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主編國學經典名著:思想哲學篇3 精裝(套裝共5冊)

李敖主編國學經典名著:思想哲學篇3 精裝(套裝共5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國學
  • 經典
  • 思想
  • 哲學
  • 李敖
  • 套裝
  • 精裝
  • 文化
  • 曆史
  • 名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1213426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4266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5
字數:2154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思想哲學三”收錄瞭《戴震集》《雕菰集》《嚴復集》《萬木草堂叢書》《譚嗣同全集》《王安石集》《明夷待訪錄》《信及錄》《龔自珍全集》《盛世危言》等著作。《戴震集》不僅錶達瞭戴震的哲學思想,對訓詁、音韻、地理、天文、算學等也多所論證。《嚴復集》中包含瞭嚴復的《原強》《闢韓》《譯天演論自序》《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等文章,為西化與維新,打下瞭理論基礎。康有為是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傢、思想傢、教育傢,資産階級改良主義的代錶人物,在《萬木草堂叢書》中,他大膽懷疑古籍,在思想上打破泥古守舊,在學術上推翻古文經學“述而不作”舊說,在政治上反對“恪守相訓”的封建頑固派,為維新變法製造輿論,在當時影響頗大。《譚嗣同全集》中收集瞭譚嗣同的主要著作《仁學》以及詩詞、書信等,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譚嗣同。《王安石集》收錄瞭北宋政治傢、文學傢王安石的全部著作。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嚴厲抨擊君主專政,說“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信及錄》主要匯集瞭林則徐主持銷煙前後的各類文件,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龔自珍全集》是一本文學類書籍,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龔自珍是清代思想傢、文學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瞭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盛世危言》全書貫穿著“富強救國”的主題,對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諸方麵的改革提齣瞭切實可行的方案,在當時是給甲午戰敗以後沮喪、迷茫的晚清末世開齣瞭一帖拯危於安的良藥。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戴震集

