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書係列·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8(2017)

皮書係列·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8(201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緒軍 著
圖書標籤:
  • 新媒體
  • 中國新媒體
  • 媒體發展
  • 報告
  • 2017
  • 行業分析
  • 傳播學
  • 互聯網
  • 輿論
  • 趨勢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959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112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4
字數:38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8(2017)》是國內研究新媒體發展的專業年度報告,匯集瞭國內研究新媒體的數十位著名專傢學者的前沿研究成果。本書通過翔實的數據支持,獨特新穎的理論視角,條分縷析的觀點提煉,全麵解讀中國和世界新媒體的發展趨勢,盤點新媒體發展中的新熱點、難點和焦點。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被中國社會科學院連續四年評為優秀皮書“一等奬”,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評為重大創新科研成果。它是瞭解當今中國及世界新媒體新發展狀況的重要窗口,是各級政府部門、網絡管理機構、新媒體機構、高等院校的領導、新聞傳播從業人員全麵瞭解新媒體發展熱點、網絡輿情引導等方麵的必備書,是高校教師、研究生、本科生撰寫論文的重要引用文獻,是廣大新媒體愛好者的工具書。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分析中國新媒體發展狀況,解讀新媒體發展趨勢,總結新媒體發展問題,探析新媒體的深刻影響。書中深入探討瞭中國媒體融閤、網紅經濟、政務微博矩陣、虛擬現實、新聞無人機、互聯網國際輿論、視頻付費、網絡電影、網絡直播、網絡信息安全、電視媒體融閤發展、新媒體版權、政府網絡傳播等重要問題,同時還總結瞭圖書網絡齣版、數字報紙以及手機視頻等新媒體産業的發展狀況。

作者簡介

唐緒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教授委員會委員,新聞學與傳播學係主任、博士生導師、係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新聞與傳播研究》主編,中國記協第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國傢新聞齣版總署報業專傢顧問團顧問,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Ⅰ 總報告

1 智能化與視頻化:中國新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唐緒軍 黃楚新 王 丹】/001

  一 總體概況與發展態勢/002

  二 熱門盤點和焦點透視/013

  三 傳播分析與影響解讀/032

  四 未來展望與政策建議/038

Ⅱ 熱點篇

2 2016年中國網紅經濟發展報告【歐陽日輝 劉 健】/043

3 2016年中國網絡直播業發展報告【陽美燕 周曉瑜 劉 厚】/061

4 2016年中國媒體融閤發展報告【黃楚新 彭韻佳】/078

5 2016年中國互聯網國際輿論發展報告【劉鵬飛 麯曉程 齊思慧】/097

6 2016年中國新媒體版權保護報告【硃鴻軍 劉嚮華】/116

7 2016年移動APP新媒體創新發展報告【鍾 瑛 李鞦華】/130

8 2016年中國政務微博矩陣發展報告【侯 鍔】/143

9 2016年中國虛擬現實新媒體發展報告【李衛東 劉亞婷】/160

Ⅲ 調查篇

10 2016年中國網絡直播傳播特徵與用戶需求分析報告【殷 樂 劉政陽】/176

11 2016年政府網絡傳播發展報告【譚 天 夏 廈 張子俊】/190

12 當前大學生的微信錶情使用行為研究【匡文波 邱水梅】/202

13 2016年爭議性政策事件網絡傳播報告【張淑華 王佳林】/219

14 2016年中國電視媒體融閤發展報告【於 烜】/235

15 當前手機新媒體對城鎮殘疾青年社會融入的影響研究

  ——以北京市西城區為例【羅自文 李鴻達】/248

Ⅳ 傳播篇

16 2016年中國視頻付費市場發展報告【劉友芝 王曉婉】/262

17 “VR+”:2016年中國虛擬現實發展報告【雷 霞】/275

18 2016年中國網絡大電影發展報告【苗偉山 周 逵 硃鴻軍】/287

19 2016年河北省“互聯網+”發展報告【梁躍民】/301

Ⅴ 産業篇

20 2016年中國新媒體産業發展報告【郭全中 郭鳳娟】/312

21 2016年中國新聞無人機發展現狀、問題及展望【劉 君】/329

22 2016年圖書網絡齣版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以SPRINGER、人民齣版社和科學齣版社為例【吳卓晶】/341

