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英译的符号学研究

易经 英译的符号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农 著
图书标签:
  • 易经
  • 英译
  • 符号学
  • 中国哲学
  • 文化研究
  • 经典
  • 翻译
  • 学术
  • 历史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94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76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字数:40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易经英译的符号学研究》是一部《易经》英译研究专*。20世纪以来,《易经》研究取得了一些不同于传统易学的新成就。如何以新眼光看待《易经》、如何评价其诸多英译本,是本书主要旨趣之所在。本书在经传分离基础上,专注古经及其英译研究,通过基于符号学理论对《易经》卦爻辞的古史、古歌和哲理研究,从中识别出基本上互不重叠的文史哲三类文字,提出了具有原始构成标记的《易经》文本拟定本,并对《易经》卦象符号进行了新的诠释。鉴于《易经》英译的复杂景观,本书选择了国内外七部《易经》英译本译文作为焦点研究对象,根据符号学理论和本书的《易经》文本研究成果,进行了以描述性为主的和以评价性为主的两轮批评研究,较全面考察了诸译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评价。此外还提出了《易经》复译的蓝图,并尝试对《易经》部分经文进行了英译。本书可供从事《易经》及其外’译研究、中国文化典籍及其外译研究、翻译批评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参考,也可供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使用。

作者简介

  王晓农(1968—),山东淄博人,博士,现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会理事。学术兴趣为中外文化、文学典籍的翻译与中西译论研究,兼及中国翻译史和翻译教学研究,涉及《易经》《朱子语类》、中国传统译论和文论英译、莎剧汉译等领域。已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科研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英译”1项。独立或首位出版《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翻译研究》(2011)等翻译研究专*3部、中国典籍译*《大中华文库·朱子语类选(汉英对照)》(2014)1部和翻译教材《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2012)1部,用中英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学术译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周易》概述
第二节 《周易》研究综述
一 国内《周易》研究
二 西方《周易》研究
第三节 中国古代符号学与《易经》初步研究
一 中国古代符号学与易学
二 《易经》文本初步分析
第四节 《易经》译本选择与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二 理论依据与符号学概述
三 研究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易经》主要英译本第一轮评析
第一节 七 部《易经》英译本概览与首轮评析共享标准
一 七 部《易经》英译本概览
二 基于符号学的首轮评析原则和共享标准
第二节 理雅各译本
一 英国来华传教士和“十三经”翻译家
二 经传分离、偏重文字解释的散文化厚重英译
三 理雅各《易经》译文综合评价
第三节 卫礼贤—节贝恩斯译本
一 中国文化体验者卫礼贤及其忠实英译者贝恩斯
二 重义理智慧的分行英译和外部归化
三 卫礼贤—节贝恩斯《易经》译文综合评价
第四节 蒲乐道译本
一 取华名、穿华服、说华语、娶华妻的《易经》迷
二 实用功能取向的现代“占筮”派英译
三 蒲乐道《易经》译文综合评价
第五节 林理彰译本
一 精研中国古典三 经的美国汉学教授
二 以《周易注》解易的学术性英译
三 林理彰《易经》译文综合评价
第六节 夏含夷译本
一 精通西周史和汉语古文字学的美国汉学教授
二 以今本弥补帛本残缺的分行缩进的语义翻译
三 夏含夷《易经》译文综合评价
第七节 傅惠生译本
一 深谙传统易学和国学的中国学者
二 以《周易》今译为“原文”的解释性英译
三 傅惠生《易经》译文综合评价
第八节 裴松梅译本
一 力图中性化解读《易经》的美国女汉学家
二 温和女性主义取向的当代“占筮”派英译
三 裴松梅《易经》译文综合评价
第九节 七部译本《易经》英译文的综合研究
一 译本定位和分类
二 译本综合对比分析
三 卦例分析:《渐》
第三章 《易经》卦爻辞的结构与文史哲三元模式的确定
第一节 《易经》的成书和编作者蠡测
一 《易经》的成书时间和大致过程
二 《易经》卦爻辞编作者
第二节 卦爻辞结构和三元解读模式
一 《易经》卦爻辞的占辞和断辞
二 《易经》卦爻辞文史哲三元构成假设及解读模式
第三节 侧重符义学的《易经》卦爻辞叙事与历史事件记录解读
一 《易经》文本中商周之际的历史事件和隐含历史叙事
二 《易经》卦爻辞中历史成分举要
第四节 侧重符形学的《易经》卦爻辞中的古歌解读
一 《易经》的诗歌特征:自携元语言分析
二 《易经》卦爻辞中的古歌
三 《易经》中的文学性散文
第五节 侧重符用学的《易经》卦爻辞的哲理辞句解读
一 《易经》卦爻辞中的哲理材料
二 卦爻辞中的哲理辞句解读
三 《易经》卦爻辞断辞的文化符号学标出分析
第六节 《易经》文本素材来源分析和拟定本的确立
一 《易经》原始经文素材的文史哲来源
二 《易经》文本切分和六十四卦拟定本的确立
第四章 《易经》主要英译本第二轮评析
第一节 评价标准的设定
一 原文“真善美”与译文“信达雅”
二 《易经》翻译评价标准的设定
第二节 侧重符义学的《易经》历史文字英译分析
一 单条爻辞中的历史事件
二 整卦及跨卦的历史事件
三 综合分析
第三节 侧重符形学的《易经》古歌英译分析
一 单条爻辞中的古歌片段
二 整卦中及跨卦的古歌
三 诗化思维与文学修辞手法
四 综合分析
第四节 侧重符用学的《易经》哲理文字英译分析
一 卦爻辞中的哲理辞句
二 原文文化中项偏边标出英译再现的符用学分析
第五节 《易经》文本文化词语英译
一 《易经》经文中文化词语的选取
二 对文化词语英译的分析
第六节 《易经》诸译本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 《易经》译本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译文分级
二 《易经》译本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五章 对《易经》复译的思考
第一节 《易经》符号文本的不可译性与可复译性
第二节 对《易经》“理想”译本的思考
一 符形学层面
二 符义学层面
三 符用学层面
第三节 从《易经》英译看中国古籍外译多样性问题
附录 《易经》六十四卦拟定本
参考文献
后记



