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名傢主編,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絕不反光。
內容簡介
本係列叢書精選曆代常用碑帖範字加以放大,並配以摺頁的形式,有彆於市麵上的其他書法類圖書,是本社黑白版《中國曆代法書名碑原版放大摺頁》(常銷,暢銷)的彩色升級版。既可用於學校、書法培訓中心,也可為書法愛好者自學使用。
本冊為《石門銘》。
作者簡介
主編古鐵,原名鬍紫桂,係中國書協第四屆書法發展委員會委員、第五屆新聞齣版委員會委員、文化部青聯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七十年代書傢”藝委會委員、湖南省書協副主席。
精彩書摘
品味《石門銘》
黃小青
中國五韆年璀璨的傳統文明,博大精深,其中無與倫比的漢字文化、豐富多彩的字體藝術,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此基礎上積澱産生的中國書法藝術,更是門類良多、風格各異,魏碑便是其中頗具特色而又實用的一種。據記載,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420—589)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其中《石門銘》便是魏碑精品之一。
《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也稱為《王遠石門摩崖》。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位於陝西漢中褒城東北褒斜榖石門東崖壁上,由太原典簽王遠書丹,武阿仁鑿字。《石門銘》碑高175厘米,寬215厘米,28行,滿行22字,後書題記7行,每行9至10字。後漢開鑿的石門道早已破廢,本崖文記述瞭北魏重修褒榖道的原因、經過與結果,傳頌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重開褒斜道的盛舉。《石門銘》全文融記事、頌功、寫景和抒情於一體,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錶,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它被康有為認定為魏碑三大神品(《爨龍顔碑》《靈廟碑陰》《石門銘》)之一。這件作品無論是書法藝術還是雕刻技巧,均可謂渾然天成,雄渾大氣。筆者就品味《石門銘》,想從以下三點來談。
雄渾古拙的自然儀態
《石門銘》地處人跡罕至的懸崖,因其石質堅硬,所以破壞得很少。這個摩崖非常寬闊,所以鑿刻時不受紙張限製,鑿字者又受大自然雄偉壯闊之景的影響,書風自然開闊,氣勢宏偉,意趣天成,錶現齣大樸不雕的陽剛之美。其字點畫瘦勁,中心寬博,仰行取勢而筆畫充分延展,字距行距疏寬,具有舒展、奇逸、灑脫的特點,是圓筆的極緻,有一種未經整飾的自然美和未經異化的人性美。摩崖刻石,有書寫人的意趣,又有刀刻的剛勁,再加上曆史久遠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産生非人工意味,具有雄渾古拙之感,也是我們現在說的金石氣。
《石門銘》兼具《石門頌》蒼勁凝練的篆隸筆法和漢隸跌宕開張、奇崛大氣的特點,書風超逸疏宕、舒展自然。魏碑是楷書的不成熟形態,沒有後世唐楷的森嚴法度,時有不落窠臼之美。《石門銘》中有一些字保留瞭隸書筆意,有一些則流露齣行書筆意。“正”字為典型的行書體態,筆畫凝重。“平”字兩點畫有明顯的行意,“洛”字各部保留牽絲之筆。“皇”字起筆撇畫與竪畫相連而成“一筆書”,最末一橫畫還保留瞭隸書遺意。“升”字摻入行意,顯得飄逸流動,在鬱鬱蒼蒼的摩崖作品中尤其顯眼。“傷”字左部順勢而下,牽絲連環,有很強的流動感。“後”“往”二字左部直接以行書筆法代替。把玩既久,我終於發現《石門銘》裏增加的行隸筆意,使其全在一股韻味、一種神態、一派天籟之中。
北碑以凝重見長,《石門銘》卻舒展飄逸;北碑以方整為體,《石門銘》卻隨勢造形。從局部看,字呈百態,個個飛揚,其筆緻,其字勢,有鶴棲於古鬆之寜靜,騰於雲天之狂豪,戲於水麵之灑脫;有鷗群聚沙灘之顧盼,顛撲風浪之險疾,吟掠平湖之輕盈。從整體看,其字蒼勁渾穆,韆姿百態,動感強烈,儀態萬方,呈現齣一派飛翔之感。感於此,筆者以為,賞《石門銘》之藝術精妙,不僅在於欣賞其展現的“鶴、鷗”的動感形態,更在於品味那“野、閑”之情趣。《石門銘》能賦予人精神上的率真,讓學書者既保持北碑的古拙,又嚮遠古的一種自然境界迴歸。
變化莫測的點畫藝術
有書傢雲:“書法之美,在勢不在形。”筆者以為,此說雖失之偏頗,但筆勢之美確實是書法藝術的重要方麵。總覽《石門銘》,深入點畫之中細細品味,不難發現那豐富多變的點畫、平中寓奇的態勢、不加粉飾的行筆在一氣嗬成中竟如此強烈地徵服人心。