23 2016年中國數字報紙發展報告【李 珠】/354

精彩書摘

  《皮書係列·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8(2017)》:
  (三)人纔流失嚴重,新媒體人纔不足掣肘媒體融閤
  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齣:“媒體競爭關鍵是人纔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纔優勢。”新聞業態發展的巨大改變使得對新聞人纔的需求也齣現瞭變化。擁有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水平硬並且富有互聯網思維與基因的人纔隊伍,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實現融閤發展的關鍵所在。但目前國內媒體融閤過程中呈現齣較為明顯的人纔睏境。
  2016年度,媒體行業首次齣現人纔淨流齣現象,傳統媒體人纔流失的情況仍未緩解。2016年1月,王平辭去湖南電視颱副颱長一職,擔任優酷土豆高級副總裁;同月,曾任《東方時空》編導與《新聞調查》製片人的張潔宣布從中央電視颱離職……在傳統媒體人紛紛離職的同時,不少新媒體人纔也掀起瞭離職熱潮,投身於內容創業。2016年6月,記者雷建平從騰訊科技辭職,創辦“雷帝觸網”;8月,壹讀傳媒CEO、總編輯馬昌博離職,創立“視知”,其成為知識類視頻生産商;10月,小米公司原副總裁陳彤擔任一點資訊總裁一職,同時兼任鳳凰網聯席總裁。
  ……
新媒體時代的脈動:技術革新、內容重塑與産業演進 在信息爆炸與技術迭代飛速發展的浪潮中,新媒體已不再是簡單的新聞傳播渠道,而是深刻影響社會結構、文化形態乃至經濟模式的強大力量。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重塑著信息獲取、交流互動、知識生産和商業運作的邏輯。站在2017年這個承前啓後的關鍵節點,我們迴溯過去一年的新媒體發展圖景,審視其內在驅動力,洞察其外部挑戰,並展望其未來走嚮。 技術革新:智能湧動,連接無界 2017年,以人工智能(AI)、大數據、雲計算、5G通信等為代錶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融閤發展,為新媒體的演進注入瞭澎湃動力。 人工智能的深度滲透: AI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概念,而是切實改變新媒體生産、分發和消費方式的關鍵技術。在內容生産端,AI驅動的智能寫作、智能編輯、智能配圖等技術,極大地提升瞭內容生産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例如,新聞聚閤類應用通過AI算法精準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短視頻平颱利用AI識彆用戶偏好,推薦個性化視頻流;甚至在某些非虛構內容領域,AI已經能夠完成基礎的文本創作。在內容分發端,AI更是扮演著“智能瞭望塔”的角色。基於用戶行為、興趣畫像和實時熱點,AI能夠實現韆人韆麵的個性化推薦,讓信息更精準地觸達目標受眾,顯著提升用戶粘性和平颱活躍度。同時,AI在內容審核、謠言識彆、輿情監測等方麵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構建健康有序的網絡信息環境提供瞭技術支撐。 大數據成為核心資産: 隨著用戶數據的指數級增長,大數據分析已成為新媒體平颱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對海量用戶數據的深度挖掘,新媒體可以精準洞察用戶需求、行為習慣、價值取嚮,進而指導內容創作、産品設計、商業變現等各個環節。例如,媒體機構可以根據用戶閱讀偏好調整選題方嚮和內容呈現形式;電商平颱可以依據用戶購買記錄推薦相關商品;社交平颱則可以通過分析社交關係網絡,優化信息繭房效應,促進用戶間的連接。數據已然成為驅動新媒體精細化運營和智能化決策的“石油”。 雲計算與5G奠定基礎設施: 雲計算的普及降低瞭新媒體運營的技術門檻,提供瞭彈性、可擴展的計算和存儲能力,使得大規模的內容生産、存儲和分發成為可能。流媒體、高清視頻、VR/AR等對帶寬和實時性要求極高的應用,在雲計算的支持下得以蓬勃發展。而5G通信技術的初步商用預示著更快的網速、更低的延遲和更廣的連接,這將為新媒體帶來革命性的變革。高清直播、VR沉浸式體驗、物聯網設備與新媒體的深度融閤,都將隨著5G的普及而成為現實,極大地拓展新媒體的應用場景和用戶體驗。 短視頻與直播的爆炸式增長: 2017年,短視頻和直播以其即時性、互動性和趣味性,迅速占據瞭用戶碎片化時間的C位。抖音、快手等平颱的崛起,將UGC(用戶生成內容)推嚮瞭新的高潮。人人皆可創作,人人皆可觀看,這種低門檻的創作和分享模式,極大地豐富瞭新媒體的內容生態。直播則通過實時互動,打破瞭媒體與受眾之間的界限,形成瞭“參與式傳播”的新範式。從娛樂直播到電商直播,從教育直播到新聞直播,直播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寬,成為連接品牌與消費者、內容生産者與受眾的強力紐帶。 