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迁移与农民工回流动态决策机制研究

劳动迁移与农民工回流动态决策机制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娟,王子成 著
图书标签:
  • 劳动迁移
  • 农民工
  • 回流
  • 动态决策
  • 区域发展
  • 社会问题
  • 人口流动
  • 城乡关系
  • 政策研究
  • 行为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91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20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224
字数: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下,以家庭劳动力优配置决策与家庭资金优配置决策为核心,探讨农民工迁移与回流的动态决策及其影响效应,重点对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决定、农民工收入与城市消费行为、汇款与农民工回流、农民工家乡住房投资行为、迁移与农户发展、回流职业选择与创业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构建农民工城乡迁移政策的联动机制,为统筹农村劳动力城乡配置和劳务输出地与劳务输入地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明娟,湖北黄石市人,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青年百人”特聘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主要从事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项目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王子成,河南南阳人,博士,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课题多项,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职业发展经济学》,参编教材《人力资源管理》。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劳动力迁移决策及其影响效应研究:新迁移经济学视角
  第一节 劳动力迁移理论争论与发展
  第二节 劳动力迁移决定与影响效应:基于新迁移经济学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劳动迁移与农民工回流动态决策机制:研究评述与实证方向
第三章 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选择
  第一节 农民工迁移模式现状
  第二节 方法与数据
  第三节 实证估计结果
  第四节 结论与局限
第四章 工资收入与农民工家庭城市消费行为研究
  第一节 人力资本积累、搜寻渠道与农民工工资水平
  第二节 跳槽能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吗?
  第三节 消费异质性:基于农民工家庭与城镇住户的比较
第五章 农民工汇款行为研究
  第一节 回流意愿、居留时间与农民工汇款——基于广东用工企业的调查
  第二节 夫妻外出、子女教育与农民工汇款——基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调查
第六章 农民工家乡住房投资行为研究
  第一节 农民工住房现状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实证估计结果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农民工外出与农户发展
  第一节 劳动力外出与农户生产率
  第二节 农民工流动模式与农户生产经营活动:迁移异质性视角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外出与农户支出结构
第八章 农民工回流职业选择与创业行为研究
  第一节 农民工回流动因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安徽太和、宿松的调查分析
  第二节 回流农民工职业选择研究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安徽无为为例
第九章 农民工城乡迁移政策的联动机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农民工城乡迁移政策的联动机制设计
参考文献
后 记