導讀 / 002

上編

文集捲一 / 003

河間獻王傳經考 / 003

周易補注目錄後語 / 005

尚書今文古文考 / 006

書顧命後 / 008

書鄭風後 / 009

書小雅十月之交篇後 / 010

書小雅後 / 011

詩摽有梅解 / 012

詩生民解 / 014

周禮太史正歲年解一 / 016

周禮太史正歲年解二 / 017

大戴禮記目錄後語一 / 018

大戴禮記目錄後語二 / 019

春鞦改元即位考上 / 020

春鞦改元即位考中 / 021

春鞦改元即位考下 / 023

周之先世不窋以上闕代係考 / 024

文集捲二 / 026

明堂考 / 026

三朝三門考 / 027

匠人溝洫之法考 / 029

樂器考 / 029

記冕服 / 031

記皮弁服 / 033

記爵弁服 / 034

記朝服 / 034

記玄端 / 035

記深衣 / 036

記中衣裼衣襦褶之屬 / 036

記冕弁冠 / 037

記冠衰 / 039

記括發免髽 / 041

記絰帶 / 042

記繅藉 / 043

記捍決極 / 044

文集捲三 / 045

爾雅文字考序 / 045

爾雅注疏箋補序 / 046

與王內翰鳳喈書 / 047

論韻書中字義答秦尚書惠田 / 049

辨詩禮注軓軌軹四字 / 051

辨尚書考工記鍰鋝二字 / 052

與盧侍講召弓書 / 053

再與盧侍講書 / 055

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 / 063

書小爾雅後 / 067

六書論序 / 068

文集捲四 / 069

答段若膺論韻 / 069

書廣韻目錄後一 / 082

書廣韻目錄後二 / 084

書廣韻四江後 / 086

書盧侍講所藏宋本廣韻後 / 088

顧氏音論跋 / 089

書玉篇捲末聲論反紐圖後 / 091

書劉鑒切韻指南後 / 092

轉語二十章序 / 093

文集捲五 / 095

原象 / 095

迎日推策記 / 100

九道八行說 / 104

周髀北極璿機四遊解一 / 105

周髀北極璿機四遊解二 / 106

記夏小正星象 / 107

與丁升衢書 / 108

再與丁升衢書 / 109

續天文略序 / 110

文集捲六 / 112

水經酈道元注序 / 112

書水經注後 / 114

答曹給事書 / 115

應州續誌序 / 120

記洞過水 / 121

文集捲七 / 123

勾股割圓記上 / 123

勾股割圓記中 / 124

勾股割圓記下 / 126

策算序 / 127

刊九章算術序 / 128

夏侯陽算經跋 / 128

釋車 / 129

蠃鏇車記 / 130

自轉車記 / 131

文集捲八 / 133

法象論 / 133

原善上 / 135

原善中 / 136

原善下 / 138

原善序 / 139

讀易係辭論性 / 139

讀孟子論性 / 140

答彭進士允初書 / 142

孟子字義疏證序 / 151

文集捲九 / 152

與任孝廉幼植書 / 152

答硃方伯書 / 156

與是仲明論學書 / 157

與姚孝廉姬傳書 / 158

答鄭丈用牧書 / 159

與某書 / 160

與方希原書 / 162

文集捲十 / 164

古經解鈎沉序 / 164

毛詩補傳序 / 165

詩比義述序 / 166

春鞦究遺序 / 168

考工記圖序 / 169

考工記圖後序 / 170

六書音均錶序 / 170

方言疏證序 / 172

屈原賦目錄序 / 174

屈原賦九歌序 / 174

重刊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序 / 175

孟子趙注跋 / 176

文集捲十一 / 177

序劍 / 177

送右庶子畢君赴鞏秦階道序 / 178

送巡撫畢公歸西安序 / 179

瀋學子文集序 / 180

董愚亭詩序 / 181

瀋處士戴笠圖題詠序 / 182

題惠定宇先生授經圖 / 183

族支譜序 / 184

山陰義莊序 / 185

代程虹宇為程氏祀議 / 187

汪氏捐立學田碑 / 188

鳳儀書院碑 / 189

沂川王君祠碑 / 190

寜鄉縣修城颱樓堞記 / 191

鄭學齋記 / 192

下編

孟子字義疏證 / 194

序 / 194

捲上 / 195

捲中 / 213

捲下 / 228

原善 / 248

捲上 / 248

捲中 / 253

捲下 / 258

緒言 / 265

捲上 / 265

捲中 / 284

捲下 / 295

孟子私淑錄 / 311

捲上 / 311

捲中 / 319

捲下 / 329

雕菰集

導讀 / 340

辨學 / 341

性善解一 / 344

性善解二 / 346

性善解三 / 347

性善解四 / 349

性善解五 / 350

格物解一 / 352

格物解二 / 354

格物解三 / 356

一以貫之解 / 358

攻乎異端解上 / 362

攻乎異端解下 / 366

嚴復集

導讀 / 370

原強 / 371

闢韓 / 401

譯天演論自序 / 407

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 / 411

萬木草堂叢書

導讀?/?002

禮運注?/?003

敘?/?003

節錄《禮運注》一則?/?005

孔子改製考敘?/?012

孟子微?/?021

仁政第九?/?021

大同書

序?/?028

甲部?入世界觀眾苦

緒言?人有不忍之心?/?032

第一章?人生之苦?/?042

投胎之苦?/?042

夭摺之苦?/?044

廢疾之苦?/?046

蠻野之苦?/?047

邊地之苦?/?048

奴婢之苦?/?049

第二章?天災之苦?/?051

水旱飢荒之苦?/?051

蝗蟲之苦?/?052

火焚之苦?/?053

水災之苦?/?054

火山之苦?/?055

地震山崩之苦?/?056

宮室傾壞之苦?/?058

舟船覆沉之若?/?059

汽車碰撞之苦?/?059

疫癘之苦?/?060

第三章?人道之苦?/?062

鰥寡之苦?/?062

孤獨之苦?/?063

疾病無醫之苦?/?065

貧窮之苦?/?066

賤者之苦?/?068

第四章?人治之苦?/?070

刑獄之苦?/?070

苛稅之苦?/?071

兵役之苦?/?072

第五章?人情之苦?/?074

愚蠢之苦?/?074

仇怨之苦?/?075

愛戀之苦?/?076

牽纍之苦?/?078

勞苦之苦?/?079

願欲之苦?/?080

壓製之苦?/?082

階級之苦?/?083

第六章?人所尊尚之苦?/?086

富人之苦?/?086

貴者之苦?/?087

老壽之苦?/?088

帝王之苦?/?090

神聖仙佛之苦?/?091

乙部?去國界閤大地

第一章?有國之害?/?094

第二章?欲去國害必自弭兵破國界始?/?108

國界自分而閤乃大同之先驅?/?109

民權自下而上為大同之先驅?/?110

閤國有三體?/?110

各國平等聯盟之體?/?111

聯邦受統治於公政府之體?/?111

去國而世界閤一之體?/?112

聯邦閤一有六難?/?112

聯邦自小聯閤始小吞滅始?/?114

俄弭兵會即開大同之基?/?115

第三章?初設公議政府為大同之始 ?/?117

公議政府專議萬國交通之大同?/?118

第四章?立公政府以統各國為大同之中?/?121

公政府大綱?/?121

丙部?去級界平民族

丁部?去種界同人類

遷地之法?/?154

雜婚之法?/?154

改食之法?/?155

改良人種說?/?155

戊部?去形界保獨立

婦女?/?159

不得婚姻自由?/?168

何曰為囚?/?170

何謂為刑?/?172

何謂為奴?/?173

何謂為私?/?176

何謂為玩具?/?177

不得為學者?/?178

己部?去傢界為天民

原父母與子之愛理?/?199

原父子所以立?/?200

太古初民有母無父?/?201

定夫婦而後傢製族製生?/?201

論人禽愛力之彆即強弱之彆?/?202

論萬國有人倫而族製莫如中國之盛,故人類最繁?/?202

論因族製而生分疏之害?/?203

論中西有無族製之得失?/?204

論傢為人類相保之良法?/?205

論無父母之苦?/?205

論父母育子之劬勞?/?206

論有父子之道人類乃強盛?/?206

論孝為報德宜重?/?207

論歐美人子之薄報?/?207

論歐美薄父母由於重夫婦?/?210

論孝報歐美不如中國,耶教不如孔教?/?210

論中國人孝為空義,罕有力行者?/?211

論慈孝之難易由於意見?/?213

論傢人強閤之苦?/?215

論立傢之益即因立傢而有害?/?217

論有傢則有私以害性害種?/?219

論有傢之害大礙於太平?/?222

第一章?總論?/?224

論欲至太平大同必在去傢?/?224

論齣傢為背恩滅類不可?/?224

論去傢有天下為公之良法?/?225

公養之為何?/?226

公教之如何?/?226

公恤之如何?/?226

第二章?人本院?/?228

第三章?

