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杂志汇编》是《不忍》 杂志十册的合辑。《不忍》杂志是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2月创办,自任主编,专登康氏一人著述的杂志月刊,由广智书局发行。该刊设政论、教说、艺林等栏目。所刊文章,除国闻、附录外,均系康有为个人撰述。
康有为(1858—1927),广东省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清末领导过著名的“公车上书”。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
總 目
一評 介
二一不忍雜誌彙編書影︵民國三年刻本︶
二三不忍雜誌彙編初集書影
二五任桐序二七康有爲自序
二九不忍雜誌彙編初集總目
三三卷一目録
三五卷一政論 中華救國論
六九卷一政論 憂問
七四卷一政論 憂問二
七八卷一政論 救亡論十則
一一二卷一政論 中國以何方救危論
一二五卷一政論 孤憤語七則
一二七卷一政論 無政府
一二九卷一政論 蓄亂
一三二卷一政論 忘耻
一三六卷一政論 無禱
一三九卷二目録
一四一卷二政論 大借債駮議
一四七卷二政論 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發凡
一六九卷二政論 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草案
二三六卷二政論 保存中國名蹟古器説
二四七卷三目録
二四九卷三教説 中國學會報題詞
二五三卷三教説 孔教會序
二五九卷三教説 以孔教爲國教配天議
二六六卷三教説 孔子改制考
三四七卷四目録
三四九卷四教説 大同書甲部 入世界觀衆苦
三九九卷四教説 突厥遊記序
三九九卷四教説 突厥遊記
四三三卷五目録
四三五卷五藝林 請剪髮易服摺
四四四卷五藝林 辛亥臘遊箱根與梁任甫書
四四五卷五藝林 送三水徐勤君勉應僑選議員歸國序
四四七卷五藝林 進呈日本明治變政考序丁酉十二月
四四九卷五藝林 進呈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序戊戌正月
四五〇卷五藝林 進呈突厥削弱記序戊戌五月
四五二卷五藝林 進呈法國革命記序戊戌六月
四五四卷五藝林 進呈波蘭分滅記序戊戌七月
四五五卷五藝林 廣藝舟雙楫序
四五七卷五附録 朱九江先生佚文
卷五國聞 時事日誌(存目)
卷五國聞 外國時事日誌(存目)
四九一卷六目録
四九三卷六藝林 詩
五三六卷六藝林 誦芬集序
五三八卷六藝林 誦芬集目録
五三九卷六藝林 留芳集序
五四〇卷六藝林 留芳集
五五五不忍雜誌彙編二集書影
五五七不忍雜誌彙編二集總目
五六一卷一目録
五六二卷一政論 中國顛危誤在全法歐美而盡棄國粹説
五八八卷一政論 中國不能逃中南美之形勢
五九一卷一政論 中國還魂論
五九六卷一政論 亂後罪言
六〇二卷一政論 國會歎
六〇四卷一政論 擬中華民國國會代議院議員選舉法案
六四三卷二目録
六四五卷二政論 廢省論序言
六四七卷二政論 廢省論七則
六八四卷二政論 理財救國論上
七三二卷二政論 問吾四萬萬國民得民權平等自由乎
七三七卷二政論 嗚呼噫嘻吾不幸而言中
七三九卷三目録
七四一卷三教説 覆山東孔道會書
七四二卷三教説 大學注序
七四三卷三教説 禮運注叙
七四五卷三教説 禮運注
七五六卷三教説 中庸注叙
七五七卷三教説 論語注序
七六〇卷三教説 孟子微序
七六二卷三教説 孟子微
八一三卷三教説 春秋筆削微言大義考自序
八一五卷三教説 刊布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題詞
八一七卷三教説 刊布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發凡
八二五卷三教説 覆教育部書
八三一卷四目録
八三三卷四瀛談 大同書乙部 去國界合大地
八八四卷四瀛談 巴西
八八九卷四瀛談 塞耳維亞布加利亞遊記序
八九〇卷四瀛談 歐東阿連五國遊記
九二一卷四瀛談 補德國遊記序
九二二卷四瀛談 補德國遊記
九四九卷五目録
九五一卷五藝林 蒙藏哀詞上
九六八卷五藝林 蒙藏哀詞下
九七六卷五藝林 議院政府無干預民俗説
九八五卷五藝林 奏請廣開學校以養人才摺
九八七卷五藝林 奏請廣譯日本書大派游學摺
九八九卷五藝林 海外亞美歐非澳五洲二百埠中華憲政會僑民公上請願書丁未
一〇〇八卷五藝林 請定立憲開國會摺代内閣學士濶普通武戊戌七月
一〇一〇卷五藝林 祭朱鼎甫侍御文甲午
一〇一〇卷五藝林 奏請尊孔聖爲國教立教部會以孔子紀年而廢淫祀摺
一〇一五卷五藝林 日本書目志序
一〇一八卷五藝林 日本雜事詩序
一〇一九卷五藝林 强學會序
一〇二一卷六目録
一〇二三卷六附録 南海九江朱氏家譜序
一〇二四卷六附録 六太居士遺稿序
一〇二五卷六附録 六太居士遺稿
一〇三三卷六附録 連州遺集
一〇五一卷六附録 連州遺集序
一〇五二卷六國聞 時事日誌
一〇九〇卷六國聞 外國時事日誌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一本地方性知识分子杂志的汇编,往往能揭示某一时期特定区域的文学思潮走向。我猜测,《不忍杂志汇编》中必然收录了那个时代活跃在西樵及周边地区的作家、诗人的作品。他们或许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尝试用白话文进行创作,探讨爱情、婚姻、家庭伦理的冲突,这些文字与当时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的文学潮流遥相呼应,但又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方语汇的独特韵味。阅读这些早期白话作品,就像是追踪一种语言演变的分支,观察它如何在地方的土壤中扎根、生长。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学对话,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地方案例”,远比纯粹的理论分析来得生动有力。
