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多人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一些必须做的事情、必须解决的问题时,心理上总是习惯于有意无意地回避,从来不主动及时地去处理,也从不果断地去解决,总是找各种借口往后拖延时间。比如,一个人明明能在一天之内可以做完的一件事情,却拖拖拉拉一个星期才完成。如果这种行为成为一种牢固的习惯的话,那这个人就是患上了拖延症。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增加,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使得拖延症成为现代人一种普遍现象或是通病。虽然我们说拖延症是现代人的通病,但其实它并不是一种“病”。所谓的“拖延症”目前并没有被纳入精神疾病体系中,也没有权威的定义,普遍指的是人们无谓地延长完成任务时间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后果。
那到底什么是拖延症呢?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就需要引起重视。
其实不管拖延症症状的重与轻,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影响的。最可怕的是,生活工作中,有许多人被“拖延症”所困扰所危害却不自知。拖延症就像一种“慢性隐性病”,短期看似乎影响不大,从长远看危害就大了。因此,不论拖延症重与轻,都应及时发现、及时改正。
本书从多方面讲述了拖延症的形成原因、危害,对人们的影响以及通过自我控制、制订目标、管理时间、提高执行力等方法来摆脱拖延纠缠、战胜拖延顽疾,让读者清楚地、全面地认识拖延症,从而更好地面对它、摆脱它、战胜它。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可以珍藏的书。纸张的触感温润而不反光,油墨的颜色饱满,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本身就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而且,全书的注释和引文部分处理得非常干净利落,需要查证的地方都有清晰的标识,但又不会跳出来打断主线的流畅性,做到了学术的严谨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说实话,我通常不太注意一本书的物理形态,但这本书的设计细节,让我愿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并且随时准备推荐给身边的朋友——那些同样在与时间赛跑、却总是在起点徘徊的人。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行动”这件事的整体态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逃避者,变成了一个更有准备、也更宽容的探索者。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我提升”范畴,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内心的自我和解之旅。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深度拖延症患者,很多自认为“有价值”的书籍,我通常都是买回来束之高阁,或者读到一半就弃之如敝屣。然而,这本让我感到意外。它的阅读体验是如此的连贯和令人沉浸,以至于我周末的两个下午,几乎是陷在了书本构建的世界里,外界的干扰仿佛都消散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停留在“诊断问题”的层面,然后就草草收场,留下读者一脸茫然。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工具箱,里面装着的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可以直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和练习。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一种“任务分解法”,本来我对此持怀疑态度,觉得那不就是最基础的技巧吗?但作者从心理动因的角度去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如何应对分解后的每一个小步骤带来的心理阻力,这种深层次的剖析,让这个老方法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教育,而是在参与一场与自我弱点的深度对话,并且这次对话,我占据了主导地位。
评分当我读到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那一章节时,我差点把书合起来,不是因为内容枯燥,而是因为那种被精准命中的感觉带来的震撼。作者对“完美主义”的剖析,完全超越了我过去对它的肤浅理解——我一直以为完美主义是追求卓越,是好的品质的延伸。但这本书揭示了它作为一种强烈的“恐惧驱动力”的本质,它不是为了做好,而是为了“避免最坏的结果被看见”。这种洞察力极其锐利,它立刻让我回想起了自己过去无数次因为担心做不到 100 分而干脆连 1 分都不愿意去尝试的瞬间。书里提供的应对策略,也不是简单地告诉我要“降低标准”,而是提供了一种更精妙的心理重构方法,教你如何与那个内在的“批评家”共处,如何把注意力从“结果的审判”转移到“过程的体验”上。这种对核心驱动力的挖掘和重塑,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市面上那些教你如何列清单、如何番茄钟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基调,与其说是一种批判,不如说是一种温柔的接纳与鼓励。很多关于“自律”和“效率”的书籍,读完后总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道德审判感,好像你不努力就是懒惰、就是道德败坏。但这本书完全避开了这种令人窒息的指责。它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同理心的角度来看待这种行为模式,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与我们的生存本能深度绑定的反应机制。这种论调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因为当我意识到我的拖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应对机制”时,我对抗它的心态就从“必须消灭”变成了“可以协商与引导”。书中引用的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比如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为这种解释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后盾,使得那些看似主观的感悟,都得到了有力的支撑。这种兼具人文关怀和科学严谨性的平衡感,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像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反而透露着一种亲切和实用的气息。我是在一个咖啡馆里翻开它的,当时正因为手头的一堆事情感到焦虑,随便拿起来随便看看,结果没想到,仅仅是阅读前言和目录的几页,我就感觉自己好像被一个非常懂我的老朋友给点醒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精准有力,既有心理学的专业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感。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用的比喻,那些生动的例子让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论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举个例子,它描述那种“我想做,但就是迈不出第一步”的卡顿感时,用的那个比喻,简直是把我的内心活动给原原本本地扒了出来,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也瞬间放下了一些心理防备。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读起来丝毫不觉得累赘,每一章的过渡都自然而然,仿佛作者牵着你的手,一步步引导你走向真相。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比那种劈头盖脸灌输知识的书籍要有效得多,让人心甘情愿地跟随下去。
评分购买时间太长,购买成功后,好久才可以收到。
评分,,,,,,,
评分满意,包装上可能需要进步一点更妙,太透明了,好评!
评分操蛋啊,买错了,不是这本,样子这么像,不是一个东西,mmp
评分购买时间太长,购买成功后,好久才可以收到。
评分还好呢,质量还可以,值得拥有!
评分促销活动买的,价格便宜
评分可以的!!!!
评分东西不错,信赖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