育嬰院?/?244

第四章?小學院?/?247

第五章?中學院?/?250

第六章?大學院?/?253

第七章?恤貧院?/?257

第八章?醫疾院?/?259

第九章?養老院?/?263

第十章?考終院?/?267

庚部?去産界公生業

第一章?農不行大同則不能均産而有飢民?/?273

第二章?工不行大同則工黨業主爭,將彆成國亂?/?275

第三章?商不行大同則人種生詐性而多餘貨以殄物?/?277

第四章 獨農與公農之比?/?279

第五章?獨商與公商之比?/?280

第六章?獨工與公工之比?/?282

第七章?公農?/?284

第八章?公工?/?290

第九章?公商?/?294

第十章?總論欲行農工商之大同則在明男女人權始?/?297

辛部?去亂界治太平

第一章?分地為百度?/?300

第二章?全地通同?/?302

第三章?地方分治以度為界?/?303

第四章?全地大同公政府政體?/?306

第五章?各度政府政體?/?310

第六章?公通?/?313

第七章?公闢?/?314

第八章?地方自治?/?317

第九章?公金行?/?320

第十章?競美?/?322

第十一章?奬智?/?324

第十二章?奬仁?/?328

第十三章?學校?/?331

第十四章?刑措?/?333

第十五章 四禁?/?338

壬部?去類界愛眾生

癸部?去苦界至極樂

譚嗣同全集

導讀?/?002

捲一

仁學?/?003

自敘?/?003

捲上?/?005

捲下?/?048

壯飛樓治事十篇?/?079

釋名?/?079

辨實?/?080

學會?/?081

通情?/?081

平權?/?082

仕學?/?083

法律?/?084

財用?/?086

群學?/?087

湘粵?/?088

治言?/?090

論電燈之益?/?096

論湘粵鐵路之益?/?098

報章文體說?/?103

以太說?/?106

試行印花稅條說?/?108

論中國情形危急?/?113

論今日西學與中國古學?/?115

論學者不當驕人?/?118

論全體學?/?121

《湘報》後敘上?/?124

《湘報》後敘下?/?126

延年會敘?/?128

群萌學會敘?/?133

捲二

《遠遺堂集外文初編》自敘?/?137

《遠遺堂集外文續編》自敘?/?139

《思緯颱短書》敘?/?141

《鞦雨年華之館叢脞書》敘?/?143

《莽蒼蒼齋詩》自敘?/?144

《史例》自敘?/?145

《仲叔四書義》自敘?/?147

《瀏陽譚氏譜》敘例?/?149

記官紳集議保衛局事?/?158

記洪山形勢?/?160

劉雲田傳?/?162

啓寰府君傢傳?/?164

崇安侯壯節公傢傳?/?166

新寜伯盡臣公傢傳?/?169

太傅新寜伯莊僖公傢傳?/?173

新寜伯平蠻公傢傳?/?175

逸纔府君傢傳?/?177

浚軒府君傢傳?/?179

熙亭府君傢傳?/?183

步襄府君傢傳?/?185

紹泗府君傢傳?/?188

海嶠府君傢傳?/?190

忠義傢傳?/?192

節孝傢傳?/?195

先妣徐夫人逸事狀?/?197

先仲兄行述?/?200

三十自紀?/?204

吳鐵樵傳?/?208

改並瀏陽城鄉各書院為緻用學堂公啓?/?210

湖南不纏足會嫁娶章程?/?213

石菊影廬筆識?/?215

學篇?/?215

思篇?/?238

遺墨三篇?/?270

捲三

上歐陽瓣蔃師書?/?272

緻汪康年書?/?335

緻汪康年、梁啓超書?/?360

緻梁啓超書?/?364

緻汪頌榖書?/?365

緻劉淞芙書?/?367

報貝元徵書?/?377

思緯颱短書——報貝元徵?/?380

與瀋小沂書?/?416

緻龍萸溪書?/?421

上張孝達督部箋?/?425

報鄒嶽生書?/?426

報唐佛塵書?/?428

緻徐積餘書?/?432

獄中遺劄?/?433

捲四

五古?/?435

述懷?/?435

宿田傢?/?435

河梁吟 ?/?436

彆意?/?436

湘痕詞八篇並敘?/?436

詠史七篇?/?438

公?/?439

極蠹歌並敘?/?440

湖北巡撫署六虛亭晚眺同饒仙槎作?/?441

碧天洞?/?441

七古?/?442

蛻園?/?442

西域引?/?442

秦嶺?/?443

殘魂麯?/?443

登洪山寶通寺塔?/?444

桃花夫人廟神弦麯三篇?/?444

鄧貞女詩並狀?/?445

怪石歌?/?445

兒纜船並敘?/?446

三鴛鴦篇?/?447

罌粟米囊謠?/?447

隴山?/?447

六盤山轉餉謠?/?448

鸚鵡洲吊禰正平?/?448

古彆離?/?449

文信國日月星辰硯歌並敘?/?449

五律?/?451

江上聞笛詩奉懷陳義寜公連辱見招竟不自拔?/?451

雪夜?/?451

蘭州莊嚴寺?/?452

病起?/?452

鞦日郊外?/?452

鼕夜?/?452

道吾山?/?453

江行?/?453

角聲?/?453

夜泊?/?453

彆蘭州?/?454

馬上作?/?454

鞦夜?/?454

老馬?/?454

洞庭夜泊?/?455

隨意?/?455

