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季羨林 著
圖書標籤:
  • 季羨林
  • 人生感悟
  • 文化隨筆
  • 人生哲理
  • 國學
  • 大師
  • 迴憶錄
  • 散文
  • 思想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萬捲齣版公司
ISBN:978754703395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533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閱盡人世滄桑,悟得人生智慧

  談人生、憶師友,透徹的悟、濃濃的情

  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纔是人生。

  ——季羨林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兩部分:季羨林談人生和季羨林憶師友。第一部分季羨林先生結閤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體味和人生感悟,與青年一代分享瞭他關於人生、命運、容忍、寬容、朋友、成功、知足、愛情等的心得體悟。將日常中的小事用平淡無奇的語言娓娓道來,在訴說傢常的同時將人生的智慧與感悟滲透於字裏行間,值得年輕人閱讀並且能幫助年輕人走齣心靈的睏惑。第二部分收錄瞭季羨林先生對師友的迴憶和痛悼,豐富的情感,濃鬱的詩意,純樸的文筆,催人淚下的訴說,帶給讀者不盡的遐思與感動。

  書中插入季老珍貴的書法作品,內容詳實,編排精心巧妙,是集閱讀與收藏為一體的經典佳作。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著名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翻譯傢、散文傢,精通12國語言。曾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季羨林談人生

人生003

再談人生006

三論人生008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010

不完滿纔是人生013

世態炎涼016

走運與倒黴018

緣分與命運020

做人與處世023

牽就與適應025

謙虛與虛僞028

容忍031

成功034

談禮貌037

知足知不足040

有為有不為043

隔膜046

論恐懼049

壞人052

論朋友054

三思而行057

傻瓜059

毀譽061

我寫我064

滿招損,謙受益067

論壓力070

愛情072

談孝078

老年081

談老年(一)083

談老年(二)086

談老年(三)089

老年十忌092

老馬識途111

一寸光陰不可輕114

我們麵對的現實117

用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問題121

真理愈辯愈明嗎124

我害怕“天纔”128

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131

溫馨,傢庭不可或缺的氣氛134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137

漫談倫理道德147

慈善是道德的積纍158

思想傢與哲學傢160

八十述懷163

九十述懷168

夢遊二十一世紀181

韆禧感言184

新世紀新韆年寄語188

迎新懷舊

—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元旦感懷190

季羨林憶師友

我的讀書經曆199

我的老師們218

西諦先生228

他實現瞭生命的價值

—悼念硃光潛先生237

悼念曹老243

我記憶中的老捨先生247

迴憶梁實鞦先生253

悼念瀋從文先生257

迴憶雨僧先生264

我的老師董鞦芳先生268

晚節善終大節不虧

—悼念馮芝生(友蘭)先生273

迴憶陳寅恪先生280

迴憶湯用彤先生295

站在鬍適之先生墓前305

悼念鍾敬文先生319

追憶李長之324

悼念周一良336

痛悼剋傢341


精彩書摘

  不完滿纔是人生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纔是人生。關於這一點,古今的民間諺語,文人詩句,說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見的比如蘇東坡的詞:“人有悲歡離閤,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南宋方嶽(根據吳小如先生考證)詩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都是我們時常引用的,膾炙人口的。類似的例子還能夠舉齣成百上韆來。

  這種說法適用於一切人,舊社會的皇帝老爺子也包括在裏麵。他們君臨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可以為所欲為,殺人滅族,小事一端,按理說,他們不應該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然而,實際上,王位繼承,宮廷鬥爭,比民間殘酷萬倍。他們威儀儼然地坐在寶座上,如坐針氈。雖然捏造瞭“龍禦上賓”這種神話,他們自己也並不相信。他們想方設法以求得長生不老,他們最怕“一旦魂斷,宮車晚齣”。連英主如漢武帝、唐太宗之輩也不能“免俗”。漢武帝造承露金盤,妄想飲仙露以長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羅門的靈藥,期望藉此以不死。結果,事與願違,仍然是“龍禦上賓”嗚呼哀哉瞭。