《易经》英译的符号学研究 引言:古老智慧的跨文化挑战 《易经》,这部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古老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精妙的宇宙观和预测方法,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这部蕴含着丰富象征意义和复杂卦象的文本,在走向世界、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巨大的翻译挑战。《易经》的翻译,远非简单的词语转换,更是一场跨越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艰巨旅程。 本书《易经》英译的符号学研究,正是一次对这场跨文化翻译实践的深入剖析。我们并非旨在提供新的《易经》译本,也并非详尽阐释《易经》本身的哲学思想,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译”这一行为本身,并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框架,来审视《易经》在英译过程中所遭遇的符号学困境及其可能的应对策略。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索,当《易经》这部高度符号化的经典,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藩篱,以英文的形式呈现给西方读者时,其内在的符号系统如何被解读、重塑,又如何在此过程中发生意义的生成与变异。 第一章:符号学的维度与《易经》的符号特征 本章首先为读者构建一个符号学的基础框架,阐释符号学作为一门研究符号及其解释的科学,如何能够为理解文本的意义生成与传播提供有力的理论工具。我们将重点介绍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皮尔士的符号三分说(形体、对象、解释项)等核心概念,并探讨符号的任意性、约定性以及意义的流动性等关键特征。 随后,我们将深入分析《易经》本身的符号特征。《易经》的核心构成——卦象,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凝练的符号系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通过阴阳爻的组合,不仅象征着自然界的八种基本形态和力量,更延伸出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见。每一卦及其组合形成的六十四卦,都不仅仅是图形符号,它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例如,“乾”卦象征天、创造、刚健;“坤”卦象征地、承载、柔顺。而卦辞、爻辞更是对卦象意义的进一步阐释,它们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隐喻,使得《易经》的文本充满了多层次的意义。 此外,《易经》的语言本身也具有鲜明的符号特征。其简洁、精炼的语言风格,常常需要读者凭借对文化语境的深厚理解才能把握其真正含义。例如,“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在不同的卦爻中根据上下文会有不同的解读,涉及生成、亨通、适宜、恒常等多个维度。这种高度凝练且多义的语言,对于非母语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道巨大的翻译障碍。 因此,本章旨在为后续的英译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明确《易经》所具有的独特符号属性,为理解其英译过程中的符号学挑战做好铺垫。 第二章:传统《易经》英译的符号学审视 《易经》的英译历史悠久,涌现了众多译本,其中不乏享有盛誉的学者之作,如理雅各(James Legge)、威廉·麦克唐纳(William Edward Soothill & G.F.Hudson)、卡尔·阿尔弗雷德·内曼(Karl Alfred Neugebauer)等。本章将运用符号学理论,对这些重要的传统英译本进行审视。 我们将考察这些译者在处理《易经》符号时所采取的策略。例如,对于八卦的翻译,是直接音译(如 Qian, Kun),还是意译(如 Heaven, Earth)?对于“爻”的翻译,是沿用“line”还是采用更具象征意义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对于卦辞和爻辞中那些高度浓缩、富含象征意义的句子,译者是如何通过英文来转达其意义的? 本章将重点分析以下几个符号学层面的问题: 能指与所指的失落与重构: 《易经》中的中文词语(能指)与它们所指向的意义(所指)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文化约定和历史积淀。当这些词语被翻译成英文时,其对应的英文词语(新的能指)是否能够准确、完整地捕捉到中文词语的原初所指?例如,“道”这个字在《易经》中具有多重哲学含义,英译为“Tao”保留了原初的意象,但如何解释其哲学内涵?而音译之外,意译如“the Way”则可能丢失一部分文化独特性。 象征意义的转换与误读: 《易经》的象征意义往往超越了字面意思。译者在处理这些象征时,是否能够找到恰当的英文象征来对应?例如,“龙”在《易经》中是力量、变化和成功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可能带有负面含义。如何弥合这种象征意义上的文化鸿沟,避免产生误读? 语境依赖性的挑战: 《易经》的意义高度依赖于上下文。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卦爻中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含义。