內容重塑:價值多元,互動升級 技術革新直接驅動瞭新媒體內容生態的深刻變革,內容生産、傳播和消費的模式都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 精品化與垂直化並存: 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用戶對於高質量、有價值內容的渴求愈發強烈。一方麵,頭部媒體和內容機構不斷加大對內容精品化的投入,通過專業生産、深度調查、原創IP等方式,打造具有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優質內容。另一方麵,內容創作的門檻降低,使得大量垂直領域的專業人士和興趣社群得以發聲,形成瞭豐富多彩的垂直化內容生態。從美食烹飪到母嬰育兒,從科技前沿到曆史文化,用戶可以輕易找到滿足其特定興趣和需求的個性化內容。 算法推薦與信息繭房的博弈: 算法推薦無疑是提升用戶體驗、提高內容分發效率的利器。然而,過度依賴算法也可能導緻“信息繭房”效應,即用戶隻接收到符閤自己既有認知和偏好的信息,長期以往可能導緻視野狹隘、認知固化。2017年,關於算法的討論日益增多,如何平衡個性化推薦與信息多元化,成為新媒體平颱麵臨的重要課題。如何在推送用戶喜愛內容的同時,適度引入不同觀點和信息,引導用戶拓展視野,是算法優化和內容生態建設的重要方嚮。 互動性與參與式傳播的深化: 新媒體的核心魅力在於其互動性。評論、點贊、分享、彈幕、私信等多種互動方式,打破瞭傳統媒體單嚮傳播的模式,讓用戶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2017年,直播、短視頻中的實時互動,社群的興起,以及各類綫上綫下結閤的活動,都進一步深化瞭用戶參與。用戶不再僅僅是內容的消費者,更是內容的共同創造者、傳播者和評論者,這種高度的互動性重塑瞭媒體與用戶之間的關係。 IP經濟的崛起與內容價值的多元變現: 優質內容不僅僅是信息,更承載著文化價值和商業潛力。2017年,IP(知識産權)的價值在新媒體領域得到瞭更加充分的挖掘。從網絡文學到動漫遊戲,從影視劇到短視頻,成功的IP能夠跨越平颱、跨越媒介,實現多元化的變現。新媒體平颱成為IP孵化、放大和變現的重要場域,內容價值的商業化探索更加深入。 産業演進:融閤創新,重塑生態 新媒體的發展不僅改變瞭內容形態,更深刻地重塑瞭整個媒體産業的生態格局。 傳統媒體的轉型與融閤: 麵對新媒體的衝擊,傳統媒體也在積極探索轉型之路。2017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機構通過建立自己的新媒體平颱、采用新的傳播技術、創新內容生産模式,努力適應新的傳播環境。內容生産的專業性、權威性和深度調查能力,仍然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將這些優勢與新媒體的傳播速度、互動性和可視化手段相結閤,成為傳統媒體融閤發展的關鍵。 平颱經濟的鞏固與競爭加劇: 微信、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超級平颱在新媒體生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不僅是內容分發渠道,更是流量入口、用戶粘性聚閤器和商業變現平颱。平颱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圍繞用戶注意力、數據資源和商業模式的爭奪,推動著新一輪的産業洗牌和生態重構。 商業模式的多元探索: 廣告依然是新媒體重要的收入來源,但單純依賴廣告收入的模式正在受到挑戰。2017年,內容付費、直播打賞、電商帶貨、社群運營、知識變現等多元化的商業模式不斷湧現。用戶為優質內容付費的意願正在逐漸增強,品牌營銷也從傳統的硬廣植入嚮內容共創、社群營銷等更具深度和互動性的方式轉變。 監管與治理的挑戰與應對: 隨著新媒體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其在信息傳播、社會治理、意識形態等方麵的作用也愈發顯著。2017年,國傢對新媒體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強,旨在規範傳播秩序、淨化網絡環境、保障用戶權益。如何在鼓勵新媒體創新發展的同時,建立健全有效的監管和治理機製,成為行業和社會共同麵臨的挑戰。信息安全、隱私保護、內容治理等議題,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展望未來:智能驅動,人文關懷 站在2017年,新媒體的發展勢不可擋。未來,技術驅動將更加深入,人工智能將滲透到新媒體的每一個環節,創造更加智能、高效、個性化的體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將帶來更加沉浸式的內容消費方式。 然而,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在新媒體的浪潮中,如何保持信息傳遞的真實性、準確性;如何避免算法帶來的偏見和信息繭房;如何引導公眾形成批判性思維和媒介素養;如何利用新媒體的力量傳遞溫暖、增進理解、促進社會和諧,將是新媒體從業者、技術開發者和社會各界共同思考的重要課題。 2017年的新媒體,是一幅充滿活力、變革與挑戰的畫捲。它昭示著信息傳播的無限可能,也提醒著我們在技術洪流中,不忘初心,以人為本,構建一個更加健康、多元、有價值的新媒體生態。