溯漢?/?455

寄仲兄颱灣?/?455

齣潼關渡河?/?456

盧溝橋?/?456

漢上紀事四篇?/?456

武昌夜泊二篇?/?457

晨登衡嶽祝融峰二篇?/?457

蘭州王氏園林?/?457

白草原?/?458

隴山道中?/?458

山居?/?458

楓槳橋曉發?/?458

鞦熱?/?459

桂花?/?459

得仲兄颱灣書感賦二篇?/?459

憩園雨三篇?/?460

泰嶺韓文公祠?/?460

湘水?/?460

嶽陽樓?/?461

七律?/?462

述懷?/?462

贈邱文階?/?462

由武昌而建業?/?463

贈舞人詩?/?463

和友人?/?464

贈梁卓如四首?/?464

酬宋燕生見贈?/?465

阻風洞庭湖贈李君時敏?/?465

吏隱詩?/?466

贈吳雁舟?/?467

登山觀雨?/?467

夜成?/?467

贈入塞人?/?468

和景鞦坪侍郎甘肅總督署拂雲樓詩二篇?/?468

崆峒?/?468

自平涼柳湖至涇州道中?/?469

安慶大觀亭?/?469

殘蟹?/?469

覽武漢形勢?/?469

武昌踏青詞?/?470

和仙槎除夕感懷四篇並敘?/?470

留彆湘中同誌八篇?/?471

感懷四篇?/?473

金陵聽說法三首?/?474

送吳季清德瀟之官山陰?/?475

五絕?/?476

丁酉金陵詩?/?476

自題山水畫扇?/?476

淮陰侯墓?/?477

寄人?/?477

七絕?/?478

送彆仲兄泗生赴秦隴省父(時年十有五)?/?478

鞦海棠?/?479

官江蘇?/?479

秦淮河?/?479

有感一章?/?480

自題山水畫扇?/?480

題江標(建霞)修書圖?/?480

潼關?/?481

瀟湘晚景圖二篇?/?481

畫蘭?/?481

陝西道中二篇?/?482

宋徽宗畫鷹二篇?/?482

井陘關?/?482

驪山溫泉?/?483

秦嶺韓文公祠?/?483

論藝絕句六篇?/?483

洞庭阻風?/?485

道旁柳?/?485

古意二篇?/?485

邠州?/?486

到傢二篇?/?486

馬鳴?/?486

武關?/?487

藍橋?/?487

牡丹佛手畫障?/?487

由秦隴赴甘蘭道中即事?/?487

... ...

精彩書摘

勾股割圓記上

割圓之法,中其圓而觚分之,截圓周為弧背,弧背之兩端曰弦,值弧與弦之半曰矢。弧矢之內成相等之勾股二,半弧弦為勾,減矢於圓半徑,餘為股。勾股之兩端曰徑隅,亦謂之弦,勾股之弦得圓半徑也。勾股弦三矩方之,閤勾與股二方適如弦之大方。減矢於圓徑,餘為股弦並,矢恒為股弦差。差、並相乘為勾之方。減勾於圓半徑,餘為次弧背之矢。倍股為次弧弦。減次弧背之矢於圓徑,餘為勾弦並,其矢為勾弦差。差、並相乘為股之方。引圓徑於弧背外,成勾股弦。弧背外之勾謂之矩分,弦謂之徑引數,股得圓半徑也。次弧背外之股謂之次矩分,弦謂之次引數,勾得圓半徑也。半弧弦謂之內矩分。次弧弦之半以為股,謂之次內矩分。

方圓相函之體,用截圓之周徑而函勾股差、並之率。四分圓周之一如之。規方之四隅而函圓之周,凡四觚如之。因方以為勾股,函圓之半周,凡三觚如之。圓周之外內所成勾股弦,皆方數也。隨徑隅所指,割圓周成弧背,皆規限也。限同則外內相應,勾股弦三矩通一為率。外內相應,勾股弦三矩通一為率,斯可以小大互權矣。圓之半容勾股,則圓徑為勾股之弦,勾與股復為弦,而析之成同限之勾股三。四分圓周之一,隨徑隅所指,成同限之勾股三。凡同限互權之率,勾股之大恒也。

勾股應矩之方變而三觚不應,矩之方以勾股禦之,截為勾股六,而同限者各二,三三交錯,是以輾轉互權。半弧背過四分圓周之一,以減圓半周而得外弧。三觚勾於勾股,截其內三觚,一倨於勾股,引而截其外所知之矩為弦。其對觚之規限內矩分為之股,所測之距為弦,測知之規限內矩分為之股,或測知兩距一觚,所知之觚、所知之兩距旁之,則於圓半周減一觚規限,餘為兩觚規限之並。半之為半並弧。兩距之差並與半差弧、半並弧之矩分相應。凡三弧之截為勾股,兩弦之差、並所為方,及兩勾之差、並所為方,其冪等也。凡同限之勾股弦、小大差並互為方,其冪等也。

勾股割圓記中

渾圓,中其圓而規之,二規之交循圓半周而得再交,距交四分圓周之一規之,翕闢之節也。緣是以為經,謂之經度。橫截經度之外謂之緯度。經之內規之謂之經弧,緯之內截其規謂之緯弧。經緯之度界其外,經緯之弧截其內,是為半弧背者四。以勾股禦之,半弧背之外內矩分平行相應,得同限之勾股弦各四,古弧矢術之方直儀也。儀不具次矩分之勾股弦麵各一,加一於四而五,是故參其體、兩其用。用也者,旁行而觀之也。旁行以用於經度,則經弧矩分為勾,緯度次內矩分為之股,經弧內矩分為勾,緯弧次內矩分為之弦。旁行用於緯度,則緯弧矩分為勾,經度次內矩分為之股,緯弧內矩分為勾,經弧次內矩分為之弦。旁行用於經弧,則經度矩分為勾,緯度徑引數為之股,經度內矩分為勾,緯弧徑引數為之弦。旁行用於緯弧,則緯度矩分為勾,經度徑引數為之股,緯度內矩分為勾,經弧徑引數為之弦。儀之立也,為方四成,旁行而得同限之勾股四。經度矩分為勾,則緯度矩分為之股;經度內矩分為勾,則緯弧矩分為之股;經弧矩分為勾,則緯度內矩分為之股;經弧內矩分為勾,則緯弧內矩分為之股。凡勾股二十有四為互權之率五。遵古已降,推步起日至,斯其本法也。

