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古汉语

科技古汉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超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科技
  • 语言学
  • 历史
  • 文化
  • 教育
  • 工具书
  • 词汇
  • 文献
  • 中国古代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79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81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科技古汉语》在对古汉语做出综论之后,分别以“解字”“释文”“说器”三章,摘取重点的文字和史料,作为典型进行分析解读。突出逻辑和实证的方法,以继承晚近三百年考据训诂的优秀传统。所取讨论对象多为常见的语词,例如天地、万物、有无、终始等,以及时空计量仪器,数学、天文、物理、生物、科技等文献。

目录

自序/i
第一章 综论/001
一、概况/001
二、科学思维与科技汉语史/006
三、《尔雅》《方言》——文献考据范例/009
四、汉字原典与科技训诂/011
五、《考工记》及科技训诂方法/019
六、批驳反训说,兼论训诂学取向/026
第二章 解字/033
一、天文类/033
1. 《国语》的伐殷天象/033
2. 夏仲康日食/042
3. 《尧典》天文/045
4. 四季节气概念的建立/048
二、自然哲学类/055
1. 《老子》开篇创名解/055
2. 道源于易/060
3. “终”及“原始反终”解/061
4. 《易 系辞》第四章 /063
5. 抱一是易道整体论/065
6. 说“机”/069
7. “玄机”考/075
8. 道与器/077
9. 天与道孰大?/079
10. “大逝远反”解/081
11. 营魄解/083
12. 神的概念起源于人/084
三、人文类/087
1. 祀异于祭/087
2. 说“义”及“越”/089
3. 释越/094
4. 立名——人生观的信息意识/095
四、科技类/097
1. 《庄子》的“野马”/097
2. 《考工记》的“面势”/099
3. 《吕氏春秋》的“阮隃”/101
4. 考“仪”/103
5. 《墨经》的“库”/109
6. 《墨经》小孔成像/111
7. 《墨经》的“”/112
8. “沙漠”考/118
9. 汉语“玻璃”的来源/120
第三章 释文/126
1. 思想史的开端/126
2. 《管子 水地》解/127
3. 《墨经》时空观/132
4. 《墨经》有无论/138
5. 《墨经》的“端”/142
6. 《老子》的矛盾论/148
7. 《庄子 齐物论》/152
8. 《史记》的“神、人、物”/154
9. 《列子》的时空观和物质观/157
10. 宇宙的无限性/159
11. 《阴符经》/161
12. 《大冶赋》/166
第四章 说器/179
1. 《论衡》的司南/179
2. 《考灵耀》的“玉仪”/183
3. 候风地动仪/185
4. 《浮漏议》/198
5. 唐开元黄道游仪/204

精彩书摘

  《科技古汉语》:
  第一章 综论
  一、概况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文化。
  文化是个人精神的社会集成和历史积淀,是养育个人精神并对之起规范、导引和集成作用的信息体系。文化的表现形式以语言为主。
  一切存在都是历史的,存在的当下表现是信息,故表现文化史的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掌握古汉语在中国是学者文化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要深度把握文化史,则必须熟悉哲学和科技的古汉语,主要是古典经史的语言文字。这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学者是必过的一关,要下功夫。
  汉字历史三千多年,一以贯之演化至今,全世界****。它记录了中国文化,并支持着现代中国在全世界参与和推进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国古老文化遗产大有可供现代西方学者参考借鉴的内涵,而那是用汉字表述的。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当下国内的高等教育和前沿科技交流也是以汉语汉字为主。所以,汉语汉字之学是世界性的重大学科。这种研究的实证资料只能是历史,那原是训诂学的对象。但是,传统的训诂学界对科技很疏远,而科技界则很疏于语言文字之学。为满足时代需求,要做艰苦开辟,做示范性研究,大力宣传。一部中国文化史是变化发展的历史,是进步的历科技古汉语史。古代文化是什么样子?肯定与现代差别甚大,要准确了解古代,真正读懂古典文献,必须作艰苦的学术研究。
  从一开头,汉语就是单音节的。而文字与此相应,是单音节多元复合图形符号。最初当然多是象形,即二维的图画单元,这就是公元前13世纪商代中晚期的甲骨文。因为自孔子时期就已经没有再提到过甲骨文的事,直到20世纪初,学者都不知有甲骨文。西周有金文传世,后来的篆文因写于简帛,原本传留很少。统观比较金文和简册,金文较为简洁规整,而简册的文字多有非规范者。这大概是因为金石刻铸的成本和价位远高于简册,所以考古出土简册的学术参考价值大大低于金石。
  到秦统一文字创立隶书,汉字基本定型。随着毛笔的改进,汉末乃有楷书。有史以来的汉字虽以形为主,却已**象形,很多字是抽象词,原来篆文的象形已经变得面貌全非。现代汉字很少如“一、二、三”看得出像什么,“天、地、人”已不再象形了。
  隶书和楷书对篆文的改进主要是:一,笔画简化、规范为少数易写的标准模式;二,创设少数通用偏旁,复杂单字以积木方式构成,立造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原则。这两条改革使汉字较此前易记、易写、易创新字,奠定了两千多年汉字文化基础。
