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 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 [Boredom:A Lively History]

无聊 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 [Boredom:A Lively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Peter,Toohey(彼得·图希) 著,肖丹 译
图书标签:
  • 无聊
  • 情绪
  • 心理学
  • 历史
  • 文化
  • 哲学
  • 现代社会
  • 倦怠
  • 创造力
  • 消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322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51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Boredom:A Lively Hist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无聊消耗着我们的生命,引发绝望和愤怒;但无聊也能帮助我们成功地驾驭生活,保护我们的精神免受伤害。无聊仿佛生命的留白——不可或缺,而又充满智慧。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为“无聊”平反的书――无聊不应该是一种幼稚的情绪,更加不应该被人唾弃与厌恶。它是人生命中最常见的情绪之一,也又人类最具建设性的情绪,它的真实面目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能激发有聊与创新,这绝不是在说冷笑话。
  彼得·图希对于“无聊”进行了饶有趣味的研究:什么是无聊?什么不是无聊?它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危害?他认为无聊暗藏在各类艺术、文学和影视作品之中,同时也潜伏在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和哲学之中。

作者简介

  彼得·图希,卡尔加里大学希腊和罗马研究院的教授。著有《忧郁,爱情和时间:古代文学中的自我边界》,现居于加拿大的卡尔加里。

精彩书评

  ★“这绝对是一项幽默而博学的研究。”
  ——《星期日先驱报》

  ★“它引人入胜、见解深刻,此无聊绝不无聊。”
  ——《波士顿环球报》

  ★“极少有作家在描述无聊时能比得上彼得?图希,在他的文章里能寻找到快乐、兴奋,甚至一种反常的激情。”
  ——《每日电讯报》

  ★“彼得·图希认为人们在日常经历的简单性无聊,比法国哲学家们提出的做作的厌世情绪重要得多。无聊的感觉让人苦恼,但它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图希成功地让无聊变得有趣。”
  ——《情感:情绪科学》作者:迪伦·埃文斯

  ★“只有勇敢的作者才会选择将无聊作为一本书的主题。如何描述这种最不具魅力的情感,如何在研究它的同时而又不陷入沉闷呢?彼得?图希轻快地回顾了无聊的历史、意义和艺术表现,使读者根本无暇去无聊。”
  ——《观察家》