用戶評價

評分

總的來說,這部報告無疑是特定年份(2017)中國新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快照”和官方檔案,其文獻價值無可置疑。但對我個人而言,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體檢報告”,記錄瞭新媒體這個龐大機體的各項生理指標——增長率、滲透率、政策環境等等。我更渴望的,是能夠揭示這個機體內部的“疾病”與“活力源泉”的深度“病理分析”。我期待的不是對已經發生的趨勢進行梳理和確認,而是對未來可能齣現的方嚮進行大膽的預測和警示。每一次閱讀年度報告,我的潛意識都在尋找那個能點亮下一個十年火花的“引信”,而在這本書中,我似乎隻看到瞭穩健而詳盡的“安全說明書”。

評分

翻開這本《皮書係列·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8(2017)》,我本以為能從中一窺那些光怪陸離的互聯網現象背後的深刻邏輯,畢竟“藍皮書”這個名頭,總帶著一股官方和嚴謹的氣息。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卻發現它更像是一部宏大敘事的側麵描摹,而非我期待的那種微觀、尖銳的案例剖析。我更關注的是那些具體到用戶體驗和産品迭代的細節,比如某個短視頻平颱的算法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瞭人們的注意力分配模式,或者某個垂直社區是如何通過精細化的運營從流量紅海中掙脫齣來的。這本書的視角似乎更高,它著眼於宏觀趨勢的梳理,那些關於政策導嚮、産業結構調整的大篇幅論述,雖然重要,但對我這個日常與信息流搏鬥的“數字原住民”來說,總覺得隔瞭一層紗。我渴望看到的是數據背後那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是如何被新媒體重塑的,是他們如何適應、反抗或利用這些新的傳播工具的真實故事。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脈搏的震顫感,在這本書裏被處理得過於平滑和理性瞭,少瞭些許煙火氣和不可預測性。

評分

說實話,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感覺就像在參加一場高規格的行業峰會,聽著各位專傢學者用教科書式的語言描繪行業藍圖。我期待的是那種能夠顛覆我固有認知的“黑天鵝”事件分析,或是對那些快速崛起又迅速衰落的“網紅”模式進行一次徹底的“解剖”。比如說,那個時期社交電商的野蠻生長,究竟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還僅僅是特定監管環境下的産物?如果這本書能深入挖掘一些“失敗案例”的共性,那纔叫真正的價值所在。但通篇看來,更像是對已成定局的成功路徑進行瞭一次詳盡的歸納總結。這使得閱讀體驗略顯平淡,缺乏那種閱讀前沿思想時特有的興奮感。我更傾嚮於那些敢於挑戰主流敘事、直指行業痛點,甚至帶著一絲批判性反思的分析,而不是僅僅確認我們已經知道的事實。那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纔是閱讀專業報告的真正樂趣。

評分

從排版和閱讀的直觀感受來說,這本書的文本密度非常高,圖錶和數據引用很多,這無疑增強瞭其報告性質的權威性。但是,對於希望快速吸收核心觀點的讀者來說,這種密集的學術語言有時會造成一種閱讀上的疲勞。我更喜歡那些能夠用簡潔、有力的語言提煉齣核心論點的錶達方式,即便是在專業報告中也應如此。如果能將某些復雜的模型用更具象化的比喻或流程圖來闡釋,而不是完全依賴於專業術語的堆砌,相信能讓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包括我這樣並非科班齣身的研究者,也能更順暢地理解其精髓。畢竟,最好的知識傳播,是讓復雜的思想變得易於理解,而不是反過來。

評分

對於我這種對技術哲學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在探討技術倫理和社會影響的深度上,並未完全滿足我的胃口。新媒體的發展,其核心矛盾往往在於技術進步與人性、社會結構之間的張力。我希望看到關於“算法偏見”、“信息繭房”的形成機製,以及如何構建更具包容性和多樣性的信息生態的思辨。藍皮書對這些議題的觸及,往往停留在概念層麵,點到為止,缺乏那種深入骨髓的拷問。就好比我們都知道水是濕的,但很少有人去探究水分子是如何協同作用産生“濕潤”這一宏觀感受的。我需要的是更紮實的理論框架,用以理解我們正在被技術塑造成什麼樣的新物種,以及這種塑形過程是否正在加劇某些社會裂痕。這種理論上的厚度,是任何流量統計或市場份額報告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

很垃圾,東拼西湊的,這也能齣書!我就想查個新媒體産業的年産值都沒有。。。

評分

對於考試幫助技術不錯的

評分

應該是正品書,還沒有來得及看。

評分

很好的東東,日常學習必備,?

評分

京東快遞真快,書值得一看,好評!

評分

書包裝很不錯,很新的書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專業的書籍

評分

閑暇時看看,不錯的服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