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细说上海话的一部文集,共分五册,作者以其长期的研究成果和深切感悟,对上海话和上海话文化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用通俗有趣的文笔娓娓道来,让你能感性体验上海方言与海派文化。
本书以“从地名看上海多层次历史文化叠加”、“小生意老行当”、“迎新纳福过大年”、“童谣拾趣”、“上海风味的谜谜子”、“养生保健谚”、“吉利语”等篇,从地名路名、弄堂生活情趣、民间游艺习俗、市俗民风、民谣闾谚等各个角度,探索上海都市的深层历史文化面貌。
《上海话的文化积淀》是从民歌时调、闾巷俗谚、行话术语、谑言詈语、切口隐语、童谣贯口、市声叫卖,以及绕口令、谜谜子、顺口溜、歇后语等各种语言现象入手,深入开掘储存其间的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信息,并藉此彰显上海话承载与接续都市文脉的重要作用。
钱乃荣教授,上海人。
1945年生,1967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复旦大学获硕士学位。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从事汉语语言学、方言学和海派文化研究。专著有《当代吴语研究》、《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老唱片(1903-1949)》、《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上海风情》、《上海话大词典》等40部;论文有200多篇。
《钱乃荣细说上海话》序
前言
从地名看上海多层次历史文化叠加
路名弄名中的社会文化信息
啊!上海弄堂
招牌文化花团锦簇
弄堂叫卖声
小生意老行当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下只角
家常便饭食文化
迎新纳福过大年
接财神和过元宵
春夏秋冬都是节
童谣拾趣
儿歌的流行和式微
儿童游戏
绕口令
民谣
情真意切的情歌
上海风味的谜谜子
耐人寻味的巷俗闾谚
气象农事谚
养生保健谚
婚庆和性风俗谚
本地色彩的歇后语
职业差异和行业语
禁忌语、委婉语
吉利语
戏谑语
詈语
切口
黑行为与黑词语
“鸳鸯蝴蝶派”著作中的上海话文化
月份牌的前世今生
土山湾出版的上海方言著作
天主教用中国戏剧形式传教
从上海话出发看吴语和江南文化
我最近对城市身份认同的问题十分感兴趣,而语言,无疑是构建这种身份认同的基石。因此,当我看到《上海话的文化积淀》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了地域自豪感和文化边界的议题。这本书是否触及了普通话推广背景下,上海话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作者在分析“文化积淀”时,是否也探讨了其流失的代价?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对当代上海年轻一代使用习惯的调研,他们是依然能流利使用家乡话,还是已经沦为“半吊子”?如果作者能将这种语言现象置于全球化和城市快速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那就更具批判性了。我期望读到对“上海腔调”背后所蕴含的某种集体心理的剖析,例如那种看似圆融实则保留距离感的交流方式,是否也深深烙印在方言的结构之中?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促使我们思考:当一门方言式微,与之捆绑的独特世界观和生活哲学,是否也会随之消散无形?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光是“上海话的文化积淀”这几个字就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上海这座城市的万千风貌,从石库门里的吴侬软语,到十里洋场的霓虹闪烁,上海话无疑是这座城市灵魂深处最鲜活的注脚。我设想,作者必然是深入挖掘了这门方言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那些老上海人日常挂在嘴边的词汇、俚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情世故和时代变迁。我期待书中能有详尽的音韵学分析,剖析那些独特的声调和发音如何勾勒出上海人特有的精明与腔调。更深层次地,我希望作者能探讨上海话在近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吸收了多少外来语汇,又如何在这种融合中,塑造出一种既古典又摩登的语言气质。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本语言学的专著,更像是一部流动的上海城市史,通过方言的剖面,折射出这座城市跌宕起伏的命运。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听听那些沉睡在文字里的“上海音”。
评分翻阅目录(虽然我还没拿到书,但光是想象目录的结构就已经很引人入胜),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是按照词汇的意义领域分类,比如描绘食物、服饰、商业术语的词汇群?还是按照时间顺序,区分出清末、民国、解放后等不同时期的语言特征?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出“积淀”二字所包含的动态变化过程。我特别希望能看到对上海话中那些极富画面感的动词和形容词的细致解读。比如,上海话里表达“精明算计”的某个特定词汇,它在音调和语境上的细微差别,是否比普通话的对应词汇更为丰富和精准?这本书若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仅仅是记录,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解码工作。我期待作者的笔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小心翼翼地打磨这些语言的宝石,让每一颗都折射出特定的历史光芒。它需要有一种冷静的学术态度,同时又不能失了对母语深沉的热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质感,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旧纸张的触感,似乎已经预示了内里文字的厚重与深邃。我尤其关注作者在论述中可能采用的视角,是更偏向于社会语言学,侧重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上海话差异,还是更偏向于文化人类学的阐释,将方言视为一种非物质遗产进行抢救性的记录和研究?一个优秀的文化研究者,定能将冰冷的语言符号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我猜想,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或访谈录,比如某个弄堂阿婆如何用一句地道的上海话瞬间化解尴尬,或者某位老裁缝如何用精准的方言术语描述布料的纹理。这种鲜活的案例,远比枯燥的词汇列表更能打动人。如果书中能附带一些音频二维码,让我能够亲耳聆听那些复杂的声母和韵母,那简直是锦上添花。总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现代人与逝去的“老上海”,让“沪语”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听见的活历史。
评分作为一名对城市历史有着强烈探究欲的读者,我深信,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必须掌握其“底层代码”,而方言就是这种代码。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已经超越了语言学本身,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上海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角落。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解读框架,比如将上海话的某些表达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制度或商业活动联系起来,揭示其功用性。例如,在旧时的里弄生活中,有些对话是为了应付外部世界而故意使用的“暗语”,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是否被收录其中?这本书的厚度和深度,将决定它能否成为研究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我期望它能以一种近乎档案整理的严谨性,将这些转瞬即逝的语言片段固定下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基础。它应该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同时又必须是对上海这座城市深情凝望的颂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