  西方的拼音文字以记音为主,形以表音;汉字则以形为主,照顾读音。若说拼音文字是“一维”的,则汉字是“二维”的,从时空密度说,信息容量大得多。汉字书面语简洁典雅,不受地方口音影响而分化,相对独立,更强力引导口语演进,对中华民族文化大一统起了根本性作用。加上造纸和印刷技术早熟,于是就**地区局限造成大一统的全国汉字文化,并远播东亚各国,延续至今自成一统。
  ……
《天工织梦》 序章:流淌的灵韵,编织的远古 在浩渺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总有一些技艺,如同璀璨的星辰,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不是冰冷的文字,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浸润在劳动人民血脉中的生动实践,是融汇于自然万物奥秘中的精巧构思。《天工织梦》便是一部试图捕捉这些“流淌的灵韵”,并将其“编织”成文字的尝试。本书并非考据冰冷的古籍,也非梳理枯燥的制度,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古老岁月中,人们如何以双手、以匠心,与天地对话,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瑰宝。 我们的旅程,并非从“为何”出发,而是从“如何”开始。我们不探究“何以至此”的哲学思辨,而是深入“如何而成”的工艺细节;我们不沉溺于“概念”的阐述,而是聚焦于“实体”的塑造。本书旨在揭示那些在历史尘埃中几乎被遗忘的“天工”,它们是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是对物质特性的极致运用,是集体智慧与个体创造的完美结合。 第一篇: earth and soul – 土与魂的对话 泥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从最朴素的陶器,到宏伟的城垣宫阙,土以其最温顺的姿态,承载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天工织梦》将第一章的目光,聚焦于“土”的变幻。 捏土成形,烈焰淬炼:古人的陶与瓷 我们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没有精密机器的时代,看看先民们是如何仅凭一双巧手,将冰冷的泥土塑造成温润的器皿。从史前时期粗糙却充满生命力的红陶,到商周时期厚重而神秘的青铜器模具中的精巧陶俑,再到汉唐时期雍容华贵的唐三彩,以及宋代精美绝伦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时期陶土的选择、泥料的处理工艺(淘洗、陈腐、揉捏),以及不同窑温、窑具对烧制结果的影响。 泥料的奥秘: 了解不同地域泥土的成分差异,以及先民们如何根据器物的功能和美学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土”。例如,何以北方多出灰陶,南方多出红陶?为何制作青瓷需要特定的含铁量? 塑形的手艺: 从简单的手捏、泥条盘筑,到复杂的轮制技术,再到模具的创新应用。我们还会探究那些失传的技法,比如“施釉”的过程,从原始的浸釉、刷釉,到后来精密的喷釉、吹釉,以及釉料配方的古老智慧。 窑火的炼金术: 不同的窑炉结构(龙窑、馒头窑),不同的烧制方式(明烧、暗烧、还原烧、氧化烧),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窑火的颜色来判断烧制温度和气氛,这些都是古人与火沟通的语言。我们将力求还原那些“火凤凰”浴火重生的神奇时刻,感受从泥土到艺术品的蜕变。 筑城垒,起宫阙:土木工程的宏伟篇章 除了生活器皿,土更是承载国家与文明的基石。从夯土筑墙,到砖石砌造,古人的土木工程技艺,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赞叹。 夯土的智慧: 介绍不同时期夯土技术的演变,从简单的泥土堆积,到加入石灰、糯米汁等粘合剂的“三合土”,再到大型夯土台基的建造。我们还会探究那些隐藏在夯土墙体内的“分层夯筑”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含水量来保证墙体的密实度。 砖石的精工: 了解古代砖瓦的制作工艺,包括模具的选择、烧制温度的控制、以及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砖瓦如何被巧妙地运用。我们将追溯那些雄伟城墙(如秦长城、明长城)的建造过程,以及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的结构体系,例如木构架与夯土墙的配合,梁柱体系的力学原理。 防水与排水: 探讨古人在大型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如何运用土地的坡度和沟渠系统进行有效的排水,以及在墓葬和地下建筑中,如何利用特殊的夯筑方法或材料来达到防水效果。 第二篇: wood and bamboo – 木与竹的生机 木与竹,是大自然赋予的灵动之材。它们不仅是搭建房屋、制造工具的必需品,更是承载艺术与哲学思考的载体。 榫卯的乾坤:古建筑的骨骼与灵魂 中国古代建筑最引以为傲的成就之一,便是“榫卯结构”。它不使用钉子,却能使建筑牢固稳定,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天工织梦》将带您领略这门“无钉接合”的精妙绝伦。 榫卯的种类与功能: 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榫卯形式,如燕尾榫、格肩榫、抱肩榫、穿销榫等,以及它们在梁、柱、枋、檩等不同构件上的具体应用。我们将通过图解和实例,解释这些看似简单的凹凸结构,如何将庞大的木构件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鲁班的传说与实践: 追溯榫卯技艺的起源,以及“鲁班”这位传说中的工匠在其中的贡献。我们将探讨古代工匠如何通过对木材纹理的深刻理解,以及精准的测量和切割,来实现完美契合的榫卯连接。 