引而伸之,以經度為節者,其二規皆緯也。自交以至經弧謂之次緯儀。以緯度為節者,其二規皆經也。自交以至緯弧謂之次經儀。儀各為半弧背者三成,圓周勾股弦,於是命半弧背之外內矩分曰方數勾股弦。圓周勾股弦,古弧矢術也,必以方數勾股弦禦之。方數為典,以方齣圓,立術之大恒也。次緯儀經弧為其勾弧,緯度之次半弧背為其股弧,緯弧之次半弧背為其弦弧。弧之外內矩分平行相應,得方數勾股弦各三。儀不具次矩分之勾股弦麵各一,加一於三而四。旁行觀之,股弧徑引數為股,則弦弧徑引數為之弦,以用於勾弧;弦弧次內矩分為股,則勾弧次內矩分為之弦,以用於股弧;股弧次內矩分為股,則勾弧徑引數為之弦,以用於弦弧。儀之立也,旁行而得方數勾股弦三為三成。股弧矩分為股,則弦弧矩分為之弦;勾弧矩分為勾,則股弧內矩分為之股;勾弧內矩分為勾,則弦弧內矩分為之弦。取節於方道儀之經度為其限。凡勾股十有八為互權之率四。次經儀亦如之。次緯儀翕闢之節,經度也,是故有經度互權之率;次經儀翕闢之節,緯度也,有緯度互權之率。距經緯之弧四分圓周之一規之,謂之外規。凡構綴之規法五,皆四分之以為其限而交。加前卻之半弧背四,閤而為儀者五,以方直儀為之通率;半弧背三,閤而為儀者十,以次緯儀為之通率。凡為儀十有五,是謂一終,得方數勾股弦三百,弧矢術之正,整之就敘矣。

勾股割圓記下

三觚非弧矢術之正,以勾股弧矢禦之,渾圓之規限,正視之中繩,側視之隨其高下而羨。惟平視之中規,胥以平寫之。

循規限之端竟半周得圓徑,衡截圓徑齊規限之末抵外周,得規限所為半弧弦。弧與弦易正側之勢以為平,於是命外周之限為其限。凡矢屬於規限之端,弦屬於規限之末,一從一衡相遇也,用矢用半弧弦準是率。率之四分圓周之一,古推步法謂之一象,是為規限之一終。率之變也,減兩距於圓半周,用其餘弧為兩距,減對兩距之觚規限於圓半周,用其外弧為兩觚規限內矩分共用之半弧弦也,餘一距及其對觚共用之觚與距也。若三觚各以為渾圓之一極,距觚四分圓周之一規之,三規之交成三觚三距,則觚同其距之規限。距同其觚之規限,前率大小倨勾之體更也,後率觚與距之體更也。

勾股互權之大恒,觚之規限內矩分各與對距相應;三距為渾圓之規限,則觚之規限內矩分與對矩之內矩分相應。相應而輾轉互權矣。所求非對距、對觚,則截之成圓周勾股弦者二,各視次緯儀之率通之。凡內矩分為半弧弦,其弧背渾圓大規也。半弧弦不滿圓半徑者,以矢為樞,以半弧弦規之,成渾圓之小規。衡截正視、側視之規,側視之規亦截小規,而與中圍之大規相應。截小規之徑為大小矢,則與中圍大規之徑為大小矢相應。三觚之用兩距差並也,所知之觚或所求之觚、所知之兩距旁之。旁於觚之右距,以平寫之為平視之規,則左距為側視之規。截左距之末成小規,而識左距於平兩距差弧、並弧之矢差,半之為矢半差以為勾,小規之半徑為之弦,以差弧與對距之兩矢差為勾。左距側視之規,截小規之徑成大小矢為之弦。如是得同限之勾股二,而勾與弦通一為率。凡觚之規限,中圍大規也,大小規之半徑及其矢並通一為率。若左距適四分圓周之一,則所成之規適為中圍大規。若左右距相等無差弧,則並弧之矢半之為勾,小規之半徑為之弦。對距之矢為勾,小規之大小矢為之弦,以觚求距,求對距之矢也;以距求觚,求觚之規限大小矢也。

策算序

《漢書·律曆誌》:“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枝而成六觚為一握。”古算之大略可考如是。其一枝謂之一算,亦謂之籌。《梅福傳》:“福上書曰:臣聞齊桓之時,有以九九見者。”所謂九九,蓋始一至九,因而九之,終於八十一。《周髀算經》“商高曰:數之法齣於圓方,圓齣於方,方齣於矩,矩齣於九九八十一”是也。以九九書於策,則盡乘除之用,是為策算。策取可書,不曰籌而曰策,以彆於古籌算,不使名稱相亂也。策列九位,位有上下。凡策或木或竹,皆兩麵,一與九、二與八、三與七、四與六共策,五之一麵空之為空策,閤五策而九九備。如是者十,各得十策。彆用策一列,始一至九各自乘,得方冪之數,為開平方策。算法雖多,乘除盡之矣。開方亦除也。平方用廣,立方罕用,故策算專為乘除開平方。舉其例略,取經史中資於算者,次成一捲,俾治《九章算術》者首從事焉。乾隆甲子長至日,東原氏戴震序。

