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名傢主編,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絕不反光。
 
      內容簡介
       本係列叢書精選曆代常用碑帖範字加以放大,並配以摺頁的形式,有彆於市麵上的其他書法類圖書,是本社黑白版《中國曆代法書名碑原版放大摺頁》(常銷,暢銷)的彩色升級版。既可用於學校、書法培訓中心,也可為書法愛好者自學使用。
     本冊為《石門銘》。
 
     作者簡介
   主編古鐵,原名鬍紫桂,係中國書協第四屆書法發展委員會委員、第五屆新聞齣版委員會委員、文化部青聯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七十年代書傢”藝委會委員、湖南省書協副主席。
 
     精彩書摘
     品味《石門銘》  
  黃小青  
  中國五韆年璀璨的傳統文明,博大精深,其中無與倫比的漢字文化、豐富多彩的字體藝術,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此基礎上積澱産生的中國書法藝術,更是門類良多、風格各異,魏碑便是其中頗具特色而又實用的一種。據記載,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420—589)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其中《石門銘》便是魏碑精品之一。  
  《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也稱為《王遠石門摩崖》。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位於陝西漢中褒城東北褒斜榖石門東崖壁上,由太原典簽王遠書丹,武阿仁鑿字。《石門銘》碑高175厘米,寬215厘米,28行,滿行22字,後書題記7行,每行9至10字。後漢開鑿的石門道早已破廢,本崖文記述瞭北魏重修褒榖道的原因、經過與結果,傳頌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重開褒斜道的盛舉。《石門銘》全文融記事、頌功、寫景和抒情於一體,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錶,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它被康有為認定為魏碑三大神品(《爨龍顔碑》《靈廟碑陰》《石門銘》)之一。這件作品無論是書法藝術還是雕刻技巧,均可謂渾然天成,雄渾大氣。筆者就品味《石門銘》,想從以下三點來談。  
  雄渾古拙的自然儀態  
  《石門銘》地處人跡罕至的懸崖,因其石質堅硬,所以破壞得很少。這個摩崖非常寬闊,所以鑿刻時不受紙張限製,鑿字者又受大自然雄偉壯闊之景的影響,書風自然開闊,氣勢宏偉,意趣天成,錶現齣大樸不雕的陽剛之美。其字點畫瘦勁,中心寬博,仰行取勢而筆畫充分延展,字距行距疏寬,具有舒展、奇逸、灑脫的特點,是圓筆的極緻,有一種未經整飾的自然美和未經異化的人性美。摩崖刻石,有書寫人的意趣,又有刀刻的剛勁,再加上曆史久遠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産生非人工意味,具有雄渾古拙之感,也是我們現在說的金石氣。  
  《石門銘》兼具《石門頌》蒼勁凝練的篆隸筆法和漢隸跌宕開張、奇崛大氣的特點,書風超逸疏宕、舒展自然。魏碑是楷書的不成熟形態,沒有後世唐楷的森嚴法度,時有不落窠臼之美。《石門銘》中有一些字保留瞭隸書筆意,有一些則流露齣行書筆意。“正”字為典型的行書體態,筆畫凝重。“平”字兩點畫有明顯的行意,“洛”字各部保留牽絲之筆。“皇”字起筆撇畫與竪畫相連而成“一筆書”,最末一橫畫還保留瞭隸書遺意。“升”字摻入行意,顯得飄逸流動,在鬱鬱蒼蒼的摩崖作品中尤其顯眼。“傷”字左部順勢而下,牽絲連環,有很強的流動感。“後”“往”二字左部直接以行書筆法代替。把玩既久,我終於發現《石門銘》裏增加的行隸筆意,使其全在一股韻味、一種神態、一派天籟之中。  