结构的美学: 榫卯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我们将分析榫卯结构在视觉上带来的韵律感和秩序感,以及它如何塑造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柔韧与气韵。 竹之韵:从器用到艺的蜕变 竹,以其轻盈、坚韧、易获取的特性,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日常生活用品到文人雅士的艺术创作,竹无处不在。 竹器的实用智慧: 介绍古代竹制工具(如弓箭、竹筏、农具)、生活用品(如竹篮、竹筐、竹席、竹筷)、以及家具(如竹椅、竹榻)的制作工艺。我们将探究竹材的处理方法(如劈、削、弯、编),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编织技法(如平纹、斜纹、人字纹)来赋予竹制品不同的功能和美感。 竹刻的雅趣: 深入探讨竹刻艺术,从简单的刻花,到复杂的山水人物、诗文书法。我们将分析竹刻的工具(刻刀、凿子),以及如何在竹材的表层进行精细的雕琢,展现出细腻的刀法和独特的意境。 书画中的竹: 简要提及竹在古代绘画和诗词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文人墨客如何通过描绘竹的姿态,来寄托自己的情操。 第三篇: metal and fire – 金与火的熔铸 金属的冶炼与加工,是人类文明迈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火的热力,将冰冷的金属塑造成坚固的工具、精美的器皿,以及强大的武器。 青铜的时代:礼器、兵器与乐器 青铜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篇章。那青翠欲滴的铜绿,承载着先民的信仰、权力与审美。 铸造的神秘: 详细介绍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特别是“失蜡法”和“范铸法”。我们将一步步拆解从铜矿的开采、提炼,到铜、锡、铅的比例配比,再到陶范的制作、纹饰的雕刻、金属的熔炼,以及最终的铸造和打磨。 纹饰的密码: 深入解读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乳纹等神秘纹饰,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意义和艺术价值。我们将探究古代艺术家如何将抽象的符号与具象的动物形态相结合,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礼器与权力的象征: 分析鼎、簋、尊、爵等不同青铜礼器的功能和等级,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古代社会政治和宗教活动的中心。 乐舞的律动: 介绍古代青铜乐器,如编钟、编磬、铜鼓等,以及它们在祭祀、宴飨等场合所扮演的角色。 钢铁的脊梁:农具、兵器与日常 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锋利的农具到强大的兵器,铁与火的结合,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炼铁的技艺: 介绍古代炼铁技术,如块炼铁法、炒钢法、灌钢法等,以及不同炉型(如竖炉、平炉)在炼铁中的作用。我们将关注炼铁过程中温度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不同工艺来获得不同含碳量的钢铁。 锻造的乾坤: 详细介绍金属锻造的过程,包括热锻、冷锻,以及各种锻打工具(如锤、砧)的使用。我们将聚焦于古代工匠如何通过反复锤打,来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使其更加坚韧和耐用。 兵器的演进: 追溯古代刀、剑、矛、戈、戟等冷兵器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不同战争中的应用。 日常器物的精细: 介绍古代铁锅、铁锁、铜钱等日常铁制品的制作工艺,以及如何通过精细的打磨和抛光,使其具备实用性和美观性。 第四篇: silk and dye – 丝与染的绚烂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耀眼的名片之一。从蚕的养殖到丝绸的织造,再到绚丽的色彩,丝与染的结合,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蚕的奇迹:从桑叶到华章 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养蚕的古老世界,感受从微小的蚕宝宝到华丽丝绸的奇妙转变。 养蚕的细节: 介绍古代养蚕的流程,包括桑树的种植、蚕种的保存、蚕的饲养(温度、湿度、食量控制)、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我们将探究古人在缺乏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对蚕的习性的细致观察,来保证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缫丝的轻柔: 详细介绍古代缫丝的过程,包括如何将蚕茧放入热水中,以及如何用工具将蚕丝缠绕成线。我们将关注缫丝过程中的“提煮”、“剥茧”、“挑丝”等关键步骤,以及如何获得均匀、坚韧的丝线。 织机的律动: 介绍古代织机的种类和结构,如脚踏织机、提花织机等。我们将探究古人如何利用经线和纬线的交织,来创造出平纹、斜纹、缎纹等不同的织物组织,以及如何通过复杂的提花技术,来织出精美的图案。 色彩的魔法:植物染料的奥秘 古代的色彩,并非来自化学试剂,而是源于大自然的馈赠。草本、木本、动物,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染料。 染料的来源与提取: 介绍古代常用的植物染料,如靛蓝(蓝色)、茜草(红色)、栀子(黄色)、紫草(紫色)等,以及它们的提取方法。我们将了解不同植物部位(根、茎、叶、花、果实)所含染料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浸泡、熬煮、发酵等方式来提取染料。 