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企业与产业空间分布及演进规律研究:以深圳为例

城市企业与产业空间分布及演进规律研究:以深圳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文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地理学
  • 产业地理
  • 空间分析
  • 深圳
  • 城市规划
  • 产业空间
  • 区域发展
  • 空间演进
  • 企业地理
  • 经济地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6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47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字数:1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企业与产业空间分布及演进规律研究:以深圳为例》以深圳为例,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有关方法,按照合理的产业分类,就城市企业与产业空间分布及演进规律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数据空间化编码与实现、企业时序增长分析、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空间分布格局、城市产业空间结构以及产业时空演进规律等。《城市企业与产业空间分布及演进规律研究:以深圳为例》结构严谨,理论、方法和应用结合紧密。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文献综述 3
1.2.1 企业增长与产业结构的研究 3
1.2.2 空间统计分析与空间计量经济学 4
1.2.3 产业空间分布和集聚研究现状 6
1.2.4 一些问题与研究空白 8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0
1.3.1 企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10
1.3.2 产业的定义 11
1.4 研究内容 13
1.4.1 研究切入点 13
1.4.2 研究方法 15
1.4.3 研究思路 15
1.5 章节组织形式 16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框架 17
2.1 研究区概况 17
2.1.1 改革开放后历史 17
2.1.2 地理位置、面积与人口 17
2.1.3 行政区划 18
2.1.4 社会经济概况 19
2.1.5 市场主体情况 20
2.2 产业结构 20
2.2.1 深圳发展阶段判别 20
2.2.2 产业结构偏离度 21
2.3 研究数据的准备 23
2.3.1 地图数据 23
2.3.2 企业空间化数据 24
2.3.3 其他数据获取 28
2.4 主要研究软件 28
2.4.1 地图处理和空间分析软件 28
2.4.2 数值处理软件 30
2.5 研究技术路线 33
第3章 企业数据空间化编码与实现 34
3.1 网格编码 34
3.1.1 网格编码形式 34
3.1.2 网格层级划分 35
3.1.3 网格编码规则 35
3.2 管理编码 37
3.2.1 管理网格编码规则 37
3.2.2 管理网格文字描述 37
3.3 建筑编码 38
3.3.1 建筑编码规则 38
3.3.2 建筑编码形式 39
3.4 空间化编码示例 40
3.4.1 社区网格编码示例 40
3.4.2 基础网格编码示例 44
3.4.3 建筑编码示例 47
3.5 实现流程和技术开发 49
3.5.1 XML Schema定义 49
3.5.2 技术实现框架 51
3.6 小结 53
第4章 企业时序增长分析 54
4.1 企业的进出 54
4.1.1 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 54
4.1.2 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56
4.1.3 演化经济学的视角 56
4.2 深圳企业增长特点 57
4.2.1 企业时间序列 57
4.2.2 GDP和企业增长关系 59
4.2.3 影响因素 59
4.3 非线性时序预测方法 61
4.4 趋势模型与分析 62
4.4.1 趋势模型选择 62
4.4.2 Logistic曲线实证 63
4.5 ARMA模型 64
4.5.1 模型方法 64
4.5.2 序列平稳性检验 65
4.5.3 ARIMA建模 66
4.6 神经网络时序预测 68
4.6.1 神经网络 68
4.6.2 时序预测NAR模型 69
4.6.3 动态神经网络实证 69
4.7 预测效果比较 70
4.8 小结 71
第5章 企业空间分布特征 72
5.1 数据处理 73
5.2 空间密度模型与拟合 73
5.2.1 区域密度模型 73
5.2.2 企业空间密度模型拟合 73
5.2.3 圈层距离法 75
5.3 空间变异格局 77
5.3.1 半变异函数 77
5.3.2 变异性分析 78
5.4 小结 79
第6章 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80
6.1 数据处理 81
6.1.1 服务业 81
6.1.2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81
6.1.3 传统优势产业 82
6.1.4 战略新兴产业 83
6.2 服务业空间分布及自相关格局 84
6.2.1 加权平均中心 84
6.2.2 空间自相关 84
6.2.3 服务业平均中心 86
6.2.4 空间自相关检验 87
6.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分性 91
6.3.1 双变量Moran指数 91
6.3.2 Moran散点图 91
6.3.3 空间可分性测度 92
6.4 新兴和传统产业的空间分异 93
6.4.1 Getis-Ord Gi* 93
6.4.2 空间分异性分析 94
6.5 产业规模空间依赖性分析 95
6.5.1 空间滞后模型 95
6.5.2 空间误差模型 96
6.5.3 模型实证 96
6.6 小结 97
第7章 城市产业空间结构 99
7.1 数据处理 100
7.2 产业空间分布的降维 100
7.2.1 空间因子分析 100
7.2.2 主成分分析过程 101
7.3 功能区聚类分析 105
7.3.1 聚类和SOM神经网络 105
7.3.2 2D-SOM聚类结果分析 106
7.4 深圳产业功能空间结构和特征 108
7.5 小结 110
第8章 产业时空演进规律 111
8.1 数据处理 112
8.1.1 三次产业 112
8.1.2 服装产业 113
8.2 产业演进规律 113
8.2.1 VAR和VEC模型 113
8.2.2 企业区位熵 114
8.2.3 平稳性分析 114
8.2.4 协整均衡关系 115
8.2.5 格兰杰因果检验 116
8.2.6 脉冲响应分析 117
8.2.7 空间演进格局 118
8.3 服装业空间演化 119
8.3.1 核密度估算 119
8.3.2 标准差椭圆 120
8.3.3 热点探测 121
8.3.4 Ripley's K函数和L(d)变换 121
8.3.5 微观分布演化 122
8.3.6 整体与热点偏移变化 122
8.3.7 集聚特征演化 124
8.4 影响因素分析 125
8.4.1 计数模型选择 125
8.4.2 影响因素解释变量 126
8.4.3 计量结果分析 127
8.5 小结 129
参考文献 131

精彩书摘

  《城市企业与产业空间分布及演进规律研究:以深圳为例》:
  演化经济学一般将产业类比于生物学中的物种,企业类比于物种个体,彼此在市场上为资源展开互相竞争,赢利的企业将不断成长壮大,而缺乏竞争能力无法赢利的企业将逐步衰落直至被淘汰出局,这可视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企业如果觉察到有适应的需要,企业会做出反应,改变组织和绩效,可以通过“基因”变异,来替换或改进有缺陷的惯例,以更好地适应竞争和增加存活概率。同时,存活企业可能会衍生(分裂)出新的企业个体。演化经济学还处于发展过程,存在着各种流派,学者对一些术语的解释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当前演化经济学发展面临的几个难点:缺乏价格理论、层级分析存在困难、理论整合上的问题等。
  4.2 深圳企业增长特点
  4.2.1 企业时间序列
  企业时间序列是企业进入、退出市场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结果,经济体制是企业生态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环境要素,首先考虑经济体制对企业时序的影响。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实施纯粹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又称指令性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前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即依靠政府的行政指令解决经济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几乎所有经济运作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大部分的环境资源为政府所拥有,并且南政府指令分配资源,企业缺失自主决策能力,不能主动根据环境要素的变动而谋动。因深圳建市较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在计划经济为主导向市场经济为主导转变后完成,这里选择广州在新中国成立后50年(1949~1998年)的工业企业单位数的时间序列来对比分析不同经济体制下企业数变化的特点。
  ……
城市企业与产业空间分布及演进规律研究:以深圳为例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核心载体,而企业则是城市经济活力的源泉。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空间分布并非随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特定的产业集聚和空间形态。这些分布格局不仅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更蕴含着深刻的演进规律。对城市企业与产业空间分布及演进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城市竞争力、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与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下,城市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城市化进程迅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速,产业空间演变日新月异。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边陲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其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升级路径以及空间演变过程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深圳的产业发展历程,从“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到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再到如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以及向更高附加值、更创新驱动的经济模式迈进,其企业空间布局的变化与演进,是观察和理解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个绝佳窗口。 然而,现有关于城市产业空间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分析,或局限于某一特定产业的案例研究。对于企业个体而言,其空间选择的行为机制、不同类型企业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演变,仍然需要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将企业作为研究的微观主体,并结合宏观的产业空间演变规律进行系统性分析,对于揭示城市经济发展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具有重要价值。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城市企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演进规律,并选取深圳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研究目的如下: 识别和描述深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不同时期(如改革开放初期、快速发展期、转型升级期)深圳各类企业(按行业、规模、所有制等)的空间集聚、扩散和空间联系模式。 揭示影响深圳企业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 识别并量化影响企业空间选择的关键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如地租、劳动力成本、市场可达性)、社会因素(如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生活便利性)、技术因素(如创新环境、产业链配套)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等。 刻画深圳产业空间演进的规律性: 结合企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分析深圳产业空间格局的动态演进过程,例如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空间结构优化等。 构建企业空间分布与产业空间演进的相互作用模型: 探索企业个体行为如何累积并影响整体产业空间的演变,以及宏观的产业空间格局又如何反作用于企业的空间选择。 为深圳及其他类似城市的产业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企业合理集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丰富城市经济学和地理学理论: 本研究将企业作为微观主体,深入分析其空间行为,并将其与宏观的产业空间演进规律相结合,有助于深化对城市经济活动空间组织机制的理解,丰富了城市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拓展产业区位论的研究范畴: 传统产业区位论多侧重于生产要素的成本分析,本研究将更多非经济因素纳入考虑,并关注动态演进过程,有助于拓展产业区位论的研究视角和应用范围。 探索城市创新与空间集聚的内在联系: 深圳作为创新型城市,其企业创新活动与空间分布的关系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以及创新活动如何驱动产业空间演变。 