图表目录
图1-1 2008~2013年农民工外出总量变化趋势/001
图1-2 2008~2013年农民工区域流动趋势/002
图1-3 2008~2013年举家外出农民工流动趋势/003
图1-4 2008~2013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趋势/003
图1-5 研究内容/006
图1-6 研究技术路线/009
图6-1 风险率的非参数估计/108
图7-1 户主受教育程度、耕地面积、土地流转与外出务工人数/119
图7-2 有外出农户和无外出农户土地边际产出比较/123
图9-1 农民工城乡迁移政策联动机制设计/184
表3-1 变量描述性统计/037
表3-2 农民工外出模式动态选择的估计结果/040
表4-1 农民工月工资数量情况/047
表4-2 主要解释变量定义及特征/048
表4-3 农民工工资决定因素的区间回归分析结果/051
表4-4 农民工工资决定因素的OLS估计和Logistic估计/054
表4-5 主要解释变量定义及特征/058
表4-6 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决定因素回归结果/059
表4-7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066
表4-8 农民工家庭与城镇住户消费行为估计结果及稳健性检验/067
表4-9 农民工家庭与城镇住户消费差异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069
表4-10 农民工家庭与城镇住户消费结构的描述性统计/070
表4-11 农民工家庭与城镇住户分类消费估计结果/070
表5-1 农民工汇款量决定因素的区间回归分析结果/079
表5-2 外出农民工汇款总体特征/086
表5-3 家庭特征与外出农民工汇款/086
表5-4 个人特征与外出农民工汇款/087
表5-5 务工特征与外出农民工汇款/088
表5-6 农民工汇款意愿及汇款量决定因素的Heckman两步法分析结果/090
表6-1 主要变量均值及频数分布/101
表6-2 住房投资和未进行住房投资农民工特征比较/103
表6-3 农民工家乡住房投资决策分析/105
表6-4 农民工家乡住房投资行为风险率估计/109
表6-5 农民工汇款决策估计/110
表7-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117
表7-2 耕地面积、户主受教育程度与农户种植业收入/120
表7-3 耕地面积、户主受教育程度与分类收入/120
表7-4 劳动力外出与农业技术更新/124
表7-5 农民工流动模式分布情况/137
表7-6 农户家庭特征描述性统计/138
表7-7 农户迁移情况频数分布/139
表7-8 农户劳动力流动模式与家庭生产经营活动/140
表7-9 农户家庭迁移总人数与农户生产经营活动/141
表7-10 常年外出、循环流动与农户生产经营活动/142
表7-11 跨省流动、省内流动与农户生产经营活动/143
表7-12 不同迁移模式下农户家庭支出的均值比较/151
表7-13 农户迁移模式的多元选择估计/153
表7-14 家庭生产性支出估计/154
表7-15 边际支出份额及平均处理效应/155
表8-1 样本选择标准/163
表8-2 迁移经历的描述性统计/164
表8-3 样本选择性偏差检验/167
表8-4 职业选择Odds Ratios:留守者和回流者分别估计结果比较/171
表8-5 平均处理效应(ATT)/172
《故土与远方:乡土中国的迁徙与重塑》 引言 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在近几十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变迁。其中,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尤其是从农村向城市的涌动,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亿万农民背井离乡,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运转的“流动人口”。他们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是社会结构重塑的参与者。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化进程的深化,以及城乡发展差距的微妙变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开始显现——农民工的回流。这股回流潮,并非简单的“来来往往”,而是承载着个体家庭的生存策略、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的复杂互动。 《故土与远方:乡土中国的迁徙与重塑》一书,并非直接聚焦于“劳动迁移与农民工回流的动态决策机制研究”这一特定而学术的课题,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图景,深入剖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劳动力的迁徙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家庭关系、社区结构,以及我们对“根”与“梦”的理解。本书将从一个更具人文关怀和历史深度的视角,探讨迁移与回流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所激起的涟漪,以及这些涟漪最终如何汇聚成一股重塑中国城乡面貌的洪流。 第一章 故土的召唤:迁移前的土壤 在探讨大规模劳动力迁移之前,我们必须回归故土,理解农民工离乡前的生存状态。本章将描绘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面貌。我们将深入分析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影响;乡村工业化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其对农村就业的有限承载力;传统农业的式微,以及剩余劳动力的地理流动成为一种必然。 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农村社会文化层面的因素。农村社区的传统关系网络,家庭观念,以及对于“落叶归根”的价值认同,在迁移浪潮到来之前,是如何塑造了农民最初的身份认同和对未来的期许。我们将通过历史资料、地方志以及朴素的民间叙事,勾勒出那个既有淳朴温情,也孕育着变革动力的乡土中国。 第二章 远方的诱惑:城市的光影与乡村的失落 中国城市的崛起,是驱动农民工迁移最直接的外部力量。本章将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宏大叙事。我们将分析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新兴产业的勃兴,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吸引力。从建筑工地上的汗水,到工厂流水线上的身影,农民工用辛勤的劳动为城市的繁荣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然而,在城市的光鲜背后,农民工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章将探讨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就业歧视、社会融入困难、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城市户籍制度的隔阂,子女教育的难题,以及他们在城市中“候鸟”般的存在感,都构成了农民工城市生存的复杂图景。 与此同时,乡村在人口流失和青壮年劳力外迁后,也面临着深刻的失落。本章将关注乡村“空心化”的现象,留守儿童和老人面临的亲情缺失和照料困难,以及乡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式微。我们将探讨这种“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城乡二元结构,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格局。 第三章 漂泊中的羁绊:家庭、情感与乡愁 迁移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家庭和情感的重塑。本章将深入探讨劳动力迁移对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冲击。我们将分析夫妻分离,父母与子女分离对家庭关系带来的挑战。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他们与父母的代际沟通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将是本章着力关注的重点。 同时,本章也将探究乡愁在迁移者心中的分量。故乡的土地、童年的记忆、亲情的召唤,构成了农民工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我们将考察他们在异乡如何维系与故乡的联系,如何通过电话、网络,以及定期的返乡,来缓解乡愁,维系家庭的完整性。这种漂泊感,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感受,更是对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追问。 第四章 经济的潮汐:迁移者的人生轨迹 本章将从微观视角,深入分析农民工在迁移过程中所经历的人生轨迹。我们将考察不同群体,如年轻未婚的男性、已婚有子女的夫妇、以及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他们各自的迁移动机、就业选择、收入状况和生活方式。 我们将审视迁移者在城市中从事的各种职业,从低端制造业到服务业,以及他们在不同行业中的经历和成长。同时,本章也将探讨迁移如何改变了农民的消费习惯、储蓄观念,以及他们对于未来财富积累的规划。这些微观的个体故事,汇聚起来,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中国社会变迁图景。 第五章 政策的涟漪:城乡互动的变奏 国家政策在劳动力迁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回顾和分析不同时期,中国政府在促进劳动力迁移、管理流动人口、以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我们将探讨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城乡区域发展战略,这些政策是如何影响农民的迁移决策,以及他们最终的定居选择。 同时,本章也将关注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其对农民工回流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将分析这些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吸引人才回流,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以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政策的导向,往往是引导迁移潮向何处流动的关键变量。 第六章 回流的可能:故土的再造与梦想的延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一部分农民工开始选择回流。本章将深入探讨农民工回流的现象。我们将分析回流的群体特征、回流的原因,以及他们在回乡后的创业、就业和生活状况。 回流并非简单的“原路返回”,而是伴随着新的期望和挑战。本章将关注回流农民工如何将他们在城市学到的技能、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资源,应用到家乡的建设中。我们将探讨他们在家乡创业的可能性,对农村产业升级和文化传承的贡献,以及他们在回流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资本、市场对接等问题。 同时,本章也将反思回流现象背后,乡土中国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韧性。故土的召唤,是否意味着城市梦的破灭,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梦想延续提供了新的可能?回流的农民工,是否能够在家乡找到新的价值和归属感? 结论:流动的中国,重塑的乡土 《故土与远方:乡土中国的迁徙与重塑》一书,通过对劳动力迁移及其相关现象的深入考察,旨在揭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的交织。本书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决策机制,而是将迁移和回流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背景下进行审视。 我们相信,理解中国,就必须理解中国人如何在故土与远方之间穿梭,他们的选择如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以及他们的每一次迁徙与回流,都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于中国城乡变迁、个体命运以及乡土情结的深刻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一个正在持续流动与重塑的中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劳动迁移和农民工回流的研究,视角相当宏大,从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到微观个体的生计选择,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对“动态决策”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传统的文献往往将农民工视为一个同质化的群体,其流动或回流往往被简化为对薪资差异的简单反应。然而,这本书显然超越了这种线性思维,它似乎在探究,在信息不完全、风险波动的大背景下,个体是如何根据家庭的长期目标、社会资本的积累,以及对未来政策环境的预期,来不断修正其迁移轨迹的。这种对决策过程的精细描摹,尤其是在探讨“何时回流”以及“回流后如何再迁移”这两个关键节点时,展现了作者扎实的社会学和经济学功底。它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是在试图解构驱动这些现象背后的复杂心理和社会网络机制,让人读起来有种拨开迷雾、直击本质的快感,非常期待它如何处理城乡二元结构在当代变迁下的新形态。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构建似乎采用了多层次的分析方法,这使得它的解释力远超一般的地方志或个案研究。我推测,作者在解释劳动力的时空选择时,必然引入了诸如“社会嵌入性”和“生命历程理论”等概念。例如,当一个中年农民工面临养老压力时,他的决策模型必然与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截然不同。前者可能更看重社会保障和家庭照料网络的重建,后者可能更关注教育资源的可及性。这种对不同代际、不同家庭结构所采取的“风险规避策略”的细致划分,是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碎片化的关键。而且,通过将回流现象置于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制度变迁这一宏大叙事中,它提供了一个连贯的、历史纵深感很强的分析框架,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时期的流动趋势。

