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全集(第一至二十卷)(2箱1套)

李达全集(第一至二十卷)(2箱1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信砚 著,汪信砚 编
图书标签:
  • 李达
  • 全集
  • 哲学
  • 思想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
  • 学术
  • 著作
  • 经典
  • 红色经典
  • 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24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18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7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达同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大师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思想史等众多领域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留下了大量著作、译作、论文、演讲稿和书信,它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据初步考证和统计,李达一生撰有25部专著、20部译著、200多篇文章和讲演稿以及大量的书信、诗作等,共约1000万字。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要从理论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不认真研读李达的论著,就必须倍加珍视李达文献这一宝贵的思想资源。 《李达全集》共计20卷,将汇集李达同志一生的著作、译作、论文、演讲稿和书信,大体上按时间顺序编排,并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专著,合并为10卷。第二部分为译著,合并为8卷。第三部分为论文、译文、演讲稿和书信,分为2卷,其中,一卷为1919年至1949的论文、译文集,另一卷为1950年至1966年的论文、演讲稿和书信集。

作者简介

汪信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科研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在海内外出版《认知的两极性及其张力》、《科学美学》、《科学价值论》、《科学真理的困惑与解读》等著作,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纪风铃》等学术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论著曾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哲学年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和评介。获第五届、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1991、2001)、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2002)、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1992)、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湖北省政府第二届、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2003)等20多项教学科研奖励。2002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并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李达全集》(第一至二十卷)(2箱1套)—— 思想的巨擘,时代的记录 前言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李达先生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理论奠基者之一,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关键实践者和推动者。他的一生,是中国革命风云变幻的缩影,他的思想,则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李达全集》(第一至二十卷)(2箱1套)的问世,正是对李达先生丰厚思想遗产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集中呈现,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位思想巨擘的内心世界,走进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感悟那段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 内容概述 《李达全集》(第一至二十卷)共计二十卷,集纳了李达先生毕生所著、所译、所论的文字精华。其内容之丰富,涵盖之广泛,足以勾勒出他作为一个理论家、教育家、革命家多重身份的立体画卷。 卷一至卷五:早年思想的探索与马克思主义的启蒙 这部分内容主要收录了李达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以及回国初期所撰写的文章、译作和演讲稿。在这一时期,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他对早期共产主义思潮的介绍,对唯物史观的阐释,以及对社会改良与革命道路的辨析,都展现了他敏锐的思想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论功底。特别是他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解读,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早期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读者可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文献,清晰地看到李达先生如何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他如何将前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中国,并为之播撒火种。这几卷文献不仅是李达个人思想发展的脉络,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珍贵史料。 卷六至卷十二:革命岁月的理论耕耘与实践担当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达先生始终站在理论斗争和革命实践的第一线。这部分内容集中反映了他在这段激情燃烧岁月中,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对党的建设的思考、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他关于统一战线、农民运动、苏维埃政权建设等问题的论述,都体现了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宝贵经验。同时,他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在处理党内思想分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也在这部分文献中有所体现。这些文字,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升华,更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中探索前进的生动写照。读者将在此感受到那个年代革命者们的理想主义情怀和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勇气。 卷十三至卷十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斗争与理论创新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空前,李达先生将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凝聚抗日力量、如何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他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抗战胜利前途的论述,都充满了深刻的战略眼光和民族担当。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则继续深化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他的著作和文章,在当时的思想战线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展现了李达先生在国家危难之际,如何用思想的力量鼓舞人心,如何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贡献智慧。 卷十九至卷二十:新中国成立后的理论建树与教育事业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先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中。这部分内容涵盖了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唯物辩证法研究等方面的论述。他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就,更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桃李满天下,为培养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关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术道德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几卷文献,勾勒出李达先生晚年依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教育家和理论家的深厚情怀。 重要价值与阅读指南 《李达全集》(第一至二十卷)(2箱1套)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重大价值: 思想史研究的基石: 本套全集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史,提供了最权威、最完整的原始文献。学者们可以从中深入挖掘李达先生的思想轨迹,理解其理论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探讨。 历史文献的瑰宝: 本套全集不仅是思想的结晶,更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它为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中国社会变革、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提供了生动而翔实的资料。通过阅读,读者可以“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 理论学习的典范: 李达先生的著作,以其逻辑严谨、说理透彻、语言生动而著称。本套全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极佳教材。它能够帮助读者提升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教育传承的宝藏: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李达先生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的探索,对当今高等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本套全集中的教育相关论述,是教育工作者宝贵的学习资源。 阅读本套全集,建议读者: 1. 按时间顺序梳理: 了解李达先生的思想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的,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理论的形成和演变。 2. 关注核心理论: 抓住李达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核心论述,深入理解其学术贡献。 3. 结合时代背景: 将阅读内容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理解李达先生的论述是如何回应当时社会现实,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4. 多角度审视: 除了作为理论家,也关注其作为革命者、教育家的多重角色,全面认识其人格魅力和历史作用。 结语 《李达全集》(第一至二十卷)(2箱1套)不仅仅是一套汇集了文字的书籍,它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伟大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精神力量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探索与求索,蕴含着一代人的理想与担当。翻开这厚重的二十卷,我们不仅能走近李达先生,更能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思想的光芒,汲取前行的力量。这套全集,将是所有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教育事业感兴趣的读者,一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古典雅致,绝对是送礼或自留的佳品。外壳的材质很有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体现了对内容价值的尊重。我是一个对书籍物理形态有一定要求的人,这套书的字体选择和行距排版都相当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容易疲劳,这一点对于阅读这种体量的书籍来说太重要了。虽然内容本身是严肃的学术和政治论述,但出版社在工艺上的用心,使得阅读体验大大提升,至少不会让人产生“这是在应付差事”的廉价感。我专门清理出了一个角落,用来放置这套“镇宅之宝”,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家庭文化品位的一种象征。

