书既糅合了泉州五大演艺剧团的发展历程,寻找它们共性的发展特征;又有对各剧团的深度挖掘,提炼它们各自独特的发展模式。因此,无论是从研究的视角、研究的对象,还是从研究的体系看,本书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将本书献给为泉州传统演艺事业奋斗一生的老一辈艺术家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期待本书为广大致力于研究提高演艺剧团管理水平的管理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祝愿在泉州这一古老城市的舞台上,不断上演具有新生活力的传统演艺文化戏剧!

《南国戏韵:泉州演艺剧团的繁荣密码》 (一) 引言:泉州,一座流淌着千年戏曲血脉的城市 泉州,这座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是南国文化的重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元的民间艺术,其中,戏曲更是泉州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宋元时期的元杂剧到明清的梨园戏、高甲戏、南音,再到现代改良的闽南语歌舞剧,泉州的戏曲艺术百花齐放,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历经岁月洗礼,泉州孕育了众多声名卓著的演艺剧团,它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共同点亮了南国戏曲的璀璨夜空。这些剧团不仅是泉州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它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生存、发展,乃至繁荣?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各自领域的翘楚?本书将深入探寻泉州演艺剧团的崛起之路,剖析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展现其多样的发展模式,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而深刻的泉州戏曲画卷。 (二) 泉州演艺剧团的根基:历史、文化与人才 任何一个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都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内核以及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泉州演艺剧团的繁荣,同样如此。 历史的传承与创新的动力: 泉州的戏曲艺术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根植于丰厚的历史土壤。从早期传入的戏曲种类,到本土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和改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泉州戏曲体系。梨园戏的古朴典雅,高甲戏的刚劲生猛,南音的婉转悠扬,这些传统剧种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承,早已成为泉州人民情感与记忆的寄托。然而,历史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的守旧,更在于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许多泉州剧团在坚持传统精髓的同时,也积极吸收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舞台技术,甚至融入当代社会议题,使其更贴近现代观众的需求,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历史传承与创新活力的有机结合,是泉州演艺剧团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泉州独特的海洋文化、闽南文化,为演艺剧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海洋文化所带来的开放、包容、敢于拼搏的精神,体现在剧团的艺术创作中,便是题材的多样性和表现手法的创新;而闽南文化的浓郁风情,如勤劳、善良、坚韧的品格,对家庭和故土的眷恋,则为剧团提供了大量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剧团创作的剧目,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与地域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泉州演艺剧团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文化标识。 人才的培养与传承的机制: 戏曲艺术的生命在于人才。泉州演艺剧团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离不开对人才的重视和有效的培养机制。无论是老一辈艺术家严谨的师徒传承,还是现代化的艺术院校培养,都为剧团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演员、编剧、导演、舞美设计等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精湛的艺术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戏曲艺术怀有深厚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他们薪火相传,将宝贵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新一代的年轻演员,确保了泉州戏曲艺术的血脉得以延续。同时,一些剧团也积极引进和培养跨界人才,如具备市场营销、管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为剧团的现代化运营注入新的活力。 (三) 泉州演艺剧团的发展模式:多元探索与创新实践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演艺剧团的发展并非只有一条固定的道路,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探索和创新的实践。泉州演艺剧团的发展模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传统剧种的坚守与焕新: 一部分剧团以传承和弘扬某一传统剧种为己任,如专注于梨园戏、高甲戏、南音的剧团。他们深耕传统剧目,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不断打磨表演技艺,优化舞台呈现,力求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例如,一些梨园戏剧团,通过引进现代灯光、音响技术,并邀请知名编导进行指导,使古老的剧种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了新一代的年轻观众。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节、文化交流活动,将泉州传统戏曲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 现代融合的创新与探索: 另一部分剧团则更侧重于创新与融合,大胆尝试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他们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以更具现代感的叙事方式和舞台表现手法,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例如,一些剧团可能借鉴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将传统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或是在舞台设计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效果。这种融合创新,使得剧团的作品更具市场竞争力,也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接受。 市场导向的商业化运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泉州演艺剧团开始注重商业化运营。他们不仅追求艺术上的卓越,更将目光投向了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剧目开发、市场推广、票务销售等环节。一些剧团成立了市场营销部门,与旅行社、企业合作,开发旅游演艺项目,将戏曲演出与泉州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他们也会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与观众互动,提升剧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市场导向的运营模式,为剧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稳健的经济基础。 政府扶持与社会力量的协同: 泉州演艺剧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政府通过设立艺术基金、组织文化活动、提供舞台设施等方式,为剧团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社会力量,如企业赞助、基金会捐赠、个人支持等,也为剧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剧团积极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艺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项目,形成政府、社会、剧团多方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 泉州演艺剧团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泉州演艺剧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人才断层与薪酬激励: 尽管有传承机制,但一些传统剧种仍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高强度的训练和相对较低的薪酬,使得年轻一代在选择艺术道路时犹豫不决。如何完善薪酬体系,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发展平台,是剧团需要思考的问题。 市场竞争与观众培育: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娱乐选择,如何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尤其是年轻观众,是所有剧团面临的共同挑战。除了创新剧目,还需要在票务策略、宣传推广、观众互动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平衡: 如何在坚守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时代发展,是剧团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过度的商业化可能会削弱艺术的纯粹性,而过度保守则可能导致剧团被时代淘汰。 展望未来,泉州演艺剧团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泉州自身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泉州的演艺剧团将有更多的机会展现其风采。通过持续的艺术创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及政府、社会和剧团自身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泉州的演艺剧团将继续在南国大地绽放绚丽的光彩,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它们的故事,将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生动注脚。 (五) 结语 《南国戏韵:泉州演艺剧团的繁荣密码》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详实的资料梳理,以及对剧团艺术家的真诚访谈,为读者揭示泉州演艺剧团在时代浪潮中,如何在守望传统、拥抱创新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这是一部关于艺术、关于文化、关于城市生命力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在可读性上做出的努力也值得称赞。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发展脉络和复杂的利益关系时,没有过多地使用晦涩的术语,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人物侧写。比如,书中提及某个剧团转型时遭遇的内部阻力,以及老一辈艺术家如何与主事者进行艰难的沟通,这些细节的处理,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组织结构分析变得有血有肉。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剧团的发展,不仅是艺术技巧的传承,更是人际关系、权力结构和社会认同的复杂博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更丰富的图文资料佐证,哪怕只是几张泛黄的旧照片,或是某个古老戏台的结构图,都能极大地增强代入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看到,在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支撑起“五花争妍”的,是无数代人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社区认同的维护。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泉州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热爱。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我感觉它更像是一部田野调查的深度报告,而不是枯燥的理论著作。作者的叙事非常扎实,每一个论点似乎都有详实的史料或一手访谈作为支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模式”的解读,它没有采用一刀切的通用模型,而是清晰地描摹出了泉州五大剧团各自独特的运营逻辑和艺术坚持。例如,有的剧团可能依靠稳定的庙会演出市场和宗族资助维持了传统的精致化表达,而另一个剧团则可能更早地拥抱了市场化,探索了更具现代审美视角的改编。这种对比分析,使得“五花争妍”的意象得到了具象化。它不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动态的竞争与共存。读到这里,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老一辈艺术家们在舞台后台的辛酸与坚持,那种对“行当”的执着,是现代速食文化难以复制的。这本书成功地把抽象的“文化发展”拉回到了具体的“人”与“剧团”的故事线上。