  在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極大,驕縱恣肆,貪贓枉法,無所不至。在這一類人中,好東西大概極少,否則包公和海瑞等絕不會流芳韆古,久垂宇宙瞭。可這些人到瞭皇帝跟前,隻是一個奴纔,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見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據說明朝的大臣上朝時在笏闆上夾帶一點鶴頂紅,一旦皇恩浩蕩,欽賜極刑,連忙用舌尖舔一點鶴頂紅,立即涅槃,落得一個全屍。可見這一批人的日子也並不好過,談不到什麼完滿的人生。

  至於我輩平頭老百姓,日子就更難過瞭。新中國成立前後,不能說沒有區彆,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販“宰”瞭一刀;在公共汽車上被扒手割瞭包,踩瞭人一下,或者被人踩瞭一下,根本不會說“對不起”瞭,代之以對罵,或者甚至演齣全武行。到瞭商店,難免買到假冒僞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氣,誰能說,我們的人生多是完滿的呢?

  再說到我們這一批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在曆史上一生中就難得過上幾天好日子。隻一個“考”字,就能讓你談“考”色變。“考”者,考試也。在舊社會科舉時代,“韆軍萬馬獨木橋”,要上進,隻有科舉一途,你隻需讀一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灕盡緻地瞭解到科舉的情況。以周進和範進為代錶的那一批舉人進士,其窘態難道還不能讓你膽戰心驚、啼笑皆非嗎?現在我們運氣好,得生於新社會中。然而那一個“考”字,宛如如來佛的手掌,你彆想逃脫得瞭。幼兒園升小學,考;小學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學,考;大學畢業想當碩士,考;碩士想當博士,考。考,考,考,變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天命之年,厄運仍然難免,現代知識分子落到這一張密而不漏的天網中,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我們的人生還談什麼完滿呢?

  災難並不限於知識分子:“人人有一本難念的經。”所以我說“不完滿纔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瞭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這會大大地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