1.3.2 实践意义 为深圳的城市规划与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深圳企业空间分布现状和演进规律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将为深圳市在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更精准、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了解不同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模式和演进趋势,有助于政府引导产业向更具竞争力的区域或园区集聚,促进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竞争力: 合理的企业空间布局能够促进知识溢出、信息交流和技术创新,有助于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 为其他发展中城市提供借鉴: 深圳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研究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为中国其他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在产业空间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将围绕上述研究目的,在内容上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章 引言: 阐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并介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回顾国内外关于城市企业空间分布、产业集聚、空间演进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梳理相关的理论基础,如区位论、新经济地理学、创新扩散理论、城市增长极理论等。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 详细介绍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如统计分析、空间计量模型、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等)和研究所需的数据来源(如企业注册信息、统计年鉴、普查数据、调查数据等),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步骤。 第四章 深圳企业空间分布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利用GIS和统计分析工具,描绘不同时期深圳各类企业(按行业、规模、所有制等)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集聚、扩散、空间联系等特征。 第五章 影响深圳企业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分析: 构建计量模型,量化分析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因素对企业空间选择的影响程度。 第六章 深圳产业空间演进的动态过程与规律: 结合企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分析深圳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空间转移、功能区演化等动态过程,识别其中的规律性。 第七章 企业空间行为与产业空间演进的互动机制: 探讨企业个体微观选择与宏观产业空间演变的相互作用机制,例如创新集聚如何驱动产业升级,政策导向如何影响企业布局等。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提出针对深圳及其他城市的产业规划与政策建议,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在技术路线上,本研究将遵循“理论——方法——实证——应用”的逻辑框架。首先,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部分,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在研究方法部分,选择合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第三,基于实证分析,在数据收集、处理和模型构建上下功夫,深入剖析深圳的企业空间分布与产业演进规律。最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 1.5 研究创新点(初步设想) 微观企业行为与宏观产业空间演进的耦合分析: 本研究将企业作为空间分布研究的微观主体,并深入分析其行为驱动因素,同时将其置于宏观的产业空间演进的大背景下考察,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耦合分析。 多维度、多时期的动态演进研究: 采用多维度(行业、规模、所有制等)和多时期(对比不同发展阶段)的视角,对深圳的企业空间分布和产业空间演进进行动态跟踪研究,更全面地揭示其演变过程。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结合GIS空间分析、计量经济模型、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验证研究结论,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深度。 聚焦深圳这一典型案例: 选取深圳这一特殊而典型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其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经历,为研究提供了一个高度浓缩和生动的样本,有助于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律。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城市企业空间分布研究 城市企业空间分布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和地理学的核心议题之一。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单一要素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成本、市场、交通等(Weber, 1909)。随着城市经济的复杂化,研究视角逐渐拓展。 2.1.1.1 传统区位理论视角 传统的区位理论,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强调生产成本(如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作用(Weber, 1909)。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则关注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和服务半径(Christaller, 1933)。这些理论为理解企业空间分布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框架,但其假设相对简单,难以解释现实中企业分布的复杂性,尤其是在高技术和服务业日益重要的今天。 2.1.1.2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的兴起,为理解企业空间分布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以Krugman为代表的研究者,通过引入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市场互动等概念,解释了产业集聚现象的形成(Krugman, 1991)。