目录

1让无聊适得其所
2慢性无聊,它将长久地伴随你
3人类,动物和禁闭
4浪费午间时间的疾病
5无聊有历史吗?
6回归无聊的漫漫长路
参考文献
致谢

精彩书摘

  是什么让事情变得无聊?可预测性、单调、约束都是关键。任何情况一成不变地存在太久就会变得无聊。公路旅行、园艺工作(我的克星)、东方宗教仪式都可能成为培育无聊的沃土。这三件事曾百般折磨我的青春:我不得不无聊地坐着,困顿而躁动不安,反反复复地穿梭在这三者之间。无聊的人通常重三叠四,接下来要干什么尽在预料之中,他们说话的时候尤其如此。无聊的演讲者的文辞连篇累牍,那如凄切寒蝉般的声音一直萦绕着,久久不曾散去。他们重复的讨论将你困入一个无聊的言语世界里,时间就此凝固。威廉·奥尔彭(WilliamOrpen)的作品《一个布卢姆斯伯里的家庭》(ABloomsburyFamily,1907年)画出了因受约束而饱受煎熬的无聊感觉。画中的家庭颇有名气:父亲威廉·尼克尔森(WilliamNicholson)是艺术家,其妻玛佩尔·普芮德(MabelPryde)是画家,他们的孩子从右到左依次为:南希(Nancy),嫁给了诗人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Graves);托尼(Tony),死于1918年世界大战;本(Ben),英国有名的抽象艺术家;克里斯多夫(Christopher),一位建筑师。尽管画中人物头顶闪耀着光环,你仍会在他们之中嗅出无聊的气息。威廉·尼克尔森以校长式的倦怠和冷漠的态度坐在桌前主持讲话,其他人要么看着前方,要么像小克里斯多夫一样,睁大眼睛凝视着,似乎在向旁观者求救,而托尼双肘放在桌上,托着疲惫的脑袋(他的无聊暴露无遗),他俩一左一右坐在父亲和本的旁边。实际上,这幅画有很多独特设计,如墙上挂着的那些意味深长的图片;贯穿整幅画中硬邦邦的线条和棱角;连奥尔彭自己的形象也反射在画中壁炉的凸面镜——画中的第四面墙——上面,突出如陷囹圄般的感觉。正如奥尔彭一样,我们对这样无聊、沉闷、令人昏昏欲睡的画面深恶痛绝。无论在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或是其他地方,即使被给予天大的好处,你也不会想要坐在画中那样的餐桌前。无聊源自于沉闷的家庭。安东·契诃夫(AntonChekhov)是19世纪末俄罗斯的短篇小说巨匠、著名剧作家,在我所遇作家中,他最常提到无聊(或许作为一位内科医生,他本应对人体内部其他方面更感兴趣)。他的作品注重描写压抑的乡村家庭。其1900年的作品《万尼亚舅舅》(UncleVanya),在威廉·奥尔彭的画展出不久后出版。这幅画秉承契诃夫小说和戏剧的一贯作风,建构了无聊的主题。剧中年轻貌美的叶莲娜无精打采,她煞有介事地说:“我快无聊死了……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她的话说出了剧中众多角色的心声——他们每晚围坐在餐桌前,面对着同一张苍老的面孔,感觉十分无聊。19世纪俄罗斯漫长的冬季,那些乡村庄园中的无聊夜晚深深地束缚了小资产阶级。此类无聊始于困境和单调。幸而这种情况通常持续时间不长,溜走就万事大吉了。于是,叶莲娜和她年老的丈夫谢列布利雅可夫教授,逃离了乡村庄园前往城镇。这类“简单性无聊”与小孩子息息相关:在威廉·奥尔彭的画中,属小托尼·尼克尔森最无聊了;而叶莲娜在《万尼亚舅舅》中不仅年纪最轻,而且最孩子气。小孩子们在抱怨自己很无聊时不会羞于启齿、忸怩不安。然而,尽管大人也经常无以自遣,但他们会急切撇清与无聊的干系——因为他们已长大成人。大人们之所以很少怨天怨地,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作为成年人应该有能力用自我激励来摆脱无聊。很多人甚至吹嘘他们从不无聊,这些人大多是信口开河。我相信无论哪个成年人在沿着图片《无聊大道》(TheBoreTrack)中的路前进时,都会体验到一种极致的无聊。斯切莱茨基沙漠(StrzeleckiDesert)周边的景象千篇一律,穿过沙漠离开其边际,要花上好几个小时。试想一下,要是让小孩子把这段沙漠之旅当成他们的假期旅程,他们会是怎样的反应。单看这张图片也许就让人忍不住打哈欠。不难想象,总会有某些倒霉司机偶尔行驶在世界各地最无聊的路上。他在大白天驶入这样一条路后肯定也会大打瞌睡。哈欠是无聊和疲倦的“亲密好友”。安德鲁·盖洛普(AndrewGallup)和戈登·盖洛普(GordonGallup)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一对父子心理学家。他们曾写道,打哈欠能促进血液循环,刺激大脑兴奋,因为大脑在冷静的时候能最高效地运转。他们说:“根据我们的假设,哈欠只会打消睡意,而不是促进睡眠。”而走在这条路上不是正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来帮忙缓解瞌睡吗?我们有时候把这种由“无聊大道”和尼克尔森的餐厅引发的无聊称为“情景式无聊”[situationalboredom,德国社会学家马丁·杜勒曼首次提出]。另一种无聊产生于过量和重复,某一种经历不停重复,直到你忍无可忍而产生的无聊,拉斯·史文德森(LarsSvendsen)称之为“餍足性无聊”(boredomofsurfeit)。