固色的智慧: 探讨古代如何通过媒染剂(如明矾、食盐、铁盐)来固定染料,提高织物的牢度和色彩的鲜艳度。我们将分析不同媒染剂对色彩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二次染色”等技法,来获得更丰富的色彩层次。 色彩的象征: 简要提及古代不同颜色所代表的社会等级和文化含义,例如黄色为皇家专用,红色寓意吉祥等。 尾声:未竟的探索,永恒的匠心 《天工织梦》所呈现的,仅仅是中华文明浩瀚技艺长河中的几朵浪花。许多技艺,如漆器、玉雕、金银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同样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创造。本书的目的,并非穷尽所有,而是点燃读者对这些古老技艺的兴趣,激起对先民智慧的敬畏。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天工”的细致描绘,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凭借对自然的敬畏、对材料的理解、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创造出超越时代的技术奇迹。他们的双手,编织的不仅仅是器物,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对宇宙万物的理解。 这本书,是一次对“天工”的致敬,也是一次对“匠心”的礼赞。愿读者在阅读中,能感受到那份流淌在血脉中的古老灵韵,也能从中汲取一丝前行的力量。毕竟,真正的智慧,总是蕴含在那些最朴实、最生动的实践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科技古汉语》的书名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融合了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让人不禁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在这看似矛盾的领域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充满了拗口的古文和深奥的理论,但翻开之后才发现,作者的功力远超我的想象。他没有停留在对古籍的简单罗列和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了古代典籍中蕴含的、对于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启发意义的思维模式和观察视角。比如,书中对古代匠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材料学上的体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那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顺应,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读来让人深感古人的智慧并非过时,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沉淀在了历史的深处。书中大量引用了《考工记》中的精妙设计,将其与现代精密制造的要求进行对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学习了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探险。尤其是一些关于古代天文观测方法的描述,其精确度和推理逻辑,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毫不逊色,这让我对古代科技的成就有了全新的认识,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古代科技水平低下”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也做得极为用心,大量的插图和模型复原图,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即便是对古汉语和科技史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主要阅读科普读物的读者来说,《科技古汉语》的挑战性在于它的专业性,但它的魅力也恰恰来源于这种毫不妥协的专业态度。这本书并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简化那些复杂的古代技术概念。相反,它要求读者跟上作者的节奏,共同去“破译”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术语。举个例子,书中对古代冶金技术中关于“火候”的描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翻译成“温度控制”,而是结合了古代燃料的特性、炉窑的结构以及当时的金属材料科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解释模型。这种深度挖掘,让我明白了古代工匠的经验并非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长期的、高成本的试错过程之上的。这种对知识获取成本的理解,让我对现代科研的加速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作者的文风是极其克制和严谨的,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词汇,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和逻辑推演之上,这使得这本书的权威性不言而喻。