  1998年8月20日

  ……



季羨林談人生:一部關於生命感悟與人生智慧的探索 《季羨林談人生》並非一本簡單的勵誌讀物,也非一套教人如何成功的行為指南。它更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在人生長河的暮年,迴首望去,將一路積澱的深刻洞見與真摯感悟,以一種平和而雋永的方式娓娓道來。本書所探討的“人生”,並非局限於某個特定的階段或領域,而是涵蓋瞭從個體存在的本源,到個體在社會中的位置,再到個體與時間、與存在的終極關係等諸多維度。它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追問,一次對人生意義的沉思,一次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並非高高在上地宣講普適性的理論,而是以季羨林先生特有的、充滿東方智慧的視角,將宏大的人生哲思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經曆,在他筆下卻摺射齣深刻的智慧之光。他談及童年,談及求學,談及在異國他鄉的漂泊,談及迴國後的貢獻,乃至晚年的生活點滴,無不蘊含著對人性的洞察、對社會的理解以及對知識的敬畏。他不是在“教導”讀者,而是在“分享”他的生命體驗,邀請讀者一同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去感受那些曾經的睏惑、喜悅、失落與釋然。 在書中,季羨林先生展現瞭他對待人生睏境的獨特態度。他深諳人生的無常與艱難,但從不沉溺於抱怨或消極。相反,他鼓勵人們以一種更加達觀的態度去麵對生活的起伏。這種達觀並非是對現實的麻木不仁,而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後,所産生的內在力量。他或許會談到,個人的命運固然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但最終能否跨越睏境,關鍵在於內在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的培養,源於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源於對知識的渴求,源於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源於一種平和的心態,一種不為外物所役的自在。 本書對“知識”與“人生”的關係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季羨林先生作為一位傑齣的學者,他深知知識的力量,但他也清晰地看到,知識並非人生的全部。知識的價值在於它能夠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思想,提升我們的境界。然而,如果僅僅將知識視為獲取名利的工具,那麼知識本身也將失去其應有的光輝。他強調,真正的知識追求,應當是齣於對真理的熱愛,齣於對世界的好奇,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活動。這種對知識的純粹追求,也反過來滋養著他的人生觀,使其更加豐富和深邃。 書中關於“時間”的論述,同樣令人深思。季羨林先生經曆瞭漫長的人生旅程,對於時間的流逝有著更加切身的體會。他並非將時間視為敵人,而是將其看作一種寶貴的財富,一種孕育生命萬象的舞颱。他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他如何在歲月的更迭中,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這些都是他在書中流露齣的對時間智慧的解答。他或許會強調,珍惜當下,是把握時間最重要的方式。而那些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纔是抵抗時間侵蝕的最佳武器。 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悟,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季羨林先生一生緻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他將自己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巧妙地融入到對人生的感悟之中。他從古老的哲學思想中汲取智慧,從傳統的美學理念中感受韻味,這些都賦予瞭他的人生觀一種獨特的東方韻味。他或許會談到,中國人所特有的“和”的精神,所特有的“中庸”之道,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閃耀著光芒,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能夠幫助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衡。 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是其魅力所在。季羨林先生的文字,如他的為人一樣,樸實無華,卻又充滿力量。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隻有真誠的錶達,懇切的勸勉,以及偶爾閃現的幽默。這種平和而溫潤的語言,仿佛一位慈祥的長者,在耳邊低語,娓娓道來,卻又能直擊人心,引發共鳴。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任何壓力,隻會感到一種親切感,一種被理解感,仿佛在與一位老友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 《季羨林談人生》並非一本寫給特定人群的書,而是寫給所有對人生有所思考、有所睏惑的人。無論你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還是經曆風雨的中年人,抑或是步入晚年的長者,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悟。它可能不會給你直接的答案,但它會引領你思考,會啓發你發現,會讓你對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廣闊的視野。它是一份沉甸甸的人生饋贈,一份關於如何活齣精彩、活齣意義的深刻啓示。 它鼓勵我們去認識真實的自己,去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去發現自己內在的價值。它提醒我們,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外在的成就,而在於內心的豐盈,在於精神的自由。它引導我們去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去經營那些能夠滋養我們心靈的關係,去追求那些能夠讓我們感到充實和幸福的事物。 總而言之,《季羨林談人生》是一部充滿智慧的、感人至深的著作。它以一位智者的眼光,洞察人生的百態;以一顆真誠的心,體悟生命的真諦。它不是對人生的簡單概括,而是一場關於生命、關於存在的深刻對話。它將帶你走進一位偉大學者的內心世界,在那裏,你會發現對人生的全新理解,以及通往更加充實、更有意義的人生之路的指引。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季羨林談人生》,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文字的語感真是太像那種老派的、充滿曆史厚重感的口述曆史記錄瞭。它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堆砌,更沒有現代暢銷書那種為瞭吸引眼球而設置的懸念或技巧,它直接、坦誠,甚至帶著一種歲月的磨礪感,如同未經打磨的璞玉,需要你靜下心來纔能感受到它內在的光澤。書中對於他早年經曆的迴溯,尤其是在異域求學時期的那種文化衝擊和身份認同的掙紮,描寫得極其細膩。那種身處文化夾縫中的孤獨感,那種對母語和故土的深切思念,那種對知識的如飢似渴,都清晰可見。我常常在想,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一個人如何能保持如此旺盛的求知欲?這不僅僅是天賦使然,更是一種近乎偏執的自律和對真理的敬畏。相比於許多鼓吹“成功學”的書籍,這本書提供的“成功範本”是如此的另類——它強調的是“耐得住寂寞”,是“守得住底綫”。這是一種極其反潮流的智慧,在當今這個追求快速變現和即時滿足的社會裏,這本書像一劑強心針,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價值,往往需要時間的沉澱和不為人知的努力去澆灌。它沒有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做,但它通過自身的實踐,為我樹立瞭一個極高的精神標杆。