他以一位新锐哲学家的角度记录了无聊。“餍足性无聊”不同于“情景式无聊”之处在于,它的约束性降低了。有一幅图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耶稣遭受最后的刑罚与折磨之前,基督徒在客西马尼园里做祷告。可否推断图中圣徒彼得、詹姆斯和约翰遭受了“餍足性无聊”呢?《圣经》(TheGoodBook)(14章32—42节)对这个结论的判定含混不清,但至少证明这一场景不是凭空捏造的。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LoSpagna[原名乔瓦尼·迪·皮特(GiovannidiPietro)]所画的《花园里的苦恼》(TheAgonyintheGarden)中可以看出,以上的推测也许属实。LoSpagna描绘了三个耷拉着脑袋直打瞌睡的圣徒,他们的头靠在手臂上(一个圣徒手撑着头,另两个侧靠在手腕上)。这种姿势——后文会提到——正是无聊的迹象。这三个圣徒本不应该觉得无聊、昏昏欲睡,而应全神贯注、虔诚地祷告。但是,他们受够了这个无趣的花园和重复的仪式。他们的懈怠构成了罪过,背弃了救世主的苦痛,犯了“无聊”之罪。LoSpagna敏锐的观察力体现在在对客西马尼圣徒沉睡的日常描绘中,巧妙地融入了无聊的感觉。然而,日常生活中的“餍足式无聊”通常更加乏味无趣。我的一个朋友决定,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槌子键琴奏鸣曲》(TheHammerklavier),听了两个月后她居然发现这实在是无聊之极。她没有受困于奏鸣曲,至少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她是有选择性的,完全可以随时中断(尽管可能有些上瘾一般的惯性在作祟)。她对奏鸣曲的餍足真真切切地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厌恶感。她说这奏鸣曲最后竟让她恶心作呕。这可能有些许夸张,但的确说明了,厌恶是无聊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产生于可预测和重复。威廉·伊恩·米勒(WilliamIanMiller)在他所写的《剖析厌恶感》(TheAnatomyofDisgust)中含混地提到:“无聊是厌恶较温和的一种表现方式,无聊之于厌恶,正如生气之于愤怒。”虽然无聊和厌恶的关系在本书中举足轻重,其间因果关系似乎是直观可见的,但我对他们的描述暂时告一段落。无聊与厌腻息息相关,厌腻——尤其是饮食过度引起的最为明显——常常表现为厌恶,甚至呕吐,产生一种身体不适一样的恶心感。仔细想想众所周知的那句“我受够了”(I'msofedup):它意味着说话者已经对某事厌腻,甚至到了恶心作呕的程度了。据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这句话常用于人们在物质上过于满足时,表达一种无以复加的无聊。从词源学角度探究,“tedium”(单调乏味)这个词源于拉丁语里的“taedium”,它与无聊之间的关系也是奥妙无穷。据普林斯顿大学的拉丁语学者罗伯特·卡斯特(RobertKaster)所说,这个词包含了疲倦、无聊,甚至厌恶的意思。这个古老的复合意思的痕迹似乎在拉丁语的短语taediumvita(厌倦感)中得到印证,它暗示了生活中的疲倦、无聊和厌恶。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把这类厌世作为小说《恶心》(Nausea)的主题,之后还做了很多的相关研究。一些文字花招远远描述不了无聊和厌恶之间的联系。居伊·德·莫泊桑(GuydeMaupassant)于1890年写的最后一部小说《我们的心》(AlienHearts),将无聊和厌恶之间的直观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莫泊桑如此谈到他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百无聊赖又风情万种的沙龙女老板德·比尔娜夫人——“可是她很无聊。她在这个社会有着自己的避风港,却无法真正地悠然自得。哈欠令人窒息,眼皮止不住打架,就这样她度过了一个个漫漫长夜……她却对这样的生活十分依恋,并没有轻易地厌恶她曾喜欢羡慕的生活……她生活中的沉闷如灯光般摇曳着。”心理学家罗伯特·普拉切克(RobertPlutchik)为无聊和恶心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心理学基础。他认为情绪有自适性作用,帮助人们适应环境所提供的各种生存状态。例如,厌恶感也许能使动物和人类避免有毒物质。2004年,来自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LondonSchoolofHygieneandTropicalMedicine)的相关研究人员证实了这种想法。他们用一份网络。
  ……