译者如何在有限的英文文本中,清晰地呈现这种语境的细微差别?一些译本可能会通过添加注释、解释性词语来辅助,但这是否又增加了文本的复杂性,偏离了《易经》原文的简洁风格? 文化折扣的发生: 任何翻译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文化折扣”,即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的意义损失或变形。本章将通过具体译例,展示传统《易经》英译在处理诸如宇宙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等核心概念时,所面临的文化折扣现象。 通过对传统译本的细致分析,本章旨在揭示《易经》英译过程中,符号系统所经历的挑战、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意义形态。 第三章:符号学的理论工具在《易经》英译中的应用 本章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运用更具体的符号学理论和方法,来深化对《易经》英译问题的理解,并探索更具潜力的翻译策略。 跨文本性(Intertextuality)的视角: 《易经》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内部互涉的文本,卦与卦、爻与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英译本在处理这种内部互涉性时,是否能够有效地传达?例如,对一个卦的翻译,是否考虑了它与构成它的八卦以及它在六十四卦中的位置的关系?跨文本性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翻译并非孤立的文本行为,而是对一个复杂符号网络的回应。 叙事符号学(Narrative Semiotics)的应用: 尽管《易经》并非典型的叙事文本,但其卦辞和爻辞中常常蕴含着关于事件、行动者和情境的隐喻性描述。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叙事符号学的工具,分析这些“微叙事”的结构和意义,并探讨如何用英文来重建这些叙事特征。 语用学(Pragmatics)的考量: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意义的交际过程。语用学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包括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的理解以及语境的影响。在《易经》的英译中,我们需要考虑译者(作为第二语言的使用者)的翻译意图,以及西方读者(作为接受者)的理解意图。例如,一些卦辞可能带有预测、建议或警戒的语用功能,译文是否能够传达这些功能?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启示: 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类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被创造和协商的。虽然《易经》的翻译对象是文本,但其接受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书可以借鉴此理论,探讨不同译本在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接受度,以及读者如何通过与译本的互动来建构对《易经》的理解。 接收美学(Reception Theory)的视角: 接收美学关注读者在接受文本过程中的主动性。不同的读者,由于其先前的知识、文化背景和阅读目的不同,会对同一译本产生不同的理解。本章将探讨,符号学理论如何帮助我们预测和分析不同读者群体对《易经》英译本的可能解读,以及译者如何在符号层面上尽量引导读者走向更准确的理解。 通过运用这些符号学的理论工具,本章将提供更为精细化的分析方法,以揭示《易经》英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深层符号学机制,并为未来更有效的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四章:英译《易经》中的文化符码与符号互译 本章将聚焦于《易经》英译中,将中国特有的文化符码(cultural codes)转换为西方读者能够理解的符号的挑战。文化符码是指一个特定文化群体共享的意义系统,它渗透在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方面面。 核心文化概念的翻译: 《易经》中蕴含着许多中国文化的独特概念,如“天命”、“中庸”、“仁”、“礼”等,这些概念在西方文化中往往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例如,“天命”的翻译,是保留为“Mandate of Heaven”还是意译为“divine will”或“fate”?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文化联想和意义偏差。 意象与象征的文化差异: 《易经》中的意象,如“龙”、“凤凰”、“虎”、“马”等,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特定的象征意义。在翻译时,需要考虑西方文化中是否存在类似或相反的象征。例如,“玉”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纯洁、美好、高贵,但在西方文化中,其象征意义相对较弱。如何通过文字来传达“玉”的文化意蕴? 习俗与伦理的解读: 《易经》中的一些卦爻辞,涉及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婚丧嫁娶等习俗,以及由此衍生的伦理观念。