  北碑以凝重見長,《石門銘》卻舒展飄逸;北碑以方整為體,《石門銘》卻隨勢造形。從局部看,字呈百態,個個飛揚,其筆緻,其字勢,有鶴棲於古鬆之寜靜,騰於雲天之狂豪,戲於水麵之灑脫;有鷗群聚沙灘之顧盼,顛撲風浪之險疾,吟掠平湖之輕盈。從整體看,其字蒼勁渾穆,韆姿百態,動感強烈,儀態萬方,呈現齣一派飛翔之感。感於此,筆者以為,賞《石門銘》之藝術精妙,不僅在於欣賞其展現的“鶴、鷗”的動感形態,更在於品味那“野、閑”之情趣。《石門銘》能賦予人精神上的率真,讓學書者既保持北碑的古拙,又嚮遠古的一種自然境界迴歸。  
  變化莫測的點畫藝術  
  有書傢雲:“書法之美,在勢不在形。”筆者以為,此說雖失之偏頗,但筆勢之美確實是書法藝術的重要方麵。總覽《石門銘》,深入點畫之中細細品味,不難發現那豐富多變的點畫、平中寓奇的態勢、不加粉飾的行筆在一氣嗬成中竟如此強烈地徵服人心。  
  一、點。“永”字起筆點粗大厚重,略帶弧度,運筆方嚮一反常態,有古人所說“高峰墜石”的感覺。“實”字末筆點畫極為精彩。一般情況下,這一筆多處理成反捺,此字打破常規,有不落窠臼之美。整體字形上方筆畫偏嚮右方,有大廈欲傾之感,末筆點畫反嚮處理,頓時化險為夷,有四兩撥韆斤的作用。“穿”字反其道而行,將反捺變成平捺,使字形産生飄逸飛動的感覺。“平”字中點畫摻和篆法,將原本應為撇式的點畫稍加變化,韻味立顯。  
  二、橫。《石門銘》中橫畫有多種形態,“車”字長橫很典型,無論從起筆、收筆還是運筆來衡量,均含古隸淳樸之美。“世”字橫畫末端粗重,顯得十分粗獷有力。“矣”字共有兩橫,粗細差彆不大,但行筆方嚮有彆,一直一麯,相映成趣。“年”字有平行緊密分布的四筆橫嚮筆畫,同樣展現瞭精妙的變化。第一橫起筆處與簡化的撇畫連在一起,形態粗短,第二橫長一些,第三橫最短,第四橫又伸長,形成“短—長—短—長”的節奏變化。字中的兩個長橫,又體現齣運筆的輕重變化。“蓋”字橫畫亦多,第一、二橫畫長短相差不大,運筆有細微變化,第三橫左端與上方兩橫齊頭,右邊伸齣,成為主筆,使整個字形顯得非常寬博。這也是《石門銘》整體風格特徵之一。  
  三、竪。竪畫在錶現整體氣勢方麵起關鍵性作用,因此同樣也要時時體現齣變化。“中”字竪畫為懸針竪,筆畫勁挺,力度飽滿,使整個字顯得風骨凜凜。“幸”字竪畫略具弧度,使整個字形左右不對稱;字中長橫畫稍彎麯,化險為夷。當字中有兩筆以上竪畫時,變化很豐富。  
  四、鈎。一般認為魏碑多長鈎,且較粗重,其實並不盡然,觀《石門銘》碑刻,可見鈎畫的多種變化。“民”字疏密對比極為強烈,左上方筆畫收緊,斜鈎筆畫伸齣。如果鈎畫短,整個字重心會失衡,因而鈎畫寫長有平衡整個字重心的作用。“將”字右部的鈎畫為平鈎,托住粗重的點畫。如果鈎畫短促,則點畫必將失衡。由此處可獲得啓示:運筆中,上一筆關乎下一筆,要時刻把握全局,不能孤立地處理筆畫,否則就很難求得整體的和諧之美。“代”字鈎畫粗壯雄偉,顯得氣勢非凡,運筆上要注意力送筆端,這樣纔能收到寬博沉雄的效果。任何規律皆非絕對,一般說來,魏碑中多長鈎,但也有例外。“絕”字“色”部鈎畫較短,鈎畫形態為三角形狀,接近後世唐楷筆法,與字中其他細綫條形成鮮明對比。“已”字末筆幾乎不齣鈎,隻在筆畫收筆末端有稍許暗示,顯得意味深長。由此可見,《石門銘》在筆畫處理上是頗具匠心的。  
  五、撇捺。從總體上來看,《石門銘》撇捺較為舒展,使整體字形顯得非常大氣。相比之下,撇畫比捺畫變化要多一些。“馀”字左部撇畫為首筆,純粹中鋒行筆,右部捺畫盡力伸展,字形顯得很寬博。“仗”字單人旁撇畫起筆較方,收筆戛然而止,給人擲地有聲的感覺。  
  寬博沉雄的字體結構  
  作為摩崖書,《石門銘》較之一般造像、墓誌等作品氣勢更加宏大,但其結字形態並非一味求大,也有極個彆做“小”處理,這樣就形成瞭極強的對比。如“獻”字較大,而“公”字較小,由字形誇張而形成對比。有的則是由筆畫的極力伸展誇張和極力縮短而形成對比,有的則是利用字的高矮來製造對比。  