前言/序言


《无聊: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 目录 引言:静默的低语与喧嚣的渴望 第一章:无聊的古老回声——从禁欲到虚无 1.1 寂静的凝视:古代哲学与宗教中的无聊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空虚”与“厌倦”的初步洞察 斯多葛学派的沉思与内省:对抗外界诱惑,抵御内心荒芜 佛教的“无聊”观:烦恼的根源与解脱之道 早期基督教的“acedia”:精神的怠惰与信仰的危机 1.2 中世纪的阴影:无聊作为一种罪孽 “懒惰”(Sloth)的七宗罪之一:从体力懈怠到精神麻木 修道院生活中的自我剥削与对精神安宁的追求 教会对世俗享乐的警惕与对“无聊”的道德审判 第二章:启蒙的曙光与现代的困惑——从沉思到焦虑 2.1 文艺复兴的转折:个体意识的觉醒与情感的解放 人文主义的兴起:对人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 艺术家与思想家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人生苦短”的感叹与对“意义”的追寻 2.2 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效率、进步与无聊的萌芽 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 理性主义对“空虚”的初步否定 对“无所事事”的警惕与对“有用性”的推崇 咖啡馆文化与社交空间的兴起:逃离独处的无聊 2.3 浪漫主义的激荡:情感的极致与无聊的深渊 对超越日常的渴望:激情、艺术与异域风情 “忧郁”与“颓废”的美学:无聊的诗意化表达 “骚动不安”的灵魂:永远在寻找,永远在失落 对工业化社会单调与机械化的反抗 2.4 现代性的焦虑:异化、消费与无聊的泛滥 城市化进程中的疏离感与原子化个体 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与工作的枯燥乏味 消费主义的诱惑与“填充式”娱乐:短暂的麻醉,更深的空虚 技术进步的双刃剑:信息过载与注意力分散 第三章:无聊的多种面孔——从消极的负担到积极的催化剂 3.1 无聊作为一种信号:警示与唤醒 身体与心灵发出的“不满足”信号 对现状的审视与对改变的潜在需求 “无聊”是潜能的试金石:是停滞还是跃升? 3.2 无聊作为一种空间:沉思与创造的温床 “发呆”时刻的价值:大脑的“漫游模式” 打破惯性思维,激发新的联结与灵感 艺术家、科学家与哲学家们的“无聊”时刻 从“无事可做”到“有所发现”:从被动到主动 3.3 无聊作为一种挑战:自我探索与意义建构 直面内心的空虚:认识真实的自我 摆脱外界的干扰,重新定义“充实” 在“无聊”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与目标 从“无聊”到“有聊”:主观能动性的力量 第四章:穿越无聊的迷宫——策略与智慧 4.1 培养内在的丰富性:精神世界的建设 阅读:通往广阔世界的钥匙 学习:持续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反思:深刻的自我审视与经验提炼 冥想与正念:训练专注与平静的力量 4.2 拥抱“有意义的”行动:让生活充满价值 设定目标:有方向的努力,而非盲目的奔波 投入热爱:发现并践行自己的兴趣 奉献与连接:在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中寻找意义 微小的成就感:积攒积极体验 4.3 调整与接纳:与“无聊”的和解 认识到“不忙碌”并非“无价值” 适度的“留白”:给心灵喘息的空间 区分“结构性”无聊与“机会性”无聊 利用碎片时间,而非被碎片时间吞噬 4.4 拒绝“填充式”解决方案:警惕虚假的充实 识别过度娱乐与信息洪流的陷阱 主动选择高质量的体验,而非被动接受 理解“慢”的力量:深度体验优于浅层刺激 第五章:无聊的未来——重塑我们与时间的关系 5.1 数字时代下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算法推荐与“上瘾式”体验:对注意力的争夺 虚拟世界的“填充”与真实世界的“空洞” 利用技术反哺:创造更多深度连接与学习机会 5.2 个体与社会层面的反思 教育体系中的“效率”与“创造力”的平衡 工作模式的改革:告别“996”,拥抱“有意义”的工作 城市规划与公共空间的设计:鼓励深度交流与独处 重拾工艺与技艺:在亲手实践中获得满足感 5.3 终极的恩惠: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理解时间流逝的必然,而非徒劳的抵抗 在“无聊”与“充实”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动态平衡 以一颗开放、好奇的心去体验每一个当下 结语:在静默处,遇见更广阔的自己 --- 引言:静默的低语与喧嚣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齿轮中,一个似乎与“进步”和“效率”背道而驰的词汇,却悄然占据了许多人生活的角落——那就是“无聊”。它并非一个被公开赞颂的情感,反而常被视为一种令人沮丧、渴望摆脱的状态。然而,当我们拨开笼罩在其上的消极迷雾,会发现无聊并非全然是时间的虚掷,也不是精神的荒芜。它如同一位沉默的哲人,在喧嚣的世界边缘低语,偶尔也如一位严苛的导师,逼迫我们审视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匮乏。 从古老的禁欲主义者在静修中对抗内心的躁动,到现代都市人在信息洪流中感受到的深刻疏离,无聊的痕迹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始终。它以不同的面貌出现,或成为精神的懈怠,或成为存在的迷茫,亦或是对平庸生活的无声抗议。但同时,它也孕育了无数的沉思,催生了伟大的艺术,激发了突破性的创新。无聊,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将我们推向虚无的边缘,也可能引领我们发现生命中更深邃的意义与无尽的可能。 本书将深入探索“无聊”这一复杂而迷人的情绪。我们将追溯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理解它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承载的意义;我们将剖析它所呈现的多种面孔,揭示它隐藏的危险信号与潜在的恩惠;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尝试穿越无聊的迷宫,寻找与之和解、甚至驾驭它的智慧与策略。最终,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无聊,并从中汲取力量,让生活不仅充满“有聊”的色彩,也懂得欣赏那份源自宁静与沉思的深邃之美。 --- 第一章:无聊的古老回声——从禁欲到虚无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旅途中,无聊并非现代社会的独有产物。早在哲学与宗教思想的雏形阶段,先哲们就已经开始触碰与“无聊”相似的体验,并试图从中寻找解释与慰藉。这些古老的“无聊”体验,大多与对物质世界的疏离、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短暂的哲思紧密相连。 1.1 寂静的凝视:古代哲学与宗教中的无聊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空虚”与“厌倦”的讨论,虽然不直接使用“无聊”这个词,却触及了其核心。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流变”的观点,暗示了事物短暂的本质,以及对恒定意义的追求可能陷入的困境。而伊壁鸠鲁学派所追求的“ataraxia”(宁静无扰)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避免因过度追求感官刺激或因缺乏内在充实而产生的烦扰——这其中就包含了对无聊的反思。 斯多葛学派,以其强调理性、美德和顺应自然的哲学,为对抗内心的“无聊”提供了一套方法论。