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強項,然而,針對其的討論卻從未停歇:我們還麵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腦和認知方麵的知識不一定能夠完全解決這些問題,但是能夠給廣大一綫數學教師及教育管理者提供一個新的視野。教育神經科學提供的視野是全新的,提供的證據是非常有力量的,甚至已經對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産生瞭實際的作用。不論是對學習睏難的探討,還是對數學應用與創新的思考,相信所有關注數學教育的讀者都能從本書中得到大量有用的信息,收獲新的啓迪。
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取得瞭很好的成績,學生的數學基礎在國際比較中名列前茅,但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教育神經科學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新視角。本書的作者都是在數學認知領域有過比較係統研究的國內學者。本書收錄的研究主要關注數學腦的基本特徵、不同層次的數學加工過程及其認知和腦機製。這些研究雖然不能解決數學教育教學中的所有問題,但它們為如何促進學生科學有效地學習、如何進行課堂教育教學改革、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和應用能力帶來瞭啓示。
叢書主編:
周加仙,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生物學雜誌》執行主編、《心理學進展》編委。2011年被遴選為國際心智、腦與教育學會執行理事、中國教育學會腦科學與教育分會理事;同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纔計劃。
庫爾特·費希爾(Kurt W. Fischer)教授,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心智、腦與教育專業負責人,教育與發展專業教授。他是國際心智、腦與教育學會的創始人與首任會長,是學術期刊《心智、腦與教育》(Mind,Brain and Education)的創刊人與首任主編,2011年被聘為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名譽教授。
第一部分 數學腦總論
第一章 數量加工的腦機製(崔佳歆 周新林) / 003
第二章 數學認知的頂葉“形狀加工假設”(周新林) / 023
第三章 數學學習的腦機製及其對數學教育的啓示(李小溪) / 041
第四章 經驗塑造的中國人算術腦特徵(周新林 衛薇 陳傳升 董奇) / 049
第二部分 數感、心理數軸與早期數學訓練
第五章 近似數量係統在數學加工中作用的認知與腦機製(張譯允 申超然 周新林) / 073
第六章 兒童數字綫估計能力的發展與促進研究(許曉暉 潘茂明 呂雪嬌 王瀾 白璐 閆穎 扆茜) / 089
第七章 數感和心理數軸的集體訓練對幼兒早期數學能力的促進研究(秦霽柯 周新林) / 103
第三部分 精算、估算與數學教學策略
第八章 算術估計策略運用個體差異研究的迴顧與展望(司繼偉 李紅霞 黃碧娟) / 131
第九章 估算與精算相結閤的教學策略(吳增生) / 153
第四部分 心算、工作記憶與教學啓示
第十章 珠心算研究的概述(陳飛燕) / 175
第十一章 珠心算訓練對兒童數學、認知轉換能力及其關係的影響(王春傑 耿鳳基 姚遠 翁健 鬍玉正 陳飛燕) / 191
第十二章 心算與工作記憶的關係及其對教學的啓示(王佳 劉儒德 代曼 徐樂) / 217
第五部分 小數、分數的加工及其對教學的啓示
第十三章 分數和小數加工的差異:一項 ERP 研究(張麗 王琦 周新林) / 231
第十四章 兒童對分數概念的理解(辛自強 夏慶 劉春暉 陳英和) / 253
第十五章 學生分數加工模式及其對教學的啓示(劉穎 劉儒德 高婷 徐樂) / 279
第六部分 數學推理的認知神經機製及其對數學教育的啓示
第十六章 歸納推理認知成分的功能定位和成分分離(賈秀琴 梁佩鵬) / 291
第十七章 數字歸納推理的認知神經機製及其啓示(梁佩鵬 賈秀琴) / 311
第十八章 小學一年級學生算術應用題解決的相關因素分析(曾捷英) / 323
第十九章 數學應用題解決的認知與腦機製(劉航 李雷年 周新林) / 333
第七部分 語言與數學計算
第二十章 聽覺通道條件下的數字計算:語言轉換的影響(張明亮 楊佃霞 賈國敬 司繼偉) / 349
第二十一章 言語化數學的腦機製(劉潔 張晗 陳傳升 周新林) / 369
第八部分 數學能力的個體差異與教育
第二十二章 兒童計算能力的性彆差異(衛薇 陳傳升 袁莉 周新林) / 381
第二十三章 數學能力性彆差異的腦機製(衛薇 王璽 萬斯睿) / 417
第二十四章 數學成績差異的認知因素與腦機製(張靜遠 周新林) / 427
第二十五章 超常計算能力者的認知行為與神經機製研究綜述(劉潔 周新林) / 445
第九部分 數學學習的認知機製與策略
第二十六章 高等數學的相關認知因素研究(衛薇 陳艷 袁洪波 陳傳升 周新林) / 457
第二十七章 “解釋法”“解釋 - 標記法”樣例設計及“分步呈現”對小學生代數運算規則樣例學習的促進(杜雪嬌 張奇) / 493
第二十八章 數學運算規則樣例學習的研究與教學實踐(張奇 杜雪嬌) / 513
第十部分 計算障礙與數學學習睏難
第二十九章 發展性計算障礙的認知機製:領域一般性認知還是領域特異性認知? (程大誌 周新林) / 537
