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人世沧桑,悟得人生智慧
谈人生、忆师友,透彻的悟、浓浓的情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全书分为两部分:季羡林谈人生和季羡林忆师友。第一部分季羡林先生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体味和人生感悟,与青年一代分享了他关于人生、命运、容忍、宽容、朋友、成功、知足、爱情等的心得体悟。将日常中的小事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娓娓道来,在诉说家常的同时将人生的智慧与感悟渗透于字里行间,值得年轻人阅读并且能帮助年轻人走出心灵的困惑。第二部分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对师友的回忆和痛悼,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书中插入季老珍贵的书法作品,内容详实,编排精心巧妙,是集阅读与收藏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季羡林谈人生
人生003
再谈人生006
三论人生008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010
不完满才是人生013
世态炎凉016
走运与倒霉018
缘分与命运020
做人与处世023
牵就与适应025
谦虚与虚伪028
容忍031
成功034
谈礼貌037
知足知不足040
有为有不为043
隔膜046
论恐惧049
坏人052
论朋友054
三思而行057
傻瓜059
毁誉061
我写我064
满招损,谦受益067
论压力070
爱情072
谈孝078
老年081
谈老年(一)083
谈老年(二)086
谈老年(三)089
老年十忌092
老马识途111
一寸光阴不可轻114
我们面对的现实117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121
真理愈辩愈明吗124
我害怕“天才”128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131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134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137
漫谈伦理道德147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158
思想家与哲学家160
八十述怀163
九十述怀168
梦游二十一世纪181
千禧感言184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188
迎新怀旧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190
季羡林忆师友
我的读书经历199
我的老师们218
西谛先生228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悼念朱光潜先生237
悼念曹老243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247
回忆梁实秋先生253
悼念沈从文先生257
回忆雨僧先生264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268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
—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273
回忆陈寅恪先生280
回忆汤用彤先生295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305
悼念钟敬文先生319
追忆李长之324
悼念周一良336
痛悼克家341
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绝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天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1998年8月20日
……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颇为“慢热”的,它不适合那些期待在三小时内读完并立刻改变人生的读者。它的节奏是徐缓的,像一部悠长的纪录片,需要你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品味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一句话的含义,尤其是在谈及他晚年对教育和青年一代的期望时,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让人动容。他并没有高高在上地指责,而是以一种长辈的慈爱和深深的忧虑,去剖析当代年轻人可能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种真诚的关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传记或访谈录的范畴,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嘱托”。它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分子责任”的理解。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用季老一生的实践,诠释了什么叫做“学以致用”——这里的“用”,不是指世俗的成功,而是指对社会、对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持续贡献和守护。这种对终极价值的坚守,在今天看来,尤其珍贵。
评分初读《季羡林谈人生》,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文字的语感真是太像那种老派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口述历史记录了。它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更没有现代畅销书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设置的悬念或技巧,它直接、坦诚,甚至带着一种岁月的磨砺感,如同未经打磨的璞玉,需要你静下心来才能感受到它内在的光泽。书中对于他早年经历的回溯,尤其是在异域求学时期的那种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的挣扎,描写得极其细腻。那种身处文化夹缝中的孤独感,那种对母语和故土的深切思念,那种对知识的如饥似渴,都清晰可见。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一个人如何能保持如此旺盛的求知欲?这不仅仅是天赋使然,更是一种近乎偏执的自律和对真理的敬畏。相比于许多鼓吹“成功学”的书籍,这本书提供的“成功范本”是如此的另类——它强调的是“耐得住寂寞”,是“守得住底线”。这是一种极其反潮流的智慧,在当今这个追求快速变现和即时满足的社会里,这本书像一剂强心针,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不为人知的努力去浇灌。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但它通过自身的实践,为我树立了一个极高的精神标杆。
评分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抱着一种“凑个热闹”的心态翻开这本《季羡林谈人生》的,没想到它却像一股清新的山泉水,冲刷掉了我心中积累已久的浮躁。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探讨,那种视角是何等的高屋建瓴,却又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季老先生并非是那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者,他似乎总能找到一条融合的路径,在坚守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的章节,他分析问题的方式,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到文化心理的底层逻辑去挖掘。例如,他对不同文化中“谦逊”一词的不同理解和表现形式的梳理,就让我对人际交往中的微妙之处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谈“人生经验”,不如说是在构建一套成熟的、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思维框架。它教导我们如何以更宽广的胸襟去看待世界的多元性,如何在一个快速全球化的时代里,既不迷失自我,又能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这种格局和视野,是任何速成书籍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季羡林谈人生》的书,坦白说,我一开始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去翻开的。毕竟是季老先生的谈话录,字里行间理应蕴含着跨越时代的智慧和对生命深刻的洞察。然而,真正读进去后,我的感受是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它不像一本精心编排的“人生指南”,倒更像是偷听了一位智者在午后壁炉旁,与一位年轻学子推心置腹的交谈。那些关于青年时期的磨砺、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孤寂、以及最终回归故土后对文化传承的坚守,都以一种极为朴素却又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其中谈及的“学问与人格”之间的辩证关系,季老并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讲述自己如何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如何平衡内心的学术追求与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展现了一种真正的“士”的担当。这种担当,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渗透在对每一个细节的认真对待之中,无论是对待古籍的考据,还是对待日常的礼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不是说茅塞顿开,而是对“坚持”二字有了更具体、更沉甸甸的理解。它让你明白,真正的大家风范,不是靠刻意营造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学识与涵养自然流露的结果。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纪智者精神世界的独特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份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从容。
评分阅读《季羡林谈人生》,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它对“困境”的定义和应对方式的阐述。书中关于战乱、疾病、政治运动中个人命运起伏的描写,虽然充满了历史的无奈,但季老本人的应对态度却充满了令人敬佩的韧性。他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者,而是将每一次困境都视为一次更深刻理解世界、更深入锤炼自我的机会。这种将逆境“内化”为精神财富的能力,是这本书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比如,他在艰苦环境中如何维持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如何利用看似无望的时段去打磨自己的学术技能,这些细节的描述,比任何励志故事都更有力量。它告诉我,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在痛苦中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美好的向往。这本书的文字结构非常松散,但这种松散反而营造出一种真实感,仿佛历史的碎片被小心翼翼地拼凑起来,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一个真正的学者,即便身处逆境,其精神世界依然是丰盈和自由的。它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能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有新感悟的宝藏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