他们认为,外界的荣华富贵、感官享乐,都不过是短暂的浮云,真正的安宁来自于内心的自足与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当一个人能够通过沉思与内省,将注意力从外部的纷扰转移到对自身品德的磨砺时,他便能有效地抵御“精神的懒惰”或“存在的空虚”。塞涅卡在他的书信中,就反复强调了独处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与自我对话中,人才能摆脱俗世的羁绊,发现真正的自由——这恰恰是对抗无聊的有效途径。 在东方哲学中,佛教对于“无聊”的理解,则更加深刻地将其视为烦恼的根源之一。佛教认为,众生之所以感到苦痛与不满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执着于无常的世间事物,而又无法获得永恒的满足,这种永恒的追逐与失落,便产生了“无聊”或“厌倦”的感受。然而,佛教并未将无聊视为全然的绝境,而是将其视为通往觉悟的契机。通过“观照”与“禅定”,个体能够洞察诸法的空性,摆脱对虚幻事物的执念,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了世俗“无聊”的更高层次的“不无聊”。 1.2 中世纪的阴影:无聊作为一种罪孽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里,“无聊”的概念被赋予了更为严峻的道德审判色彩,它常与“懒惰”(Sloth)这一原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懒惰”并非仅仅指体力上的不劳作,更是指精神上的懈怠、对事物的漠不关心,以及对履行神圣职责的消极态度。教父们认为,当一个人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时,就容易被魔鬼的诱惑所乘,滋生邪念,远离上帝。 修道院生活,表面上是以严格的规律和对上帝的虔诚奉献为核心,但即便在这种环境中,无聊也并非缺席。修士们通过繁重的劳动、冗长的祈祷和对经文的研读来填充时间,以此来对抗内心可能出现的“acedia”——一种精神上的厌倦、沮丧和信仰的危机。这种“acedia”被认为是比肉体上的痛苦更难忍受的折磨,它意味着灵魂的枯竭,是对上帝恩典的漠视。因此,在中世纪,努力摆脱无聊,意味着努力保持信仰的坚定,努力履行作为上帝子民的责任。 教会对世俗享乐的警惕,也间接塑造了人们对“无聊”的看法。在他们看来,过度沉溺于感官享受,是追求短暂刺激以逃避内心空虚的表现。而真正的充实,应当来自于对永恒真理的追求和对来世的期盼。因此,无聊的体验,在中世纪的道德框架下,往往被视为一种需要被谴责和克服的负面情绪,是灵魂走向堕落的危险信号。 --- 第二章:启蒙的曙光与现代的困惑——从沉思到焦虑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人类对自我、对理性、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无聊的内涵也随之演变,从古老的精神困扰,逐渐演化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甚至可以说是定义性的情感体验。 2.1 文艺复兴的转折:个体意识的觉醒与情感的解放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将焦点从神转向人,对人自身价值、情感和理性能力的探索成为时代的主题。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们开始更加深入地审视个体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他们不再回避对生命短暂、个体孤独的感叹,而是将其视为创作的源泉。这种对个体情感的关注,使得“厌倦”或“忧郁”等与无聊相关的体验,开始被赋予一种浪漫甚至诗意的色彩。 2.2 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效率、进步与无聊的萌芽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与科学的旗帜,强调效率、进步和秩序。理性主义者们试图用逻辑与科学解释世界,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这在一定程度上“驱散”了笼罩在许多事物上的神秘面纱,也使得一些原本能够带来慰藉的沉思空间被压缩。工业革命的到来,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机械化的生产流程、流水线的工作模式,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导致了许多工作的单调乏味,为“无聊”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在追求进步与效率的宏大叙事下,“无所事事”似乎变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状态。 2.3 浪漫主义的激荡:情感的极致与无聊的深渊 与启蒙运动的理性相对立,浪漫主义者们则更加强调情感、想象和个体体验。他们对“超越日常”的渴望,使得他们更加敏感于生活中的平庸与单调,从而对无聊的体验更加深刻。忧郁、骚动不安、对遥远国度的向往,这些都成为了浪漫主义的典型情绪。无聊在此被描绘为一种深刻的、几乎是宿命般的精神状态,是对现实世界不加掩饰的失望与失落。 2.4 现代性的焦虑:异化、消费与无聊的泛滥 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以来,无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泛滥之势。城市化进程加速,个体从传统的社群中分离出来,成为原子化的个体,增加了疏离感。工业化生产的深化,使得人的劳动更加专业化,但也更加缺乏整体性与成就感,工作本身的枯燥变得更加普遍。 同时,消费主义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娱乐产品和生活方式选择,试图用“填充”的方式来填补人们内心的空虚。然而,这种被动的、浅层次的娱乐,往往只能带来短暂的麻醉,一旦停止,更深的无聊感便会袭来。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将无聊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信息过载、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与“上瘾式”设计,使得人们的注意力被极度分散,表面上看似乎永远有“事情”可做,但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却很难带来真正的意义感与满足感,反而可能加剧了内心的空虚与迷茫。 --- 第三章:无聊的多种面孔——从消极的负担到积极的催化剂 在长久的认知偏差中,无聊常常被简单地视为一种令人不快、需要极力摆脱的消极情绪。然而,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无聊远不止于此。它拥有多重面孔,既可能成为压垮个体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激发潜能、促成改变的强大催化剂。 3.1 无聊作为一种信号:警示与唤醒 当我们感到无聊时,这并非全然是坏事。在很多情况下,无聊是一种身体或心灵发出的“信号”,它在提醒我们:当前的状态可能并非最佳,内心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出现了停滞。它像一个内心的警报器,提示我们去审视:我是否正在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我所追求的是否真正有价值? 这种信号的出现,往往是我们打破现状、寻求改变的起点。例如,一个长期感到工作无聊的人,可能是在提醒他需要寻找更具挑战性或更有意义的职业;一个总是沉迷于社交媒体,却感到内心空虚的人,可能是在提示他需要建立更真实、更深入的人际关系。无聊,就是对“现状”的一种潜在的不满足,而这种不满足,正是个体成长的驱动力之一。 