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在浮躁而忙碌的生活裏,如何尋找內心的安靜和充實?《禪境叢書》,精選八種明清小品,用清言慧語展現澄明高遠的禪境,教你如何修身養性、自在自得。
內容簡介
《禪境叢書》,精選八種明清小品,用清言慧語,展現澄明高遠的禪境,教你如何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菜根譚》,融閤儒傢的中庸、道傢的無為、釋傢的超脫,營造理想的生活。《娑羅館清言》,禪學珍言,讀之“能使愁人立喜,熱夫就涼,若披惠風,若飲甘露”。《小窗自紀》,情文並茂,雋永精粹。《小窗幽記》,倡導充滿詩情和禪意的生活,摒落浮華,迴歸自然。《幽夢影》,全為作者情趣的流露,喜園林,愛山水,也愛美人。《幽夢續影》,全是高人趣味和雅士情懷。《圍爐夜話》,以儒傢思想來觀照禪學,把佛教修行融入日常。《偶譚》,充溢睿智灑脫的禪學氣息、玲瓏透徹的人生感悟。每條均有正文、今譯和注釋。
作者簡介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明代思想傢、學者,生平不詳。約明神宗萬曆中前後在世。
吳言生,安徽廬江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佛教所所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華商書院等高校和國學機構國學班禪宗智慧課程特聘教授,國際佛教禪修學會執行會長。曾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主講《禪宗哲學象徵》,在中央電視颱“名傢講談”主講《禪宗智慧與現代管理》,在東方衛視主講《禪的智慧》等。著有“禪學三書”(《禪宗思想淵源》《禪宗哲學象徵》《禪宗詩歌境界》,中華書局)等,主編《中國禪學》(中華書局)等。一直緻力於佛禪大智慧的研究、實證和傳播,是中國當代較受歡迎、較有影響的禪學名師之一。
內頁插圖
目錄
菜根譚
娑羅館清言
小窗幽記
小窗自紀
幽夢影 幽夢續影
圍爐夜話 偶譚
前言/序言
清言 慧語 禪境——《禪境叢書》序(節選)
《禪境叢書》選入的八部明清小品,都充滿人生智慧,文質雙美,錶裏澄澈。
形式之美。一是對仗工整。它們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對句(聯語、對語、偶語、韻語),有聯珠貫玉之美。二是短小精粹。作者即興點染,不拘一格,篇幅短小,輕鬆易讀。三是音律諧美。這些清言雋語,字字珠圓,句句玉潤。讀來朗朗上口,諧金石之聲,奪宮商之韻。四是譬喻巧妙。行雲流水,悟透般若智慧;巧譬妙喻,道破塵緣萬象。五是雅俗兼采。在自鑄新詞的同時,還徵引、化用先哲格言、佛禪慧語、古典名句。六是通俗易懂。藉鑒瞭語錄體的創作,讓讀者讀得懂,也想得通。
內容之美。舉凡修身養性、為人處世、日常倫理、齣世入世、高人風緻、隱士情懷、山水品鑒、審美感受等,無不網羅殆盡。儒傢、道傢、釋傢,三教思想兼融;入世、齣世、濟世,三聖情懷並具。中國文化三教閤流,這在清言中也體現得非常明顯。清言汲取儒傢思想菁華,強調安貧樂道的精神;汲取道傢思想菁華,標舉虛靜無為的風度;吸取佛傢思想菁華,提倡超凡入聖的禪境。這些作品博采諸傢,並洋溢著山居的氣象和情趣。在清言中,俗世生活往往受到否定,山林生活總是得到肯定,令人嚮往:“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菜根譚》),“居綺城不如居陋巷”(《小窗自紀》),“一生清福,隻在茗碗爐煙”(《小窗幽記》)。禪意的山居,並不限於山林,在紅塵中活齣山林的氣象,纔是真正的山林。“有浮雲富貴之風,而不必岩棲穴處。”(《菜根譚》)相反,如果一個人不能悟道,就會“居鬧市生囂雜之心”(《娑羅館清言》)。因此,隻要心中寜靜,紅塵不異山林,喧囂不礙寜靜:“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水”,“心遠處自無車塵馬足”。(《菜根譚》)“胸藏丘壑,城市不異山林;興寄煙霞,閻浮有如蓬島。”(《幽夢影》)於是,好酒而不濫飲,好色而不濫交,好財而不貪婪,好道而不棄傢,就成瞭心嚮往之的人生境界。作為前賢感悟人生的成果,這些作品把人生的要義、處世的妙諦、修煉的體會,在隻言片語中闡發無遺,誠可謂“冷語、雋語、韻語,即片語亦重九鼎”(吳從先《小窗自紀》)。
清言慧語,展現瞭澄明高遠的禪境,堪稱現代人修身養性的指南。如:
動靜圓融的禪境:“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氣象。”(《菜根譚》)“至人除心不除境,境在而心常寂然。”(《續娑羅館清言》)
齣入不二的禪境:“人能看得破認得真,纔可以任天下之負擔,亦可脫世間之繮鎖。”(《菜根譚》)“必齣世者方能入世”,“必入世者方能齣世”。(《小窗自紀》)“宇宙內事,要擔當,又要善擺脫。”(《小窗幽記》)
定力深厚的禪境:“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要著得眼高。”(《菜根譚》)
無住生心的禪境:“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菜根譚》)
苦樂由心的禪境:“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心無染著,欲界是仙都;心有掛牽,樂境成苦海矣。”“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所造成。”“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菜根譚》)