评分这部丛书的装帧和出版质量,我虽然不清楚,但其“汇编”的性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强烈的“抢救”和“保存”的使命感。在信息易逝的年代,将这些零散、易毁的期刊集中成册,其功德无量。我常常想,这些杂志的创办者们,是否曾预见到自己呕心沥血的成果,会在几十年后被如此系统地整理出来?从这个角度看,这套书是对历史责任的承担,也是对前辈筚路蓝缕的致敬。它让后人能够绕开诸多二手资料的迷雾,直接面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密度和思想张力。任何对西樵地域历史感兴趣的研究者或爱好者,都不应该错过这份详实而全面的“原生态”历史切片,它提供了构建复杂历史图景时,最需要的坚实基石。
评分对于热衷于地方文化和家族史的爱好者而言,这样的丛书简直是意外之喜。我一直相信,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往往分散在无数不起眼的小刊物和私人出版物之中,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专业的整理和汇编才能重现光芒。这套《不忍杂志汇编》全三册的规格,说明了编辑团队在搜集、校对和整理工作上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我好奇它是否收录了大量未曾被主流史学界注意到的名人书信、诗词唱和,或是关于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的记录。这些看似边缘的文化现象,恰恰是构成一个地域文化基石的元素。如果能从中找到关于西樵山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的详细描述,那对于研究岭南宗教人类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补充。它不是那种供人消遣的读物,而是需要细嚼慢咽、反复参阅的案头必备资料,其深度和广度值得被严肃对待。
评分这部《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的《不忍杂志汇编》(全三册)无疑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岭南地域文化脉络的珍贵窗口。虽然我手头没有这套书,但从书名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历史感。我猜想,这套汇编必然收录了早期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社会现象、风俗人情乃至家乡变迁的敏锐观察与深刻反思。想象一下,那些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的或许是民国时期西樵一带的教育兴衰、宗族关系的网络图景,甚至是早期工业萌芽的蛛丝马迹。这种一手文献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们不只是简单的资料堆砌,更是活生生的历史片段,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最直接、最未经雕琢的素材。我尤其期待其中关于地方士绅阶层思想转变的记载,那往往是理解一个区域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线索。如果汇编质量上乘,注释详尽,那么它将成为研究珠三角区域近代史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其学术价值远超一般的地方志。
评分读罢那些描述地方风物和民俗的古籍,我们总会感慨古人的细腻和执着,而这套《不忍杂志汇编》听起来似乎带有某种批判性的温度。我常常觉得,一篇好的地方性期刊,其价值绝不亚于宏大的通史著作,因为它记录了“微观”的真实。我设想,这“不忍”二字,或许暗示着杂志创办者对当时社会不公、民生凋敝的悲悯情怀。他们用笔墨记录的,很可能不是歌功颂德的赞美,而是对乡土疾苦的深刻介入。或许有对地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呐喊,有对传统迷信陋习的批判,甚至是早期女权思想在地方社会的萌芽记载。这种带着人文关怀的文字,读起来会让人心潮澎湃,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在宏大叙事之外,个体知识分子是如何努力地想要唤醒和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的。这种精神上的共鸣,是阅读经典时最迷人的部分,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线,而是有血有肉的情感流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