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比如:有的人经常会没来由地感到害怕;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伤心;对某些图案、物品感到恐惧;有些人则特别迷恋某个人或者某种东西;经常强迫性地做一些已经做过的事情;有时候会不断产生幻想和妄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为什么我们会经常出现一些令人感到咋舌又有趣的行为呢?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控制不住自己而表现出这些反常的症状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些症状背后是否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的身体中是否住着一个操纵一切的恶魔?
本书全面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怪诞心理,囊括多重人格症、恋物癖、社交恐惧症、畸形恐惧症、表演型人格障碍、密集恐惧症等。掀开你内心世界的隐秘一角,曝光你心中恶魔的真实面目。读完这本书,或许你会更加疑惑,你确定你是个正常人?
罗杰斯(Rogers),知名思维工具训练专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长年研究日常行为背后的隐秘心理和怪癖,希望能够探索更广更深的内心世界,力图打开这个绚丽奇异世界的大门,著有《简单致胜》。
第一篇:我究竟有几个自己——多重人格障碍
24重人格的“怪物”
H氏五兄弟:哪个才是原装的我?
安娜心里的小冰山
另外的“我”是如何诞生的
第二篇:来自密密麻麻处的惊慌失措——密集恐惧症
叶面上堆积的瓢虫
小蚂蚁和大恐惧
蜂窝里能抠出什么来
没有什么比“多”更让人恐惧
第三篇:越看越丑的心理效应——畸形恐惧症
自拍过度可能是一种病
双下巴的苦恼
有趣的行为疗法
第四篇:我爱的不是这个人,而是她的东西——恋物症
收集头发的小男孩
当成长期被压抑在一件物品上
从物品中走向群体
第五篇:密闭空间里藏着什么可怕的秘密——幽闭恐惧症
为什么坐电梯时总是往上看?
9·11之后的上班综合征
他害怕什么,那就让他接触什么
第六篇:这件事究竟做了还是没做?——强迫症
锁了10次的门为什么总像是没有锁上
亲爱的,你的手都被洗破了”
“肮脏不堪”的妥瑞氏症
4无论怎样,都要顺其自然
第七篇:被渐渐抽离的社会认知功能——精神分裂
当妄想成为一种自白
挥之不去的幻觉
“我是一个思维的跳跃者”
为什么我会如此冷漠无情
我们需要的是家人、朋友和社会
第八篇:受到诱惑的“瘾君子”——药物依赖症
“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为哪般?
一碰就上瘾的毒品
兴奋剂:冠军的第一法则
“这款药”我吃了25年
第九篇:房间以外的恶魔——社交恐惧症
为什么一见陌生人就出汗
为什么一到外人面前,就开始口吃?
蜗居30年的“超级宅男”
直面那些让自己恐惧的社交场合
第十篇:被封闭的奇怪人生——自闭症
了不起的“画面思维”
困在“围城”里的孩子
不要总是依靠药物解决问题
第十一篇:人生就像一场戏——表演型人格障碍
“求求你们都来关注我”
自我暗示:“我就是舞台上的主角”
演戏演到没朋友
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第十二篇:就喜欢走入死胡同的感觉——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世上还有我能相信的事吗?”
神奇的“力比多定向机能”
从不认为这是一种病
引导患者去认识真实的自己
第十三篇:沙盘里的小心脏——焦虑症
总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焦虑症的自我诊断
提醒自己这些并不可怕
第十四篇:我们是世界上最出类拔萃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我的人生就是这么美好”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应该就是我”
消除自恋情结,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
第十五篇:自卑是一种病——回避型人格障碍
无处不在的“我无能为力”
“惹不起,我还躲得起”
滚蛋吧,自卑君!
第十六篇:我的世界全是阴天——抑郁症
为什么我总是一事无成
生活三大症状:不想吃、不想动、不想用脑子
谁又惹我不高兴了?
如何测试自己的抑郁症?