第三十章 發展性計算障礙的視知覺加工機製研究(程大誌 周新林) / 565
第三十一章 發展性計算障礙的子類型(楊佳欣) / 581
第三十二章 發展性計算障礙的認知神經機製研究進展(張麗 李相南 謝芳) / 599
第三十三章 通過測驗建構知識體係促進數學學睏生數學學習(張譯允 王利 周新林) / 613
這本書的體量和其內容的厚重感,注定瞭它是一部需要時間來“消化的作品”。它沒有給齣任何“一招鮮吃遍天”的簡單配方,相反,它提供的是一套工具箱和一套分析世界的底層邏輯。我最欣賞的是它所展現齣的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作者如同一個高明的建築師,將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和教育哲學熔於一爐。每次閤上書本,我都會有一種“世界觀被刷新瞭”的體驗。它讓我意識到,教育的未來絕不會是孤立的學科競爭,而一定是建立在對人類心智運作的精確理解之上。對於任何希望在教育領域有所建樹或僅僅是想成為更明智的傢長和學習者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閱讀、值得在書架上占據重要位置的裏程碑式的著作。
評分這本厚厚的書,封麵設計得沉穩大氣,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大工夫的。我雖然不是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士,但對教育改革的關注度一直很高,特彆是那種強調科學基礎、試圖打通學科壁壘的探索。書裏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反思非常深刻,它沒有停留在空泛的口號上,而是努力去探究學習行為背下的生物學機製。比如,它提到瞭不同年齡段大腦發育的特點如何影響知識的接受和鞏固,這對我這個喜歡思考“為什麼孩子學不好”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批判現有體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建設性的態度,不是一味地指責,而是提供瞭一個基於對人類認知係統更深理解的全新視角。讀完引言部分,我就感覺仿佛被帶進瞭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那種對知識邊界被拓寬的興奮感是很難言喻的。這本書顯然不是那種讀完可以束之高閣的速成手冊,它更像是一份長期的智力投資,需要反復咀嚼纔能真正消化其中蘊含的深意。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風格,給我一種非常嚴謹、甚至略帶學術傲慢的感覺,但這恰恰是它價值的體現。它不是那種追求“爆款”的通俗讀物,它要求讀者必須投入心力去追隨作者的邏輯鏈條。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構建那些被描述的認知模型,甚至會查閱一些附帶的術語。但隻要堅持下去,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可替代的。尤其是在探討“專注力”和“執行功能”的部分,作者結閤瞭大量的實驗數據,而非僅僅是經驗之談,這使得論證的力量倍增。它挑戰瞭我們對“天賦”的傳統認知,暗示瞭許多被認為是固定不變的能力,實際上可以通過針對性的、基於科學原理的乾預得到顯著改善。對於希望提升自身認知效能的成年人,這本書的價值也同樣不容小覷,它揭示瞭我們自身學習模式中的盲區。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思維的“重塑工程”,而非簡單的知識填充。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非常係統化的方式去分析各種教育新聞和教學改革方案。過去那些模棱兩可的教育理念,現在似乎都能在這個框架下找到一個可檢驗的支撐點。書中對於“情感在認知過程中的中介作用”的討論,尤其觸動瞭我。它強有力地論證瞭,一個充滿壓力、焦慮的環境,是如何直接阻礙瞭高級認知功能的發揮,無論教學內容設計得多麼精妙。這迫使我反思自己過去對“刻苦”和“高效”的理解,似乎真正的效率來自於一個安全、積極的心理環境,而不是無休止的題海戰術。這種從宏觀理論到微觀情緒影響的貫穿性分析,是許多隻談論方法論的書籍所無法比擬的深度所在。
評分坦白講,初次翻開這本書時,我對於如何將“神經科學”這樣高深的學科語言與日常的“教育實踐”有效對接,是抱持著一絲懷疑的。畢竟,很多理論性的著作往往在落地時顯得蒼白無力,或者說,它們提齣的洞見過於抽象,以至於一綫教師根本無從下手。然而,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似乎找到瞭那個平衡點。它沒有迴避復雜的科學概念,但每一次引入新的神經學原理時,都會立刻將其錨定在一個具體的教學場景或學習難題上。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錯誤處理機製”的那一章,書中解釋瞭大腦如何通過負反饋來強化連接,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過去對“犯錯”的看法——它不再是學習的絆腳石,而更像是一種必要的、高效的神經重塑過程。這種視角上的轉變,極大地緩解瞭我對孩子學習進度的焦慮。它提供給讀者的,是一種看待教育問題的全新“顯微鏡”,清晰且富有洞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