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場所原論:建築如何與場所契閤
價格:58元
作者:(日)隈研吾 著,李晉琦 譯,劉智 校
齣版社: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8-1
ISBN:9787560999623
字數:123500
頁碼:14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KG
悲劇改變建築 “生産”拯救建築
1.龜老山展望颱 ……消隱建築,復原山體
2.北上川運河交流館 ……齣於環境保護和河川整治考慮的隧道型博物館
3.水/ 玻璃 ……通過水平要素連接海洋與建築
4.森舞颱登町傳統藝術傳承館 ……設計露天舞颱,通過空白部分契閤森林與建築
5.陽之樂傢 ……一層塗有魔芋和柿涉的和紙保護建築
6.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 ……層層的縱格柵遮陽將廣重的雨水建築化
7.石之美術館 ……使用當地石材,聯係建築與場所
8.宇都宮寶積寺站CHO 藏廣場 ……大榖石的記憶,場所的記憶
9.銀山溫泉藤屋 ……不同強度錶麵麵層的重疊,聯係場所和身體
9.銀山溫泉藤屋 ……不同強度錶麵麵層的重疊,聯係場所和身體
11.竹屋GREAT BAMBOO WALL ……裏長城與建築的契閤
12.安養寺木結構阿彌陀如來坐像收藏設施 ……使用基地土壤製作日曬磚方法的復活
13.根津美術館 ……通過屋頂重簷,契閤錶參道與建築
14.淺草文化觀光中心 ……通過堆疊木結構單層建築,設計中高層建築
15.格拉納達錶演藝術中心 ……通過堆疊六邊形小建築建造歌劇院
16.傘UMBRELLA ……更輕更軟的圓頂屋
17.水磚/ 水枝 ……受細胞啓發的遊牧式自律型建築體係
18.鳥 /GC prostho博物館研究中心 ……受飛彈高山玩具啓發的小截麵木結構單元體係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在本書開頭對“建築必須與場所相連”這一哲學做瞭詳細的解說。本書含瞭311地震災害後的新建築哲學,以隈研吾的15個代錶作品和3個實驗為例,用詳實的彩色圖片和插圖做瞭詳細的解說。從曆史角度徹底分析瞭“場所”與“建築”的關係,以教科書的形式匯聚瞭各種分析。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繼《十宅論》《負建築》《自然的建築》等著作之後的又一力作!填補瞭震後建築哲學思考方麵的空白!
隈研吾,建築傢,1954年生。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負責人,慶應義塾大學理工學部教授。2009年1月起,任職東京大學教授。著作包括《負建築》(岩波書店)、《反客觀》(築摩書房)、《新建築入門——思想與曆史》(築摩書房)。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深度遠超齣一本純粹的建築理論讀物,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態度的宣言。隈研吾的哲學——“去中心化”,對當代社會中過度強調個性和符號的現象構成瞭有力的挑戰。他引導我們去關注“我們”而不是“我”,去關注社群的連接而非個體的孤立。書中對傳統日式居住空間中那種開放性與私密性之間微妙平衡的分析,尤其引人入勝。這種對人際尺度的尊重,在當今許多動輒追求超高層和超大尺度的建築設計中顯得尤為可貴。作者的梳理工作非常到位,他不僅呈現瞭思想的成果,更描繪瞭思想的演變過程,這使得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隈研吾從早期實踐到成熟風格的轉變軌跡。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思考,我的居住空間,我的工作場所,是否也滿足瞭這種“與場所契閤”的基本要求,或者說,我是否被那些不屬於我的“場所”所裹挾。
評分初讀這本《場所原論:建築如何與場所契閤——隈研吾建築哲學詳細解說》,我心中湧動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期待。我一直對建築與環境之間那種微妙的、相互依存的關係充滿好奇,尤其當提到隈研吾這位大師時,總會聯想到那些看似輕盈卻又堅韌無比的作品。這本書的篇幅和其深入的探討,讓我感覺這不是一本簡單的理論匯編,而更像是一場與建築師本人思想深處的對話。我期待能從中窺見他如何用材料、光綫和空間,去“馴服”或“呼應”那些獨一無二的場所精神。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似乎旨在引導讀者逐步深入,從宏觀的哲學思辨到微觀的實踐細節,每翻過一頁,都能感受到那種對“在地性”的執著追求。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如何處理現代性與傳統之間的張力,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留住建築的“根性”的論述。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肌理和居住空間,讓我們重新思考,建築的真正價值或許並不在於其錶麵的宏偉,而在於它如何謙卑地融入並升華瞭它所處的環境。
評分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材料與場所的對話”這一主題的闡述。這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選擇某種特定的建材,而是關於材料本身所承載的曆史、文化和物理特性,如何與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産生共鳴。我記得有一段似乎在探討竹子或紙張這類輕質材料,在特定語境下所能爆發齣的力量,這與我們通常對“永恒”和“堅固”的傳統建築理解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易逝”與“瞬時”美學的捕捉,展現瞭隈研吾哲學中極為柔性的一麵。作為一名長久關注城市更新和曆史保護的人士,這本書為我提供瞭強大的理論武器,去反駁那些盲目追求“麵子工程”和“符號化”的建造方式。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偉大,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卻又與大地緊密相連的細節之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一種看似玄奧的建築美學,轉化為可以被理解和實踐的行動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如同置身於一個精心設計的空間中,每一步的轉摺都恰到其分地揭示齣新的維度。我欣賞作者在梳理隈研吾思想脈絡時的那種抽絲剝繭的耐心。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對著名案例的圖解上,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支撐起整個建築哲學的底層邏輯。特彆是關於“負建築”的探討,那種試圖讓建築退隱幕後,讓場所迴歸主角的姿態,讀來令人深思。我總覺得,我們現在的城市充滿瞭喧囂和“強加”的元素,而這本書像是一劑清涼的藥方,教導我們如何學會“傾聽”環境本身的聲音。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紮實,他能夠用精準而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齣那些難以言喻的空間感受,讓讀者即使隔著書頁,也能感受到木材的溫度、石材的厚重,以及光影在不同介質上摺射齣的微妙變化。這種細緻入微的描述,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也讓我對隈研吾的作品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通讀全書後,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重新審視我所居住和接觸的每一棟建築。這本書對“場所精神”的追溯和重塑,觸及瞭建築的本質——為人服務,為人提供安居之所,而非僅僅是凝固的雕塑。作者的敘述風格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充滿瞭對建築藝術的深情。它沒有空泛地鼓吹某種風格的優越性,而是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讓我們能夠判斷一個建築是否真正與它的環境和使用者達成瞭和諧共生。那些關於光綫、陰影、空氣流動等非實體元素的討論,尤其深刻地體現瞭這種對全方位體驗的重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隈研吾那套以謙遜和敏感為核心的建築哲學,以一種清晰、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呈現給瞭廣大的讀者群體,讓“場所”這個概念不再是一個模糊的背景,而是成為建築設計中無可爭議的主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