  一、撇捺伸展,體態開闊。《石門銘》氣勢宏大的風格主要得益於撇捺的舒展開張,如“久”字。即使在字中撇捺畫較多的情況下,它也努力突齣這一點,如“發”字。值得注意的是,《石門銘》中左右結構的字,並不對某些筆畫進行伸縮避讓處理,這在唐楷中是很少見到的。“將”“輸”二字,左右兩部分均各行其是。以“將”字為例,“寸”部橫畫左邊應縮進,但這裏一任自然,反成一種風格。  
  二、因字生形,意形相托。《石門銘》的很多結字一時有一時之態,不拘常調。如“方”字點畫重入,橫畫一波三摺,撇畫很長,氣勢非凡。“成”字筆畫有意處理得“鬆散”,使整個字變得很疏朗。“州”字形體本身很特殊,三部分大緻相同,但此字自左至右逐漸嚮下傾斜,動感頓生。“仁”字單人旁稍嚮左傾,“二”部嚮右傾斜,左右兩部分形成互動。“嶮”字造型很彆緻,“山”部安放在左上部,力壓韆鈞,卻又穩穩當當。“途”字“餘”部欹斜取勢,“辶”恰如一葉小舟,上麵一船夫正奮力劃槳,乘風破浪,駛嚮遠方。  
  三、點畫獨特,呼應隨勢。特殊點畫在字中常常起到改變字形、字勢的作用。如“經”字,右部捺畫一般都處理成反捺,此處卻用長捺,改變瞭整個字的重心。“惟”字“隹”部竪畫傾斜,使整個字具有動感。“梁”字尤佳,末筆本應為順勢與左側點畫相呼應,但這裏自行舒展開來,使整個字似傾非傾,平中見奇。  
  總的說來,《石門銘》狂放浪漫,古拙自然,流動暢達。康有為譽之為“神品”,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曰:“《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齣《石門頌》《孔宙》等碑,皆夏、殷舊國,亦與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籠也。”最後,謹以康有為評《石門銘》詩句來作為結語:  
  餐霞神采絕人煙,古今誰可稱書仙?  
  石門崖下摩遺碣,跨鶴驂鸞欲上天。  
  ……      
				
 
				
				
					璀璨中華:中華古代書法藝術瑰寶精選集  一部係統梳理中華書法脈絡、深入探究曆代碑帖精髓的鴻篇巨製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部特定的碑刻,而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緻力於呈現中華五韆年文明中,書法藝術發展壯麗圖景的權威性選集。它以廣闊的曆史視野和嚴謹的學術態度,係統性地收錄、整理並深度解讀瞭自先秦至近現代,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藝術成就最為卓絕的一批書法典籍、墨跡、碑刻原件的精要部分。其核心目標在於,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書體、不同書傢風格的對比與剖析,構建起一座完整的中國書法藝術史的立體縮影。   恢弘篇章結構與內容定位  本書的編纂遵循嚴格的“時間—地域—書體”相結閤的原則,力求覆蓋書法藝術演進的關鍵節點。全書分為數個核心捲冊,每一個捲冊都代錶瞭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第一捲:秦漢風骨——篆隸肇始與魏晉蛻變  本捲聚焦於漢字形體的奠基階段。它收錄瞭秦代小篆的規範性範本(如泰山、嶧山諸刻石的拓本精選),重點剖析瞭篆書如何通過李斯等人的整理,確立瞭官方標準字體。隨後,重心轉嚮漢代隸書的雄強與開張。我們精選瞭如《乙瑛碑》、《曹全碑》、《張遷碑》等不同風格流派的代錶性作品,細緻考察隸書“蠶頭燕尾”的結構美學,以及隸書嚮楷書過渡的內在張力。其中對漢簡(如睡虎地秦簡、張傢山漢簡)墨跡的摹寫與研究,展現瞭那個時代質樸而生動的筆墨氣息。   第二捲:魏晉風流——楷書之祖與行草的解放  魏晉南北朝是書法史上一次空前的審美革命。本捲將詳盡呈現楷書(真書)的定型過程。這部分包含瞭早期碑刻(如《張玄敬造像記》)的筆法特徵,重點剖析瞭“楷書之祖”的形成路徑。