刊九章算術序

古者六藝之教,禮樂殘闕失傳,射禦則絕無師說。書者治經之本,僅僅賴許叔重《說文解字》略見梗概。而所謂九數,即九章,世罕有其書。近時以算名者,如王寅旭、謝野臣、梅定九諸子,鹹未之見。餘訪求二十餘年不可得。擬《永樂大典》或嘗錄入,書在翰林院中。丁亥歲,因吾鄉曹編修往一觀,則離散錯齣,思綴集之,未之能也。齣都後,恒寤寐乎是。及癸巳夏,奉召入京師,與修《四庫全書》,躬逢國傢盛典,乃得盡心纂次,訂其訛舛。審知劉徽所注,舊有圖而今闕者補之。書既進,聖天子命即刊行,又禦製詩篇冠之於首。古書之隱顯,蓋有時焉,誠甚幸也。吾友屈君魯傳亦好是學,願得《九章》刊之,從餘錄一本。今鞦之仲,麯阜孔君體生訪求得算書若乾捲,係毛氏扆影摹宋刻者,扆識其後,有雲:“從太倉王氏得《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四種,從章丘李氏得《周髀》《緝古》二種,後從黃俞邰又得《九章》,皆元豐七年秘書省刊版,每捲有秘書省官銜姓名一幅,又一幅宰輔大臣自司馬相公而下俱列名於後。”餘急假之孔君。獨《九章》捲六已後闕,因更校改數字以寄屈君,而記其得是書之不易如此。休寜戴震。

夏侯陽算經跋

《隋·經籍誌》有《夏侯陽算經》二捲,《舊唐書·經籍誌》有《夏侯陽算經》三捲,甄鸞注。《新唐書·藝文誌》列《夏侯陽算經》一捲,甄鸞注;又韓延《夏侯陽算經》一捲,韓延乃作注者姓名,亦猶《新唐誌》中稱李淳風注甄鸞《孫子》也。而《直齋書錄解題》載元豐京監本雲三捲,無注。蓋甄鸞、韓延兩本易溷淆,乃加姓名以彆之,而傳寫又各有並析,故捲帙互異歟?且《唐誌》載李淳風注明算科十書,獨不及《夏侯陽算經》,蓋李注者甄鸞之本,當宋時已佚歟?然皆不言陽為何代人。序有雲:“《五曹》《孫子》述作滋多,甄鸞、劉徽為之詳釋。”則其人當在甄鸞後。而《宋史·禮誌》載算學祀典有雲:“封魏劉徽淄川男,晉薑岌成紀男,張丘建信成男,夏侯陽平陸男,周甄鸞無極男。”又《張丘建算經序》雲:“夏侯陽之方倉。”則陽為晉人,在甄鸞前明矣。書內又稱宋元嘉二年徐受重鑄銅斛,至梁大同元年甄鸞校之,則係隋初人,去梁稍遠,故目梁時鬥尺為古所用。其辨度量衡雲:“在京諸司及諸州,各給稱尺並五尺度鬥升閤等樣,皆銅為之。倉庫令諸量函,所在官造,大者五斛,中者三斛,小者一斛,以鐵為緣,勘平印書,然後給用。”及課租庸調,章稱賦役令;論步數不等,章稱雜令、田令之屬,皆據隋製言之。則是韓延傳其學而以己說篡入之,序亦當為延所作,故李淳風取甄鸞本而捨是誌,亦以韓延《夏侯陽算經》彆之也,韓延為隋人,蓋無可疑。

其書務切實用,雖九章古法非官曹民事所必需者,亦略而不載,於諸算經中最為簡要。且於古今製度異同,多資考證,尤足寶重雲。今此本即韓延所傳無注本,宋元豐京監所刊者也。昔毛氏斧季得之太倉王氏,餘今假之孔君體生,因題其後。休寜戴震。

釋車

車式,較內謂之輿,其深謂之隧,枕輿下謂之軫,軫謂之收,揜輿旁謂之,式前謂之軓,軓謂之陰,縮上者謂之較,輿前卑於較者謂之式,車闌謂之,內之謂之軹,式下人所對謂之,輪謂之牙,牙謂之輞,輪謂之輻,輻近轂謂之股,近牙謂之骹,輻端之枘建轂中者謂之菑,菑沒鑿謂之弱,建牙中者謂之蚤,以偏枘入牙而齣之謂之綆,轂空壺中所以受軸謂之,謂之藪,以金裏轂中謂之,大謂之賢,轂末小謂之,轂端錔謂之,謂之軑,以革幬轂謂之,軸末謂之,軸當轂間之以金謂之鐧,軸端之鍵以製轂者謂之牽,伏兔謂之,輿下任正者謂之輈,輈齣軓前穹而上謂之鬍,鬍謂之侯,輈端謂之頸,後謂之踵,當兩之間謂之當免,軛謂之衡,衡下烏啄謂之,所以持衡者謂之,車蓋之杠謂之桯,蓋鬥謂之部,其柄謂之達常,隆屈謂之弓,弓近部謂之股,弓末謂之蚤,大車之較謂之牝服,其內謂之箱,所以引車謂之轅,軛謂之鬲,持鬲者謂之,輪謂之渠,有輻謂之輪,無輻謂之輇。

... ...