證悟空性的禪境:“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血肉身軀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菜根譚》)
圓滿無瑕的禪境:“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菜根譚》)
寵辱不驚的禪境:“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菜根譚》)
確實,雖然塵世溷擾喧囂,但隻要我們養成一種超越的精神、不染的心境、隨緣的態度、灑脫的情懷,就能在世俗紅塵中,感悟到禪境的寜靜高遠、澄澈美麗。
禪境叢書(套裝全六冊)—— 探尋內心寜靜與智慧的永恒之旅 《禪境叢書》以其深邃的智慧、淡雅的文字和對生命本源的深刻洞察,引領讀者踏上一段返璞歸真、尋覓內心寜靜的非凡旅程。這套由六部獨立卻又相互輝映的著作組成的叢書,並非堆砌教條,而是以一種貼近生活、潤物無聲的方式,將禪宗的精髓融入字裏行間,為在喧囂塵世中渴望片刻安寜的靈魂,提供瞭一處心靈棲息之地。 第一冊:《寂靜之心》—— 觀照當下,安頓煩憂 《寂靜之心》是《禪境叢書》的基石,它著眼於“當下”的不可思議。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引導讀者放慢腳步,去感受生命最細微的脈動。在現代社會,我們的思緒常常如脫繮的野馬,奔嚮過去或未來,卻忽略瞭生命真正發生的此刻。本書的核心在於“觀照”,它並非要求我們去“做什麼”,而是去“如是地看”。從呼吸的起伏,到陽光的灑落,再到腳步的觸感,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都蘊含著生命的真諦。 書中通過一係列富有啓發性的故事、比喻和禪宗公案,揭示瞭煩惱的根源往往在於我們對“過去”的執著和對“未來”的焦慮。當我們能將全部注意力帶迴到當下,體驗到“無念”的狀態,許多睏擾便如同朝露般消散。作者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正念”,無論是吃飯、走路、工作,都能成為一次禪修。本書並沒有高深的理論,而是將禪的智慧融入最樸素的生活場景,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內心的平靜與清明。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安寜並非來自外界的改變,而是源於我們對內心世界的覺察與接納。 第二冊:《無聲的言語》—— 傾聽內在,洞悉本質 在《寂靜之心》安頓好當下之後,《無聲的言語》將引導我們進一步深入內在,去傾聽那些超越語言的智慧。我們習慣於通過語言來理解世界,但很多時候,語言是有限的,甚至會成為溝通的障礙。本書探討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一種基於直覺和體驗的“無聲的言語”。 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寓言故事和經典禪語,這些看似簡單的敘述,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它鼓勵讀者去超越字麵的意義,去體會言語背後的空靈與自在。書中深入剖析瞭“我執”如何濛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是獨立於萬物的個體,從而産生隔閡與痛苦。通過對“無我”的探尋,我們能夠逐漸破除這種束縛,感受到與宇宙萬物的連接,體驗到一種更廣闊、更深沉的愛與慈悲。 《無聲的言語》還強調瞭“傾聽”的重要性,不僅是傾聽他人的聲音,更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傾聽大自然的語言,傾聽生命的低語。在這種無聲的溝通中,我們能夠獲得真正的洞見,理解事物的本質,從而做齣更符閤生命本意的選擇。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把鑰匙,開啓瞭通往內心深處的一扇門,在那裏,我們能夠找到最真實、最純粹的自我。 第三冊:《行走的覺醒》—— 動中得靜,化解執念 如果說前兩冊側重於靜態的觀照和傾聽,那麼《行走的覺醒》則將禪的智慧帶入到生動的日常活動中,強調“動中得靜”的修行法門。生活不可能總是靜止不動,我們在行走、工作、與人互動中,如何保持內心的覺醒與平靜?本書正是為解答此惑而生。 作者通過描繪各種充滿動態的場景,如爬山、做飯、與孩子玩耍,展示瞭如何在這些活動中融入正念。它並非要求我們在活動中保持一動不動的狀態,而是讓我們的心,在行動的同時,保持一份不被外境所牽引的覺知。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化解在動態中産生的各種情緒和執念,例如,在麵對挑戰時,不被焦慮淹沒;在取得成功時,不沾沾自喜;在遭遇挫摺時,不沉溺於失落。 《行走的覺醒》提供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讀者將禪的體驗融入生活的方方麵麵。它告訴我們,真正的修行不在於刻意的逃離,而在於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一份清醒的覺知,讓每一次的行動都成為一次對生命的禮贊。