例如,“观”卦中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涉及古代的朝觐制度。译者需要解释这些习俗和伦理,使其在西方读者眼中具有一定的可理解性,而非仅仅是生僻的异国风情。 “等效性”的符号学辩证: 翻译的目标并非绝对的“等效”,而是尽可能实现意义、功能或接受上的“等效”。本章将运用符号学的观点,辩证地看待“等效性”问题。例如,文本等效、动态等效、功能等效,在《易经》英译中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翻译策略的选择,本质上是在不同符号系统之间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和选择。 注释与解释的符号学功能: 许多《易经》的英译本都包含大量的注释和导读。本章将分析这些辅助性文本的符号学功能。注释本身也是一种符号,它们旨在解释原文本的符号,弥合文化隔阂,引导读者的理解。然而,注释的质量和风格,也会反过来影响读者对原文本的认知。 通过对文化符码的深入探讨,本章旨在揭示《易经》英译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如何在保持原文精神的同时,有效地将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转化为西方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的符号。 结论:通往智慧的跨文化对话 《易经》英译的符号学研究,旨在提供一个理解这部古老经典跨文化传播的全新视角。通过符号学的理论工具,我们得以剖析《易经》文本固有的符号复杂性,审视传统英译本在符号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并探索更有效的翻译策略。 本书并非要终结《易经》英译的讨论,而是希望开启更深入的对话。我们相信,对《易经》英译的符号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易经》在西方的传播质量和深度,更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智慧的交流。每一次成功的翻译,都是一次跨越符号边界的努力,都是一次将古老智慧以新的符号形式重新呈现的尝试。 《易经》英译的旅程,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符号探索。通过持续的符号学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化和意义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在跨文化的对话中,不断接近智慧的本源。本书的研究,正是希望为这场意义深远的跨文化对话,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初印象,我感到这本书的野心之大,绝非等闲之辈。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做一个“翻译者”或“注释者”,而是试图成为一个“解构者”和“重建者”。我设想,作者在收尾部分,必然会探讨这种符号学研究范式对当代哲学、信息科学甚至人工智能领域可能带来的启发。毕竟,《易经》被誉为古代的算法模型,而符号学正是研究意义的生成机制。这本书的最终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现代的“元语言”来重新阐释这个古老的体系,从而证明了基础智慧的普适性。它不是在告诉你“卦象是什么意思”,而是在告诉你“这个符号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这种层面的提升,使得该书超越了单纯的东方学研究,而成为了一部具有跨文化传播力的思想工具书。它预示着,理解《易经》不再需要深厚的古典功底,而是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和符号辨识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古朴与现代交织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被它抓住眼球。装帧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厚重感,仿佛触摸到了千年前的智慧。我一直对《易经》这种东方哲学的瑰宝抱有极大的敬畏和好奇,但传统译本的晦涩与古奥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因此,当看到“英译的符号学研究”这个副标题时,内心立刻燃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我猜想,作者一定尝试用一种全新的、结构化的语言体系来剖析《易经》中那些玄妙的符号——那些阴爻和阳爻,那些卦象的排列组合,是如何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编码系统的。这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翻译,更像是对一种古老信息论的解码工作。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在这本书中,架起一座沟通古代智慧与现代符号学理论之间的桥梁,让那些深藏在竹简之中的哲思,能以一种清晰、可分析的逻辑框架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本书的气质,让我感觉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解读之作,而是一项严肃的学术探索。