《思想哲學史概要》 本書旨在為讀者勾勒一部宏大而精微的思想哲學發展脈絡,從古希臘的理性曙光,到現代社會的多元思潮,力求呈現人類智慧在探尋“我是誰”、“為何存在”、“如何生活”等根本問題上的不懈追求與深刻演變。全書共分為五個篇章,結構清晰,邏輯嚴謹,既有對各個時期重要哲學流派及代錶人物的深入剖析,又不乏對其思想核心、理論貢獻及其時代影響的全麵梳理。 第一篇:西方哲學的源頭與奠基 此篇聚焦於西方哲學的早期發展,我們將目光投嚮古希臘,探究那裏孕育齣的智慧火種。從泰勒斯、阿那剋西曼德等早期自然哲學傢對宇宙本源的初步思考,到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數與和諧的神秘崇拜,再到赫拉剋利特“一切皆流”的辯證思想與巴門尼德“存在不變”的理性論證,這些思想傢們以驚人的勇氣和洞察力,開始擺脫神話的束縛,運用理性去解釋世界。 隨後,我們進入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黃金時代。蘇格拉底通過“産婆術”啓發人們認識自我,強調“美德即知識”的倫理觀;柏拉圖在蘇格拉底思想的基礎上,構建瞭宏偉的“理念論”,提齣瞭“理想國”的政治哲學藍圖,並深刻探討瞭靈魂不朽與知識的來源;亞裏士多德作為柏拉圖的學生,則更加注重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與分析,他的邏輯學、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各個領域的係統性研究,為後世哲學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此篇還將簡要迴顧希臘化時期和羅馬時期的哲學發展,如斯多葛學派的理性與節製,伊壁鳩魯學派的快樂主義,以及新柏拉圖主義對精神世界的迴歸,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延續和轉化瞭希臘哲學,並為基督教哲學的發展埋下瞭伏筆。 第二篇:中世紀的神學與理性之辯 本篇將視角轉嚮中世紀,這是一個神學與哲學緊密結閤的時代。我們將探討早期基督教思想傢如何吸收並轉化希臘哲學,例如奧古斯丁融閤柏拉圖主義,提齣瞭“上帝之城”的哲學構想,以及他對原罪、恩典等核心教義的闡釋。 接著,本書將重點介紹伊斯蘭哲學在中世紀的輝煌成就。從伊本·西那(阿維森納)對亞裏士多德哲學的係統闡釋與創新,到伊本·魯什德(阿威羅伊)對“理性與啓示”關係的深刻辯論,他們不僅保存和傳播瞭古希臘的智慧,更在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等領域提齣瞭獨到的見解,對歐洲哲學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中世紀歐洲的經院哲學。托馬斯·阿奎那是這一時期的集大成者,他試圖將亞裏士多德的哲學體係與基督教神學進行完美的統一,形成瞭影響深遠的“托馬斯主義”。本書將詳細解讀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自然法、德性等重要哲學論述,以及經院哲學在邏輯辯論、概念分析方麵的獨特方法。同時,我們也會提及一些反對經院哲學的思潮,如奧卡姆的威廉的唯名論,為後來的哲學變革鋪墊。 第三篇:近代哲學的革命與多元 此篇標誌著西方哲學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將首先迴顧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興起,它重新強調人的價值與尊嚴,為近代哲學擺脫神學束縛奠定瞭思想基礎。 接著,本書將深入探討理性主義的代錶人物,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他以懷疑為起點,構建瞭強調理性作為知識主要來源的哲學體係;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將上帝與自然等同,並以幾何學的方法構建瞭龐大的哲學體係;萊布尼茨的單子論,提齣瞭構成世界的無限基本單位,並探討瞭預定和諧的觀點。 同時,我們也將全麵介紹經驗主義的旗手們。洛剋的《人類理解論》,強調知識來源於感官經驗,並提齣瞭“白闆說”;貝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將唯心主義推嚮極緻;休謨的懷疑主義,對因果關係、自我等概念進行瞭深刻的質疑,並對科學認識的局限性進行瞭探討。 此篇還將引入康德的批判哲學,他試圖調和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對立,提齣瞭“哥白尼革命”,認為認識的主體構建瞭認識的對象。我們將詳細解讀康德關於“物自體”與“現象”、“先驗範疇”等核心概念,以及他對道德律令的闡釋。 第四篇:德國古典哲學與近代社會的挑戰 本篇將聚焦於德國古典哲學這一歐洲哲學史上的巔峰時期。在康德之後,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人繼承並發展瞭他的思想,尤其以黑格爾的辯證法和絕對精神最具影響力。本書將詳細闡述黑格爾的辯證法三段論(正、反、閤),以及他從曆史和精神發展的角度對自由、國傢、藝術、宗教和哲學的闡釋。 隨後,我們將轉嚮對德國古典哲學進行批判性反思的代錶人物。馬剋思以唯物史觀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進行瞭顛覆,提齣瞭科學社會主義,並深刻分析瞭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階級鬥爭。我們將解讀他的《資本論》和《共産黨宣言》中的核心思想。 同時,本書還將介紹尼采的“權力意誌”和“超人”理論,他對傳統道德、基督教以及西方哲學進行瞭徹底的解構,並提齣瞭“重估一切價值”的響亮口號。我們還將觸及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以及他對意誌的深刻洞察。 第五篇:現代哲學的新視野與當代睏境 此篇將帶領讀者進入20世紀至今的哲學圖景。我們將首先介紹現象學,以鬍塞爾為代錶,強調迴歸“事物本身”,通過“懸置”和“意嚮性”等方法來研究意識的結構。 接著,本書將探討存在主義的思潮。從薩特的自由與責任,加繆的荒謬與反抗,到海德格爾對“存在”的追問,存在主義深刻地反映瞭現代人的生存睏境與焦慮。 然後,我們將審視分析哲學在英語世界的影響,以弗雷格、羅素、維特根根斯坦等為代錶,他們強調語言分析和邏輯推理,緻力於清除哲學中的混淆和誤解,並將哲學研究引嚮更清晰、更嚴謹的軌道。 同時,本書還將介紹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思想,如福柯對權力、知識和話語的分析,德裏達的解構主義,以及利奧塔對“元敘事”的批判,這些思潮對傳統哲學範式提齣瞭根本性的挑戰,並引發瞭對真理、實在和主體性的深刻反思。 最後,本書將展望當代哲學可能麵臨的挑戰與發展方嚮,如環境哲學、科技倫理、人工智能哲學、後人類主義等新興領域,以及哲學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中的潛在作用。 《思想哲學史概要》力求以清晰的語言、嚴謹的論證,引導讀者穿越古今,領略人類思想的壯麗圖景,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深刻理念,從而激發讀者對自身、對世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本書適閤所有對人類智慧探索感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對市麵上那些“速成”類的國學讀物一嚮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它們抓住瞭皮毛,卻失瞭神髓。然而,這一套書給我的震撼是多維度的。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批判性繼承”的態度。它不是一味地歌頌古人,而是以現代的學術視野去審視和反思。在探討某些經典命題時,編者毫不避諱地指齣瞭其中可能存在的時代局限性或邏輯漏洞,這種坦誠和審慎的態度,反而更增添瞭其學術的可信度。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的學術研討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書籍的編排上,對關鍵術語的注釋詳盡到近乎苛刻,這對於研究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避免瞭因詞義理解偏差而導緻的謬誤。此外,其中對中國古代知識體係的整體架構梳理,讓人對“學”的整體脈絡有瞭宏觀的把握,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這套書的價值,絕不隻是閱讀一次就能完全消化的,它更像是一套工具書和案頭參考,值得反復翻閱、常讀常新。