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而非轻松的阅读材料,但正是这份严谨,确保了它所呈现的“古科技”形象是立体且可信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巧,它像一条流动的河流,从语言的源头开始,逐渐汇入科技的海洋。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技术传播”的方式。书中探讨了古代的数学概念是如何通过不同方言区或不同地域的学者之间的书信往来和口头交流得以巩固和发展的。这种基于“语言媒介”的传播路径分析,是我在其他任何关于古代技术史的书籍中都未曾见过的独特视角。它让我们看到,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发明者的功劳,更是知识载体——语言——的生命力所在。我阅读时最大的感受是“连接感”。现代的我们习惯于使用标准化的、高度抽象的符号来进行交流,而这本书展示了在缺乏这种统一性的古代,人们如何利用丰富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汉语词汇来承载复杂的科学信息。这种“含蓄而精确”的表达艺术,让我想起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就像在面对一个复杂的电路图时,古人却用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来暗示其运作原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我们“他们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他们是如何思考和表达这些‘做什么’的”,这对于任何从事跨文化交流或复杂系统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凑热闹”的心态购买的,毕竟“科技”和“古汉语”的组合听起来有点像营销噱头。然而,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实实在在的。它并不是在“复古”,而是在“重建”。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他似乎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一种是身处信息时代的敏锐洞察力,另一种则是沉浸在古代文献中的历史共情能力。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古代建筑中的“模数制”与现代工程标准化的异同,分析得极为透彻。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朝代对特定尺寸单位的规定,揭示了在缺乏统一计量体系的时代,古人是如何通过经验和匠人间的口耳相传,形成一种高效且稳定的生产范式的。这种“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对我这种偏向管理学和组织行为研究的读者来说,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技术,往往深深地嵌入在文化和语言的肌理之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公式和图纸上。全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学术的张力”,既有对文献的尊重,又不乏批判性的反思,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绝不枯燥,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学术辩论会,而作者便是那个掌控全场的智者。

评分

我是一位对古代哲学和认知科学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拿到这本《科技古汉语》时,主要抱着学习古人思维方式的目的。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巧妙地将语言学分析工具运用到了科技概念的溯源上。作者没有简单地将“科技”二字硬塞进古汉语的框架里,而是深入探讨了古代汉语中对于“器物”、“原理”、“方法论”等概念的表达方式。例如,书中对“格物致知”的深入解读,不再停留于教科书上的泛泛而谈,而是结合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对自然现象的记录和思考,分析了他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尽管是非标准化的)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这种细致到词汇演变的考证,让我看到了古代知识积累的内在逻辑。它展示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求知过程,与现代科学那种依赖大规模实验和数据分析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在本质上殊途同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如果我们今天在进行科技创新时,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在面对未知世界时的那种谨慎和探索精神,是不是能避免一些“急功近利”的弯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逻辑推进严密,如同解剖一件精密的古代仪器,层层剥开,显露出其运作的核心机制,让人在被古老文字的魅力所吸引的同时,也对其背后的科学精神肃然起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