抑郁症的防与治
第十七篇:没有你,我将寸步难行——依赖型人格障碍
“我的生活中只需要一个靠山”
逐渐消失的自我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多面角色
4改变生活中的那些依赖行为
第十八篇:另外一个世界的体验——梦
梦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本我、自我、超我和梦的关系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小心,梦可能会告诉你未来发生的事情
24重人格的“怪物”
1977年10月,美国俄亥俄州的警局里抓到了一位犯人,此人名为比利,他被控抢劫并绑架强奸了3名妇女,因为在受害人的车上找到了他的指纹,而中一名受害者在警局当场指认出强奸她的就是比利。
这本来是一桩普通的案件,只要犯罪嫌疑人承认了罪证,受害人也提出控诉,那么案件很快就可以了结。可是警察在审问比利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
首先,比利对自己所做之事完全忘记了,而且看上去并不像是在撒谎或者极力掩盖罪行;
其次,三个受害人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描述有很大出入,一名受害者怀疑他有眼球震颤症,一名受害者认为嫌疑犯留着整齐的八字胡,而另一个人则认为嫌犯的胡子大概三天没刮,但并不是八字胡。此外,几名受害者描述的嫌犯的口音也都不一样。
这件事引起了办案人员的重视,他们决定对他进行深入的调查,而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无论是办案的警察,还是检察官和法官都明显感觉到,比利整个人经常处于不同的状态,无论是身体姿态、说话语气、口音……完全就像是不同的人。
他们觉得事有蹊跷,就邀请精神医生和心理医生一起来进行评估,这一检查不要紧,结果检查出来的是一个史上最让人吃惊的“人类”——比利身患多重人格分裂症,而且是24重人格。24重人格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多数人格分裂症的患者会存在几种人格,有些会有十几种,但24重人格还是显得有些多了。想象一下某个人的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那几乎就是谜一般的存在,要知道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相同,他们是被安放在身体内的24个完全不同的灵魂。
心理学家似乎忘记了比利犯下的那些恶性,事实上他们显然更在乎比利身上隐藏的大秘密,所以他们对比利体内那24个人格非常着迷,并开始了细致的调查。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查,心理学家发现除了主人格比利以外,他还是一个精通科学和医学的英国人亚瑟、力气很大的雷根、诈骗犯艾伦、逃脱大师汤米、害怕男人的丹尼、负责承担疼痛的八岁男孩大卫、布鲁克林口音的流氓菲利普、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有阅读障碍的三岁女孩克里斯汀、克里斯汀的哥哥克里斯托弗(喜欢吹口琴)、策划药店抢劫的毒贩凯文、信仰上帝的犹太人塞缪尔、埋头苦干的马克、澳大利亚猎人沃尔特、善于冒名顶替的史蒂夫、善于恶作剧的李、家庭里的减压阀杰森、经常做白日梦的鲍比、四岁的聋哑男童肖恩、不劳而获的马丁、花店工作员蒂莫西、企图报复比利继父的女流氓阿普里尔、将所有人格统一起来的老师。
这样的阵容,组成两支足球队也绰绰有余了,毫无疑问,这是迄今为止,心理学家和精神学家所发现的一个人的肉体内所能装下的最多的灵魂。那么接下来心理学家感到疑惑了,到底是什么造就了24个比利呢,而且几乎每一个比利都具有自己的特长?于是心理学家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进行深入挖掘,这才发现比利24重人格的出现主要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他们发现比利在小时候就比较孤僻,而且受尽虐待,这些虐待或许可以用惨无人道来形容,总之由于虐待,比利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分裂,他开始习惯于在各种不同的身份中转换。那么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现象?