评分

从宏观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泉州五大剧团的案例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文化韧性的绝佳窗口。它不仅仅关注“泉州”这个地理坐标,更关注“演艺”这一社会行为如何成为连接地方历史、经济结构与民众情感的纽带。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探讨其“模式”时,似乎强调了一种基于地域特性的“嵌入性”发展。这些剧团的生命力,并非来自外部移植的成功经验,而是深深植根于当地的宗教信仰、节庆习俗以及特定的审美偏好之中。当外部的文化冲击来临时,那些最能体现“本地性”的剧团,反而展现出了最强的抗压能力。这种“土法炼钢”式的文化生长逻辑,比任何标准化管理学理论都更具启发性。这本书无疑是研究中国地方戏曲生态,尤其是闽南文化圈艺术传承的必读之作,它成功地将地方文化史提升到了一个具有普适性观察价值的层面。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历史纵深感。作者显然不是停留在对近二十年现象的描述上,而是将时间线拉得非常长远,追溯到了宋元时期泉州的繁盛,甚至试图勾勒出这些演艺形式的雏形是如何在那个时期萌芽的。这种对源头的探究,对于理解泉州文化基因的稳定性非常有帮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商业资本与艺术自由度之间微妙平衡的讨论。在某些历史时期,商人阶层的赞助无疑是艺术繁荣的催化剂,但过度依附是否也可能导致艺术内容迎合世俗趣味而偏离了其高雅的艺术追求?书中似乎对此有着细致的辩证分析。它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用历史的镜头去观察,资本的注入如何像一把双刃剑,既提供了资源,也设定了无形的边界。这种多维度、不预设立场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深度,让我这个局外人也仿佛置身于那个不断协商、不断演化的艺术生态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地域特色和舞台的绚烂,光是“五花争妍”这四个字,就勾勒出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作为一名对地方戏曲和文化史稍有涉猎的读者,我立刻就被它浓厚的闽南风情所吸引。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侧重于剧目赏析或者单纯的剧团名录,但翻开扉页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似乎下了一番大功夫去挖掘泉州这个历史名城的文化土壤是如何孕育出如此多元且富有生命力的演艺生态的。特别是对于“发展因素和模式”的探讨,这一点最让我好奇。我期待看到的是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比如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所带来的文化交融如何渗透到戏曲的腔调和服饰中,又或是当地的宗族文化、商业经济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反哺或制约了剧团的兴衰。如果书中能深入剖析不同剧种——比如梨园戏、高甲戏等——在面对现代娱乐冲击时的不同生存策略和转型路径,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会大大提升。我尤其关注它是否提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对这些老剧团的实际影响,以及年轻一代观众的培养问题,这些都是活态文化传承的关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