评分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对“回流”这个议题的处理是极其审慎且具有批判性的。很多人在谈论农民工回流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怀旧式的叙事,将其美化为“叶落归根”的必然。但从这本书的脉络来看,作者显然是在审视回流背后的“推力”与“拉力”的微妙平衡。比如,它可能细致地分析了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飙升、公共服务获取受限的情况下,回流并非完全是主动的选择,而更多是结构性排斥和个体资源耗尽的共同结果。我尤其关注它对“回流人才”如何融入本地产业生态的讨论。如果回流只是带着城市学到的技能和观念,回到一个缺乏有效对接机制的熟人社会中,其价值如何实现?这种对回流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避免了将回流简单化为一个终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矛盾与重塑的起点,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极具现实穿透力。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似乎非常严谨,逻辑层层递进,没有出现那种为了迎合市场热点而泛泛而谈的问题。它聚焦于一个核心的哲学命题:在高度流动的社会结构中,个体如何锚定其“家园”与“生计”之间的张力?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中国经济转型深层驱动力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它不满足于描绘“谁走了”或“谁回来了”的静态图景,而是致力于揭示“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做出这样的选择”这一动态过程的内在逻辑。其对政策含义的蕴含也令人深思,它提醒决策者,任何旨在引导劳动力回流的政策,如果不能有效改善地方的制度环境和公共产品供给,最终都可能只是短暂地延缓了人才的再次流出。

评分

我非常好奇书中关于“信息获取与决策效率”这部分的阐述。在数字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和政策资讯的渠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会影响他们对风险的评估和预期的形成。一个信息闭塞的群体,其“动态决策”必然是滞后和低效的;而一个信息相对透明的群体,其决策可能会更加“理性”地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但也可能更容易受到新的市场泡沫的影响。这本书是否探讨了数字鸿沟如何反作用于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此外,书中对于“社会资本”在回流决策中的作用,想必也有独到的见解。社会网络在提供回流机会的同时,也可能设定了固化的路径依赖,使得个体难以真正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跃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