3.2 无聊作为一种空间:沉思与创造的温床 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被“忙碌”所绑架,认为只有不断地行动、不断地获取信息,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恰恰是在那些“无事可做”的时刻,我们的大脑才得以“漫游”,进入一种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的激活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大脑能够连接那些看似无关的想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回忆和想象。 “发呆”时刻,恰恰是许多创新与灵感的温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在他们的“无聊”时刻,获得了重要的突破。比如,艾萨克·牛顿据说是在午后花园里“无所事事”地看着苹果落下时,引发了万有引力的思考。爱因斯坦也曾提到,他最深刻的思考,常常发生在那些“无所事事”的时刻。当大脑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才能跳出框框,产生新的联结,发现事物的本质。这种“无聊”,是一种主动放弃外部刺激,转而向内探索的空间,它为创造力的萌芽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3.3 无聊作为一种挑战:自我探索与意义建构 当外界的喧嚣暂时退去,当习惯性的活动暂时中断,无聊便迫使我们直面内心的空虚与静默。这对于习惯了被信息和娱乐填满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然而,正是这种挑战,为我们提供了深入自我探索的绝佳机会。 在“无聊”的状态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认识到自己真实的欲望、恐惧和价值观。我们可以摆脱社会赋予的标签和期望,重新定义“充实”与“有意义”的含义。从“无聊”到“有聊”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找到“事情去做”,而是主动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体系。这是一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是实现个体价值的重要途径。 --- 第四章:穿越无聊的迷宫——策略与智慧 认识到无聊的复杂性及其潜在价值,并不是说我们要欣然拥抱无聊,而是要学会与其共处,并从中汲取力量。穿越无聊的迷宫,需要一套内在的策略与智慧,它并非是要填满所有的空隙,而是要让生活在“充实”与“宁静”之间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 4.1 培养内在的丰富性:精神世界的建设 最根本的应对无聊的方式,是建立一个丰富而稳固的内在世界。这需要持续的自我投资和精神世界的建设: 阅读: 它是通往广阔世界的最便捷的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体验不同的人生,拓宽视野,丰富思想。一本好书,足以将一段“无聊”的时光,变成一次深刻的精神之旅。 学习: 保持持续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习一项新技能,了解一个新领域,即使它在当下看起来“无用”,也能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认知和内涵。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无聊的有力武器,它能不断地为我们注入新的活力与兴趣。 反思: 每天留出一些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回顾一天的经历,思考自己的行为与感受,从中提炼经验,修正不足。反思是一种将“经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它能让我们从重复的日常中发现意义,避免陷入机械的循环。 冥想与正念: 训练专注与平静的力量。通过冥想,我们可以学会控制注意力,减少思绪的杂乱,更好地觉察当下的感受。正念练习则能帮助我们在日常活动中保持觉知,即使是简单的刷牙、走路,也能从中体验到细微的乐趣,减少对外部刺激的过度依赖。 4.2 拥抱“有意义的”行动:让生活充满价值 无聊的出现,也提醒我们审视生活的意义。拥抱那些真正“有意义的”行动,是让生活充满价值的关键: 设定目标: 设定一些有挑战性但可实现的目标,无论是长期的职业规划,还是短期的个人成长计划。有目标的生活,即便是在劳碌中,也因为有了方向而不会感到迷失。 投入热爱: 找到并投入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中去。热爱能够带来巨大的能量和持久的动力,它能让付出变得甘之如饴,让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并且产生深刻的满足感。 奉献与连接: 参与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或者积极地与家人、朋友建立更深的连接。在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中,我们能够体验到归属感与价值感,这比任何肤浅的娱乐更能驱散内心的空虚。 微小的成就感: 关注并庆祝那些微小的成就。完成一项任务,学会一个新单词,做出一顿美味的餐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能积累起积极的体验,提升自信心,对抗无聊带来的沮丧感。 4.3 调整与接纳:与“无聊”的和解 无聊并非全然是敌人,学会与它和解,也至关重要: 认识到“不忙碌”并非“无价值”: 现代社会过度推崇“忙碌”,但事实上,留白、放空,甚至短暂的“无所事事”,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心灵休憩、恢复能量、酝酿灵感的必要条件。 适度的“留白”: 有意识地为生活留出一些“空白时间”,不必被所有的缝隙都填满。这些空白,恰恰是想象力飞驰、情感舒展的空间。 区分“结构性”无聊与“机会性”无聊: 结构性无聊是指因工作、生活模式等长期原因造成的单调与乏味,需要积极改变;机会性无聊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短暂无聊,可以看作是休息或思考的机会。 利用碎片时间: 并非要用碎片时间去“填满”无聊,而是可以将这些时间用于那些能够带来长期价值的事情,比如听一段播客,读几页书,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放松练习。 4.4 拒绝“填充式”解决方案:警惕虚假的充实 在对抗无聊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警惕那些看似能“填满”时间,实则加速空虚的“填充式”解决方案: 识别过度娱乐与信息洪流的陷阱: 手机上的短视频、无休止的社交媒体更新、快餐式的资讯,它们提供短暂的刺激,却消耗我们的精力和注意力,让我们在信息疲劳后更加空虚。 主动选择高质量的体验: 并非所有的“有事可做”都等同于“有意义”。要主动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深度体验、知识增长或情感连接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平台推荐的、浅层刺激性的内容。 理解“慢”的力量: 深度体验优于浅层刺激。无论是品尝一道美食,欣赏一幅画作,还是与人交谈,放慢节奏,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而不是匆匆掠过,一无所获。 --- 第五章:无聊的未来——重塑我们与时间的关系 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浪潮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形态下,我们与“无聊”的关系也在不断地被重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理解并积极应对,将有助于我们重新找回对时间的主导权,并从中发掘更深刻的生命意义。 5.1 数字时代下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数字技术,尤其是算法推荐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对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算法推荐与“上瘾式”体验: 平台设计者们善于利用人性中的好奇心与寻求新奇的欲望,通过精心设计的算法,不断推送内容,让我们陷入“刷刷停停”的循环。这种“上瘾式”体验,表面上似乎永远有新的东西可以看,但它极大地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削弱了我们独立思考和深度体验的能力,从而可能加剧内在的空虚感。 虚拟世界的“填充”与真实世界的“空洞”: 虚拟游戏、社交网络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满足即时需求的“容器”。然而,过度沉溺于虚拟世界,可能会让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人际互动、情感体验感到陌生和无力,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空洞感”更加强烈。 利用技术反哺: 尽管存在挑战,但技术本身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例如,我们可以在数字工具的帮助下,更有效地管理时间,学习新知识,或者找到志同道合的社群。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能够服务于我们长期目标的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奴役。 5.2 个体与社会层面的反思 应对无聊的挑战,不仅是个人行为,更需要社会层面的反思与变革: 教育体系中的“效率”与“创造力”的平衡: 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过分强调标准化测试和知识记忆,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智能相对忽视。我们需要反思,如何构建一个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掘兴趣、并允许犯错与尝试的教育模式。 工作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996”工作模式,以牺牲个人时间和健康为代价追求低效率的“忙碌”。未来,我们需要探索更灵活、更人性化的工作模式,鼓励“有意义的工作”,让劳动者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而非仅仅是消耗时间。 城市规划与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的设计,不应仅仅追求功能性和效率,更应考虑为居民提供更多能够促进深度交流、独处思考和艺术体验的空间。一个充满活力且兼顾宁静的城市环境,能够更好地滋养个体的精神世界。 重拾工艺与技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重拾那些需要耐心、专注和亲手实践的工艺与技艺,如陶艺、木工、烹饪、园艺等,能够让我们在创造与实践中获得一种深刻的掌控感和满足感,对抗数字时代的虚浮。 5.3 终极的恩惠: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最终,理解无聊的危险与恩惠,将帮助我们塑造一种更加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理解时间流逝的必然: 接受时间流逝的本质,而非徒劳地恐惧或抵抗。拥抱时间的不可逆性,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并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命的起伏。 在“无聊”与“充实”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这并非是要将生活割裂为“无聊”和“充实”的两极,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流动的平衡。这意味着,我们既能享受深度投入带来的满足感,也能在适度的“留白”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创造的火花。 以一颗开放、好奇的心去体验每一个当下: 无论是在沉思的静默中,还是在忙碌的奔波里,都保持一份开放与好奇。去观察,去感受,去学习,去连接。这样的态度,能够让任何时刻都充满意义,即使是最初看似“无聊”的片刻,也可能孕育出不期而遇的惊喜。 --- 结语:在静默处,遇见更广阔的自己 无聊,并非只是时间的黑洞,也不是精神的敌人。它是隐藏在生活喧嚣下的低语,是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它可能是通往停滞的陷阱,也可能是通往更深邃的海洋的入口。 当我们不再视无聊为洪水猛兽,而是以一种审视的眼光去探究它,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它,我们便有可能在那些看似空乏的时刻,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寂静的独处中,我们得以与真实的自我对话;在暂停的间隙里,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生命的航向。 《无聊: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这本书,试图为我们提供一把钥匙,去解锁这个被误解的情绪。它鼓励我们,在匆忙的世界里,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充实,并非来自于填满所有的缝隙,而是来自于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与体验。 或许,最伟大的创造,最深刻的领悟,都诞生于那些不为人注意的静默之处。愿我们都能在与“无聊”的相遇中,开启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遇见那个更丰富、更宁静、也更广阔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流畅,完全没有预想中探讨“无聊”这种抽象概念时可能出现的晦涩和沉闷感。我原本担心它会变成一篇冗长的学术论文,充斥着晦涩的心理学名词或者僵硬的哲学论断,但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令人着迷的音乐性。他似乎总能在恰到好处的地方,插入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或是一个令人会心一笑的轶事。比如,他描述中世纪修道士在漫长祷告中如何与心魔对抗,那种对内部世界的审视,和我们今天刷着短视频试图逃避现实的浅层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将“无聊”从一个负面情绪,提升到了一个文化现象的高度去解剖。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感受到的“无聊”,其实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意义感的系统性反思。这不再是个人的心理问题,而是一种集体性的精神危机。