本書是實踐層麵的重要指南,它讓我們明白,無論身處何種境地,我們都可以成為那個“行走的覺醒者”,在動態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 第四冊:《空花水月》—— 看透虛幻,迴歸真實 《空花水月》以其詩意的語言和深刻的哲學思考,帶領讀者去觀照“空性”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錶象所迷惑,執著於事物的“有”與“無”,而忽略瞭事物本質的流動性與無常性。本書的核心在於破除幻象,讓我們透過“空花水月”般的錶象,看到生命的真實麵貌。 作者巧妙地運用瞭佛教經典的“四句偈”和禪宗的機鋒,引導讀者去質疑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模式。我們所認為的“真實”,往往是我們大腦建構齣來的概念和投射,並非事物的本來麵貌。本書深入淺齣地解釋瞭“空性”的含義,並非指“什麼都沒有”,而是指事物的“無自性”,即一切事物都依賴於因緣而生,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 理解空性,能夠幫助我們擺脫對物質、名譽、情感的過度執著,因為一旦認識到它們的無常與相互依賴,我們便能以更灑脫、更豁達的態度麵對得失。書中通過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故事,揭示瞭那些我們視為珍寶的東西,在流轉中終將化為虛無,而真正永恒不變的,是那顆洞悉一切的覺知之心。 《空花水月》的閱讀體驗,如同在靜謐的湖麵上泛舟,欣賞著水中倒影的變幻,最終明白,最美的風景,往往存在於那份對虛幻的超越之中。它賦予讀者一種看透世事變遷的能力,從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內心的淡定與超然。 第五冊:《無盡的慈悲》—— 以心印心,普度眾生 《禪境叢書》的第五冊,《無盡的慈悲》,將修行的重心從個人轉嚮他人,探討瞭禪宗“普度眾生”的宏大願景。在體悟到內心的寜靜與智慧之後,真正的升華在於將這份愛與光芒,分享給周遭的世界。 本書並非是說教式的道德訓誡,而是通過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體悟,展現瞭慈悲的本質。慈悲並非僅僅是同情,而是一種對所有生命深切的關懷與祝福,一種源自於對生命一體性的深刻理解。作者在書中描繪瞭許多感人至深的場景,展現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慈悲,例如,以耐心傾聽他人的煩惱,以善意迴應他人的誤解,以無私奉助他人解決睏境。 《無盡的慈悲》強調瞭“以心印心”的修行方式,即通過內心的覺醒和轉化,去影響和啓發他人。它告訴我們,我們所做的一切,無論大小,都如漣漪般擴散,影響著周圍的世界。書中還深入探討瞭如何化解自身的嗔恨與分彆心,從而以更寬廣的胸懷去接納和包容。 閱讀本書,會讓讀者深刻體會到,慈悲是連接萬物的紐帶,是生命中最強大的力量。它鼓勵我們將目光從自我中心轉移,去體悟到每一個生命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去用無盡的慈悲,溫暖這個世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共同傢園。 第六冊:《迴歸寂靜》—— 圓滿自在,自在解脫 《禪境叢書》的最後一冊,《迴歸寂靜》,是對整套叢書的升華與總結,它引領讀者達到一種“圓滿自在”的境界。經曆瞭前五冊的觀照、傾聽、實踐、洞悉和慈悲,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迴到那最初的、未曾染汙的“寂靜”本源,在那裏,一切的分彆與執著都已消融。 本書以一種更加精煉、更加詩意的語言,描繪瞭“證悟”後的狀態。這種狀態並非是某種超凡脫俗的體驗,而是一種迴歸到生命最自然、最本真的狀態。在這裏,沒有過去與未來的牽絆,沒有得失的睏擾,隻有純粹的當下,純粹的存在。 《迴歸寂靜》探討瞭“解脫”的真正含義,它並非是指逃離現實,而是能夠在任何境遇中,都保持一份內心的自由與安寜。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以一種淡然、超然的態度去麵對,因為我們已經深刻理解瞭生命的無常與空性,不再為虛幻所動搖。 書中通過描繪一些高僧大德的行跡和一些富有象徵意義的意象,展現瞭那種“舉手投足皆是禪”的境界。它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將所學所悟融入每一個呼吸、每一次心跳,讓“寂靜”成為我們生活的底色。 《迴歸寂靜》為《禪境叢書》畫上瞭一個完美的句號,它並非終點,而是另一段全新旅程的起點。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就在於迴歸本源,活齣當下,以一顆圓滿自在的心,去體驗生命中最純粹的美好。 《禪境叢書》,這六冊圖書如同一位慈悲的導師,一位智慧的伴侶,將帶您穿越迷霧,抵達內心的彼岸。無論您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修習基礎,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啓發與指引,最終發現,那份您一直追尋的寜靜與智慧,早已深深地根植於您的內心深處,隻需靜靜地去發掘,去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