评分

这套精装本实在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捧在手里的分量和那厚实的纸张触感,就充满了“大部头”应有的庄重感。我本来以为全集这种东西,多半是资料汇编,读起来会枯燥乏味,没想到作者的文风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尤其是早年那些激昂文字,字里行间那种喷薄而出的理想主义情怀,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能真切感受到思想碰撞时的火花。虽然有些理论部分需要反复揣摩,但整体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编者在注释和导读上的功夫也看得出来,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宏大叙事的读者,也能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我特地选了这个带箱的版本,就是看中了它的收藏价值,放在书架上,那份沉甸甸的分量,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看着这二十卷整齐划一地摆放着,心里踏实得很,感觉自己拥有了一座知识的宝库,随时可以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

坦白说,初次翻开这套书时,我有点被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吓到了,心想这得啃到什么时候去。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套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广度和深度。它不是简单地记录了某一个阶段的思潮,而是像一条清晰的时间轴,展示了一个思想家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自我修正、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比如,对比卷五和卷十五中对同一问题的论述,那种逻辑的演进和视野的拓展,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思维辩论会。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单纯地“阅读”文字,而是在与一个时代的思想导师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体验是零散的阅读无法比拟的,只有系统地、按部就班地通读下来,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思想体系的精密与宏大。这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变迁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评分

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社会结构分析的篇章,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鞭辟入里。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他总能从宏观的社会运动背后,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微观的、驱动个体行为的深层动力。我记得有一篇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到了土地关系和宗族伦理的交织地带,分析得入木三分。我把它和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对比着看,惊讶地发现,尽管时代背景已经天翻地覆,但其中揭示的人性弱点和权力运作的某些规律,竟然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我边读边做笔记,很多地方都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他的论断,甚至需要对照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消化。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可以用来剖析现实问题的“思想工具箱”。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建议,那就是这套书的阅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它不像流行读物那样提供即时满足感,它要求你投入时间、投入心力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框架。我个人采用的策略是先浏览每卷的目录和摘要,建立一个对整体结构的概念,然后再针对性地精读感兴趣的部分。但即便是这样的准备,也时常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或特定的历史背景,这时候,依赖注释和外部参考就变得至关重要。这套书的好处在于,一旦你攻克了一块难关,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循序渐进,但终点处的风景绝对值得所有付出的努力。它不是用来消遣的,是用来沉淀和思考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