其实,多重人格又叫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演化出多重身份和性格,而且就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很多人听起来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我们常常会不认识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多个自己,而且不同身份的自己会轮流驱使自我,做出不同的事情,而且拥有不同的语音语调、习惯性的姿势以及行为模式。
坦白说,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些关于“读心术”的奇技淫巧,但《魔鬼心理学》提供的东西远比那种肤浅的娱乐要深刻得多,它更像是一份关于人类心智运作逻辑的“底层代码”说明书。这本书的语言是那种非常内敛但又极具穿透力的风格,它很少使用夸张的形容词,而是依靠精准的词汇选择来营造出一种强大的说服力。我最喜欢它对“确认偏误”的批判性反思,它不仅解释了我们为何热衷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深入探讨了这种偏误如何被外部势力系统性地利用来固化群体认知。书中对“情绪化决策”的剖析细致入微,展示了恐惧、贪婪乃至爱慕,是如何在毫秒之间绕过理性中枢,直接驱动我们的肢体做出不可逆转的选择。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读来令人警醒、需要反复咀嚼的书,它强迫你正视自己的思维盲区,而不是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这种实在感和批判精神,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捧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市面上那些声称能“看透人心”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极度的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是故弄玄虚,要么就是把简单的常识包装得过于复杂。然而,《魔鬼心理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反而是用一种近乎平等的、探讨者的姿态与读者对话。作者对“暗示”和“启动效应”的解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展示。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环境的细微调整,比如光线、背景音乐,甚至是谈话者站立的位置,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的判断力,这些细节的精准度令人叹为观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完一个理论后,紧接着给出的自我保护策略,这让全书的基调没有完全滑向消极的怀疑主义,而是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走向成熟的理性路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防”被升级了,不再是盲目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究信息背后的“意图”。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就像一部精心剪辑的悬疑片,每一部分都堆叠起恰到好处的悬念,让你忍不住想知道下一个被剖析的是哪种人类的弱点。它对我最大的影响是重塑了我对“权力”的理解——权力不再仅仅是职位或财富的象征,而更是一种基于心理资源分配的动态博弈。作者对“框架效应”的阐述,尤其是在法律和医疗场景中的应用,展现了一种令人震撼的逻辑严密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锚定效应”的案例分析,它揭示了我们在谈判初期无意识接受的第一个数值,是如何像一座无法移动的大山一样,锁定后续所有讨论范围的。行文风格上,这本书非常注重实用性,它避开了学院派的冗长脚注,而是将复杂的实验结果转化为清晰的图表和生动的对比场景,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让人读起来几乎没有“负担感”,只感到智力上的愉悦和被不断点亮的豁然开朗。
评分这本《魔鬼心理学》读起来真是一场关于人性的深层探索,它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直接给出一些“巫术”或“邪恶”的秘籍,反而更像是一面精心打磨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的、常常被忽视的操控与被操控的瞬间。书中的叙事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总能轻易地穿透社会交往的表层迷雾,直抵那些驱动人们行为的核心动机。我特别喜欢它对“认知失调”在商业谈判中的应用的分析,那种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步骤的写作方式,让原本晦涩的学科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决策,尤其是在面对推销人员时,我究竟是基于理性判断还是被巧妙地引导了情绪。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很巧妙,每一章似乎都在揭示一个新的“陷阱”,但它提供给读者的工具不是用来伤害别人,而是更像一把钥匙,让你能更清醒地识别环境中的潜在影响,从而为自己的选择赢得更大的自主权。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部高级的社会观察手册,而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它教会你如何更好地理解人类的非理性倾向。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说服艺术”的编年史。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它极少停留于理论的枯燥阐述,而是大量引用了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和近代的市场营销实例,让每一个心理学概念都有了鲜活的血肉。比如,书中对“互惠原理”的探讨,没有停留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哲学思辨上,而是立刻跳转到现代社交媒体上点赞与转发的机制中,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冲击力。文字风格上,作者的笔触非常犀利,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洞察力,尤其是在描述“从众心理”如何被用来制造恐慌和追捧时,那种冷静的分析让人不寒而栗。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置身于巨大棋局之外的棋手,终于看清了棋盘上那些看不见的线条是如何牵引着棋子的。书中的语言张力十足,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每一次翻页都在揭开一层厚厚的伪装,让你对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坦诚的直视。
评分买来送给朋友的,非常好的书,看完了有很好的收获。绝对正版,完美。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印刷也很给力。很喜欢
评分还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最烂购书体验,尽在京东!为什么在京东买书,就是图快!一次几百册,打给团购的,两天之后(休息日)居然告诉我让我自己在京东选,那要你们干什么?一个订单会分到好几个发货地,被硬分成几个订单,居然还有10几天没发货的,那我在京东买有什么意义!手里还有几百册要买,再也不会在京东买书了!(其他商品图快,还有可能!)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印刷也很给力。很喜欢
评分还可以挺好看的
评分超级实用快速送货,买很多书都很好满意,以后会一直来的
评分还行吧!!!
评分还行~不错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