尤為重要的是,本書對東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墨跡(通過唐代摹本、宋代刻帖)進行瞭集中的對比研究,精選瞭諸如《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代錶作,深入挖掘其“中和之美”與“遒媚”並存的藝術境界。行書部分,則涵蓋瞭從鍾繇的古樸到王獻之的灑脫之間的過渡脈絡。   第三捲:盛唐氣象——法度森嚴與雍容華貴  唐代書法達到瞭結構嚴謹、法度完備的巔峰。本捲著力於唐代楷書的“正大氣象”。內容涵蓋瞭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風格辨析,重點呈現瞭顔真卿、柳公權的巔峰成就。顔體的“雄渾、博大、氣勢磅礴”與柳體的“骨力洞健、法度森嚴”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書中通過對原碑拓本的精確影印和局部放大,解析瞭其“顔筋柳骨”的內在結構原理。此外,對唐代草書(如懷素的狂草和張旭的顛張)的革命性探索,也進行瞭單獨的章節論述。   第四捲:宋元意趣——尚意與迴歸晉韻  宋代書法的主流轉嚮“尚意”,強調書傢個性的自然流露和文人氣息的錶達。本捲集中展示瞭“宋四傢”的藝術成就。蘇軾的“豐腴多姿”、黃庭堅的“長槍大戟”、米芾的“八麵齣風姿”,以及蔡襄的沉穩,各自都有詳盡的墨跡與碑帖選例。元代部分,則以趙孟頫為核心,探討其“復古”精神,以及他對晉人筆法的繼承與轉化,展現瞭文人書風的成熟與細膩。   第五捲:明清風骨——復古、創新與碑學興起  明代書法呈現齣多元化的趨勢,既有延續宋元意趣的,也有追求晉韻的。本捲重點介紹瞭明代前期(如趙孟頫的繼承者)和晚期(如董其昌的“淡墨山水式”書法)。清代則是碑學(金石學)全麵崛起的時代。本書詳盡介紹瞭鄧石如、康有為、吳昌碩等碑學大師的代錶性作品,對比瞭帖學與碑學的流變,解析瞭碑學如何將篆隸的古拙之氣重新引入瞭士大夫的書寫體係,對清末民初的書法麵貌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   本書的學術特色與閱讀價值  一、原版放大與細節復原: 本書摒棄瞭常見的粗糙復製品,所有選例均采用高精度影像技術,對曆代碑帖進行原版尺度的局部放大,以期讀者能夠清晰辨識到筆毫在紙上或石上留下的細微痕跡,如飛白、渴筆、墨暈等,這對於學習筆法至關重要。  二、風格流派的動態追蹤: 我們不將書法視為孤立的個體存在,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的動態流變中進行考察。通過對同一時代、不同地域書傢風格的並置對比,讀者可以直觀感受到“變”與“不變”的內在邏輯,理解一種書體是如何從成熟走嚮僵化,又是如何被新的審美觀念所激活的。  三、技術語匯的嚴謹闡釋: 書中附有專門的術語解析章節,對“藏鋒”、“齣鋒”、“側鋒”、“中側鋒並用”、“提按頓挫”、“結體虛實”等專業術語進行清晰的圖示和文字說明,幫助初學者建立起專業的審美認知框架。  四、文化背景的深度融閤: 書法藝術是“寫齣來的曆史”。本書在介紹作品的同時,輔以對創作時代背景、書傢生平及其交往圈子的簡要介紹,使讀者理解書傢的心境、學養是如何投射到筆墨之中的。例如,對顔真卿《祭侄文稿》的解讀,必然要聯係到安史之亂的曆史創傷。  五、對“書寫性”的迴歸強調: 本書極為重視“行筆”的過程,而非僅僅停留在“結構”的分析上。通過對曆代手劄、尺牘的精選,我們力求展現書法在實用性、交流性中的生命力,強調書法作為一種日常藝術錶達的溫度與鮮活。  本書是書法愛好者、專業學習者、藝術史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希望深入領略中華傳統美學的讀者,案頭不可或缺的係統性參考圖典。它提供瞭一張通往中國古典書學殿堂的詳盡路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