评分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重新审视了创造力的来源。我们总说灵感需要等待,但等待本身不就是一种“无聊”的状态吗?作者似乎证明了,伟大的艺术、科学的突破,往往就诞生于那些“无所事事”的缝隙之中。我喜欢他引用的那些艺术家的案例,他们似乎都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耐心,能够容忍、甚至主动拥抱那种思维的停滞期。这种“拥抱无聊”的能力,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简直成了一种稀缺的超能力。现在,获取任何信息都只需要轻点一下,我们的注意力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根本没有时间让大脑进入那种缓慢、深度连接的状态。这本书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者,告诉我,如果你想产生真正的洞察力,你就得学会忍受那种“无聊的阵痛”,让思绪像深海潜水员一样,沉下去,去接触那些水面之下的真实结构。

评分

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可能完全被主流叙事给框死了。这本书没有给我那些老生常谈的“如何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新技能”的鸡汤,它更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处理这种“停滞感”的。我记得其中关于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描述,似乎“无聊”曾是上流社会用来彰显其身份的一种奢侈品,只有那些不需要为生计奔波的人才有资格体验并谈论它。这种反差太有趣了,放在今天这个“996”泛滥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忙碌”究竟是迫不得已的生存状态,还是我们主动选择戴上的枷锁?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急于下判断,而是将历史的碎片和个人的体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质疑自己对“效率”和“价值”的定义。我特别欣赏那种不带说教意味的探讨方式,它让你自己去感受,去分辨,那种被时间“放空”的瞬间,究竟是浪费,还是一种必要的精神休整。

评分

这个书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无聊”这两个字,就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好像有点过度推崇“忙碌”了,仿佛停下来喘口气就是一种罪过。这本书能把“无聊”这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有些贬义的情绪摆到台面上来探讨,并且冠以“危险与恩惠”这样的双重标签,这本身就足够引人深思了。我猜想,作者一定是花了大量的心思去挖掘这种看似空洞的情绪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是像我们平时认为的那样,是效率低下的元凶,是拖延症的温床?还是说,在那种不得不面对空虚的片刻,我们才能真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激发那些跳脱出日常框架的奇思妙想?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视角,是像一个哲学家那样深入剖析存在的虚无感,还是像一个社会观察家那样,去描绘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千方百计地填满时间,却反而失去了真正的生活质感。光是想象那种阅读体验,就让人觉得,也许这本“无聊”的书,能帮我抵抗住生活中那些更深层次的、无声的“无聊”。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它引导着读者进行一场缓慢而深入的内省之旅。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你马上就能在生活中做出具体改变的书,而更像是一剂长效的思维调味剂。它没有给我“如何更有效率地打发无聊”的答案,反而让我开始享受那种无目的的游荡感。我发现,自从读完它,我对公共交通上的发呆时间、排队等待的瞬间,不再那么焦虑和不耐烦了。我开始把它视为一种“被赠予”的自由时间,一个可以不带任何附加值的、纯粹存在的时刻。这本书成功地为“慢”和“空”正名了。它教会我,有时候,最深刻的发现不是在高速公路上迎面撞上的,而是在你决定把车停在路边,静静看着云朵飘过的那个瞬间,不期而遇的。这种对内在世界的重新校准,价值千金。

评分

书不错,挺好的书不错,挺好的书不错,挺好的书不错,挺好的书不错,挺好的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真够便宜的,定价就抵,好书

评分

棒!!!!!!!!!!!

评分

极少见、难得的好书!

评分

嗯,很好,很赞

评分

书不错,挺好的书不错,挺好的书不错,挺好的书不错,挺好的书不错,挺好的

评分

极少见、难得的好书!

评分

还没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