评分

从排版布局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气息非常浓厚,大量图示和模型的使用,印证了我之前关于其结构化分析的推测。我猜想,其中一定有专门的章节用于解析“六十四卦”的生成树或状态转移模型。如何用现代符号学的结构主义方法来解释“乾坤”如何衍生出万物,这其中的逻辑推演想必是全书的重头戏。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否在处理文本时,引入了文本分析工具的概念,比如对特定符号序列的频率分析,或者对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卦辞中的体现。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个完整的、视觉化的“易”之宇宙模型,用符号学的语言来描述其动态平衡,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研究”,而是一次“可视化”的哲学重构。它迫使读者跳出对《易经》的传统宿命论解读,转而从信息流、系统结构的角度去理解“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

评分

拿到这本厚册子时,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引言部分。好的学术著作,其开篇往往能奠定整个论述的基调和深度。我揣测,作者必然要详细阐述他选择符号学作为分析工具的理论基础——为何是索绪尔、皮尔斯,还是后结构主义的视角?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我很好奇,在将《易经》的卦象视为“能指”和“所指”进行拆解时,作者如何处理其固有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毕竟,《易经》的精髓就在于其“变”与“不确定性”,这与符号学追求的清晰结构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张力。我设想,书中可能详细描绘了一套全新的符号体系标注方法,也许是用图表、矩阵,甚至是特定的算法来模拟“爻变”的过程,从而揭示不同卦象组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将这种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一种可操作、可演示的符号系统,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无可估量,它将拓宽我们理解古代典籍的边界。

评分

翻阅内页,那些密集的脚注和引文让我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入门读物,而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专著。我猜测,作者在进行英译和符号分析的过程中,必然参考了大量西方汉学界的经典论述,同时又批判性地吸收了当代符号学前沿的观点。这种融汇中西、古今的学术视野,本身就令人钦佩。尤其让我好奇的是,书中对“中”、“和”、“变”这些核心概念的符号学重构。这些概念在传统解释中往往是飘渺的,难以捉摸的。我期待作者能用符号学的严谨性,为这些概念建立起清晰的语义场,比如,如何用符号的组合来界定“中道”的边界,以及“时位”的变化如何影响特定符号串的意义强度。如果能够看到清晰的比较表格,对比不同英译本在符号选择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对《易经》整体系统性的理解,那将是极大的收获。这本书似乎在挑战我们固有的阅读习惯,要求我们像对待一门严密的数学语言一样去对待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