该理论强调需求作为驱动产业集聚的重要力量,即“需求集聚”效应,企业倾向于靠近市场,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形成正反馈循环。这对于解释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具有重要意义。 2.1.1.3 制度与政策因素视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制度和政策对企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政府的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税收优惠、以及地方政府的竞争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决策(Storper, 1989)。例如,产业园区的设立、孵化器的发展、自贸区的建设等,都是政府引导企业空间布局的典型举措。 2.1.1.4 创新与知识溢出视角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企业间的地理邻近性被认为是促进知识溢出、加速创新扩散的重要因素(Glaeser, 2000)。因此,对创新型企业空间分布的研究,以及集聚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2.1.2 产业空间演进研究 产业空间演进是指一个城市或区域内产业的地理空间布局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这包括产业的兴衰、转移、升级以及空间结构的调整。 2.1.2.1 产业区位变迁研究 产业区位变迁研究关注的是某一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和重组。这可能源于成本的变化、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转移、环境规制以及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从发达地区向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而高新技术产业则倾向于向创新环境好、人才集聚的区域集中。 2.1.2.2 城市功能区演化研究 城市的功能区演化是产业空间演进的重要表现形式。例如,传统的工业区可能面临转型,变为商业区、研发区或混合功能区。商务区的扩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兴起等,都反映了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 2.1.2.3 空间集聚与扩散理论的应用 产业空间演进的规律性常常通过集聚和扩散的视角来解释。产业集聚可以带来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创新;但过度集聚也可能导致成本上升、环境恶化,从而引发产业向外扩散(Jacobs, 1969)。 2.1.2.4 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空间重塑 快速城市化进程深刻地改变着产业的空间布局。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变化等,都对产业的空间分布和演进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像深圳这样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其产业空间演进的模式和规律更具代表性。 2.1.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切入点 尽管已有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微观主体视角相对缺乏: 很多研究侧重于宏观产业层面,对企业个体作为空间选择主体,其行为机制和微观决策过程的深入分析仍需加强。 动态演进的精细化不足: 对产业空间演进的动态过程,尤其是不同类型企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研究不够精细。 多因素耦合与相互作用研究不足: 影响企业空间分布和产业空间演进的因素众多,但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微观行为如何驱动宏观演进的研究尚待深化。 案例研究的普适性问题: 部分研究过于依赖单一案例,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检验。 本研究将以深圳这一典型城市为案例,聚焦企业个体,从其空间分布的现状、影响因素、动态演进规律以及微观与宏观的互动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试图填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为理解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2.2 理论基础 本研究将借鉴并整合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2.2.1 经济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尽管年代久远,但韦伯的理论依然为理解企业选址的基本要素(如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提供了基础。本研究将考虑这些传统要素在深圳企业空间分布中的作用。 阿隆索的土地利用模型: 该模型将城市空间视为一个竞价市场,地租是影响土地利用和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在深圳这样地价高昂的城市,地租因素对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尤为显著。 中心地理论: 用于解释服务业企业,特别是面向消费者的商业和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规律。 2.2.2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 这是解释产业集聚的关键。企业倾向于集中在能提供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区域,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本研究将分析深圳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以及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 运输成本与市场半径: 运输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倾向于靠近市场,而市场的大小和可达性直接影响企业的空间分布。 需求集聚与供给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需求和供给的双重集聚效应,即企业既可能因为靠近消费者而集聚,也可能因为靠近生产要素(如供应商、熟练劳动力)而集聚。 2.2.3 创新扩散与知识溢出理论 知识溢出: 企业间的地理邻近性有助于知识、信息和创新的非正式交流,促进创新活动(Glaeser, 2000)。本研究将关注深圳创新型企业的空间集聚,以及这种集聚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创新生态系统: 城市可以被视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其中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和风险投资等主体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创新。