評分

這是一套讓我重新認識“經典”二字的著作。我過去總以為,哲學經典就是那些拗口、脫離現實的文字堆砌,但這一套書徹底顛覆瞭我的成見。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古人的智慧與我們當代人生活的睏境。其中對於“個體價值實現”與“集體責任”之間張力的探討,尤其引起瞭我的共鳴。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今天,如何確立安身立命的準則,書中提供的古代視角提供瞭一種紮根於曆史的穩定力量。我注意到,編者在組織材料時,遵循瞭一種非常人性化的閱讀節奏,不會讓讀者感到被知識點壓垮。他們懂得何時應該放緩腳步,何時應該加速推進,這種對閱讀體驗的把控,體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同理心。書籍的排版也極佳,字體大小適中,留白閤理,長時間閱讀也不會造成眼睛疲勞,這對於我這種經常一讀就是幾個小時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細節。總而言之,這是一次高品質的知識投資,收獲遠超預期。

評分

我一直是個對古代智慧充滿好奇心的人,但總覺得很多原著晦澀難懂,晦澀到讓人望而卻步。這套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樣半路齣傢的學習者量身定製的“翻譯官”。它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為瞭追求原汁原味而犧牲瞭現代讀者的理解度,而是在保留瞭原意的基礎上,用極為流暢和現代的語言進行瞭解讀和闡釋。特彆是關於宇宙本源和人類存在的那些宏大敘事,以往讀起來總感覺雲裏霧裏,但這裏的論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仿佛作者就坐在你對麵,耐心為你抽絲剝繭。我最喜歡它引入的那些跨文化比較的視角,雖然主題是本土思想,但它能夠巧妙地將之與西方某些哲學流派進行類比,一下子就打通瞭思維的壁壘,讓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概念立刻鮮活瞭起來。再說裝幀,精裝的書籍,放在書架上自成一景,每一次取閱都像是與一位智者進行一次親密的對話。這種體貼入微的編排,讓原本嚴肅的哲學閱讀體驗變得愉悅且富有啓發性,強烈推薦給所有想入門又怕被勸退的朋友。

評分

我為我的研究生同學推薦瞭這套書,他們反響都非常好,特彆是對於那些需要撰寫研究綜述的同學來說,它簡直就是一座現成的知識寶庫。這本書在挖掘傳統思想的“應用性”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停留在對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思想在治國方略、個人修養以及社會治理中的具體體現和實際效果。比如,某位先哲關於“人際關係”的論述,在這裏被拆解成瞭極具操作性的指導原則,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哲學不隻是書齋裏的空談”的理解。印刷和裝訂的質量自然不用多說,作為一套被長期使用的工具書,堅固耐用是基本要求,而它做到瞭,拿在手上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是對內容價值的一種無聲的肯定。最讓我贊賞的是,它在引文的選擇和編排上,充分體現瞭編者的深厚學養,每一段引文的選取都恰到好處,既是論據,也是一種對原文美感的呈現。閱讀過程非常享受,每次閤上書本,腦海中都會留下一些需要時間去消化的深刻見解。

評分

這套書我最近纔讀完,簡直是思想的饕餮盛宴!我必須得說,那些關於“道”的探討,每一次深入都像是在迷霧中找到瞭一盞指路的明燈。作者對先秦諸子百傢思想的梳理,絕非簡單的羅列,而是帶著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將那些看似散落在曆史塵埃中的哲學碎片,重新精準地拼閤成瞭完整的思想圖景。尤其是在對形而上學和倫理學的比較分析上,那種鞭闢入裏的論述,讓我不禁停下來反復揣摩。舉個例子,關於“德”的闡釋,不再是教科書上那種扁平化的定義,而是結閤瞭當時社會背景,展現瞭其復雜性和演變性,讓人對傳統智慧有瞭全新的敬畏感。裝幀本身也透露著一種莊重感,厚實的紙張和精美的印刷,捧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這對於閱讀這些重量級的經典著作來說,是一種必要的儀式感。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邏輯思辨的強調,即使是數韆年前的論述,其嚴密性也足以讓今天的我們汗顔。這本書不隻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是一位引路人,它引導你學會如何“思考”,而不是僅僅“知道”。讀完後,感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多瞭一層哲學濾鏡,很多日常的睏惑似乎都有瞭更深遠的錨點。

評分

京東買書一如既往的靠譜。速度也很快。

評分

包裝好,精裝,大本的,內容是節選,

評分

書的內容很好,價格便宜。

評分

說21號送到,結果到22號纔到。

評分

李敖大師編的書,不多說瞭,內容豐富,古書要慢慢啃。

評分

到貨很快 趕上活動價格閤適 很方便

評分

李敖先生的逝世,是我們人類的一大損失,最起碼很多人不會挨罵瞭.......

評分

非常感謝李大師為世人貢獻這麼多這麼好的寶貴精神財富!

評分

好厚的書啊 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