評分

這本《季羨林談人生》的書,坦白說,我一開始是帶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去翻開的。畢竟是季老先生的談話錄,字裏行間理應蘊含著跨越時代的智慧和對生命深刻的洞察。然而,真正讀進去後,我的感受是極其復雜且多層次的。它不像一本精心編排的“人生指南”,倒更像是偷聽瞭一位智者在午後壁爐旁,與一位年輕學子推心置腹的交談。那些關於青年時期的磨礪、在異國他鄉求學的孤寂、以及最終迴歸故土後對文化傳承的堅守,都以一種極為樸素卻又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其中談及的“學問與人格”之間的辯證關係,季老並沒有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通過講述自己如何在一個又一個曆史的轉摺點上,如何平衡內心的學術追求與外部環境的巨大壓力,展現瞭一種真正的“士”的擔當。這種擔當,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滲透在對每一個細節的認真對待之中,無論是對待古籍的考據,還是對待日常的禮節。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不是說茅塞頓開,而是對“堅持”二字有瞭更具體、更沉甸甸的理解。它讓你明白,真正的大傢風範,不是靠刻意營造齣來的,而是日積月纍的學識與涵養自然流露的結果。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世紀智者精神世界的獨特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份曆經滄桑後的淡然與從容。

評分

閱讀《季羨林談人生》,我最大的收獲在於它對“睏境”的定義和應對方式的闡述。書中關於戰亂、疾病、政治運動中個人命運起伏的描寫,雖然充滿瞭曆史的無奈,但季老本人的應對態度卻充滿瞭令人敬佩的韌性。他沒有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受害者,而是將每一次睏境都視為一次更深刻理解世界、更深入錘煉自我的機會。這種將逆境“內化”為精神財富的能力,是這本書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比如,他在艱苦環境中如何維持閱讀和思考的習慣,如何利用看似無望的時段去打磨自己的學術技能,這些細節的描述,比任何勵誌故事都更有力量。它告訴我,真正的強大,不是沒有痛苦,而是在痛苦中依然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對美好的嚮往。這本書的文字結構非常鬆散,但這種鬆散反而營造齣一種真實感,仿佛曆史的碎片被小心翼翼地拼湊起來,共同指嚮一個核心:一個真正的學者,即便身處逆境,其精神世界依然是豐盈和自由的。它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能隨著人生閱曆的增長而不斷有新感悟的寶藏之書。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頗為“慢熱”的,它不適閤那些期待在三小時內讀完並立刻改變人生的讀者。它的節奏是徐緩的,像一部悠長的紀錄片,需要你投入足夠的時間和心力去品味那些看似平淡的敘述背後所蘊含的巨大信息量。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一句話的含義,尤其是在談及他晚年對教育和青年一代的期望時,那種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感,讓人動容。他並沒有高高在上地指責,而是以一種長輩的慈愛和深深的憂慮,去剖析當代年輕人可能麵臨的睏境與挑戰。這種真誠的關懷,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傳記或訪談錄的範疇,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囑托”。它讓我反思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對“知識分子責任”的理解。在我看來,這本書的精髓在於,它用季老一生的實踐,詮釋瞭什麼叫做“學以緻用”——這裏的“用”,不是指世俗的成功,而是指對社會、對文化、對人類文明的持續貢獻和守護。這種對終極價值的堅守,在今天看來,尤其珍貴。

評分

我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抱著一種“湊個熱鬧”的心態翻開這本《季羨林談人生》的,沒想到它卻像一股清新的山泉水,衝刷掉瞭我心中積纍已久的浮躁。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它對“中西文化融閤”的探討,那種視角是何等的高屋建瓴,卻又充滿瞭人文的關懷。季老先生並非是那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者,他似乎總能找到一條融閤的路徑,在堅守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外來的優秀文明成果。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語言學習和跨文化交流的章節,他分析問題的方式,不是停留在錶麵的現象描述,而是深入到文化心理的底層邏輯去挖掘。例如,他對不同文化中“謙遜”一詞的不同理解和錶現形式的梳理,就讓我對人際交往中的微妙之處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談“人生經驗”,不如說是在構建一套成熟的、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識分子思維框架。它教導我們如何以更寬廣的胸襟去看待世界的多元性,如何在一個快速全球化的時代裏,既不迷失自我,又能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這種格局和視野,是任何速成書籍都無法給予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