企业空间分布是该生态系统运作的重要体现。 2.2.4 城市发展与空间演化理论 城市增长极理论: 经济发展往往以增长率为中心向外扩散。深圳自身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区域在发展中的差异,可以借鉴增长极理论来分析。 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城市的发展也经历不同阶段,如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虽然深圳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其内部的产业和空间可能存在周期性特征)。 城市规划与政策导向: 城市规划和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空间布局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本研究将分析深圳的城市规划和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空间分布。 2.2.5 Agent-Based Modeling (ABM) 思想(作为研究方法的补充) 虽然本研究不直接采用ABM,但其思想为理解微观企业行为如何累积形成宏观模式提供了启示。ABM强调个体代理(企业)的简单规则和交互作用,最终产生复杂的宏观现象。这与本研究关注企业个体行为如何影响产业空间演进的思路相契合。 通过整合这些理论,本研究将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深圳企业与产业空间分布的复杂现象及其演进规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叙事风格来看,这本书采取了一种非常严谨、克制的学者口吻,但其背后蕴含的对城市生命力的观察却是极其敏锐的。它探讨的不仅仅是“在哪里生产”,更是“如何生产”以及“为何转移”。作者对深圳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中心”转型的叙事,处理得非常 nuanced,避免了简单的线性进步论调。书中对制度变迁——特别是土地政策和行政区划调整——如何作为关键的“非市场力量”塑造产业格局的论述,是全书的亮点之一。这种对政策工具和市场逻辑的交织分析,展示了对中国特殊发展模式的深刻理解。读这本书,我仿佛在跟随一位资深的城市观察家,用尺子和放大镜丈量一座城市的呼吸和脉动,感受那种在高速扩张下的内在张力和结构调整的痛苦与必然。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强烈的现场感和问题导向性。深圳的案例选择非常巧妙,它几乎是中国城市高速发展和转型的一个缩影。作者没有停留在高屋建瓴的宏观叙事,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地块”和“企业”层面进行剖析,这使得整个研究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比如,书中对不同时期政府规划如何干预和重塑产业园区的详细描述,简直就像一部微观的城市发展史。我特别关注到关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讨论,它不像教科书里那样抽象,而是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与分散模式,生动地展示了要素流动的复杂性。唯一的遗憾是,在探讨这些空间演变对社会公平性(如就业结构变化、原住民空间权益)的影响时,笔墨略显单薄,这或许是偏重经济地理研究的常见取舍,但对于一个关注城市可持续性的读者来说,总觉得少了一块拼图。

评分

这本书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处理水平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它区别于许多纯粹理论著作的关键优势。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整理和呈现复杂的时间序列和空间数据。那些描绘产业密度、功能复合度和空间蔓延的地图和散点图,直观地揭示了深圳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的剧烈重构。我尤其欣赏那些展示“空心化”与“再集聚”动态过程的分析图,它们清晰地说明了资本和人才在寻求最优区位时的权衡取舍。对于非学术背景的规划师或政策制定者来说,这些视觉化的证据比纯粹的文字论证更具说服力。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之处,或许是在对数据的解读上,可以增加一些更具批判性的讨论,比如数据的局限性或者在不同测量尺度下的敏感性分析,让结论的稳健性更加毋庸置疑。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展示实证研究成果的典范。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相当扎实,尤其是在探讨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逻辑时,作者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从经典的区位理论到更具动态性的空间互动模型,书中的论述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和现象,而是试图揭示驱动深圳这样一座超高密度城市产业空间重塑的核心机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概念界定上的严谨性,比如对“产业空间”和“功能区位”的区分,这使得后续的实证分析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不过,对于一些宏观层面的理论假设,比如技术扩散在特定空间尺度上的非线性效应,如果能加入更具前沿性的复杂性科学视角,或许能让模型更具解释力和预测力。总体而言,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城市经济地理和区域规划理论的学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仔细研读的著作,它为我们理解现代都市的产业脉络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形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看不见的力量在推动。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提供了理解特定区域发展路径的“工具箱”。它不是一本操作手册,而是一套分析框架,指导我们如何解构看似随机的城市扩张现象。对于那些对空间经济学、城市规划史或者产业集群演化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论。作者对于技术进步与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探讨,尤其具有启发性,它迫使我们思考,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传统的地理约束是否正在被颠覆,或者只是以更隐蔽的方式重组。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结构严谨、案例扎实、富有洞察力的专著,它成功地将深圳这一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置于宏大的城市地理学背景下进行审视和定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