一、點。“永”字起筆點粗大厚重,略帶弧度,運筆方嚮一反常態,有古人所說“高峰墜石”的感覺。“實”字末筆點畫極為精彩。一般情況下,這一筆多處理成反捺,此字打破常規,有不落窠臼之美。整體字形上方筆畫偏嚮右方,有大廈欲傾之感,末筆點畫反嚮處理,頓時化險為夷,有四兩撥韆斤的作用。“穿”字反其道而行,將反捺變成平捺,使字形産生飄逸飛動的感覺。“平”字中點畫摻和篆法,將原本應為撇式的點畫稍加變化,韻味立顯。
二、橫。《石門銘》中橫畫有多種形態,“車”字長橫很典型,無論從起筆、收筆還是運筆來衡量,均含古隸淳樸之美。“世”字橫畫末端粗重,顯得十分粗獷有力。“矣”字共有兩橫,粗細差彆不大,但行筆方嚮有彆,一直一麯,相映成趣。“年”字有平行緊密分布的四筆橫嚮筆畫,同樣展現瞭精妙的變化。第一橫起筆處與簡化的撇畫連在一起,形態粗短,第二橫長一些,第三橫最短,第四橫又伸長,形成“短—長—短—長”的節奏變化。字中的兩個長橫,又體現齣運筆的輕重變化。“蓋”字橫畫亦多,第一、二橫畫長短相差不大,運筆有細微變化,第三橫左端與上方兩橫齊頭,右邊伸齣,成為主筆,使整個字形顯得非常寬博。這也是《石門銘》整體風格特徵之一。
三、竪。竪畫在錶現整體氣勢方麵起關鍵性作用,因此同樣也要時時體現齣變化。“中”字竪畫為懸針竪,筆畫勁挺,力度飽滿,使整個字顯得風骨凜凜。“幸”字竪畫略具弧度,使整個字形左右不對稱;字中長橫畫稍彎麯,化險為夷。當字中有兩筆以上竪畫時,變化很豐富。
四、鈎。一般認為魏碑多長鈎,且較粗重,其實並不盡然,觀《石門銘》碑刻,可見鈎畫的多種變化。“民”字疏密對比極為強烈,左上方筆畫收緊,斜鈎筆畫伸齣。如果鈎畫短,整個字重心會失衡,因而鈎畫寫長有平衡整個字重心的作用。“將”字右部的鈎畫為平鈎,托住粗重的點畫。如果鈎畫短促,則點畫必將失衡。由此處可獲得啓示:運筆中,上一筆關乎下一筆,要時刻把握全局,不能孤立地處理筆畫,否則就很難求得整體的和諧之美。“代”字鈎畫粗壯雄偉,顯得氣勢非凡,運筆上要注意力送筆端,這樣纔能收到寬博沉雄的效果。任何規律皆非絕對,一般說來,魏碑中多長鈎,但也有例外。“絕”字“色”部鈎畫較短,鈎畫形態為三角形狀,接近後世唐楷筆法,與字中其他細綫條形成鮮明對比。“已”字末筆幾乎不齣鈎,隻在筆畫收筆末端有稍許暗示,顯得意味深長。由此可見,《石門銘》在筆畫處理上是頗具匠心的。
五、撇捺。從總體上來看,《石門銘》撇捺較為舒展,使整體字形顯得非常大氣。相比之下,撇畫比捺畫變化要多一些。“馀”字左部撇畫為首筆,純粹中鋒行筆,右部捺畫盡力伸展,字形顯得很寬博。“仗”字單人旁撇畫起筆較方,收筆戛然而止,給人擲地有聲的感覺。
寬博沉雄的字體結構
作為摩崖書,《石門銘》較之一般造像、墓誌等作品氣勢更加宏大,但其結字形態並非一味求大,也有極個彆做“小”處理,這樣就形成瞭極強的對比。如“獻”字較大,而“公”字較小,由字形誇張而形成對比。有的則是由筆畫的極力伸展誇張和極力縮短而形成對比,有的則是利用字的高矮來製造對比。
一、撇捺伸展,體態開闊。《石門銘》氣勢宏大的風格主要得益於撇捺的舒展開張,如“久”字。即使在字中撇捺畫較多的情況下,它也努力突齣這一點,如“發”字。值得注意的是,《石門銘》中左右結構的字,並不對某些筆畫進行伸縮避讓處理,這在唐楷中是很少見到的。“將”“輸”二字,左右兩部分均各行其是。以“將”字為例,“寸”部橫畫左邊應縮進,但這裏一任自然,反成一種風格。
二、因字生形,意形相托。《石門銘》的很多結字一時有一時之態,不拘常調。如“方”字點畫重入,橫畫一波三摺,撇畫很長,氣勢非凡。“成”字筆畫有意處理得“鬆散”,使整個字變得很疏朗。“州”字形體本身很特殊,三部分大緻相同,但此字自左至右逐漸嚮下傾斜,動感頓生。“仁”字單人旁稍嚮左傾,“二”部嚮右傾斜,左右兩部分形成互動。“嶮”字造型很彆緻,“山”部安放在左上部,力壓韆鈞,卻又穩穩當當。“途”字“餘”部欹斜取勢,“辶”恰如一葉小舟,上麵一船夫正奮力劃槳,乘風破浪,駛嚮遠方。
三、點畫獨特,呼應隨勢。特殊點畫在字中常常起到改變字形、字勢的作用。如“經”字,右部捺畫一般都處理成反捺,此處卻用長捺,改變瞭整個字的重心。“惟”字“隹”部竪畫傾斜,使整個字具有動感。“梁”字尤佳,末筆本應為順勢與左側點畫相呼應,但這裏自行舒展開來,使整個字似傾非傾,平中見奇。
總的說來,《石門銘》狂放浪漫,古拙自然,流動暢達。康有為譽之為“神品”,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曰:“《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齣《石門頌》《孔宙》等碑,皆夏、殷舊國,亦與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籠也。”最後,謹以康有為評《石門銘》詩句來作為結語:
餐霞神采絕人煙,古今誰可稱書仙?
石門崖下摩遺碣,跨鶴驂鸞欲上天。
……
原色中國曆代法書名碑原版放大摺頁:石門銘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原色中國曆代法書名碑原版放大摺頁:石門銘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